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常见考点专项训练:古代文学文化常识_第1页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常见考点专项训练:古代文学文化常识_第2页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常见考点专项训练:古代文学文化常识_第3页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常见考点专项训练:古代文学文化常识_第4页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常见考点专项训练:古代文学文化常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常见考点专项训练:古代文学文化常识

考情分析

文学常识在新高考中为语文科目的必考题之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在文言文阅读中。题目常

课内外结合。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既要注意夯实课内知识,又要有一定的课外知识拓展。

真题一览

1.(2022•新高考【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之“王之蔽”的“蔽”相同。

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2.(2022•全国甲卷)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约车,意思是约定派车,“约”与《鸿门宴》“与诸将约”的“约”字含义相同。

B.宣言,指特意宣扬某种言论,使人周知,与后来用作文告的“宣言”含义不同。

C.孤国,指孤立的国家,“孤”与《赤壁赋》“泣孤舟之蔑妇”的“孤”字含义相同。

D.阴合,意思是暗中联合,“阴”与《岳阳楼记》“朝晖夕阴”的“阴”字含义不同。

3.(2021•新高考I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

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

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

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专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

4.(2021•全国甲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衅鼓,指占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取血涂鼓上以举行祭祀仪式。

B.庙社,庙指宗庙,社指社稷,庙社在古代常用来借指国家朝廷。

C.闰月,农历逢闰年加一个月,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

D.辎重,文中指行军时随军运载的军械、粮草、被服等军用物资。

5.(2021•全国乙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6.(2020•全国I卷)卜.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主句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乂可转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高•级的考试,在殿选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衣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7.(2020•全国H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方士,又称方术士,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人。

B.保任,意思是担保或担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费任。

C.禁中,乂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

D.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由此称。

8.(2020•全国III卷)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物。

B.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

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夺取天下。

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课后练习

1.下列各项中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席位常以左为尊,职位常以右为尊,如“归国,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B.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

C.古代贵族鸣钟列鼎而食,用钟鸣鼎食指代名门望族,如“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

D.在古籍文献中,农历每月的第一日叫“朔”,十五日叫“望”,三十日叫“晦”。

2.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置

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B.《逍遥游》中,“适莽苍者,三餐而反”中的“三餐”指的是一天。而“旬有五日而后反”

中一“旬”是十天。

C.“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中的“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

民、庶民、孤、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

D.”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中,“禊”是古代的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

日为修禊日。“禊事”是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山上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B.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参乘:亦作“骏乘”,古代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

C.伏惟启阿母

伏惟,指下级对匕级或晚辈对长辈说话表示恭敬的习惯用语。

D.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下九:古人以农历每月的初九为上九,十九为中九,二十九为下九;在汉代,下九日是妇女

欢聚的日子。

4.下面的说法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泰水”喻岳母,以“伉俪”喻夫妇。

②古代“朔”指农历初一,“望”指农历十五,“晦”指农历三十。

③《礼记》曰:“幼名,冠字。”名是婴儿出生几个月由父亲取的,字是男子二十岁成人举

行冠礼时取的,女子则在十五岁行笄礼而字。

④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

江阴在长江之南。

⑤《杜工部集》(杜甫)以官爵命名,《范文正公集》(范仲淹)以谥号命名,《贾长沙集》

(贾谊)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

⑥古代“辰时”相当于现在的早上6点前后,“午时”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2点前后。

A.①②③④B.③@⑤⑥C.①③©@D.①®⑤⑥

5.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文中指祭祀用的牲畜。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用猪、羊各一头叫“太牢”。

B.舍利:梵语“身骨”的译音。佛教徒死后火葬,身体内一些烧不化的东西结成颗粒,称为

“舍利子”。

C.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

个等级,小相指最低的士这一级。

D.表:是中国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

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6.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建康,今天开封在六朝时期的名称。还曾用名越金陵、秣陵、建邺、应天等。

B.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天子在京师,或出巡狩,不可豫定,故言“行在”。

C.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参政,“参知政事”的省称,为宰相的副职,是封建时代最高政务长官之一。

7.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贵,宫中的权贵,即指有权势的太监。中,即禁中,指皇宫大内。

B.公主,封建社会通常是对皇帝女儿的称谓,公主封地,常称为食邑。

C.青宫,古代太子居东宫°东方属木,色为青,故称太子居所为青宫。

D.致仕,是占代臣子退休或因故离职的婉辞。致仕,意为还禄位于君。

8.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脱去平民穿的粗布衣服,换上官员服饰,比喻开始进入仕途为官。

B.南面,担任大臣。因为古代坐北朝南为尊位,大臣朝见天子时立于南面.

