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_第1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_第2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_第3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_第4页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医基础理论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A.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B.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C.藏象学说和经络学说D.辨证论治和阴阳学说答案:B2.下列属于阳的属性是()A.向下的B.寒凉的C.运动的D.静止的答案:C3.“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体现了阴阳的()A.交感互藏B.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D.消长平衡答案:B4.五行中“木”的特性是()A.炎上B.润下C.稼穑D.曲直答案:D5.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A.传化水谷B.泻而不藏C.化生和贮藏精气D.受盛水谷答案:C6.心主神志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A.津液B.血液C.宗气D.营气答案:B7.肺主气的功能取决于()A.司呼吸B.宗气的生成C.全身气机的调节D.朝百脉答案:A8.脾主运化是指脾能够()A.运化水液B.运化水谷C.化生血液D.运化水谷和水液答案:D9.肝主疏泄的基本生理功能是()A.调畅情志B.促进消化C.调畅气机D.调节血量答案:C10.肾主纳气的主要生理作用是()A.使肺之呼吸保持一定的深度B.有助于元气的生成C.有助于精液的固摄D.有助于元气的固摄答案:A11.具有“主胞胎”功能的是()A.冲脉B.任脉C.督脉D.带脉答案:B12.与气的生成密切相关的脏是()A.心、肝、脾B.肺、肝、肾C.肺、脾、肾D.肝、脾、肾答案:C13.下列不属于津液的排泄途径是()A.汗B.尿C.粪D.呕吐物答案:D14.与血液运行关系最密切的脏是()A.心、肺、肝B.心、肺、肾C.心、肝、肾D.肺、肝、肾答案:A15.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A.其性开泄B.易伤津血C.易于动血D.其性重浊答案:A16.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A.其性凝滞B.易伤津血C.易于动血D.其性重浊答案:A17.情志致病最易损伤的脏腑是()A.心、肝、脾B.心、肺、肝C.心、肝、肾D.肺、肝、肾答案:A18.实证常见于外感病的()阶段。A.初期B.中期C.后期D.恢复期答案:A19.下列属于正治的是()A.热因热用B.寒因寒用C.虚则补之D.通因通用答案:C20.阴阳互损体现了阴阳之间的()A.交感互藏B.对立制约C.互根互用D.消长平衡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A.阴阳五行学说B.藏象学说C.经络学说D.病因病机学说答案:ABCD2.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A.阴阳交感B.阴阳对立制约C.阴阳互根互用D.阴阳消长平衡答案:ABCD3.五行的相生关系是()A.木生火B.火生土C.土生金D.金生水答案:ABCD4.五脏六腑的生理特点是()A.五脏藏而不泻B.六腑泻而不藏C.五脏实而不能满D.六腑满而不能实答案:AB5.心的生理功能包括()A.主血脉B.主神志C.主运化D.主疏泄答案:AB6.肺的生理功能包括()A.主气司呼吸B.主宣发肃降C.通调水道D.朝百脉答案:ABCD7.脾的生理功能包括()A.主运化B.主升清C.主统血D.主藏血答案:ABC8.肝的生理功能包括()A.主疏泄B.主藏血C.主运化D.主神志答案:AB9.肾的生理功能包括()A.藏精B.主水C.纳气D.主血脉答案:ABC10.六淫邪气的共同致病特点是()A.外感性B.季节性C.地域性D.相兼性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基石,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答案:√2.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答案:√3.五行相生相克的次序是固定不变的。()答案:×4.心与小肠相表里,二者通过经络相互络属。()答案:√5.肺主宣发,将津液布散至全身,外达皮毛。()答案:√6.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答案:√7.肝主藏血,调节血量,防止出血。()答案:√8.肾为先天之本,与生长发育和生殖密切相关。()答案:√9.六淫邪气中,风邪为百病之长。()答案:√10.虚证是指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精髓等正气亏虚,而邪气不著,表现为不足、松弛、衰退特征的各种证候。()答案:√四、填空题(每题1分,共10分)1.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基础主要有()、()、()。答案:古代哲学思想、医药知识的积累、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2.阴阳的相对性表现为()、()。答案:阴阳的可分性、阴阳的相互转化性3.五行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答案:母病及子、子病及母4.心在体合(),其华在()。答案:脉、面5.肺开窍于(),在液为()。答案:鼻、涕6.脾在体合(),主()。答案:肌肉、四肢7.肝在体合(),其华在()。答案:筋、爪8.肾在体合(),主()。答案:骨、生髓9.风邪善行而数变,“善行”是指(),“数变”是指()。答案:病位游移不定、变幻无常10.正治又称(),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答案:逆治五、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简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答案:阴阳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维持事物的相对平衡。阴阳互根互用:阴阳相互依存、相互为用,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为前提。阴阳消长平衡:阴阳双方在一定限度内的消长变化,维持着相对的平衡。阴阳相互转化:阴阳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2.简述五行学说的相生相克规律。答案:相生规律: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规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3.