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2021北京四十三中高一(上)12月月考历史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一部分(选择题共60分)本部分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2020年5月,河南巩义“河洛古国”重大考古成果发布。在这处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中,出土器物包含许多其他文化因子:如折腹鼎、背壶具备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陶器组合中出现的大量双腹器属于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因素等。这体现了A.最早的国家正式形成 B.贫富分化开始出现C.中原已进入青铜时代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2.武王伐纣后,“封纣子武庚禄父,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徧(遍)封功臣同姓戚者。”这则材料可用于研究A.世袭制 B.禅让制 C.井田制 D.分封制3.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中原的“诸华”(亦称诸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与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华夏族。可见,春秋争霸战争促进了A.各国改革 B.民族交融 C.技术进步 D.思想繁荣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倾领国而雄诸侯”,其主要原因是A.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彻底 B.工商业和城市繁荣兴盛C.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 D.都江堰促进了农业发展5.“儒道互补”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框架。下列主张中,属于道家思想的是A.“复礼”与“归仁”B.“无为”与“自然”C.“兼爱”与“尚同”D.“变法”与“专制”6.《史记》中记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由此爆发了A.陈胜吴广起义 B.绿林赤眉起义 C.黄巾起义 D.黄巢起义7.示意图能够直观地反映历史现象。对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作用解释准确的是A.加速了国家分裂B.加强了中央集权C.增强了诸侯势力D.扩大了王国疆域8.古代思想家认为“神”是“形”之“君”。因此,艺术表现也要以神为主。东晋有一位画家提出了“以形写神”和“传神写照”的见解,并创作了《洛神赋图》等名作。他就是A.王羲之 B.顾恺之 C.颜真卿 D.吴道子9.有学者评价某个朝代: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多年,但“留下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和政治遗产,比如大运河、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则直到明清两代都让人受用无穷”。他评价的是A.秦朝 B.西晋 C.隋朝 D.唐朝10.唐玄宗在位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11.“两税之立,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此赋税制度的实施A.推动了租庸调制继续实行 B.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加重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杜绝了土地兼并的问题12.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以下三则史料,他们研究的主题应是①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韩愈)②天宝已后,戎事方殷,两河宿兵,户赋不入,军国费用,取资江淮。(唐宪宗)③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陆游)A.安史之乱的危害 B.文学体裁的演变C.经济重心的南移 D.赋税制度的沿革13.北宋中期,“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虽有武臣,盖仅有也”。这体现出当时A.崇文抑武 B.守内虚外 C.藩镇割据 D.无为而治14.宋代在婚聘上的一大变化是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利益,富商娶宗室女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这是因为A.士族阶层开始衰落 B.政府不再重农抑商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程朱理学受到尊崇15.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是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可以判断,“行中书省”是A.中央的派出机构 B.皇帝的中枢秘书机构C.地方的自治机构 D.掌管民族事务的机构16.如图为位于积水潭附近的汇通祠(今郭守敬纪念馆)的简仪模型。简仪是元朝科学家郭守敬创制的一种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此外,他还编定了A.《授时历》 B.《梦溪笔谈》 C.《农书》 D.《蒙古秘史》17.有学者称赞某个历史人物的作为:“廓清了东西方海上交通道路,沟通了东西方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完成了中国对外交往从陆路向海路的重大转折”,“增进了当时中国对国外的了解”,“在中外文明交流史上谱写了崭新的篇章”。他赞扬的应是A.玄奘 B.戚继光 C.郑和 D.林则徐18.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辉煌,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以下医学著作,成书于明朝的是A.《黄帝内经》 B.《神农本草经》C.《千金方》 D.《本草纲目》19.以下言论中,体现明末清初黄宗羲思想主张的是A.“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B.“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C.“天理即是良知,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D.“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20.雍正帝“虽深居大内,而于各地官僚之作为,政治、经济及社会动态,无不了如指掌。”这是因为他A.废除了宰相 B.沿用了奏折制度C.设立了内阁 D.实行了改土归流21.中国近代某部著作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作者还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部著作是A.《海国图志》 B.《瀛寰志略》C.《资政新篇》 D.《变法通议》22.清朝从道光以前,总督用汉人的很少,兵权全在满族手里;而1864年时,10名总督中汉人占9名,15名巡抚则全部由汉人担任。