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运动生理学试题集及答案_第1页
2025年运动生理学试题集及答案_第2页
2025年运动生理学试题集及答案_第3页
2025年运动生理学试题集及答案_第4页
2025年运动生理学试题集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运动生理学试题集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1.长时间低强度有氧运动(60%VO₂max)持续90分钟时,骨骼肌主要供能系统为A.磷酸原系统B.糖酵解系统C.脂肪有氧氧化D.糖有氧氧化答案:C解析:低强度长时间运动中,脂肪氧化比例逐渐增加,90分钟时脂肪供能占比可达60%-70%,糖供能比例下降。2.高原训练2周后,运动员静息时红细胞数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A.骨髓造血干细胞增殖加速B.血浆容量减少导致血液浓缩C.促红细胞提供素(EPO)分泌增加D.脾脏释放储存红细胞答案:B解析:高原初期(1-2周)红细胞数量增加主要因低氧引起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EPO介导的造血增强需2周后逐渐显现。3.快肌纤维(Ⅱ型)与慢肌纤维(Ⅰ型)相比,不具备的特征是A.肌浆网钙泵活性更高B.线粒体密度更低C.毛细血管分布更密集D.肌球蛋白ATP酶活性更高答案:C解析:慢肌纤维毛细血管分布更密集以支持有氧代谢,快肌纤维毛细血管密度较低。4.最大摄氧量(VO₂max)的中央限制理论认为其主要限制因素是A.骨骼肌线粒体密度B.肺通气能力C.心输出量D.肌红蛋白含量答案:C解析:中央理论强调心脏泵血能力(心输出量)是VO₂max的主要限制因素,外周理论则强调骨骼肌利用氧的能力。5.剧烈运动后血乳酸浓度峰值通常出现在A.运动结束即刻B.运动结束后3-5分钟C.运动结束后10-15分钟D.运动结束后30分钟答案:B解析:乳酸从肌细胞转运至血液需要时间,峰值多在运动后3-5分钟出现。6.儿童少年与成年人相比,运动时心输出量的主要调节方式是A.增加心率为主B.增加每搏输出量为主C.心率与每搏输出量同步增加D.依赖外周血管收缩答案:A解析:儿童心肌收缩力较弱,每搏输出量增加有限,主要通过提高心率增加心输出量。7.长期力量训练后,肌纤维横截面积增大的主要机制是A.肌纤维数量增加(肌细胞增殖)B.肌原纤维数量增加(肌质肥大)C.肌浆网体积增大(肌浆肥大)D.脂肪细胞浸润减少答案:B解析:成人骨骼肌肌纤维数量基本固定,肥大主要因肌原纤维(收缩蛋白)合成增加,属于肌质肥大。8.运动性蛋白尿的主要成分是A.大分子球蛋白B.中分子白蛋白C.小分子β₂-微球蛋白D.血红蛋白答案:C解析:运动性蛋白尿多因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暂时增加,主要漏出小分子蛋白(如β₂-微球蛋白)。9.热环境中运动时,机体核心温度升高的临界点是A.37.5℃B.38.0℃C.38.5℃D.39.0℃答案:B解析:当核心温度超过38℃时,体温调节中枢会加强发汗和皮肤血管舒张以增加散热。10.评定无氧工作能力的常用指标是A.最大摄氧量B.乳酸阈C.峰值功率(Wingate测试)D.通气阈值答案:C解析:Wingate测试通过30秒全力蹬车测定峰值功率和平均功率,反映磷酸原系统和糖酵解系统的供能能力。11.耐力训练可使骨骼肌线粒体发生的适应性变化不包括A.线粒体数量增加B.线粒体体积增大C.线粒体酶(如柠檬酸合成酶)活性降低D.线粒体在肌原纤维间分布更均匀答案:C解析:耐力训练会提高线粒体酶活性(如柠檬酸合成酶、细胞色素氧化酶),增强有氧代谢能力。12.运动时肺通气量的快速增加主要通过A.中枢化学感受器(脑脊液H⁺浓度)B.外周化学感受器(动脉血PO₂、PCO₂、H⁺)C.运动皮层的神经信号(运动前馈)D.骨骼肌本体感受器传入信号答案:C解析:运动开始时肺通气量的快速增加主要由运动皮层的神经前馈信号驱动,而非代谢产物积累后的反馈调节。13.女子与男子相比,相同强度运动时的生理特点是A.心率更高B.每搏输出量更大C.血乳酸浓度更高D.脂肪氧化比例更低答案:A解析:女性心容积较小,相同强度下需更高心率维持心输出量;脂肪氧化比例通常更高(雌激素促进脂肪分解)。14.运动性疲劳的“中枢氨积累学说”认为,氨的主要来源是A.肌糖原分解B.支链氨基酸代谢C.磷酸肌酸分解D.血红蛋白降解答案:B解析:运动中支链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在骨骼肌代谢产生氨,部分氨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影响神经传导。