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关爱行动共谱生命华章教案-九年级上学期关爱艾滋病患者主题班会_第1页
践行关爱行动共谱生命华章教案-九年级上学期关爱艾滋病患者主题班会_第2页
践行关爱行动共谱生命华章教案-九年级上学期关爱艾滋病患者主题班会_第3页
践行关爱行动共谱生命华章教案-九年级上学期关爱艾滋病患者主题班会_第4页
践行关爱行动共谱生命华章教案-九年级上学期关爱艾滋病患者主题班会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课程基本信息学科拓展年级初三学期秋季课题践行关爱行动,共谱生命华章关爱艾滋病患者主题班会教学目标掌握科学认知: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及非传播途径(日常接触等),知晓2025年艾滋病检测技术与治疗进展。明晰社会现状:认识到艾滋病患者面临的主要困境,了解我国艾滋病防治的公益资源(如疾控中心免费检测)。认知辨析能力:能辨别网络及生活中关于艾滋病的错误信息,准确向他人普及科学知识。实践关爱能力:能设计并参与适合学生群体的关爱行动,将关爱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重难点1.教学重点普及艾滋病科学知识与2025年最新防治进展,纠正认知误区,为关爱行动奠定科学基础。通过真实案例与共情体验,引导学生理解艾滋病患者的处境,激发主动关爱与反歧视的意识。2.教学难点突破“认知从‘科学知晓’到‘情感接纳’的转化”难点:避免学生仅掌握知识却仍对患者心存芥蒂。通过“沉浸式共情+现实对比”深化——播放艾滋病患者匿名访谈视频,开展“假如我是艾滋病患者”角色模拟,结合2025年治疗进展,让学生认识到患者与健康人并无本质差异,消除情感上的疏离感。攻克“行动从‘观念认同’到‘持续参与’的深化”难点:防止学生认同关爱理念却仅停留在口头支持。通过“校园关爱行动矩阵”实现——构建“知识宣传组”、“反歧视倡导组”、“资源对接组”,学生自主选组制定行动方案,班会后在学校及社区落地实施,用持续性行动将关爱理念转化为现实影响。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生命平等的“认知叩问”师:同学们,当看到“艾滋病”三个字时,你脑海中会浮现什么画面?是“道德堕落”的标签,还是“需要被隔离”的恐惧?2025年,全球仍有3800多万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他们中有人因一次意外输血感染,有人因母婴传播患病,更多人在承受疾病痛苦的同时,还要面对社会的冷漠与歧视。但你知道吗?现在通过每周一次的口服新药,患者可实现96周病毒抑制,能像健康人一样生活;疾控中心还提供免费的艾滋病检测,20分钟就能出快速检测结果。作为即将步入成年社会的初三学生,我们该如何用科学的认知取代偏见,用温暖的行动关爱这一群体?今天这节《践行关爱行动,共谱生命华章》主题班会,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艾滋病患者的世界,学习科学知识,传递人文关怀。学生活动:“认知标签剥离”——学生在便签上写下对艾滋病患者的第一印象标签(如“危险”“可怜”),投入“偏见回收箱”,教师引导“这些标签是否准确?接下来的内容将为我们揭晓答案”。设计意图:用数据与最新进展打破刻板印象,结合“标签剥离”活动直面认知偏见,引发学生对艾滋病患者群体的关注与思考,自然导入主题。(二)新知探究(30分钟):关爱行动的“双轮驱动”1.第一部分:科学认知—破除误区的“知识盾牌”(10分钟)师:要关爱艾滋病患者,首先需建立科学认知:①“传播途径:明确‘危险’与‘安全’边界”——艾滋病仅通过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三种途径传播,日常握手、拥抱、共同进餐、共用办公用品等均不会传播;②“防治进展:2025年的‘希望之光’”——检测方面,疾控中心提供免费检测,快速检测20-40分钟可出结果,HIV抗体检测还可采集唾液、尿液样本;治疗方面,默沙东与吉利德合作的每周一次口服新药,已实现96周病毒抑制,患者依从性达99.3%,且无严重副作用;③“认知误区:常见错误逐一澄清”——“艾滋病是绝症”(现可通过治疗长期控制)、“艾滋病患者都有不良行为”(意外暴露也可能感染)等说法均为错误认知。