C.故事,先例。如果典章制度没有明确规定,古人就参照“故事”来行事。

D.春秋,是儒家经典,我国现存最早编年体史书。它叙事简要,深寓褒贬。

9.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足()

A.清净,原为道家语,指一切顺其自然,人力不必强为。这里是一种治理策略。

B.诣阙,前往朝廷。阙,皇宫前面两侧的高大楼台,常用来代指朝廷或者京城。

C.持节,持着旄节。节,即旄节,使者所持的信物,以竹为竿,上缀以绵羊尾。

D.明府,汉魏以来对郡太守的尊称,使君,即“史君”,是对州郡长官的的尊称。

10.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对郡守的尊称,为郡的最高长官,后来用作刺史或知府的别称。

B.孝廉,即“孝顺廉正”c原是察举考试科11。明清变成对举人的雅称。

C.茂才,西汉称“秀才”,汉代察举科目,东汉因避刘庄的讳而改称茂才。

D.卒,大犬死的称谓。对于死亡,占代天子称期,诸侯称薨,大犬称卒。

1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讽谏,用含蓄委婉的话规劝君主或尊长,使之改正错误。

B.华屋,装饰华美的屋宇,是古代君臣朝会、议事的地方。

C.寡人,意为其德之人,是先秦诸侯与后来诸侯王的自称。

D.为寿,指在老人过生FI时向老人敬酒,祈祝他健康长寿。

12.下列时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髡钳,古代刑罚名,指将头发剃掉,用铁箍束住脖子。髡,剃去头发;钳,用铁圈束颈。

B.单于,匈奴称其最高首领为“撑犁孤涂单于”,并以其名为国号。单于,是汉译的简称。

C.孝文,汉帝刘恒谥号。《律法》为“文”,但汉以孝治国,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

D.陛下,指宫殿中立有护卫的台阶下,因群臣不可直呼帝王,于是借用为对帝王的尊称。

13.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柞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字,或称小名、乳名,是孩子出生后父母给起的呢称,供父母长辈、亲近之人称用。

B.藩镇,亦称方镇,唐代始设的军镇。藩是“保卫”之意,镇是指军镇.长官多为经略使。

C.和亲,即和戎、和蕃,指封建君主为免于战争利用婚姻关系与边疆各族统治者结亲和好。

D.箕踞,席地而坐时,两脚岔开,形状像簸箕一样。这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姿。

14.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军,冠军将军。本指列于诸军之首。今常指体育运动等竞赛中的第一名。

A.母忧,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

B.谥号,古代皇帝、贵族、大臣等人死后根据生平事迹给予的带有褒扬的称号。

C.蒙尘,本义是指蒙受风尘,古代多指君王因为战乱,逃亡在外,是委婉说法。

D.行在所,也称“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有时也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24.下列对文句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羽化:道教称飞升成仙

B.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朕:古代皇帝的自称

C.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三五:农历十五

D.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庠序:古代学校名称

2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项是()

A.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左迁:降职。

B.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

鱼雁:指书信。

C.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四书:指《大学》《春秋》《论语》《孟子》。

D.余自束发,读书轩中。

束发:古人成童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

26.对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居丧,古代为直系亲属(父母或祖父母)服丧,尊亲死后,在家守丧,不办理外事。根据生

者和逝者亲疏关系的远近,居丧时的丧服分为五个等级,依次为齐衰、斩衰、大功、小功和

继麻。

8.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拨官史的制度。

C.廷试,殿试、御试,科举制度中皇帝对会试录取的举人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

D.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设的御前讲席,为宋、元、明、清沿袭。

2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纪年法中的干支纪年,文中指宋神宗元丰五年。

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指农历的每月十五。

C.“徘徊于斗牛之间”中的“斗牛”指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D.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28.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原名《诗》或《诗三百》直到汉代以后,儒家把它奉为经

