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孝感高级中学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2024-2025学年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孝感高级中学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2024-2025学年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孝感高级中学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2024-2025学年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孝感高级中学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2024-2025学年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孝感高级中学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孝感高级中学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20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尚书·尧典》中曾这样记载观象授时,上古的人们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了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殷、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西汉至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十六国时期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动的不均匀性。唐代僧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中国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为后世历法所效仿。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标。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古代天文官员们把天象看成是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以趋避。宋代和元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人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多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观测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颂领导制造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体,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其中从公元1010年到公元1106年,就先后组织了五次大型的恒星位置测量,平均不到20年一次。进入明代以后,中国古代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学本身的原因。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非加上凹凸镜片,否则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其次,中国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侧重几何学。对中国明代以后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痛苦的,但有助于我们今天天文学的发展。(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材料二:历法源于天文,中国古代天文与历法是一回事。夏、商、周三代处于观象授时时期,直到战国初公元前427年发明《殷历》“甲寅元”(四分历),中国才进入历法时代。观察太阳的运行规律,古人形成了“日”与“年”的时间概念。太阳东升西落,一个白天一个夜晚合为一日。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纪日方法是干支纪日法,即运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成六十甲子循环纪日。有资料证实可确知的纪日干支是从春秋时候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开始的,从那时到清末的2600多年间,干支纪日从未间断和错乱过,这也是世界上记录时间最长的纪日法。古人立竿测影,将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日,这一天夜晚最长;将日影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日,这一天白昼最长。