引发此重大变化的是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保路运动 D.义和团运动23.1880年,左宗棠创办的兰州机器织呢局开工。他寄望:“今日之学徒,皆异时师匠之选,将来一人传十,十人传百,由关内而及新疆,以中华所产羊毛,就中华织成呢片,普销内地,甘人自享其利,而衣褐远被各省。”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①此时清政府已经收复新疆②完整的学校制度建立起来③该织呢局是洋务民用企业④内地民众放弃了传统服饰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4.以下为中国近代某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结合所学可推断,该条约是①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②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使馆区③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④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25.1905年11月26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把同盟会纲领的基本精神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中“民权主义”对应的是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26.据统计,1912—1928年,全国有1300多个大小军阀,一共发动了140次以上的省内及省际战争;1916—1928年,总统、执政、大元帅多次更换,内阁总理的更换更加频繁,12年中就有38届内阁,最短的两届只有6天。这反映了北洋时期①深受一战的影响②军阀割据和混战③政治上剧烈动荡④完善了共和制度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27.陈独秀提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其中,“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A.自强与求富 B.民主与科学C.独立与进步 D.新道德与白话文28.《从鸦片战争到解放》一书中写道:“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革命阶级又进一步采取了一个决定性的行动……这次武装起义奠定了红军的基础。”这描述的是A.武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29.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A.秋收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红军长征 D.西安事变30.朱德同志曾写过一首纪念遵义会议的诗:“群龙得首自藤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诗中的“首”是指A.王明 B.周恩来 C.李德 D.毛泽东31.在一张标注为“大日本陆军总部绘制”的中国湖南某地的地图上,比例尺是五万分之一。每一座山丘、每一个村庄、每一条小路、每一片树林都在图上画的清清楚楚。图上标示日期为“昭和三年”,也就是公历1928年。这说明A.日本人想对中国地理开展学术研究B.日本人对中国民众的生活很感兴趣C.日本陆军总部帮助中国勘测地理D.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32.中国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A.甲午战争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33.对下面的漫画所反映的历史观最有力的驳斥证据是A.日本曾经遭到原子弹轰炸 B.日本解放了亚洲各国人民C.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D.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34.2020年夏,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八佰》上映后引起轰动。它讲述了1937年“八百壮士”在团长谢晋元的带领下坚守上海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英雄事迹。这一事件A.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B.是淞沪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C.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D.取得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35.日军华北派遣军司令部在1943年综合战果报道中说:“敌大半为中共军,与蒋军相反,在本年交战一万五千次中,和中共的作战占七成五。在交战的二百万敌军中,半数以上也都是中共军。”该材料反映了A.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B.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局面得以初步形成C.中共军队数量超过国民党军占据优势D.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36.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经过重庆谈判签署了A.《中国土地法大纲》 B.《双十协定》C.《国内和平协定》 D.《共同纲领》37.邓小平在某次军事行动前强调:“跃进大别山,解放中原,这是中央的第一步棋;下一步棋,就是以中原为阵地,再来一个跃进,打过长江,解放全国。”“中央的第一步棋”的重要意义在于A.揭露了国民党假和平的真面目 B.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C.基本摧毁了国民党军队主力 D.结束了国民党集团在大陆的反动统治38.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39.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诗中所述事件标志着A.中国除台湾等少数地区外领土基本全部解放 B.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宣告结束C.中国人民民主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D.西方列强霸占中国为所欲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40.纪念章表达了人们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缅怀,留存着历史的记忆。下列纪念章,按照所纪念事件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③②④①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本部分共3小题,共40分。41.下列材料反映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学者指出,秦汉时期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①这是中央集权制度创建、健全并得以初步确立的时期;②这是由文化多元走向文化思想相对统一并确立社会主导思想的时期;③这是一个以开放和发展为主题的大时代……(1)结合所学,为以上分论点分别列举出相应的史实论据。