典,才称为《诗经》,它的现实主义精神,成为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

B.《楚辞》是我国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它

是东汉刘向搜集屈原及其弟子宋玉等作家的作品编辑而成的。

C.被刘知儿称为“著述罕闻,古今卓绝”的《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也是

一部杰出的历史散文著作。

D.《战国策》是刘向编订的一部国别体史书,它以其独特的语言风格,雄辩的论说,铺张的

叙事,尖刻的讽刺,耐人寻味的幽默而著称,标志着我国古代历史散文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

度。

古代文学文化常识训练二

1.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A.“拜”指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迁”指调动官职,一•股指贬官。

B.“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C.“侍郎”是汉代的官名,地位次于尚书。“进士”指唐代凡参加礼部考试者。

D.“未第”指应科举考试未中榜。“及第”则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因榜上题名有甲乙次

第,故名。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迁'……一般指贬官”错,迁是调动官职,升职叫迁升,降职叫左迁,平级调动叫转

迁。

故选Ao

2.下列文学常识正确的是()

A.“迁”是古代官吏调动常用的词语,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左迁”一词。

B.寒食,节令名,在清明节前的一天或两天。寒食节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

C.古人的称谓有谦敬之分,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

父”。

D.《诗经》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具体表示升官之意常用‘左迁’一词”错,“左迁”指贬官,“右迁”为升官。

C.“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令尊',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家父’”错,应该为:对别

人称自己的父亲时用“家父”,称呼对方的父亲时用“令尊”。

D.“浪漫主义”错,应该是“现实主义”。

故选Bo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辐,车轮中连接轴心和轮圈的木条,古时的车轮一般由三十根辐条构成。毂,车轮的中

心部位,周围与辐条的•端相接,中间的圆孔用来插车轴。轼,车厢前边可以手扶的横木,

扶轼低头是表示敬意。

B.僧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一倍指一列八人,八俗八

列六十四人。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僧,诸侯用六僧,士用四僧,大夫用二僧。

C.在古代家和国是有M别的,家指诸侯下面分的大夫建立的地;国指天子分封的诸侯建立

的地。而当时周天子统治的整个“天下”被称为“邦”。随着汉语的发展,在“兴国安邦”

中“邦”和“国”已是同义词,都是“国家”的意思了。

D.古代汉语中有些与走路有关的词语,有其特殊的含义。如“鲤趋而过庭”的“趋”,是

小步快走,表示恭敬;“企者不立”的“企”是踮起脚跟;“不积踵步,无以至千里”的“度”

是跨出两脚的距离。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士用四僧,大夫用二伶”错误,应该是卿大夫为四僧,士为二僧。

故选Bo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

驱。彦之曰:“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应师既不足侍,更开嫌隙之端,非所

以副远迩之望也。”会雍州刺史褚叔度卒,乃遣彦之权镇襄阳。元嘉三年,上于彦之恩厚,

将加开府,欲先令立功。七年,遣彦之等北侵。及还,凡百荡尽。文帝收彦之下狱,免官。

九年,复封邑,固辞。

(节选自《南史•到彦之传》,有删改)

A.篡虐,指徐羡之等人在文帝刚刚当皇帝时有夺取君位和残暴肆虐的思想行为。

B.朝服,指在重大典礼时所穿的礼服,主要用于朝会,是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

C.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吏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汉朝三公等可以开府,后来开府资格

有时会放宽。

D.封邑,指君主赐以邻地或者食邑,并将封邑内的所有权力转让给封君作为奖赏。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从“复封邑,固辞”可知,“封邑”表示的是一种封固、赏赐。拆分“封邑”,“封”指

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邑”指城镇。由此判断,“封邑”的意思是朝廷赐给

邻地等。再联系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权特点,可知”将封邑内的所有权力转让给封君作为奖赏”

中的“所有权力”错。

故选D。

参考译文:

