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解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单元测评试题(含详细解析)_第1页
综合解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单元测评试题(含详细解析)_第2页
综合解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单元测评试题(含详细解析)_第3页
综合解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单元测评试题(含详细解析)_第4页
综合解析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单元测评试题(含详细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声现象》单元测评考试时间:90分钟;命题人:教研组考生注意:1、本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填写在试卷规定位置上3、答案必须写在试卷各个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I卷(选择题20分)一、单选题(1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20分)1、如图所示的实验中,用不同的力敲响音叉,将叉股接触悬挂的小球,都能看到小球被弹开。关于该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实验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B.声音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里C.敲音叉的力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D.敲音叉的力越大,声音的音调越高2、下列选项中,不能传播声音的是()A.空气 B.真空 C.大地 D.水3、2021年12月9日1540“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讲,“太空教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广大青少年带了一场精彩的太空科普课授课活动并取得圆满成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在飞船的太空舱内,三名宇航员不能直接对话B.地球上的学生听到航天员的声音是靠声波传回地球的C.航天员在出征仪式上进行说话发出声音是因为声带在振动D.不少观众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引吭高歌,这里的“高”指的是音调高4、图是警察利用无人机对行人“喊话”时的情景,该情景能说明()A.声音只能向一个方向传播B.声音的响度与距离无关C.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D.声音不能传递信息5、下列与声现象有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宇航员之间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B.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可防止噪声的产生C.只有主人说出暗语时才能打开“声纹锁”,其辨别声音的主要依据是音色D.汽车安装的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工作的6、关于声现象的描述,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闻其声而知其人”,是根据声音的响度来分辨人B.利用超声波清洗眼镜,说明声波能传递信息C.“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降低音调D.发声的音叉与水面接触时“水花四溅”,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如图甲,用力敲鼓可使音调变高B.如图乙,最新磁悬浮蓝牙音箱是高科技产品,发声不需要振动C.如图丙,笛子比二胡发出声音的响度大,音调高D.如图丁,敲击水杯时水越多音调越高8、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正确的是()A.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声调B.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真空罩内闹钟发出的铃声逐渐变大C.有些地方禁止汽车鸣笛,目的是在声音传播途径上减弱噪声D.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能传递信息9、下列控制噪声的措施中,相对应的解释正确的是()A.高速公路旁安装隔音墙——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B.开会时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在人耳处减弱噪声C.关闭房间的门窗——在声源处减弱噪声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戴防噪声耳罩——在声源处减弱噪声10、如图所示的情景中,关于声现象的描述和分析,正确的是()A.抽出罩内空气,闹铃声减弱,表明真空可以传声B.发声的音叉使小球弹起,表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C.航母舰载机引导员戴上耳罩,是为了消除噪声D.吹笛子时,按住不同气孔是为了改变声音响度第Ⅱ卷(非选择题80分)二、填空题(1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音乐课上,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演唱“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歌声是由声带__________产生的。在需要安静环境的医院、学校附近禁止鸣笛是在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2、古诗词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很多诗句里蕴含着物理知识。例如“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钟_____产生的,人们根据声音的_____分辨出钟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弹琵琶之前“转轴”是为了改变弦的松紧程度,从而改变弦发出声音的_____。(后两空均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3、在公共场所打电话,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从声音的特性分析,“轻声”是指声音的_____;从控制噪声的角度分析,这是在_____减弱噪声;我们仅凭从手机中听到的声音就能判断出对方是谁,是依据声音的_____进行判断的。4、如图所示,如果在月球上用橡皮锤去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的泡沫塑料小球______(选填“会”或“不会”)被弹起。5、如图所示是小明制作的一只会“吹口哨”的纽扣,先将绳子转绕缠紧,再将绳子拉开、收拢交互进行,就会听到“嗡嗡”的声音,此声音是由于纽扣周围空气________而产生的。6、如图所示是学校的录播教室。同学们回答问题时发出的声音是由于声带___________产生的。