材料二公元382年,前秦苻坚执意伐东晋,苻融劝阻说:“国家本戎狄也,正朔会不归人。江东虽微弱仅存,然中华正统,天意必不绝之。”《魏书》中记载,韩显宗给孝文帝的上书中谴责南朝汉族统治者说:“自南伪相承,窃有淮北,欲擅中华之称。”(2)阅读材料二,苻融对前秦政权和韩显宗对北魏政权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所学分析原因。材料三辽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国家,兼有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辽太宗一度南掠中原,契丹贵族大肆劫掠,激起中原人民的反抗。在感叹“我不知中国之人难制如此”之余,辽太宗根据南北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民族构成的不同,采取相应的统治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政治策略演化为基本制度:“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3)依据材料三,指出辽朝国家治理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材料四康雍乾三朝绘制疆域图简况康熙朝1708年,康熙“谕传教西士分赴内蒙各部、中国各省,遍览山水城廓,用西学量法,绘画地图。”于1718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雍正朝沿用为康熙朝测绘地图的西方传教士,对于尚不能进行精确测量的西域地区,仍在地图上以虚线标注。乾隆朝测绘工作以大清技术人员为主,吸收在准部、回部进行实地测绘地图的成果,订正西藏部分错误。于1760年绘成的更完整、详细的全国地图《乾隆内府舆图》,达到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最高水平。(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简要说明乾隆朝绘制《乾隆内府舆图》的原因。42.下列材料反映了近代中国人的道路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梁启超曾把近代国人的思想发展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觉得外国的船坚炮利确是我们所不及,于是福建船政学堂、上海制造局等渐次设立起来。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自从甲午败于日本,想到堂堂中国衰败到这田地,都因为政制不良。第三期,便是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要求全人格的觉悟。(1)近代国人为解决“器物”“制度”和“文化”上不足进行了积极探索。结合所学,各写出一个对应的历史事件;从中任选一件,概述其历史作用。材料二在湘赣边界的斗争中,毛泽东指出:要进行工农割据,必须是武装的,强调军事根据地的建设。若只有地方性质的赤卫队而没有正式的红军,则只能对付挨户团,而不能对付正式的白军。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毛泽东在井冈山地区进行土地革命试点,此后颁布的《井冈山土地法》中规定:“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以人口为标准,男女老幼平均分配。”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战略阵地,不建设根据地,武装斗争就会因为没有可靠后方做依托而陷于失败,土地革命的成果也无法保住。毛泽东领导湘赣边界军民对根据地进行了一系列建设,主持制定《遂川县工农兵政府临时政纲》,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方面。(2)依据材料二,概括“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主要内容,并作简要评价。43.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1923年,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指出:五十年来中国政治诚然并无进化,但国民的自觉政治意识即民族建国精神和民主精神日益鲜明、扩大,而旧势力不过是旧时代的幽魂。一二十年的猖獗,势所难免,……经过一番后,政治上的新时代,自然会产生出来。1.你是否赞同梁启超“五十年来中国政治诚然并无进化”的观点?并用史实加以说明。2.一二十年后,中国是否产生了“政治上的新时代”?并用史实加以说明。
参考答案1.2020年5月,河南巩义“河洛古国”重大考古成果发布。在这处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中,出土器物包含许多其他文化因子:如折腹鼎、背壶具备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陶器组合中出现的大量双腹器属于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因素等。这体现了A.最早的国家正式形成 B.贫富分化开始出现C.中原已进入青铜时代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折腹鼎、背壶具备山东大汶口文化特征”“大量双腹器属于长江流域屈家岭文化因素”等信息可以看出,不同文化群落既有不同点,也有共同点,反映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故答案为D项;仰韶文化时期,国家还没有形成,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贫富分化的现象,排除B项;中原进入青铜时代是在商周时期,排除C项。2.武王伐纣后,“封纣子武庚禄父,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徧(遍)封功臣同姓戚者。”这则材料可用于研究A.世袭制 B.禅让制 C.井田制 D.分封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封纣子武庚禄父,使管叔、蔡叔傅之,以续殷祀。徧(遍)封功臣同姓戚者”可知,周武王分封自己的亲族,这是分封制,D正确;世袭制涉及的是最高权力的继承,与题无关,排除A;禅让制在启继位之后就被世袭制取代,排除B;井田制是土地制度,与题无关,排除C。3.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中原的“诸华”(亦称诸夏)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与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华夏族。可见,春秋争霸战争促进了A.各国改革 B.民族交融 C.技术进步 D.思想繁荣【答案】B【解析】【详解】据材料“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争霸战争,促进了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民族的碰撞,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到华夏族”并结合所学可知,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很多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国的疆域得以扩大,同时中原人民在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的交往与争斗中,周边民族不断融入到华夏族,出现了民族交融局面,B正确;A、C、D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倾领国而雄诸侯”,其主要原因是A.