到彦之字道豫,是彭城武原人。等到宋文帝即位,认为徐羡之等人有篡位谋反之意,(宋文

帝)害怕,想派到彦之带兵担任先锋去攻打(他们)。到彦之说:“如果对对方非常信任,

便应该放手让对方发展;如果使对方有忧虑,这样的军队是不值得依靠的,还开启了对方心

里的疑虑,这不符合远近之人的期望。”恰逢雍州刺史格叔度死了,皇帝就派到彦之暂时镇

守襄阳。元嘉三年,皇上对到彦之非常恩待,将加封他为开府,想先让他立功。七年,派到

彦之等人北伐。等到败归,各种物资荡然无存。文帝抓到彦之入狱,撤职。九年,又恢复他

的封邑,到彦之坚决推辞。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美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元孚,字秀和,少有令誉。后拜冀州刺史。孚劝课农桑,境内称慈父。永安末,乐器残缺,

庄帝命孚监仪注。孚上表曰:“昔太和中,中书监高间、太乐令公孙崇修造金石,数十年间,

乃奏成功;……臣今吹律求声,叩钟求音;损除繁杂,讨论实录。今量钟磬之数,各以十二

架为定。”奏可。于时措绅之士,咸往观听,靡不咨嗟叹服而反。

(节选自《北史•列传第四》,有删改)

A.“农桑”指耕种和养蚕等,泛指农事;“劝课农桑”即勉励、督促人民从事农业生产。

B.“表”是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表达忠诚和愿望的一种文体。可叙事、议论和抒情。

C.“金石”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文中指元孚对占器物的研究。

D.“措绅”原意是插笏于带。同“缙绅”,旧时指官宦的装束,后转用为官宦的代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文中指元学对古器物的研究”错,结合“太乐令公孙崇修造金石,数十年间,乃奏成功”

可知,文中的“金石”指乐器。

故选Co

参考译文:

元孚,字秀和,从小就有美名。后来,元孚被任命为黄州刺史。他劝告和督促民众致力农桑,

州内称呼他为慈父。永安末年,乐器残缺,庄帝任命元孚监修仪器。元孚上表说:“以前在

太和年间,中书监高间、太乐令公孙崇修造金石乐器,用数十年时间,终于成功。……我现

在吹律以求声,叩钟以求音,去除繁杂,讨论并实际记录下来。现今钟磬的数量,各按十二

架为定数。”上奏后皇帝认为可行。在这时士大夫们,都前去观看听演奏,没有不叹息佩服

而返回的。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李业兴)举孝廉,为校书郎。以世行历法,节气后辰下算,延昌中,业兴乃为《戊子元历》

上之。子崇祖,武定中,太尉外兵参军。崇祖弟遵祖,太昌中,业兴传其长子伯以授之。齐

受禅,例降。

(节选自《教书•列传•卷七十二》,有删改)

A.孝廉,即“孝顺亲长、廉能正直”。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以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

B.节气,指时节和气候,如中秋,是认知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

C.太尉,秦汉时是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后这一官职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

D.受禅,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后也有以禅让之名行夺权之实的。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节气……如中秋”错,中秋不是节气,而是节日。

故选B。

参考译文:

李业兴被推举为孝廉,任校书郎。由于朝廷施用的赵的《元始历》节气少算而后于天时,延

昌年间,李业兴编写了一部《戊子元历》献给朝廷。他的儿子李崇祖,武定年间,任太尉外

兵参军。崇祖的弟弟遵祖,太昌年间,李业兴把大儿子的爵位传给了他。齐建国,归降了齐。

7.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嫡子,指正室所生的儿子。嫡长子,指正室所生的长子。嫡子往往具有优先继承权。

B.百越,古代居于长江中下游以南的各个越族的合称,也是古代南方众多部族的统称。

C.伯仲叔季,是古代兄弟间依长幼排行的顺序。一般来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

“叔”是老三,“季”是老四。

D.媵,指占代诸侯女儿出嫁时陪嫁的人。杜牧《阿房宫赋》“妃姨媵嫡,王子皇孙”中的

“媵”即为此意。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嫡子往往具有优先继承权”错,应为“嫡长子往往具有优先继承权”。

故选Ao

8.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檄书,古代官方用以声讨、晓谕、征召的文书的通称。

C.丁忧,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艰”。古时官员的父亲或母亲去世,官员必须停职

守丧。

D.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奖意义的称号。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带有褒奖意义”说法错误,谥号有褒也有贬。

故选Do

9.下列选项中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可以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以指礼、乐、射、

御、书、数六种技能。

B.古代将夜晚分为五个时段,成为五更或五夜。一更为人定,即亥时,相当于现在的19

时至21时。

C.年号由西汉武帝首创。明朝以前,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明朝之后(包括明朝),

