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专项训练(北京版)专项05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专项训练(北京版)专项05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专项训练(北京版)专项05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专项训练(北京版)专项05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专项训练(北京版)专项05 文言文阅读(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测试专项训练北京版质项05文

言文阅读(含解析)

专项05文言文阅读

阅读【甲】【乙】【丙】三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

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子曰:“默而识①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述而》)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J

(《论语里仁》)

【丙】

童子自校归,默默然若有所思。母怪而问之。童子曰:“今日习

算,我答数未合,同学皆笑我,号我为钝人;我思此钝人之名,胡独

加诸我者?”母曰:“钝何害!汝不见墙上之蜗牛乎?其行甚迟,而奋

进不已,卒②造③乎其极。汝苟以蜗牛为法,则勤必有功,虽钝何害!”

童子闻言,遂勤学C

无何,童子学大进。每试,辄④冠其曹⑤。向之号为钝人者怪之。

童子曰:“此蜗牛之所教也。蜗牛缘壁行,虽纤缓而行不止;吾见而

感之,因力学不倦,遂得有今日。使⑥非蜗牛,吾无以致此。”

(选自《新法国文教科书》)

【注释】①识:记住。②卒:最后。③造:到达。④辄:总是,

每次。⑤曹:辈。这里指同学。⑥使:假如。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温故而知新

B.学学半学而不厌

C.然后能自强也童子自校归

D.可以为师矣汝苟以蜗牛为法

2.翻译文中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

部正确的一项是()

A.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翻译:知道自己在学习方面存在不足,然后自己就可以反复地学

习了。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反复练习的重要性。

B.我思此钝人之名,胡独加诸我者?

翻译:我想,这笨人的称号怎么就独独加在我身上了呢?

理解:这句话交代了童子放学回家后“默默然若有所思”的具体

内容。

C.无何,童子学大进。

翻译:不知道为什么,童子的学习有了很大进步。

理解:这句话体现了母亲的话对童子所起的重要作用。

D.向之号为钝人者怪之。

翻译:以前称呼他笨人的同学都责怪他。

理解:这句话表现了那些同学的气量之小。

3.学习是个永恒的话题。【甲】文针对教与学的关系提9了

“”的观点;在【乙】文中,孔子对于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提出

了、等主张。读了【丙】文中的小故事,我们

可以从母亲的教和童子的学的角度分别悟出和的道理。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C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J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

无问津者。

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缘溪行斗折蛇行行将就木

B.与外人间隔独与老翁别事与愿违

C.问今是何世是谓大同自以为是

D.寻向所志寻病终不同寻常

5.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翻译: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渔人

心里顿时豁亮起来,疑虑全消。

理解:渔人出于好奇走进了狭窄的山河,结果发现洞的尽头是个

村庄,所以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乙】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翻译:桃花源里的人便邀请渔人到自己家里去,摆酒杀鸡做饭来

款待他。

理解:渔人意外闯入桃花源,桃花源里的百姓拿出好酒好饭来招

待他,可见村中人真诚友善,热情好客。

6.阅读下面的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

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c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贡

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J而曰:“然。昔者吾舅②死于

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

理解:作者认为千里马不如普通的马,因此心中充满着强烈的不

平和悲愤。

C.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翻译: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理解:这句话借“食马者不识千里马”,表明作者对千里马被埋

没的愤慨。

9.根据上文内容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在后面语段的横线上填写

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

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

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

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

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

材料二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

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①于

事;识其大②矣,而或不知其细,舍③问,其奚④决焉?