商鞅变法更加全面彻底 B.工商业和城市繁荣兴盛C.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 D.都江堰促进了农业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经济得到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为日后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故答案为A项;秦国的工商业和城市发展并不比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国繁荣兴盛,排除B项;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也推动了其他诸侯国农业生产的发展,排除C项;都江堰促进了成都平原地区的农业发展,但不符合题干中“主要原因”的要求,排除D项。5.“儒道互补”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框架。下列主张中,属于道家思想的是A.“复礼”与“归仁”B.“无为”与“自然”C.“兼爱”与“尚同”D.“变法”与“专制”【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无为”与“自然”等是道家思想,故B选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复礼”与“归仁”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兼爱”与“尚同”是墨家思想,故C选项排除;“变法”与“专制”是法家思想,故D选项错误。6.《史记》中记载:“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由此爆发了A.陈胜吴广起义 B.绿林赤眉起义 C.黄巾起义 D.黄巢起义【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二世时,前去戍守渔阳的九百人遇到大雨阻滞行程,因不满秦法严苛,在大泽乡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A项正确;发生在西汉末年的绿林赤眉起义,不会出现在西汉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B项错误;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与大泽乡等无关,C项错误;黄巢起义发生在唐朝后期,D项不符合题意。
7.示意图能够直观地反映历史现象。对下图所示历史事件的作用解释准确的是A.加速了国家分裂B.加强了中央集权C.增强了诸侯势力D.扩大了王国疆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的信息“汉武帝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余子弟分封为列候,归所在的郡管辖”可知是推恩令,推恩令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B选项符合题意。容易导致国家分裂的是郡国并行制而非推恩令,A选项错误。推恩令使王国越分越小,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选项错误。推恩令实施后,王国实际控制面积变小,D选项错误。【点睛】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令。这项政令要求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后来根据这项政令,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8.古代思想家认为“神”是“形”之“君”。因此,艺术表现也要以神为主。东晋有一位画家提出了“以形写神”和“传神写照”的见解,并创作了《洛神赋图》等名作。他就是A.王羲之 B.顾恺之 C.颜真卿 D.吴道子【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了“以形写神”和“传神写照”的见解,并创作了《洛神赋图》等名作,B项正确;王羲之是书法家,不是画家,A项错误;颜真卿是生活在唐朝时期的书法家,C项错误;画圣吴道子生活在唐朝时期,D项错误。
9.有学者评价某个朝代:虽然只有短短三十多年,但“留下的物质遗产、文化遗产和政治遗产,比如大运河、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则直到明清两代都让人受用无穷”。他评价的是A.秦朝 B.西晋 C.隋朝 D.唐朝【答案】C【解析】【详解】隋朝开凿大运河,创立科举制和三省六部制,故答案为C项;秦朝修筑长城,没有开凿大运河,排除A项;西晋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排除B项;唐朝时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科举制、三省六部制,排除D项。10.唐玄宗在位前期选贤任能,改革吏治,发展生产,大兴文治,改革兵制,将唐朝推向全盛时期。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A.光武中兴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在位前期,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史上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C项正确;光武中兴发生在东汉初年,A项错误;贞观之治发生在唐太宗统治时期,B项错误;康乾盛世发生在清朝前期,D项错误。
11.“两税之立,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此赋税制度的实施A.推动了租庸调制继续实行 B.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C.加重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D.杜绝了土地兼并的问题【答案】B【解析】【详解】两税法扩大了收税对象,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故答案为B项;两税法是在租庸调制无法维持的情况下实行的,排除A项;两税法“惟以资产为宗”,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C项;D项中的“杜绝”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12.某历史学习小组搜集了以下三则史料,他们研究的主题应是①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韩愈)②天宝已后,戎事方殷,两河宿兵,户赋不入,军国费用,取资江淮。(唐宪宗)③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陆游)A.安史之乱的危害 B.文学体裁的演变C.经济重心的南移 D.赋税制度的沿革【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江南居十九”“军国费用,取资江淮”“苏湖熟,天下足”等信息可以看出,江南的经济地位日益重要,因此他们研究的主题应是经济重心的南移,故答案为C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安史之乱,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文学体裁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赋税制度的变化,排除D项。13.北宋中期,“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虽有武臣,盖仅有也”。这体现出当时A.崇文抑武 B.守内虚外 C.藩镇割据 D.无为而治【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中期,官员多为读书人,选官多以“文词进”,武臣不受重视等,体现出当时崇文抑武治国理念,A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宋朝实行守内虚外的政策,B项错误;宋朝并未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C项错误;无为而治是西汉初期的治国思想,D项错误。