每年春夏秋冬循环一次。《尚书·尧典》载“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表明夏商时期古人已确定回归年长度为366日,即从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时间(称为一“岁”)。至迟到春秋时期,后人更加精确测定回归年长度为365又1/4日。历史上采用过的纪年方法有王位纪年法、岁星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自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到1911年,年号纪年法与干支纪年法一直并用,如1898年戊戌(干支纪年)变法中的“戊戌”就是指光绪二十四年。月相的变化使先民掌握了时间长度“月”。古人观测出月相从满月(望)到下一个满月平均需要29.53日。12个月约为354日,与回归年365又1/4日相差大约11日。每三年累计相差33日以上,超过一个月。古人为调配月与回归年的长度,采用了“置闰”的方法,保证月份与季节的相应。春秋时期,天文学家已经掌握了十九年七闰的规律。调配年、月、日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也是历史上频繁改历的原因。古人通过“观象授时”,至战国时已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每一节气均与二十八宿、北斗的运行、土圭测影长度、各地物候相关联。二十四节气是一套农事历,用以指导农耕生产,确保农作物种植和收获的时间安排趋向合理,从而提高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效率。(摘编自张闻玉、马明芳《中国古天文历法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行踪来判断季节的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到了20世纪中期,中国一些少数民族仍通行这种习俗。B.中国天文学的鼎盛时期是在宋代和元代,在这一历史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观测的数据最精,大型的仪器最多,恒星的观测最勤。C.中国古代最主要的纪年方法是干支纪年法,这一方法从汉武帝元鼎元年到1911年一直使用,是世界上记录时间最长的纪年法。D.中国古代历法的独特之处是采用置闰的方法,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是调配年、月、日的关系,这与其他国家的历法任务是相同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物候授时虽与太阳运动有关,但受变化多端的气候影响,不同年份相同的物候特征往往有所差异,比观象授时粗糙很多。B.中国古代天文官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他们认为天象是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与国家的吉凶祸福紧密相关。C.明代以后,由于缺乏先进的天文仪器以及只知代数计算而忽视几何学对天文学的促进作用,中国古代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通过“观象授时”形成的一套农事历,用以指导农耕生产,提高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效率。3.下列不属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的研究内容的一项是()

A.观察各种天文现象确定季节和节气等。B.精确测量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等。C.通过观测月相变化来调配年月日关系。D.探究天体内部的物理结构和运行机制。4.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物候授时”和“观象授时”的异同。5.根据材料一,梳理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文本一:一出戏排成了,一人传出,全村振奋,扳着指头盼那上演日期。一年十二个月,正月元宵日,二月龙抬头,三月三,四月四,五月五日过端午,六月六日晒丝绸,七月过半,八月中秋,九月初九,十月一日,再是那腊月五豆,腊八,二十三……月月有节,三月一会,那戏必是上演的。戏台是全村人的共同的事业,宁肯少吃少穿也要筹资积款,买上好的木石,请高强的工匠来修筑。村子富不富,就比这戏台阔不阔。一演出,半下午人就扛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戏开,台下坐的、站的人头攒拥,台两边阶上立的、卧的是一群顽童。那锣鼓就叮叮咣咣地闹台,似乎整个世界要天翻地覆了。各类小吃趁机摆开,一个食摊上一盏马灯,花生,瓜子,糖果,烟卷,油茶,麻花,烧鸡,煎饼,长一声短一声叫卖不绝。锣鼓还在一声儿敲打,大幕只是不拉,演员偶尔从幕边往下望望,下边就喊:开演呀,场子都满了!幕布放下,只说就要出场了,却又叮叮咣咣不停。(节选自贾平凹《秦腔》,有删改)文本二:吼秦腔徐海滨说来也怪,赤条条从黄土高原出生来的我,最厌秦腔。一听人唱,耳内便如凶汉捉了木筷乱捅,喉头也紧出丝丝苦味。读到大学,厌中又添了几许鄙意,视板胡边鼓如笑料。脑海里萦绕的是卡鲁索、帕瓦罗蒂、邓丽君、山口百惠的歌声。