(选自刘开《问说》)

注:①达:通达,通晓。②大:大的(道理、原则)。③舍:放

弃,不要。④奚:怎么。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韩愈借千里马的遭遇,揭露了统治者的愚妄浅薄,希望统治者能够

①;周敦颐用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表明了自己②的志向;

刘开认为要学有所成,就需“③”和“④”相结合。

阅读两则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取材于《礼记正义•大道之行也》)

【材料二】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C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取材于《陶渊明集•桃花源记》)

10.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讲信修睦修心养性茂林修竹年久失修

B.妻子邑人妻离子散不独子其子诸子百家

C.女有归完璧归赵落叶归根视死如归

D.便舍船依依不舍舍生取义舍本逐末

11.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是谓大同。

翻译:这就叫做“大同”社会。

理解:上文所说就是儒家理想社会,核心是“天下为公”。选贤

任能,诚信和睦,普遍仁爱;全社会成员各得其所,各司其职;人尽

其力,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乙】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J

翻译:村里人嘱咐他说,“这里的事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理解:村里人认为桃花源内的社会生活很普通,不值得向外面人

说起。

12.“大同”是中国古人追求的理想社会。阅读上面两则材料,

简要说明其中的“诚信和睦”或“全社会成员各司其职,各得其所”

在《桃花源记》中是如何体现的。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c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大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

无问津者。

13.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不足为外人道也不足为惧微不足道

B.缘溪行—只缘身在此山中无缘无故

C.处处志之《齐谐》者,志怪者也志同道合

D.便舍船—屋舍俨然不舍昼夜

14.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装束都跟桃花

源外面的人一样。

理解:这句话写出了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生活状态,以及热情好

客的淳朴民风。

【乙】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翻译:南阳人刘子骥是个志向高洁的隐士,听说这件事后,高高

兴兴地打算前往。

理解:刘子骥是与陶渊明同时代的真实人物,将这样的真人写进

去,奇幻的故事又介入了真实成分,增添了文章神秘的色彩。

15.根据上文及下面的链接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线上填写恰

当的内容。

【链接材料】

有法朗①者,深入雁门山。幽涧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赍②

干粮,欲住此山,遂寻洞入。数百步渐阔,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

日月甚明。

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格妇人,并衣草叶,容色端丽。僧因问:

“此处是何世界”妇人云「我自秦人,随蒙恬筑长城。恬多使妇人,

我等不胜其弊③,逃窜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来亦不知年岁,

不复至人间。”

注释:①法朗:和尚法号。②赍(ji):携带。③弊:压迫。

《桃花源记》中人们来到桃花源是因为“①”,链接材料中

人们来到雁门山的原因是“②二两篇文章都寄寓了人们③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节选)

陶渊明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甲】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

女衣着,悉如外人c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乙】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

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大道之行也

《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丙】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

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

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6.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不足为外人道也大道之行伐竹取道万道霞光

B.与外人间隔选贤与能与游者相乐与人为善

C.屋舍俨然怡然自乐怡然不动杂然相许

0.妻子邑人不独子其子子固非鱼也孺子可教

17.翻译文段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

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翻译:(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沼、桑树、竹林之类。

理解:渔人首先经过了一片风光优美的田园,然后才进入到桃花

源,见到桃源人。

【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翻译:渔人把自己知道的事详细地告诉了桃源人,他们都很感叹

惋惜。

理解:听了渔人的讲述,桃源人都为没有赶上桃源外的朝代变迁

感到无比惋惜。

【丙】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翻译: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但(之所以厌恶)不一定是因

为想要据为己有。

理解:人们没有私心,能珍惜劳动产品,做到货尽其用,这是大

同社会的特征之一C

18.请结合上面两个文段和下面的链接材料,在后面语段中的横

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

链接材料

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挑①,甚畏

有司②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

忠信而不梏③,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

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④,不朋党⑤,倜然

⑥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间听决百事不留,

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

(节选自《荀子•强国》)

①(挑)同"佻”,苟且,浇薄,不稳重。②(有司)泛指官吏。

③(梏(ku))态度恶劣,不合礼仪。④(比周)结党营私。⑤

(朋党)指同类的人为私利结成的集团。这里是结为朋党的意思6⑥

(倜(ti)然)超然远离的样子。

上面两个文段与链接材料所描述的美好社会具有一些共同特点:

《桃花源记》中的“①”与《大道之行也》中的“老有所终”幼

有所长”都体现出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桃花源记》中的“余人各

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与链接材料中的“②”都体现出民风淳

朴的特点,《大道之行也》中的“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与链

接材料中的“不比周,不朋党”都体现出③的特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c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一一(选自《桃花源记》)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大道之行也》)