声音通过___________传到老师的耳朵中,为了防止教室外的嘈杂声干扰录课,录播室的墙壁用了新型的隔音材料,这是在___________减弱噪声。7、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朱德恩小朋友吹奏了小号,如图所示。小号声是通过_______传到现场观众的耳朵里的;观众通过旋律很容易就辨别出吹奏的是《我和我的祖国》,说明声能够传递_______。8、为了庆祝建党100周年,学校在演播厅举办文艺汇报演出,小明问学在演播厅外一听就知道是女生在演唱,这主要是根据声音的___________(选题“音调”、“响度”或“音色”)来判断的,听到的歌声是通过___________传入人耳的。9、清晨,一觉醒来,听到窗外各种鸟儿欢快的鸣叫,有经验的人能够从这些声音中分辨出雄鸡、喜鹊、画眉…的叫声,雄鸡的叫声能够传得比较远,这是它声音的______比较大的缘故。(选填“音色”、“响度”、“音调”)。10、小强家的冰箱在忘记关门时,会发出“滴滴”的报警声,报警声是由报警器的发声装置___________产生的,通过___________传递到人耳的,提醒小强关门。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___________。能听出熟人的声音是由声音的___________辨别的。三、计算题(5小题,每小题6分,共计30分)1、2020年11月10日8时12分,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这标志着中国成为少数几个掌握和突破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之一。求:(1)若“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从海面以1m/s速度匀速下潜到9000米处,需要的时间t;(2)若在9000米深度时,“奋斗者”号向处于其正上方所的水面指挥船发出一个声波信号并经指挥船即刻自动反射后传回潜水器,耗时12秒,求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v。2、科学家利用声呐系统测量一口深井的深度,当从井口发出超声波10s后接收到回声,则这口井的深度是多少?(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3、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距前面山崖540m处鸣笛,经过3s后听到回声,已知空气中的传声速度为340m/s,求:(1)鸣笛声从发出到反射传回驾驶员耳中,通过的路程为多少?(2)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汽车的行驶速度。4、国庆期间,小明一家开车去山区旅行,汽车以20m/s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公路前方有一座高山,汽车鸣笛4s后小明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求:(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路程和声音传播的路程分别是多少?(2)小明听到回声时距离高山有多远?(3)鸣笛处汽车离高山有多远?5、小华乘坐着一艘速度为20m/s的汽艇匀速驶向一座山崖,他向山崖大喊一声,历时5s听到回声,已知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340m/s。求:(1)5s时间里,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多少?(2)汽艇匀速行驶0.4km所花的时间是多少?(3)他听到回声时离山崖有多远?四、实验探究(4小题,每小题5分,共计20分)1、如图所示,是在学习“声现象”一章中,几个常见的探究实验:①如图甲,把正在发生的音叉靠近悬挂的静止乒乓球,看到乒乓球被反复弹起;②如图乙,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钟罩内,逐渐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听到的铃声明显减小;③如图丙,拨动同一把钢尺,在尺探出桌面相同长度的情况下,轻拨和重拨钢尺,听到钢尺发声的响度不同。(1)图甲实验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乒乓球的作用______,便于观察;实验运用的研究方法是转换法;(2)图乙实验是在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进一步推理可以得出:______;(3)图丙实验现象说明:拨动钢尺的力度不同,钢尺振动的幅度不同,产生声音的响度就不同;拨钢尺的力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______(填选“大”或“小”)。2、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实验时,小明同学做了如下实验。(1)如图甲所示,用悬挂着的泡沫小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到泡沫小球被______,这说明了______,此实验用到的实验方法为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转换法”);(2)如图乙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听到的声音将_______,由此推理可知:_________,此实验用到的实验方法为_______(选填“控制变量法”或“理想实验法”);(3)如图丙所示,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发出声音,并逐渐缩短钢尺伸出桌面的长度,发现钢尺振动得越来越快,听到的声音越来越高,这说明了声音的_____(选填“音调”“响度”或“音色”)与声源振动的_______有关。3、下列是有关声现象的两个实验:实验一:如图所示,将一只正在发声的闹钟放进密封的玻璃罩中,然后往外抽气,听到闹钟声会越来越______(选填“强”或“弱”),于是得出结论:声音______(选填“能”或“不能”)在真空中传播,但其实抽气设备无法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我们是怎样得出上述结论的______;A.通过日常生活经验得出的B.用实验直接证实的C.通过理论推导出来的D.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加科学的推理得出的实验二:声音传播的速度和温度有关,下表是空气中声速随温度变化的数据:空气温度/℃-20-100102030声音速度/(m·s-1)318324330336342348(1)请你在如图所示的坐标中作出声速和温度关系的图像______;(2)请你根据所作图像找出温度为25℃时声速为______m/s;(3)若某人站在两边平行的峭壁间的山谷中放了一枪,在0.3s和0.7s后听到前后两次回声,若当时的空气温度为0℃,则此峡谷之间的宽度为______m;(4)当飞机的飞行速度接近周围的声速时会受到相当大的阻力,上世纪中期,人们就尝试进行超音速飞行。在飞机速度有限的情况下,在______(高温下/低温下)试验更容易成功。4、小明做探究真空是否能传声的实验,如图所示。(1)如图甲,把正在响铃的电铃放在玻璃罩内,在逐渐抽出玻璃罩内空气的过程中,会听到铃声逐渐变___;(2)打开阀门,让空气逐渐进入玻璃罩内,又会听到铃声逐渐变____;(3)推理过程:玻璃罩内空气越少,传出的声音越____;如果玻璃罩内抽成真空后,就听不到电铃响铃的声音了;(4)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真空不能____;(5)此实验中,用抽气机抽气____(填“能”或“不能”)得到真空,实验的结论是通过____(填序号)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学习的第一个理想实验;A.推理假设