待毕业去了江南,五官七窍被温柔柔娇滴滴的越剧浸的半酥,更恶秦腔的硬亢。再后来飞去美利坚,每日苦读打工之余,哼几句祖国歌曲,心暖如春,倒也快意。唱来唱去有了点小名气。忽一日,乔治相求于我,为他危在旦夕的祖父一唱。乔治乃中美混血儿,素喜嘲讽大陆留学生,自视甚高。因我阮囊羞涩,常被他取笑。此时他神色凄然惨然,苦态可掬。我心肠一热,便斗胆跟了去他家。便见那老者,双眸暴出,皱纹如铁针铸成,又似西北边塞深沟大川,须发如雪,透出人生终点的悲哀。族人子弟蜡像般伫立在病榻旁。乔治父亲福眉福眼,对我连道“感激、抱歉”之类的话。我点点头,张口便唱,将记忆中的中国民歌一曲曲吊出来。全部抖尽,老者纹丝不动,似喘非喘,一脚阴间,一脚阳间。我见此当下心中惶惶,硬着头皮又甩出催眠曲、语录歌、知青歌……唱得满屋眉毛皱起,乔治喉结直跳,恨不得生吞了我。乔治父亲突然问:“会唱秦腔吗?”秦腔?心中一急,瞬间膝软。乔治父亲道,家父是关中人,四九年去台湾,后来到美国,苦了几十年。儿时最喜秦腔,前几天我寄信到陕西买录音带,只怕来不及了……四下目光视我。牙一咬,豁出去了,嘴唇颤几颤,将那年月不想听不爱听又不得不听硬着头皮听的秦腔移植“样板戏”从肚底翻将出来:“小常宝控诉了土匪罪状,字字血,声声泪,激起我仇恨满腔。普天下……”一曲吼尽,喉已半哑,却见老者眼珠一动,一亮,笑纹骤骤,齿间依稀有声。乔治父亲急忙将耳贴在老人嘴旁,频频颔首,潸然泪下。在场医生惊诧万分,连连嘀咕,不可思议,不可思议。须臾,老者长出一口气,撒手去了西天。乔治两道目光盯在我嘴上,百思不解:一曲很难让他接受的旋律,竟延长了医生也无法延长的生命。从父亲的神色可以看出,爷爷肯定留下了临终遗言。神秘的、咒语般的秦腔!乔治将一张钞票塞过来,被其父一声喝住:“荒唐!”乔治父亲掸掸双袖,领着乔治,垂手向我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从此声名大振,到处有人来邀我唱秦腔。却也怪,过去恨也恨到顶点,厌也厌到极处,更无意去学。此时竟能开口便唱。除了移植“样板戏”唱段,还能来几下《火焰驹》《三滴血》。莫非梦中学来,娘胎带来?奇也。那黄土高原酿了千年的秦腔,含着大喜大悲、大凶大吉的秦腔,唱得我骨也铮铮,血也滔滔,满喉满口黄土味。从此专唱秦腔,入迷之余,去翻资料,吓了一跳。才知秦腔渊于古时陕甘民谣,向东发展,演变出晋剧、豫剧、京剧;向南发展,极大地影响了川剧、汉剧、徽剧、绍剧。秦腔可谓是中华民族襁褓时期的摇篮曲。隔着万里大洋,唯有秦腔能载我心,能抗游子的精神饥渴。更料不及。在G大学外国音乐节上,我上台一吼,吼出个头彩。好容易熬到回国探亲,急忙跑到西安访旧。友人情切,为我开个联欢会。其间笙歌管弦,婆娑舞姿,妙不可言。最后举座邀我唱一支在美国最拿手的歌。我不加思索,开口便是秦腔。众人始是惊异,继而窃语,终于哄堂大笑,将我最后一句齐茬茬卡在了喉管深处。有说我风趣,有怨我戏弄人,有讥我摆架子,有斥我啃了几天洋鸡腿竟敢取笑祖宗……夜深人静,胸闷难寐。终于耐不住了,我冲出被子,恨恨地躲在房间里,把卡住的那最后一句秦腔热呼呼地吼了出来……好多年不流泪了,脸上有两道奇怪的热流。(选自《人民文学》1987年06期,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中美混血儿乔治向来瞧不起大陆留学生,“我”本不愿为其祖父唱歌,但出于对海外华人的民族情感,“我”还是去了他家。B.乔治父亲问“我”会唱秦腔吗,“我”顿时心急膝软,是因为“我”此前一直不喜欢秦腔,不愿当众演唱。C.为老人唱一曲秦腔之事,让“我”声名大振。从此,“我”便了解秦腔,热爱秦腔,并且无师自通,自然地会唱秦腔。D.小说最后写“我”“脸上有两道奇怪的热流”,实际是表达“我”对“我”和朋友的情感隔阂感到痛心和伤感等复杂情感。7.下列对两则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罗列一年到头唱秦腔的日子,巧妙地运用了繁笔,一年十二个月,月月铺排下来,烘托出秦川人盼望演出的急切心情。B.文本二第一段极写“我”“厌恶、鄙视秦腔”,欲扬先抑,与下文对秦腔的痴迷形成对比,为小说增添波澜。C.文本二以“我”学唱秦腔为线索,写出秦腔这种民族文化是海外游子的精神寄托,承载着海外游子对祖国的眷恋。D.文本二运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讲述了“我”在美国和中国唱秦腔的故事,寄寓了深刻的感悟,耐人寻味。8.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1)一曲吼尽,喉已半哑,却见老者眼珠一动,一亮,笑纹骤骤,齿间依稀有声。(2)秦腔可谓是中华民族襁褓时期的摇篮曲。隔着万里大洋,唯有秦腔能载我心,能抗游子的精神饥渴。9.两篇文章均写于20世纪80年代,反映出不同生活环境中的人们对秦腔的不同态度,请简要概括。并结合文本谈谈你对传承秦腔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二、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一)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二)先妣周孺人,弘治元年二月十一日生。年十六来归。逾年,生女淑静。淑静者,大姊也。期而生有光。又期而生女、子,殇一人,期而不育者一人。又逾年,生有尚,妊十二月。逾年,生淑顺。一岁又生有功。有功之生也孺人比乳他子加健然数颦蹙顾诸婢曰吾为多子苦。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曰:“饮此后,妊不数矣。”孺人举之尽,喑不能言。正德八年五月二十三日,孺人卒。诸儿见家人泣,则随之泣,然犹以为母寝也。伤哉!于是家人延画工画,出二子。命之曰:“鼻以上画有光,鼻以下画大姊。”以二子肖母也。