14.宋代在婚聘上的一大变化是比较计较婚姻关系的物质利益,富商娶宗室女是司空见惯的现象。这是因为A.士族阶层开始衰落 B.政府不再重农抑商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程朱理学受到尊崇【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社会,婚姻关系中计较物质利益,富商与上层社会联姻(“娶宗室女”)的现象十分常见等,是因为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C项正确;士族阶层早在南朝时期已经开始衰落,A项错误;宋代政府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并非不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B项错误;程朱理学强调重义轻利,不是宋代婚姻关系中计较物质利益等现象产生的原因,D项错误。
15.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元人所谓‘行中书省’,即是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其意惟恐一个中央政权不足控驭此广土众民,乃专为蒙古狭义的部族政权而设此制度。”可以判断,“行中书省”是A.中央的派出机构 B.皇帝的中枢秘书机构C.地方的自治机构 D.掌管民族事务的机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活动的中书省,即中枢政权之流动分布”,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元朝为了加强对辽阔疆域的统治,实行行省制,行省即行中书省,是元朝中央的派出机构,A项正确;行省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不是皇帝的顾问机构,排除B;行中书省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是元朝加强对地方控制的制度,不是地方自治机构,排除C;宣政院是掌管民族事务的机构,排除D。16.如图为位于积水潭附近的汇通祠(今郭守敬纪念馆)的简仪模型。简仪是元朝科学家郭守敬创制的一种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此外,他还编定了A.《授时历》 B.《梦溪笔谈》 C.《农书》 D.《蒙古秘史》【答案】A【解析】【详解】郭守敬还编定了《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历法,故答案为A项;《梦溪笔谈》的作者是北宋沈括,排除B项;《农书》的作者是元朝的王祯,排除C项;《蒙古秘史》是一部记述蒙古族作为游牧民族自己撰写的历史,排除D项。17.有学者称赞某个历史人物的作为:“廓清了东西方海上交通道路,沟通了东西方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完成了中国对外交往从陆路向海路的重大转折”,“增进了当时中国对国外的了解”,“在中外文明交流史上谱写了崭新的篇章”。他赞扬的应是A.玄奘 B.戚继光 C.郑和 D.林则徐【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东西方海上交通道路,沟通了东西方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完成了中国对外交往从陆路向海路的重大转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里指的是郑和,其七下西洋,促进了中国对国外的了解,C正确;玄奘走的是陆路,排除A;戚继光主要成就是抗倭,排除B;林则徐并未沟通东西方海上交通道路,排除D。18.中国古代的医学成就辉煌,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以下医学著作,成书于明朝的是A.《黄帝内经》 B.《神农本草经》C.《千金方》 D.《本草纲目》【答案】D【解析】【详解】《本草纲目》成书于明朝,作者是李时珍,D正确;《黄帝内经》成书于先秦至汉,排除A;《神农本草经》成书于东汉以前,排除B;《千金方》成书于唐代,排除C。19.以下言论中,体现明末清初黄宗羲思想主张是A.“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B.“一理之实,而万物分之以为体”C.“天理即是良知,千思万虑,只是要致良知”D.“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答案】A【解析】【详解】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制度,称专制帝王为“天下之大害”,故答案为A项;B项是朱熹的主张,C项是王守仁的主张,D项是董仲舒的主张,均排除。20.雍正帝“虽深居大内,而于各地官僚之作为,政治、经济及社会动态,无不了如指掌。”这是因为他A.废除了宰相 B.沿用了奏折制度C.设立了内阁 D.实行了改土归流【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雍正帝能在皇宫大内对各地政治、经济及社会动态了如指掌,是因为他沿用了奏折制度,B项正确;废除了宰相制度的是明太祖,A项错误;明成祖设立的内阁制度,C项错误;实行改土归流并不能使雍正帝对各地事务了如指掌,D项错误。
21.中国近代某部著作被誉为了解外国知识的“百科全书”,是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作者还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这部著作是A.《海国图志》 B.《瀛寰志略》C.《资政新篇》 D.《变法通议》【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作为近代中国最早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之一,《海国图志》的作者魏源在书中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A项正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的并非《瀛寰志略》的作者徐继畬,B项错误;《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洪仁玕提出的振兴天国的方案,不是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书籍,C项错误;梁启超的《变法通议》是宣传维新思想的文章,不是介绍外国历史地理的著作,D项错误。
22.清朝从道光以前,总督用汉人的很少,兵权全在满族手里;而1864年时,10名总督中汉人占9名,15名巡抚则全部由汉人担任。引发此重大变化的是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保路运动 D.义和团运动【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汉族地主在清政府特别是地方政权中的地位上升,B项正确;鸦片战争并未改变汉族地主在清政府中的地位,A项错误;20世纪初的保路运动与19世纪中期清朝官僚结构的变化无关,C项错误;19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与1864年前后清政府中满汉官员比例变化无关,D项错误。