19.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与“讲信修睦”中“信”的意思相同

的一项是()

A.信步漫游B.通风报信C.难以置信D.诚实守信

20.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

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翻译: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很感

叹惋惜。

理解: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讲述了自己在外面的见闻,桃花源中人

感叹渔人见多识广,同时为自己的无知和没能走出桃花源感到惋惜。

【乙】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翻译: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有残疾而

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理解:理想社会制度之下,人人都能受

到社会的关爱,即便是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也能获得供养,生活得到充

分保障。

21.阅读两文,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甲】文中的“世外桃源”与

【乙】文中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相似之处。(写出两点即可)

答:

22.桃花源是个美好境界,它之所以美好,用下面【链接材料】

中的话来说,起码是因为那里没有①和②O

陶渊明虚构这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其目的是:表达作

者对和平、平等、和谐自足的幸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也含蓄的表达

了③O

【链接材料】

太宗论盗

上(唐太宗)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止,上哂(sh4n讥

笑)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逼

迫)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

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

(太平),路不拾遗,外户(大门)不闭,商旅野宿焉。

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小题。

【甲】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琼环,心乐之c伐

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纸、为屿、为崛、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

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

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

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

鄱阳山水名天下,而龙停溪最胜。众山面内,环拥林立,层峦叠

嶂,烟云相连。苍藤翠木,蒙络摇缓。……而大豁①横其前,众水

入焉。旁有涌泉,雷福②雹散。跳波急泯③,千态万状。既停既平,

循山而行。大者潴④为湖,小者聚为潭。如曳雪练,如卧白虹,沉沉

无声,尽水之变。

每遇胜日,披风松下,待月竹间,观澜石上,行吟坐啸,纵意所

如。虽桃源之胜不过也。

(选自北宋孙觌(di)《鄱阳湖山水记》,有删改)

注:①豁:开阔的山谷②辐(gUn):很快地转动。③池:(fu)

漩涡④潴(zhii):水流停聚的地方。

23.学习古文,可借助不同的方法理解词义。请根据提示完戌图

表。

方法理解词义

字典查阅法“许”的义项:A.答应,允许B.表示约数C.这

样D.处所,地方潭中鱼可百许头①“许”词义:选项

“胜”的义项:A.能承担,能承受B.尽C.胜过,超过D.优

美的每遇胜日②"胜'’词义:选项

课内知识迁移法斗折蛇行“斗折”词义:像北斗星那样曲折雷

辐雹散③“雹散”词义:

24.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译:(潭边的树和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齐,随

风飘拂。

理解:本句描写小石潭周围的青树翠蔓生机盎然,体现出作者此

时内心的愉悦。

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翻译:阳光直照到水底,四周竹林的影子倒映在潭中石头上。

理解:本句对潭中阳光和竹林影子的描写,突出了小石潭中景物

丰富,充满生机。

C.层峦叠嶂,烟云相连。

翻译:悬崖层层,峭壁排排,(山间)烟雾与云气相接交织在一

起。

理解:龙停溪四周群山高大峻伟,山间烟云飘渺,深邃迷离c这

些景象都体现出龙停溪的美丽。

25.请你结合甲乙两文,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探究笔记。

一篇好的游记,应该具备三个写作要素。要素一:根据游踪记述

游览见闻。要素二:多角度描写景观。甲文中“怡然不动,俶尔远逝”,

用了结合的手法,借游鱼状态写出潭水的清澈;乙文中“跳波

急泯”写出水流的,而“如卧白虹”,用比喻写出水

流的平缓,让人感受到水流形态的多样。要素三:写景同时,应寄寓

“观感”,这是游记的灵魂。“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让人感受到作

者寄寓其中的之情;“纵意所如”“虽桃源之胜不过也”,则让人

感受到作者寄寓其中的之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肺,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

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甲】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c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乙】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J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丙】未果,寻病终。

后遂无问津者。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2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其林穷凶极恶穷奢极欲B.林尽水源尽善尽美尽