简述五脏的生理功能及生理特性。答案:心主血脉,主神志,生理特性为心阳易亢,心主通明。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生理特性为肺为华盖,肺为娇脏,肺气宣降。脾主运化,主升清,主统血,生理特性为脾气主升,喜燥恶湿。肝主疏泄,主藏血,生理特性为肝为刚脏,肝气升发。肾藏精,主水,纳气,生理特性为肾主蛰守位,肾气上升。4.简述六淫邪气的致病特点。答案: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而入,侵犯人体而发病。季节性:与季节气候密切相关,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等。地域性:与居处环境有关,如久居潮湿之地易患湿病。相兼性:邪气可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六、论述题(每题5分,共20分)1.论述阴阳学说在中医诊断中的应用。答案:分析色泽:色泽鲜明者属阳,色泽晦暗者属阴。辨别声息:声音高亢洪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声音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区分脉象:以脉位、至数、形态而论,浮、数、洪、滑等脉属阳;沉、迟、细、涩等脉属阴。判断证候:阴阳是辨证的总纲,八纲辨证中,表证、实证、热证属阳;里证、虚证、寒证属阴。通过辨别阴阳的盛衰、虚实等,可判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为治疗提供依据。2.论述五行学说在中医治疗中的应用。答案:相生关系的应用: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如滋水涵木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肝阴不足,肝阳偏亢之证,通过滋补肾阴以养肝阴。相克关系的应用:抑强扶弱。如抑木扶土法,适用于肝气横逆犯脾之证,通过疏肝平肝以健脾和胃。指导脏腑用药:根据五行学说,不同的药物具有不同的五行属性,可对应不同的脏腑进行治疗。如青色、酸味入肝,可治疗肝病。控制疾病的传变:根据五行相生相克规律,预测疾病的传变,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防止疾病的发展。3.论述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答案:心与肺:心主血脉,肺主气司呼吸,心与肺的关系主要体现为气与血的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心主行血,肺主气,气能行血,肺气贯注心脉以行血;肺朝百脉,助心行血,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依赖于心气的推动和肺气的辅助。心与脾:心主血脉,脾主运化而化生血液,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和运行方面。脾气健运,气血生化有源,心血充盈;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运行,有助于脾的运化功能。心与肝: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心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精神情志活动方面。心肝相互协作,共同维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心与肾:心在五行属火,位居于上而属阳;肾在五行属水,位居于下而属阴。心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包括水火既济、精神互用、君相安位。肺与脾:肺主气司呼吸,脾主运化,肺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肺吸入的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结合,生成宗气;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液,二者相互协作,共同完成水液代谢。肺与肝:肺主气司呼吸,调节气机,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肺与肝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气机升降方面。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协调,维持人体气机升降的平衡。肺与肾:肺主气司呼吸,肾主纳气,肺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呼吸运动方面。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吸入的清气,需下纳于肾,由肾摄纳,才能保持呼吸的深度。肝与脾:肝主疏泄,调畅气机,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肝与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消化方面。肝的疏泄功能正常,有助于脾的运化,脾运化功能正常,也有助于肝的疏泄。肝与肾:肝藏血,肾藏精,肝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阴阳互滋互制。肝血可滋养肾精,肾精可化生肝血;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二者相互协调,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脾与肾:脾主运化,肾主水,脾与肾的关系主要体现在先后天相互资生和水液代谢方面。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脾运化水谷精微,需借助肾阳的温煦;肾中精气的充盛,也依赖于脾运化水谷精微的滋养。4.论述六淫邪气的致病特点及临床意义。答案:风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主动。风邪侵袭人体,常伤及肌表、头面、阳经等部位,使皮毛腠理开泄,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风邪致病具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点,且发病迅速,变化无常。风邪致病还可导致肢体动摇不定,出现抽搐、震颤等症状。临床意义在于风邪常为外感病的先导,多兼夹他邪致病,如风寒、风热、风湿等。寒邪: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寒性收引。寒邪侵袭人体,可损伤人体阳气,导致寒证。寒邪凝滞气血,使经脉气血运行不畅,不通则痛,故寒邪致病多见疼痛症状。寒邪还可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挛急,出现恶寒、无汗、拘挛疼痛等症状。临床意义在于寒邪致病多导致寒证,常见于冬季,或阳虚阴盛之人。暑邪:暑为阳邪,其性炎热,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