B.实验验证

C.归纳总结(6)小明还想利用家里的暖水瓶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如图乙所示是暖水瓶的简易剖面图。他把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放入瓶中,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判断。下列是他设计的几组比较因素,其中合理的是____(填序号);A.将同一个暖水瓶塞上瓶塞和不塞瓶塞进行比较B.用一个完好的和一个已经漏气的瓶胆进行比较C.将音量大小不同的芯片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D.把同一个暖水瓶的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参考答案-一、单选题1、D【解析】【详解】A.将叉股接触悬挂的小球,能观察到小球被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通过空气传到人的耳朵里的,故B正确,不符合题意;C.敲音叉的力越大,声音的振幅就越大,声音的响度也越大,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声音的音调与声音的振动频率有关,与声音的振幅无关,故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2、B【解析】【分析】【详解】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ACD不符合题意,B符合题意。故选B。3、C【解析】【详解】A.太空舱中有空气,声音可以通过空气传播,则在飞船的太空舱内,三名宇航员能直接对话,故A错误;B.由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地球上的学生听到航天员的声音是靠电磁波传回地球的,故B错误;C.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航天员在出征仪式上进行说话发出声音是因为声带在振动,故C正确;D.不少观众难以掩饰内心的激动引吭高歌,这里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强度即响度大,故D错误。故选C。4、C【解析】【详解】A.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的,故A错误;B.声音的响度除了与振幅有关,还与传播距离有关,距离越短,响度越大,反之越小,故B错误;C.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介质有空气、液体、固体三类,所以声音能够在空气中传播,故C正确;D.声音能够传递信息与能量,故D错误。故选C。5、B【解析】【详解】A.太空中没有空气,真空不能传声,因此两名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对话,故A正确,不符合题意;B.高速公路两旁的隔音板是在传播中减弱噪声,而不是为了防止噪声的产生,故B错误,符合题意;C.不同人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声纹锁主要是依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主人的声音,故C正确,不符合题意;D.倒车雷达是利用超声波传递信息的,故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6、D【解析】【分析】【详解】A.闻其声而知其人,主要是根据音色来判断的,故A错误;B.用超声波能清洗眼镜,是利用了超声波能够传递能量,故B错误;C.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喧哗,是要求人们说话的响度放低些,故C错误;D.发声的音叉与水面接触时“水花四溅”,说明音叉在振动,从而得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故D正确。故选D。7、C【解析】【详解】A.用力敲鼓,改变的是敲击的力度,影响了振动的幅度,则可使响度变大,故A错误;B.振动产生声音,故B错误;C.如图丙,笛子振动的幅度比二胡大,笛子比二胡发出声音的响度大,笛子在相同的时间内振动的频率大于二胡,故笛子比二胡的音调高,故C正确;D.敲击水杯时水越多,振动越慢,音调越低,故D错误。故选C。8、D【解析】【分析】【详解】A.公共场所不要高声喧哗,这里的“高”是指声音的响度,故A错误;B.逐渐抽出真空罩内的空气,真空罩内闹钟发出的铃声逐渐变小,随着空气的质量变小,介质变少,声音变小,故B错误;C.有些地方禁止汽车鸣笛,目的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C错误;D.医生用B超检查身体是利用声音能传递身体疾病信息,故D正确。故选D。9、A【解析】【详解】A.高速公路安装隔音墙,是在声音传播的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正确;B.开会时把手机调到静音状态,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C.关闭房间的门窗,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C错误;D.机场跑道工作人员戴防噪声耳罩,是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D错误。故选A。10、B【解析】【分析】【详解】A.抽出罩内空气,闹铃声减弱,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故A错误;B.将小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小球被弹开,说明发声的音叉正在振动,故B正确;C.航母舰载机引导员戴上耳罩,只是在人耳出减弱噪声,而不能消除噪声,故C错误;D.吹笛子时,管内空气柱振动发声,按住不同气孔,改变了振动的空气柱的长短,从而改变了空气柱振动的频率,改变了声音的音调,故D错误。故选B。二、填空题1、