学生活动:“知识辨误大挑战”——教师展示10条关于艾滋病的说法(如“蚊子叮咬会传播艾滋病”“与患者同桌吃饭有风险”“2025年艾滋病可根治”),学生分组判断对错并说明依据,教师结合最新研究成果进行讲解,强化科学认知。设计意图:通过最新防治进展与误区辨析,让学生掌握准确知识,消除因无知产生的恐惧与偏见,为情感接纳打下基础。2.第二部分:情感共情—理解困境的“心灵桥梁”(12分钟)师:科学认知之外,更需理解患者的真实处境:①“疾病与歧视的双重困境”——患者不仅要承受服药、监测的治疗压力,还要面对就业歧视(如被企业拒绝录用)、社交孤立(如朋友疏远)、家庭误解(如亲人排斥)等问题,有患者坦言“比起疾病,他人的眼光更伤人”;②“平凡与坚韧的生命故事”——28岁的程序员小李,因一次意外输血感染,曾一度想放弃生命,但在医生与公益组织帮助下,通过每周服药控制病情,如今重新回归工作岗位,还组建了“艾滋病患者互助小组”;65岁的张阿姨,因照顾患病儿子被邻里议论,却依然坚持陪儿子治疗,用母爱撑起希望。学生活动:“心声传递会”——播放艾滋病患者匿名访谈片段后,学生分组讨论“如果我是患者,最希望得到什么?最害怕什么?”,每组选取3条“心声”写在彩色卡片上,粘贴成“关爱心愿墙”,教师总结“这些心愿与我们普通人并无不同,尊重与理解是他们最需要的关爱”。设计意图:通过真实案例与角色共情,让学生走进患者的内心世界,从情感上接纳并理解这一群体,激发主动关爱意识。3.第三部分:实践行动—传递温暖的“青春力量”(8分钟)师:作为初三学生,我们可通过“三个一”行动践行关爱:①“一次科学宣传”——制作“2025艾滋病防治进展”科普手册,在校园、社区发放,或拍摄“消除艾滋病歧视”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传播;②“一份资源指引”——整理本地疾控中心免费检测地址、咨询电话,制作“防艾资源卡”,帮助有需要的人及时获取帮助;③“一场友善行动”——在生活中遇到艾滋病患者(如同学、邻居),主动送上微笑与问候,拒绝参与歧视性讨论,用实际行动营造包容环境。需要注意的是,关爱需保持尊重边界,不随意打探患者隐私,不强迫其公开病情。学生活动:“关爱行动策划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知识宣传、资源对接、反歧视倡导”中选择一个方向,设计“校园关爱行动方案”(如“防艾科普进校园”主题海报展、“消除偏见”校园签名活动),明确活动流程、分工与预期效果,每组派代表展示方案,师生共同点评优化。设计意图:通过具体行动指引与方案设计,让学生将关爱意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计划,培养社会责任感与行动力。(三)课堂小结(5分钟):以爱为炬,照亮生命1.关爱口诀回顾:师:带领学生齐背“艾滋病关爱口诀”——“艾滋病毒不可怕,科学认知是铠甲;三种途径要记清,日常接触不用怕。2025新药现,每周服药笑开颜;检测免费便捷快,早发现来早干预。患者困境要共情,歧视偏见全抛下;一句问候一份暖,青春关爱传万家。生命平等无差异,共谱华章暖天下!”2.核心要点升华:师:今天我们用科学知识武装了认知,用共情理解搭建了心灵桥梁,也设计了属于我们的关爱行动方案。艾滋病患者不是“特殊群体”,而是和我们一样渴望尊重、追求幸福的生命个体。2025年的防治进展告诉我们,疾病可以被控制,但歧视需要我们共同消除。初三的我们,即将肩负起更多社会责任,希望大家能带着今天的收获,用科学打破偏见,用友善传递温暖,让关爱成为一种习惯,让每个生命都能在平等与尊重中绽放光彩。3.行动延伸倡议:师:课后请大家做好三件事:①各小组完善“关爱行动方案”,下周起在学校开展为期两周的实践活动;②每位同学向家人、朋友分享一个艾滋病科学知识点,破除一个认知误区;③班级建立“防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