一个皇帝一般只有一个年号。

D.《诗经》“六义”中的“风、雅、颂”指的是诗的不同体制,“赋、比、兴”指的是诗

的不同表现手法。

【答案】B

【解析】木题考查学生J'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B.“一更为人定”错误。人定为二更。

故选Bo

10.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B.谥号有帝王之谥,有臣属之谥,有私谧,这些都是朝廷确定或赐予的。

C.“不积踵步,无以至千里”中,跨出一脚为踵,跨出两脚为步。

D.“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功”指穿大功服(9个月)、小功服(3个月)的亲族。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错误。《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

书。

B.“有私谧,这些都是朝廷确定或赐予的”错误。私谥不是朝廷确定或赐予的。

D.“小功服(3个月)的亲族”错误。小功服是5个月。

故选Co

11.下列对《孔雀东南飞并序》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贱妾”是古代妇女谦卑的自称,文中是兰芝的自称。“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中

的“卿”是古代夫妻、朋友间的爱称,文中是仲卿对妻子兰芝的爱称。

B.初阳:冬至以后、立春以的的一段时间。此时阳气初动,故称‘‘初阳"。

C.“黄昏”“夜半”“人定”“鸡鸣”四个词均为占代表示夜晚时段的名称。

D.“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指农历每月的初七日,旧时妇女在这天晚上乞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指农历每月的初七日”错误。“初七及下九”中的“初七”特指每年农历的七月七日,

而非每月的初七日。

故选Do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一是升迁,二是改任同品级官职,三是降职。

B.“三公”,周代已有。据杜佑的《通典》记载:“夏、商以前,云天子无爵,三公无官。”

周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来

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

C.“薨”“崩”“卒”“不禄”“死”都表示“人死”的意思,在古代,不同阶层人的死

需依据其不同的身份地位叫加区别,“薨”在古代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

的死。

D.“赠”,指为已死的官员加封。“谥”,指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

后给予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薨’在古代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错误。“薨”,古代指诸

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

贵族;大夫死叫“卒”。

故选C。

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的“字”是二十岁行加冠礼时由长辈所起,“字”与“名”

意思相同或相近,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

B.“夏”指西夏,是历史上党项人在我国西部建立的一个政权,曾与北宋对峙,苏轼词“西

北望,射天狼”中“天狼”即喻指西夏国。

C.“畿”指我国占代国都四周的广大地区,后又指京城所管辖的地区,“畿内”“畿辅”

“京畿”一般是指京城及其附近地区。

D.门下客又名门客、食客,指依附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其服务的人,多有一技之长,如“战

国四君子”之一的孟尝君就曾有食客数千人。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字'与'名'意思相同或相近”错误,“字”与“名”意思有相同或相近的,也有相

反的,如曾点,字皙,点为黑污,皙为白色。

故选A。

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夺情,朝廷于大臣丧制款终,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不着公服,素服治事,

不预庆贺,祭祀、宴会等由佐贰代理,称“夺情”。

B.丁艰,指遭逢父母的丧事,也称“丁忧”。古礼,父母死,子女需要在家守丧三年,不

出仕,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父丧称“丁内艰”,母丧称“丁外艰”。

C.廷杖,即在朝廷上行杖打人,是对朝中的官吏实行的一种惩罚,在金朝与元朝普遍实施,

明代则实施得最著名。明代往往由厂卫行之。

D.户部,中国占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

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其职能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民政部和财政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父丧称‘丁内艰',母丧称‘丁外艰’”错误。母丧称“丁内艰”,父丧称“丁外艰”。

故选B。

1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郎中”本来是古代民间对医生的尊称,这里是官职名,即帝王的侍从官。

B.“虎符”是古代用金属制的虎形调兵凭证,其背面刻有铭文,分为左右两半。

C.“信州路”与辛弃疾词中“烽火扬州路”中的“路”均为宋时行政区划名。

D.“累迁”中的“迁”意为调动官职,在古代一般指升职。累迁就是多次升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本来是古代民间对医生的尊称"错误。“郎中”本是官职名,战国始有。宋代民间也尊