23.1880年,左宗棠创办的兰州机器织呢局开工。他寄望:“今日之学徒,皆异时师匠之选,将来一人传十,十人传百,由关内而及新疆,以中华所产羊毛,就中华织成呢片,普销内地,甘人自享其利,而衣褐远被各省。”下列对材料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①此时清政府已经收复新疆②完整的学校制度建立起来③该织呢局是洋务民用企业④内地民众放弃了传统服饰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答案】A【解析】【详解】左宗棠收复新疆是在1878年,兰州机器织呢局属于洋务民用企业,①③说法正确,故答案为A项;清末新政时期建立起一套较为完整的学校制度,这一时期内地民众没有放弃传统服饰,②④说法错误,排除含有②或④的B、C、D项。24.以下为中国近代某个不平等条约的内容。结合所学可推断,该条约是①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②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③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④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答案】D【解析】【详解】《辛丑条约》规定赔款白银4.5亿两、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故答案为D项;《南京条约》规定赔款2100万银元,《北京条约》规定对英法赔款增至800万两白银,《马关条约》规定赔款二亿两白银,均没有题干中的其他条款,排除A、B、C项。25.1905年11月26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第一次把同盟会纲领的基本精神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中“民权主义”对应的是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答案】C【解析】【详解】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指的是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即创立民国,C正确;A、B属于民族主义,排除;D属于民生主义内容,排除。26.据统计,1912—1928年,全国有1300多个大小军阀,一共发动了140次以上的省内及省际战争;1916—1928年,总统、执政、大元帅多次更换,内阁总理的更换更加频繁,12年中就有38届内阁,最短的两届只有6天。这反映了北洋时期①深受一战的影响②军阀割据和混战③政治上剧烈动荡④完善了共和制度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2—1928年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全国有1300多个大小军阀,140次以上的省内及省际战争,总统、总理频繁更换等,反映了当时军阀割据混战和社会政治的剧烈动荡,②③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深受”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当时共和制度并未得到完善,②④错误,与之组合的ABD三项不符合题意。
27.陈独秀提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其中,“德先生”和“赛先生”指的是A.自强与求富 B.民主与科学C.独立与进步 D.新道德与白话文【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这里描述的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文化运动中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的是民主和科学,B正确;自强求富是洋务运动的口号,排除A;独立进步在新文化运动中并未提及,排除C;新道德、白话文是新文化运动提倡的内容,不是德先生与赛先生所指,排除D。28.《从鸦片战争到解放》一书中写道:“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和它所领导的革命阶级又进一步采取了一个决定性的行动……这次武装起义奠定了红军的基础。”这描述的是A.武昌起义 B.北伐战争 C.南昌起义 D.秋收起义【答案】C【解析】【详解】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中共打出来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为红军奠定了基础,C正确;武昌起义发生在1911年,排除A;北伐战争开始于1926年,排除B;秋收起义发生在1927年9月,排除D。29.一位美国记者赞叹道:“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他所说的“伟大传奇”是指A.秋收起义 B.井冈山会师 C.红军长征 D.西安事变【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红军在第五次反“围绨”中失利,为保存革命力量,实行战略转移,进行了长征,故符合题干中材料“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含义,因此C项正确;ABD项都与题干中材料“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不符,故排除。故选C项。【点睛】30.朱德同志曾写过一首纪念遵义会议的诗:“群龙得首自藤翔,路线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纠正,天空无限任飞扬。”诗中的“首”是指A.王明 B.周恩来 C.李德 D.毛泽东【答案】D【解析】【详解】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央领导,故D正确;其余均不符合题意。31.在一张标注为“大日本陆军总部绘制”的中国湖南某地的地图上,比例尺是五万分之一。每一座山丘、每一个村庄、每一条小路、每一片树林都在图上画的清清楚楚。图上标示日期为“昭和三年”,也就是公历1928年。这说明A.日本人想对中国地理开展学术研究B.日本人对中国民众的生活很感兴趣C.日本陆军总部帮助中国勘测地理D.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答案】D【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1928年,日本陆军总部绘制非常清晰详细的中国地图,说明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蓄谋已久的,早就有吞并整个中国的意图,因此D选项正确。“大日本陆军总部绘制”的中国湖南某地地图明显带有军事目的,并非是对中国地理开展学术研究,也不是对中国民众生活感兴趣和帮助中国勘测地理,其他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32.中国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是A.甲午战争 B.北伐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抗日战争是中国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侵略战争,C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以失败告终,排除A项;北伐战争是国共两党领导的反帝反军阀斗争,排除B项;解放战争属于国共内战,排除D项。