人皆知

C.便要还家简明扼要切中要害D.鸡犬相闻相依为命相

映成趣

2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像人世间

之外的人。

理解:桃花源里的人虽然与人世隔绝已久,但是男女的穿戴都和

人世间的人一样,突出故事的真实可信。

B.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翻译:村里人告诉(渔人)说:“(这旦的事)不值得对外边的人

说啊J

理解:渔人离开时,桃花源里的人特意嘱咐渔人不要把这里的事

情对外面的人说,说明桃花源的人不希望被外边的人打扰。

C.未果,寻病终。

翻译:刘子骥没有寻找到桃花源,就因病去世了。

理解:作者写品德高尚的刘子骥再寻桃花源而没有结果,不仅增

加了故事的神秘色彩,也说明在当时的社会这只是人们心中的圣地。

28.陶渊明的文《桃花源记》和陆游的诗《游山西村》一虚一实

都勾勒了一幅田园生活画面。请你结合上面的诗文概括他们的田园生

活特点。

答:

29.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列各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琼环,心乐之c伐

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纸,为屿,为堪,为岩。[甲]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

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

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

恕已,曰奉壹。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如鸣瑕环竹树环合山环水抱

B怡然不动欣然规往怡然自乐

C斗折蛇行气冲斗牛争奇斗艳

D不可久居后来居上面山而居

A.AB.BC.CD.D

(2)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甲]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翻译:青葱的树木,翠绿的藤蔓,蒙盖缠绕,摇曳牵连,参差不

齐,随风飘拂。

理解:这句话描写的是小石潭周围的环境,翠绿的树木藤蔓与小

石潭相映成趣。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翻译: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

依傍。阳光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头上。

理解:这句话从鱼的数量写起,将日光、鱼影以及后文鱼的“远

逝“往来”等静态描写出来,勾勒出一幅生动活泼的游鱼图。

(3)借景抒情是游记常用的手法。请结合上文和下面的文段,简

析二者在借景抒情上的不同之处。

东南山水,余杭郡为最。就郡言,灵隐寺为尤。由寺观,冷泉亭

为甲。春之日,吾爱其草薰薰,木欣欣,可以导和①,畅人血气。夏

之夜,吾爱其泉停停,风泠泠,可以蠲烦析醒②,起人心情。山树为

盖,岩石为屏,云从栋生,水与阶平。坐而玩之者,可濯足于床③下;

卧而狎④之者,可垂钓于枕上。

(节选自白居易《冷泉亭记》,有删改)

注:①[导和]引导人们心情平和。②[蠲](juan)烦析醒(ch

eng)]解除烦恼,消除困倦。③[床]供人坐卧的器具。④[狎](xi

a)]亲近。

30.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

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

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c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选自《桃花源记》)

【乙】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

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帝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

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大道之行也》)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阡陌交通交通:

②屋舍俨然俨然:

③选贤与能与: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作:

(2)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

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翻译: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他们,他们都很感

叹惋惜。

理解:渔人向桃花源中人讲述了自己在外面的见闻,桃花源中人

感叹渔人见多识广,同时为自己的无知和没能走出桃花源感到惋惜。

【乙】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翻译:使老而无妻、老而无夫、幼而无父、老而无子、有残疾而

不能做事的人都能得到供养。

理解:理想社会制度之下,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关爱,即便是社

会上的弱势群体也能获得供养,生活得到充分保障。

(3)阅读两文,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甲】文中的“世外桃源”与

【乙】文中的“大同社会”有什么相似之处。(写出两点即可)

31.比较阅读《大道之行也》和《桃花源记》节选,回答以下各

题。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

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

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

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

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

[乙]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

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

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

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髯,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男有分,女有归(职分,指职业、职守)

B.盗窃乱贼而不作(小偷)

C.选贤与能(通“举”,选拔)

D.货恶其弃于地也(厌恶)

(2)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桃花源记》选段写了渔人进入桃花源,看到源内优美的环境,

源中人快乐、幸福、安定的生活,并体会到他们的心情。

B.“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不太合乎实际。桃花源人是秦朝时进

入此“绝境”的,是与外人“间隔”的。从秦到晋太元年间有五百多

年,桃花源外的人衣着变化很大,桃花源中人衣着不可能“悉如外人”。

C.《大道之行也》的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

本特征。

D.“天下为公”是说所有的社会成员都要有公心,为人民多做好

事。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②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甲]文中阐述的“大同社会”与[乙]文中描绘的“世外桃源”