振动

声源【分析】【详解】[1]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歌声是声带振动产生的。[2]禁止鸣笛是让声源不发声了,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2、

振动

音色

音调【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所以听到的“钟声”是钟振动产生的。[2]音色是声音的特色,不同发声体的音色一般都不同,因此人们根据声音的音色分辨出钟声。[3]旋转“转抽”是为了改变,弦的松紧程度影响着弦的振动频率,频率决定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调,因此旋转“转抽”可以改变弦的振动频率,从而改变弦发出声音的音调。3、

响度小

声源处

音色【详解】[1]在公共场所“轻声”说话是文明的表现,“轻声”说话指的是小声说话,是指声音的响度小。[2]控制噪声可以在声源处减弱、传播过程中减弱,人耳处减弱。轻声说话是在声源处防止噪声的产生。[3]不同的人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打电话时,我们仅凭声音就可判断对方是谁,这是通过声音的音色进行判断的。4、不会【详解】在月球上用橡皮锤去敲击右边的音叉,右边的音叉振动,但由于月球上是真空环境,没有空气,右边音叉无法将振动传出去,所以左边的音叉不会振动,左边的泡沫塑料小球不会被弹起。5、振动【详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将绳子转绕缠紧,再将绳子拉开、收拢交互进行,发出“嗡嗡”的声音,声音是纽扣周围的空气振动产生的。6、

振动

空气

传播过程中【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同学们回答问题是通过声带振动产生的。[2]学生和老师之间是空气,学生发出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到老师的耳朵中。[3]减弱噪声的途径:在声源处,在传播过程中,在入耳处;为了防止教室外的嘈杂声干扰录课,录播室的墙壁用了新型的隔音材料,属于在传播过程中来减弱噪声。7、

空气

信息【详解】[1]朱德恩小朋友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吹奏的小号声是通过空气传到观众的耳朵里的。[2]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与能量,观众通过旋律很容易就辨别出吹奏的是《我和我的祖国》,说明声能够传递信息。8、

音调

空气【详解】[1]男女声的区别是男声音调低,女声音调高,主要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区别男女声。[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听到的歌声是通过空气传入耳朵的。9、响度【详解】[1]响度的大小与声音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雄鸡的叫声能够传得比较远,这是它声音的响度比较大的缘故。10、