故选C项。【点睛】33.对下面的漫画所反映的历史观最有力的驳斥证据是A.日本曾经遭到原子弹轰炸 B.日本解放了亚洲各国人民C.日军制造了南京大屠杀 D.日本首相参拜靖国神社【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漫画的识读分析能力。从漫画内容可知,日本否认战争罪行,认为自己是亚洲被侵略地区的恩人。A项和D项不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史实,符合漫画中的观点;只有C项说明了日本的罪行,能批驳漫画中的观点。34.2020年夏,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八佰》上映后引起轰动。它讲述了1937年“八百壮士”在团长谢晋元的带领下坚守上海四行仓库、阻击日军的英雄事迹。这一事件A.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B.是淞沪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C.打破了日军的“囚笼政策” D.取得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答案】B【解析】【详解】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淞沪会战爆发,谢晋元带领“八百壮士”坚守上海四行仓库阻击日军是淞沪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故答案为B项;“九一八”事变爆发,标志着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排除A项;百团大战给日军“囚笼政策”以沉重打击,排除C项;台儿庄大捷取得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排除D项。35.日军华北派遣军司令部在1943年综合战果报道中说:“敌大半为中共军,与蒋军相反,在本年交战一万五千次中,和中共的作战占七成五。在交战的二百万敌军中,半数以上也都是中共军。”该材料反映了A.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B.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局面得以初步形成C.中共军队数量超过国民党军占据优势D.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答案】D【解析】【详解】1943年华北地区对抗日军的“大半为中共军”,在中日的一万五千次交战中,”中共的作战占七成五”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D项正确;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民政府“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的破产,A项错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国共合作、团结抗战的局面得以初步形成,B项错误;1943年中共军队数量并未超过国民党军,更没有占据优势,C项错误。
36.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经过重庆谈判签署了A.《中国土地法大纲》 B.《双十协定》C.《国内和平协定》 D.《共同纲领》【答案】B【解析】【详解】抗战胜利后,国共进行关于民主道路的重庆谈判,国共双方达成《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故B正确;A是1947年签署;C是重庆谈判后政治协商会议签订;D是1949年新中国政治协商会议施政纲领。37.邓小平在某次军事行动前强调:“跃进大别山,解放中原,这是中央的第一步棋;下一步棋,就是以中原为阵地,再来一个跃进,打过长江,解放全国。”“中央的第一步棋”的重要意义在于A.揭露了国民党假和平的真面目 B.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C.基本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D.结束了国民党集团在大陆的反动统治【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跃进大别山,解放中原”等信息可以看出,“中央的第一步棋”是指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这一军事行动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反攻的序幕,故答案为B项;重庆谈判揭露了国民党假和平的真面目,排除A项;三大战役的胜利基本摧毁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排除C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集团在大陆的反动统治,排除D项。38.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村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是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A.粉碎了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 B.实现了挺进中原的计划C.取得了战略性大决战的胜利 D.攻克了中华民国的首都南京【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和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基本上歼灭了国民党主力,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战略决战,非粉碎国民党军队的全面进攻,排除A项;B项与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有关,排除;D项与渡江战役有关,排除。故选C项。【点睛】39.毛泽东同志的七律:“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诗中所述事件标志着A.中国除台湾等少数地区外领土基本全部解放 B.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宣告结束C.中国人民民主革命取得最终胜利 D.西方列强霸占中国为所欲为的时代一去不复返【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材料“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是对渡江战役的描述,渡江战役的胜利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宣告结束,B项正确;A项与西藏和平解放有关,排除;C项与新中国成立有关,排除C项;D项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B项。【点睛】40.纪念章表达了人们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缅怀,留存着历史的记忆。下列纪念章,按照所纪念事件的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②①③④ B.②③①④ C.③②①④ D.③②④①【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渡江战役发生在1949年4月,红军长征胜利是在1936年,五四运动开始于1919年,平型关大捷发生在1937年。