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节选)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琼环,心乐之c伐

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垠,为屿,为蛾,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

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

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

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与朱元思书

吴均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

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①,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

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②,负势竞上,互相轩邈③,争高直指,千

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④不

穷,猿则百叫无绝。莺飞戾天⑤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⑥者,窥谷

忘反。横柯⑦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注:①[缥碧]青白色。②[寒树]形容树密而绿,让人心生寒意。

③[轩邈]向高处远处伸展。④[千转]长久不断地叫。⑤[鸯飞戾天]

比喻极力追求名利C⑥[经纶世务]治理国家大事。⑦[横柯]横斜的树

枝。

32.下列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如鸣琼环竹树环合

B.斗折蛇行大道之行也

C.伐竹取道虽有至道

D.记之而去去以六月息

33.下面是两位同学对小石潭景色的画面描绘,正确的一项是

()

【甲】参差披拂。

画面:小石潭周围那些青翠的细枝长更长短不齐,在风中轻柔地

摇曳,婀娜多姿。

【乙】明灭可见。

画面:小石潭曲径通幽,两岸形状交错不齐,到明亮的地方就可

以看得清清楚楚。

34.结合语境,下列语句中不能表明“水清”的一项是()

A.皆若空游无所依。B.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C.水皆缥碧,千丈见底。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5.同样是面对优美山水,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请结合文

章内容,分别说说柳宗元和吴均面对美景时的感受。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

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选自《礼记・学记》)

【乙】

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啡问

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①于

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②决焉?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③有道而正④也。不如己者,

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

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书》不云乎?“好

问则裕J孟子论:“求放心⑤”,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

也。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选自刘开《问说》)

注:①达:通达。②奚:怎么。③就:靠近。④正:匡正。⑤求

放心:找回自己的放纵散漫的心。

3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其此之谓乎识其大矣其真无马邪

B.虽有至道学问之道不足为外人道也

C.弗食食不饱,力不足自食其果

D.以多问于寡失道寡助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37.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

有误的一项是()

【甲】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翻译:知道了目己的不足,然后就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贫

穷困苦,然后才能勉励自己。

理解:在对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知困”两种情形后,进

一步分析了“知不足”和“知困”带来的好处。

【乙】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

也。

翻译:(对)同刍己水平相当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共同研究,

这就是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晰地分辨它啊。

理解:不管是“贤于己者"不如己者”,还是"等于己者”,都可

以向他们询问,并且有所收获,正面阐述了“问”的重要作用。

38.【甲】【乙】选段都是有关“学习”的论述,不同的是:【甲】

文侧重―的关系,强调“"(用原文语句回答);

【乙】文侧重“学”与“问"的关系,强调“"(用原

文语句回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琼环,心乐之C伐

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

纸,为屿,为崛,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甲】

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

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

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

恕己,日奉壹。

39.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可百许头不可名状历历可教怒不可遏

B.皆若空游若无其事旁若无人门庭若市

C.其境过清水尤清冽山清水秀神清气爽

D.不可久居安居乐业后来居上居高临下

40.翻译文中商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

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甲】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翻译:鱼儿静止不动,忽然又向远处游走,往来轻快迅疾,好像

和游人一同欢乐。

理解:潭中的游鱼,自由自在,活泼伶俐,好像与游人共享山水

之乐,作者尽情沉浸于美景,完全忘却官场失意。

【乙】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翻译:向小石潭的西南方向看去,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

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理解:向西南望去,溪流呈蜿蜒曲折之状,时隐时现,令人产生

一种幽深无法言说的感受,为下文情感抒发埋下伏笔。

41.同是贬谪时期的记游之作,请你结合具体语句,说说《小石

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中作者的心境有何不同。

【链接材料】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

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

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苻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______

阅读下面三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c此

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

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J

【乙】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

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

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

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丙】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