孺人讳桂,世居吴家桥,去县城东南三十里。外祖与其三兄皆以资雄,敦尚简实,与人姁姁①说村中语,见子弟甥侄无不爱。孺人之吴家桥,则治木棉。入城,则缉纑②,灯火荧荧,每至夜分。外祖不二日使人问遗。孺人不忧米盐,乃劳苦若不谋夕,冬月炉火炭屑,使婢子为团,累累暴阶下。室靡弃物,家无闲人。儿女大者攀衣,小者乳抱,手中纫缀不辍,户内洒然。遇童仆有恩,虽至棰楚,皆不忍有后言。吴家桥岁致鱼蟹饼饵,率人人得食,家中人闻吴家桥人至,皆喜。有光七岁,与从兄有嘉入学。每阴风细雨,从兄辄留,有光意恋恋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十二年,有光补学官弟子。十六年而有妇,孺人所聘者也。期而抱女,抚爱之,益念孺人。中夜与其妇泣,追惟一二,仿佛如昨,馀则茫然矣。世乃有无母之人,天乎!痛哉!【注】①姁(xǔ)姁:言语温和亲切。②缉纑(lú):把麻搓成线,准备织布。(摘编自明代归有光《先妣事略》)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有功A之生也B孺人比乳C他子D加健E然数颦蹙F顾诸婢G曰H吾为多子苦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娘以指叩门扉曰”与“叩关而攻秦”(《过秦论》)两句中的“叩”含义不同。B.“老妪以杯水盛二螺进”与“盛以锦囊”(《五代史伶官传序》)两句中的“盛”含义相同。C.“小者乳抱”与“羝乳乃得归”(《苏武传》)两句中的“乳”含义不同。D.“馀则茫然矣”与“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两句中的“茫然”含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有光母亲十六岁就嫁到夫家,一生共生育了七个子女,前后有两人不幸夭折,其中生下归有尚的时候怀孕了十二个月。B.归有光母亲娘家世代居住在吴家桥,他的外祖父为人忠厚正直,崇尚简朴。虽然家里很富有,但其也常常和和气气与村里人谈家常。C.归有光七岁时便和堂兄归有嘉进学塾读书。每次遇到阴雨天气,他的堂兄就在学塾过夜,归有光却对家恋恋不舍,所以没有留住学塾。D.归有光大姐的婚事是他母亲生前应允的,归有光的婚事也是其母亲生前给他聘定的,突出了母亲对子女强烈的责任感。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2)孺人死十一年,大姊归王三接,孺人所许聘者也。14.归有光用往昔生活琐事勾勒的亡母形象,感人至深。请根据材料二找出能体现母亲勤劳品德的事件并简要概括。三、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拟古其八陶渊明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①。饥食首阳薇②,渴饮易水③流。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路边两高坟,伯牙④与庄周⑤。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注释】①张掖、幽州:均为地名。②首阳薇: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③易水:河流名,荆轲从这里出发刺杀秦王,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④伯牙:俞伯牙,古代音乐家,有“高山流水”的故事。⑤庄周:庄子,与好友惠施是旗鼓相当的论辩对手。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想象自己化身为武艺超群的少年侠士,持剑行游,立志劫富济贫,行侠仗义。B.诗人强调自己从张掖到幽州的漫漫长途,以行游之远比喻追求理想的艰辛与迫切。C.本诗选用易水、古丘等意象,与《归园田居》意象类型多有不同,蕴含情感也不同。D.本诗体现了陶渊明诗歌语言的典型风格,简洁流畅,平淡而淳厚,朴素中见绮丽。16.本诗多处使用典故,请任选两个结合诗句简要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四、名篇名句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陈情表》中,李密提到自己生活孤单没有依靠,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2)《陈情表》中李密向晋武帝表达他将不论生死都会报答皇帝大恩德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3)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描绘自己在满是书籍的项脊轩中安居,休息,长啸或吟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4)《兰亭集序》中描绘兰亭集会周围山水美景,展现高峻山峰、茂密树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五、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没病没灾,未老先衰。”这是很多人的自我调侃。年龄不大,心脏已经老了;皱纹不多,头发已经白了;还没发福,骨头已经脆了……①这种“断崖式”的“早衰”,②生理层面不仅存在,③更在心理和精神层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④原来催人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