D排序正确,排除A、B、C。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本部分共3小题,共40分。41.下列材料反映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与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有学者指出,秦汉时期是中国文明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①这是中央集权制度创建、健全并得以初步确立的时期;②这是由文化多元走向文化思想相对统一并确立社会主导思想的时期;③这是一个以开放和发展为主题的大时代……(1)结合所学,为以上分论点分别列举出相应的史实论据。材料二公元382年,前秦苻坚执意伐东晋,苻融劝阻说:“国家本戎狄也,正朔会不归人。江东虽微弱仅存,然中华正统,天意必不绝之。”《魏书》中记载,韩显宗给孝文帝的上书中谴责南朝汉族统治者说:“自南伪相承,窃有淮北,欲擅中华之称。”(2)阅读材料二,苻融对前秦政权和韩显宗对北魏政权的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所学分析原因。材料三辽是一个半游牧半农耕国家,兼有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辽太宗一度南掠中原,契丹贵族大肆劫掠,激起中原人民的反抗。在感叹“我不知中国之人难制如此”之余,辽太宗根据南北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民族构成的不同,采取相应的统治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政治策略演化为基本制度:“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3)依据材料三,指出辽朝国家治理的特点,并简述其意义。材料四康雍乾三朝绘制疆域图简况康熙朝1708年,康熙“谕传教西士分赴内蒙各部、中国各省,遍览山水城廓,用西学量法,绘画地图。”于1718年,完成了《皇舆全览图》。雍正朝沿用为康熙朝测绘地图的西方传教士,对于尚不能进行精确测量的西域地区,仍在地图上以虚线标注。乾隆朝测绘工作以大清技术人员为主,吸收在准部、回部进行实地测绘地图的成果,订正西藏部分错误。于1760年绘成的更完整、详细的全国地图《乾隆内府舆图》,达到了中国古代地图绘制的最高水平。(4)依据材料四和所学,简要说明乾隆朝绘制《乾隆内府舆图》的原因。【答案】(1)①秦朝最早确立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在全国推广郡县制;汉朝设立中朝,确立察举制,设刺史监察地方等。②秦朝统一文字;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等。③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丝绸之路”);佛教随之传入中国并传播等。(2)不同:苻融认为前秦仍为“戎狄”;韩显宗则认为北魏是中华正统。原因:当时前秦虽然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但民族交融尚不充分;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动民族交融,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3)特点:因俗而治;双轨理政(或官分南北)。意义:适应了不同社会发展状况的需要,有利于各民族地区的安定,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4)原因:清军击败了准噶尔部的进攻,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清朝的版图得到进一步开拓;大一统国家进行有效管理的需要;此前绘制的疆域地图存在不准确之处;地图测绘技术更加进步等。【解析】【详解】(1)史实论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支持“(秦汉时期)是中央集权制度创建、健全并得以初步确立的时期”的史实主要有秦朝最早确立皇帝制和三公九卿制,在全国推广郡县制,汉朝设立中朝,确立察举制,设刺史监察地方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文字,汉武帝时期,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等可以作为秦汉时期是“由文化多元走向文化思想相对统一并确立社会主导思想的时期”的主要史实依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汉时期是一个以开放和发展为主题的大时代的主要史实依据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丝绸之路”),佛教随之传入中国并传播等。(2)不同:根据材料二中“国家本戎狄也”可知,苻融认为前秦仍为“戎狄”;根据“南伪相承,窃有淮北,欲擅中华之称”可知,韩显宗则认为北魏是中华正统。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东晋十六国时期,氐族人建立的前秦虽然学习汉族的典章制度,但当时的民族交融尚不充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到了5世纪后期,经过各族人民长期的交流,特别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大力推动了民族交融,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3)特点:根据材料三中“辽太宗根据南北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民族构成的不同,采取相应的统治方式”可知,因俗而治;根据“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可知,双轨理政(或官分南北)。意义:根据材料三中“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结合所学知识,从社会、民族和国家发展等方面分析可知,辽朝的南北面官制适应了不同社会发展状况的需要,有利于各民族地区的安定,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发展。(4)原因:根据材料四中“(雍正朝时)尚不能进行精确测量的西域地区,仍在地图上以虚线标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同履行与信用管理承诺书8篇
- 2025年体育产业行业体育赛事数字化转型案例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新基建采购合同模板范本(3篇)
- 电路板电工考试题库及答案
- 广西电工考试题库及答案
- 企业沟通协作工具包提高沟通效率
- 读后感之鲁滨逊漂流记冒险之旅(5篇)
- 智慧城市数据保护承诺书9篇
- 电子商务服务保障用户体验承诺书4篇范文
- 2025年保险行业智能理赔技术创新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GB/T 10752-2005船用钢管对焊接头
- FZ/T 73002-2006针织帽
- 2023年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大练衡水字体,规范英语书写
- 对外汉语教学语言测试课件
- 河床稳定计算及河相分析
- 学术论文写作格式及规范课件
- 2021年上海临港外服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平面镜成像 完整版课件
- 等离子体物理课件
- 新华制药内部控制(1)ppt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