至岛兽、木石,罔穴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

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箸篷覆之。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

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夥之。

42.上面三段选文是“记”这种体裁中的精品。【甲】文选自

(朝代)文学家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乙】文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中的一篇,【丙】文的作者是代(朝代)作家魏学

部。

43.下列选项各有两组词语,每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

一项是()

A.来此绝境/空前绝后具言所闻/别具匠心

B.为外人道/说三道四可百许头/以身许国

C.其境过清/月明风清八分有奇/平淡无奇

I).因势象形/因地制宜清风徐来/按辔徐行

4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中轩敞者为舱。

45.“记”又称“杂记”,上面三段选文,或记人物事件,或记山

川名胜,或记器物建筑。阅读下面链接材料中这段“记”的选文,判

断它与【甲】【乙】【丙】三段文字哪一段“记”的类型一样,并结合

材料内容解释原因,

【链接材料】

日且暮,乃登山循城而归,暝色下积,月光布其上,俯视万影摩

荡,若鱼龙起伏波浪中。诸人皆曰:“此万竹蔽天处也,所谓小盘谷,

殆近之矣J

阅读《小石潭记》,完成下面小题。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琳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

为纸,为屿,为蟾,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C倍

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

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c以

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⑤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曰恕己,曰奉壹。

46.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与游者相乐不亦乐乎安居乐业乐此不疲

B.鱼可百许头固不可彻可歌可泣妙不可言

C.斗折蛇行斗转星移争奇斗艳才高八斗

D.隶而从者择善而从从心所欲从者如云

47.翻译文中三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

有误的一项是()

A.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翻译: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向下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

外清凉。

理解:闻水声寻小潭,伐竹取道终见小潭,一个“尤”字既写出

了潭水的清凉,更突出了作者寻到小潭的喜悦之情。

B.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翻译: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互相交错,无法看到潭水的源

头。

理解:此句承接上一句使用比喻的手法,用狗牙交错来形容小溪

的形状,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表达了作者的失望之情。

C.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翻译:寂静寥落,空无一人,让人感到心情悲凉,寒气透骨,凄

凉而幽深。

理解:小潭周围环境幽僻,少有人来,与作者贬谪后落寞的心境

相契合,此前的“乐”逐渐转化为孤寂、凄凉之情。

48.《小石潭记》的第②段和【链接材料】都运用了侧面描写,

从两段中各找出一处运用侧面描写的语句,并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

十五里,至瞿唐口,水平如席。独港颜①之顶,犹涡纹澧潺②,

舟拂其上以过,摇橹者汗手死心,皆面无人色。盖天下至险之地,行

路极危之时,傍观皆神惊,余已在舟中,一切付自然,不暇问,据胡

琳③坐招头处,任其荡兀。每一舟入峡数里,后舟方敢续发。水势怒

急,恐猝相遇,不可解拆也。帅司④遣卒执旗,次第立山之上,下一

舟平安,则簸旗以招后船。

(取材于《吴船录》)

注:①[潮漱(ydnyu)]能颁堆,江心突起的巨石,在瞿塘峡

峡口。②[澧滔(chanzhud)]拟声词,形容水流声。③[胡琳(h

uchuang)]亦作“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④[帅司]

官职名。

参考答案:

1.D2.B3.教学相长温故知新学而不

厌要善于启发,不要空洞的说教要勤奋

【解析】L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

A.所以/旧的、原来的;

B.通“教”,教导/学习;

C.自我/从;

D.都是动词,”成为、当作”的意思;

故选D。

2.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与理解。

A.“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意思是: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

才能自我反省。“反”是“反省”的意思“本句强调了自我反思的重要

性。翻译和理解都不对;

C.“无何,童子学大进"意思是:不久,孩子的学习进步神速。

“无何”意思是“不久,很短时间”,不是“不知道为什么”。翻译不

正确;

D.“向之号为钝人者怪之”意思是:之前称呼孩子为笨人的同学

都很奇怪。“怪”是意动用法,译为“对……感到奇怪”,不是“责怪”

的意思。这句话从侧面表现了“童子”进步神速。翻译和理解都不对;

故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