15.冷环境中运动时,机体的主要产热方式是A.战栗产热B.非战栗产热(代谢产热)C.骨骼肌收缩产热D.肝脏产热答案:C解析:运动时骨骼肌收缩产热占总产热的90%以上,是冷环境中最主要的产热方式。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简述有氧氧化系统与糖酵解系统的供能特点及主要区别。答案:有氧氧化系统利用糖、脂肪、蛋白质在氧参与下彻底氧化提供ATP,供能速率慢(约2.5-3mmolATP/kg·s),持续时间长(数小时),主要用于低-中等强度长时间运动;糖酵解系统通过葡萄糖或糖原无氧分解提供乳酸并合成ATP,供能速率较快(约16-25mmolATP/kg·s),持续时间短(1-3分钟),主要用于中-高强度运动(如400米跑、篮球快攻)。两者区别:①需氧条件:前者需氧,后者无氧;②终产物:前者为CO₂和H₂O,后者为乳酸;③ATP提供效率:前者1分子葡萄糖提供32-38ATP,后者提供2-3ATP;④供能持续时间:前者长,后者短。2.分析长期耐力训练对心血管系统的适应性变化。答案:长期耐力训练可引起“运动性心脏”改变:①形态学:心腔扩大(以左心室腔扩大为主),心肌壁轻度增厚(离心性肥大);②泵血功能:静息心率降低(迷走神经张力增强),每搏输出量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强、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增大),心输出量在静息时与常人相近(HR↓×SV↑),最大心输出量显著增加(SV↑幅度大于HR↑);③血管适应性:冠状动脉血流量增加,外周毛细血管密度增大(骨骼肌、心肌),运动时外周血管舒张能力增强(提高肌肉供血);④血液:血浆容量增加(运动后恢复期血浆蛋白合成增加),红细胞数量轻度增加(EPO基础水平升高),血液黏滞度降低(改善血流)。3.说明运动性疲劳的“自由基学说”主要机制。答案:运动性疲劳的自由基学说认为,剧烈运动时体内自由基(如超氧阴离子O₂⁻、羟自由基·OH、过氧化氢H₂O₂)提供超过清除能力,导致氧化应激:①膜损伤:自由基攻击生物膜磷脂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引发脂质过氧化,破坏膜结构(如肌浆网膜钙泵功能障碍,导致Ca²⁺失衡);②蛋白质损伤:自由基使酶蛋白(如ATP酶、线粒体呼吸链酶)巯基氧化,活性降低;③DNA损伤:自由基导致碱基修饰或链断裂,影响基因表达;④间接作用:脂质过氧化产物(如丙二醛)可进一步攻击细胞成分,加剧损伤。抗氧化系统(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维生素C/E)功能下降时,自由基积累更显著,最终导致肌肉收缩力下降和疲劳。4.比较短跑(100米)与马拉松(42.195公里)运动中能量供应的主要特征。答案:①供能系统占比:短跑(100米,约10秒)主要依赖磷酸原系统(ATP-CP)供能(占比约70%-80%),糖酵解系统补充(约20%-30%);马拉松(持续2-3小时)主要依赖有氧氧化系统(占比>90%),其中前30分钟糖氧化为主(约60%),之后脂肪氧化比例逐渐增加(可达70%以上)。②ATP提供速率:短跑需快速供能(磷酸原系统速率约30mmolATP/kg·s),马拉松供能速率低(约2-3mmolATP/kg·s)。③代谢产物:短跑后乳酸积累显著(血乳酸可达15-20mmol/L),马拉松后期血乳酸维持较低水平(2-4mmol/L);短跑CP消耗90%以上,马拉松CP仅消耗10%-15%。④肌纤维参与:短跑主要动员快肌纤维(Ⅱ型),马拉松以慢肌纤维(Ⅰ型)为主。5.解释“第二次呼吸”现象的生理机制。答案:“第二次呼吸”是运动开始后克服“极点”(呼吸困难、头晕、乏力)后的轻松状态,机制包括:①自主神经调节改善: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活动趋于平衡,内脏器官(如心脏、肺)功能逐渐与运动强度匹配;②氧供增加:运动持续后,肺通气量和心输出量逐渐达到稳定状态,肌肉氧供改善,乳酸提供速率与清除速率接近(血乳酸浓度稳定);③能源物质利用调整:脂肪分解供能比例增加,减少糖的无氧分解,降低乳酸堆积;④内环境稳定:血液pH值、离子浓度(如K⁺、Ca²⁺)趋于平衡,减少对神经肌肉的刺激;⑤运动动力定型形成:运动技能逐渐熟练,动作协调性提高,能量消耗减少。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论述高原训练提高耐力运动员运动表现的生理机制及注意事项。