称医生为郎中。

故选Ao

1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B.神策,作为禁卫军是唐朝重要的军事支柱,负责守护京师、宿卫宫廷及行征伐事。

C.赠,给己死的官吏或其父祖追封官爵。

D.谥号,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太宗、文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太宗”错误。太宗是庙号,不是谥号。

故选Do

1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祭酒”本是在大飨宴时以年老宾客一人举酒祭祀地神的风俗,后用为官名,意为首席、

主管。

B.“檄”原是指较长的竹木简,用于书写比较重要的文书,后成为占代皇帝征召时所用文

书的专称。

C.“服阕”最早出自汉朝蔡邕的《贞节先生陈留范史云络》,指守丧期满除服,与“服除”

同义。

D.“征”指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后成为占代皇帝征召时所用文书的专称”错误,应是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或声讨的文书。

故选Bo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吕祖谦字伯恭,尚书右丞好问之孙也。初,荫补入官,丁内艰,居明招山,四方之士争趋之。

轮对,勉孝宗留意圣学。父忧免丧,主管台州崇道观。

A.荫补,中国古代的一种选官制度,指下辈因上辈功业或地位而获得的特殊待遇。

B.丁内艰,也称为丁母忧,丧制名。凡子遭母丧或承重孙遭祖母丧,称丁内艰。

C.圣学,一般指圣人治学之法、修学之道、成学之径、饱学之意,有时特指孔子之学。

D.免丧,又称“夺情”,意思是为国家放弃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D.“免丧,又称‘夺情’,意思是为国家放弃了孝亲之情,可不必去职,以素服办公”错误,

“免丧”的意思是守孝期满,除去丧服,与“夺情”不同,选项解释的是“夺情•”的意思。

故选Do

参考译文:

吕祖谦字伯恭,是尚书右丞吕好问的孙子。起初,吕祖谦受父荫进入仕途,服母丧期间,吕

祖谦住在明招山上,由于也有名声,所以四方名士、学子都争着前去向他求教、问学。在官

员轮值上殿策对时政利弊时,他曾建议皇帝留意圣学。父亲死后,守孝期满,主管台州崇道

观。

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孙梦观字守叔,庆元府慈溪人。知嘉兴府。轮对,极言:“风宪之地,未闻有十八疏攻一竦

者。封驳之司,未闻有三舍人不肯草制者……”当路者滋不悦。出知泉州兼提举市舶,改知

宁国府。召为起居郎,兼国子祭酒,权吏部侍郎。俄而梦观得疾,口授遗表,不忘规谏,遂

卒。帝悼惜久之,财银帛三百。

A.舍人,文中“舍人”是官名,负责诏诰呈奏之事,与“臣舍人蔺相如可使”中的“舍人”

同义。

B.国子祭酒,是古代官名。国子指国子监,是朝廷设立的最高学府,祭酒即其主管官员。

C.表,是古代臣子呈报给皇帝的文书种类之一,•般用以陈述衷情,如李密的《陈情表》。

D.贿,指用财物助办丧事。文中指孙梦观死后,皇帝赐予银帛帮助他家治丧,以示恩宠。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文中‘舍人’是官名,负责诏诰呈奏之事,与'臣舍人蔺相如可使‘中的‘舍人'同义”

错误,“臣舍人蔺相如可使”中的“舍人”是指门客。二者意思不同。

故选A,

参考译文:

孙梦观字守叔,是庆元府慈溪人。在嘉兴府做知府。在官员轮值上殿策对时政利弊时,他竭

力陈说:“风宪的职位,不曾听说有十八道奏疏攻讦面貌恭谨的人。封驳司,不曾听说有几

个舍人不肯草拟制书的……”掌权者非常不高兴。(孙梦观)外出掌管泉州兼提举市舶,改

掌管宁国府。下诏升为起居郎,兼国子祭酒,代任吏部侍郎。不久孙梦观得病,口授遗表,

不忘以正言劝诫谏净,不久就去世了。皇帝惊惜了很久,赏赐三百银帛。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向士璧字君玉,常州人。绍定五年进士。有战功,进兵部侍郎兼转运使。侍御史孙附凤一再

劾罢之,德祐元年三月,诏追复元官。

A.字,古人一出生就起“名”,成人后则有“字”。《礼记•檀弓上》:“幼名,冠字,

周道也。”