振动

空气

信息

音色【详解】[1]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么报警声是由报警器里的发声装置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个报警声是通过空气传到人耳的。[3]这声音传到人耳,小强意识到要关上冰箱门,小强收到这个信息,这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4]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能听出熟人的声音是由声音的音色辨别的。三、计算题1、(1)9000s;(2)1500m/s【详解】解:(1)已知潜水器运动距离为s=9000m,速度为v潜水器=1m/s,则需要时间(2)从潜水器发出信号到指挥船收到信号用时为在这段时间内,信号传播距离s′=9000m,因此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答:(1)若“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从海面以1m/s速度匀速下潜到9000米处,需要的时间9000s;(2)声波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1500m/s。2、1700m【详解】解:超声波到达井底的时间t==5s这口井的深度答:这口井的深度是1700m。3、(1)1020m;(2)60m;(3)20m/s【详解】解:(1)鸣笛后,汽车行驶的时间与鸣笛声的传播时间相同t车=t声=3s由得,鸣笛声传播的路程s声=v声t声=340m/s×3s=1020m(2)由题意可知s总=s车+s声=540m×2=1080m汽车行驶的路程s车=s总-s声=1080m-1020m=60m(3)汽车的速度答:(1)鸣笛声从发出到反射传回驾驶员耳中,通过的路程为1020m;(2)汽车从鸣笛到听到回声这段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为60m;(3)汽车行驶的速度为20m/s。4、(1)80m;1020m;(2)470m;(3)550m【详解】解:(1)由可知,汽车行驶的路程声音传播的路程(2)小明听到回声时与高山的距离(3)鸣笛处汽车与高山的距离答:(1)从鸣笛到听到回声,汽车行驶的路程为80m;声音传播的路程为1020m;(2)小明听到回声时与高山的距离为470m;(3)鸣笛处汽车与高山的距离为550m。5、(1)1700m;(2)20s;(3)800m【详解】解:(1)由可得,5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s1=v1t=340m/s×5s=1700m(2)由可得,汽艇匀速行驶0.5km所花的时间(3)由可得汽艇行驶的路程s3=v2t=20m/s×5s=100m喊时汽艇离山崖的距离他听到回声时离山崖的距离为s0=s-s3=900m-100m=800m答:(1)5s内,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路程是1700m;(2)汽艇匀速行驶0.4km所花的时间是20s;(3)他听到回声时离山崖有800m。四、实验探究1、

放大发声音叉的微小振动

真空不能传声

大【详解】(1)[1]音叉的振动幅度非常小,不容易看清,图甲中的乒乓球把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2)[2]图乙实验中,逐渐抽出钟罩内的空气,听到的铃声明显减小;进一步推理把钟罩抽成真空,将听不到铃声,由此可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3)[3]响度与振动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拨钢尺的力度越大,钢尺振动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2、

弹开

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转换法

越来越小

真空不能传声

理想实验法

音调

频率【详解】(1)[1][2]让泡沫小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小球会被弹开,是因为音叉在振动,这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3]实验中音叉的振动不明显,通过小球将其振动放大,这是转换法。(2)[4][5]将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闹钟的响铃声会逐渐变小,那么当罩的空气完全被抽出,闹钟处于真空环境,则铃声将无法听到,可推理出:真空不能传声。[6]实验中,真空罩内空气完全抽出不易操作,是通过实验加推理得出结论的,这是理想实验法。(3)[7][8]用相同力拨动伸出桌面长度不同的钢尺,钢尺振动越快,发出声音的音调越高,这说明音调与声源振动的频率有关。3、

不能

D

345

165

低温下【详解】实验一:[1][2][3]将一只闹钟放进密封的玻璃罩内,然后逐渐往外抽气,传播声音的介质逐渐减少,我们听到闹钟声越来越弱,抽气设备无法将玻璃罩内抽成真空状态,假设玻璃罩内是真空,我们听不到声音,由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