答案:高原训练通过低氧环境刺激,引发一系列生理适应,从而提高平原运动表现,机制包括:(1)血液系统适应:①短期(1-3周):血浆容量减少(血液浓缩),红细胞比容暂时升高;②长期(3周以上):低氧刺激肾脏分泌EPO增加,促进骨髓造血,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Hb)浓度显著升高(Hb可增加5%-15%),血液携氧能力增强;③2,3-二磷酸甘油酸(2,3-DPG)浓度升高,降低Hb对O₂的亲和力,促进氧在组织中的释放。(2)心血管系统适应:①静息心率增加(交感神经兴奋),心输出量维持;②最大心输出量在高原下降(因血液黏滞度增加、心肌收缩力受低氧影响),但平原恢复后,心肌收缩力增强(可能因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增加);③运动时外周血管舒张能力改善,肌肉血流量分配更合理。(3)骨骼肌适应:①线粒体密度增加(尤其是慢肌纤维),有氧代谢酶(如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提高;②肌红蛋白含量增加,增强肌肉储氧能力;③毛细血管密度增大(肌纤维周围毛细血管数/肌纤维数比值升高),改善氧扩散效率;④糖酵解酶活性可能降低(适应低氧下的有氧代谢)。(4)呼吸功能适应:肺通气量增加(低氧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肺泡通气量提高,肺弥散能力增强(长期训练后肺泡表面积增大)。注意事项:①训练强度控制:高原训练初期(前1-2周)因低氧导致最大摄氧量下降(约10%-20%),应降低训练强度(以60%-70%高原VO₂max为主),避免过度疲劳;②训练时间:最佳适应期为3-4周,超过5周可能出现“过度高原反应”(体重下降、免疫功能降低);③下原后最佳比赛时间:红细胞增加的高峰出现在下原后1-2周(EPO作用持续),此阶段平原运动表现提升最显著;④个体差异:部分运动员(如低反应者)可能EPO反应弱,需调整训练方案;⑤营养支持:增加铁摄入(促进Hb合成),补充抗氧化剂(减少高原氧化应激),维持能量平衡(高原食欲下降易导致体重流失)。2.结合年龄特征,分析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在进行抗阻训练时的生理适应差异及训练建议。答案:不同年龄阶段抗阻训练的生理适应及建议如下:(1)青少年(12-18岁):生理特点:骨骼未完全闭合(骨骺未愈合),肌肉中水分多、蛋白质含量低,神经调节能力(运动单位募集)尚不完善,激素水平(睾酮、生长激素)逐渐升高。适应差异:①肌肉肥大:以神经适应为主(运动单位同步化募集、抑制性神经冲动减少),肌纤维增粗不显著(因睾酮水平较低);②骨骼适应:机械应力刺激成骨细胞活性,骨密度增加(峰值骨量积累关键期);③心血管反应:心率增加明显(每搏输出量小),血压升高幅度低于成年人(血管弹性好)。训练建议:①避免大重量(<60%1RM),以轻-中等负荷(60%-70%1RM)、高重复次数(12-15次)为主,重点发展动作模式(如深蹲、硬拉的正确姿势);②限制离心收缩强度(防止骨骺损伤);③每周2-3次,避免连续两天训练同一肌群;④强调核心稳定性训练(预防运动损伤)。(2)成年人(18-50岁):生理特点:骨骼成熟(骨密度达峰值),肌肉蛋白质合成与分解平衡(30岁后合成速率逐渐下降),激素水平(睾酮、生长激素)处于高峰(20-30岁)后缓慢下降,神经募集能力稳定。适应差异:①肌肉肥大:肌原纤维增生(肌质肥大)为主,快肌纤维横截面积增加显著(睾酮促进蛋白质合成);②力量增长:神经适应(运动单位募集、速率编码)与肌肉肥大共同作用;③骨骼:维持骨密度(抗阻训练可延缓骨量流失);④代谢:肌肉量增加提高基础代谢率,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训练建议:①可采用周期化训练(如肌肥大期6-12次×3-4组,力量期3-6次×4-5组);②逐步增加负荷(每2周提高2.5%-5%1RM);③注意动作速度(力量训练用慢速离心+快速向心,肌肥大用控制速度);④每周3-4次,不同肌群交替训练(如推/拉/腿分化);⑤补充蛋白质(1.6-2.2g/kg体重)支持合成。(3)老年人(>60岁):生理特点:肌肉量每年减少1%-2%(肌少症),肌纤维萎缩(快肌纤维更明显),神经传导速度下降(运动单位丢失),骨密度降低(骨质疏松风险),关节软骨退化,心血管储备能力下降。适应差异:①肌肉肥大:反应减弱(因睾酮水平低、生长激素分泌减少),但神经适应仍存在(运动单位再募集);②力量增长:主要依赖神经适应(如改善运动单位同步性),肌肉质量增加有限;③骨骼:抗阻训练可减缓骨量流失(需达到一定负荷,>50%1R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