B.进士,是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会试及第者的称谓。考中进士才有当官晋爵的资格。

C.兵部,是中国古代官署名,隋代始置,六部之一。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

D.诏,是皇帝颁发的命令,一般以制式文书的形式发布,称“诏书”或“诏令”。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进士,是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会试及第者的称谓。考中进士才有当官晋爵的资格”错

误,“进士”是对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殿试及第者的称谓,会试及第者称“贡士”,且乡试

中了举人就有当官的资格。

故选Bo

参考译文:

向士字君玉,是常州人。绍定五年考中进士。立有战功,晋升兵部侍郎兼转运使。侍御史孙

附凤一再地弹劾罢免了他,德祐元年三月,下诏追复原官。

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垣崇祖字敬远,下邳人也。初,崇祖遇太祖于淮阴,太祖以其武勇,善待之。崇祖谓皇甫肃

U:“此真吾君也,吾今逢主矣,所谓千载一时。”遂密布诚节。太祖践昨,谓崇祖日:“我

新有天下,夷虏不识运命,必当动其蚁众,能制此寇,非卿莫可。”徙为使持节、监豫司二

州诸军事、豫州刺史。世祖即位,征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初,豫章王有盛宠,世祖在东

宫,崇祖不自附结。

A.太祖、世祖,都是古代皇帝的庙号,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

B.卿,在古代有多种用法,可以是对人的尊称:文中是古代上级称下级的用法。

C.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的最高军事长官,有时也称为“太守”。

D.东宫,是古代宫殿建筑之一,因位于皇宫东部,故称东宫,后多为太子住处。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最高军事长官”是错误的。刺史为最高军政长官。

故选c。

参考译文:

垣崇祖字敬远,是卜邳人。当初,垣崇祖在淮阴碰上了太祖(萧道成),太祖看他很勇武,

就待他很友好。崇祖对皇甘肃说:“这个人才真正是我们的君主啊,我今天算是碰上明主了,

正是所谓千载一时呀。”于是便暗中表达忠诚之心。太社做皇帝后,对崇祖说:“我即刚统

治天下,夷虏不懂得天命已经归我,必然会发动军队来对付我,而能够对付他们的,非你不

可。”于是崇祖移任使持节、监豫司二州诸军事、豫州刺史。世祖(萧碱)即位后,请崇祖

任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当初,豫章王有盛宠,世祖做太子,崇祖并不主动去巴结。

2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姜或字文卿,莱州莱阳人也。或幼颖悟好学,荣守济南,辟为掾,升左右司知事,寻迁郎中,

进参议官。至元五年,召拜治书侍御史,出为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赐金虎符,改信州路

总管。后累迁陕西汉中、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拜行台御史中丞。后以老病归济南,寻擢

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三十年二月,以疾卒,年七十六。

A.郎中,本来是古代民间对医生的尊称,这里是官职名,即帝王的侍从官。

B.虎符,是古代用金属制的虎形调兵凭证,其背面刻有铭文,分为左右两半。

C.信州路,与辛弃疾词中“烽火扬州路”中的“路”均为宋时行政区划名。

D.累迁中的“迁”意为调动它职,在古代一般指升职。累迁就是多次升宜。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郎中,本来是古代民间对医生的尊称"错误,“郎中”本是官职名,战国始有。从宋代

开始民间也尊称医生为郎中。

故选A“

参考译文:

姜豉字文卿,是莱州莱阳人。姜或小时候就聪颖好学,张荣任济南守官,任命他为掾丈,升

任左右司知事,不久升迁为郎中,晋职参议官。至元五年,朝廷将他召回京师任命为治书侍

御史,又出任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使,赐予金虎符,改任信州路总管。后几经升迁为陕西汉

中、河东山西道提刑按察使,又被任命为行台御史中丞。后来他因为年老多病回到济南,不

久提升为燕南河北道提刑按察使。至元三十年二月,因病世,享年七十六岁。

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岁癸巳,奂微服北渡,冠氏帅赵寿之即延致奂,待以师友之礼。

门人有自京师载书来者,因得聚而读之。东平严实闻奂名,数问其行藏,奂终不一诣。戊戌,

试诸道进士。奂试东平,两中赋论第一。从监试官北上,谒中书耶律楚材,楚材奏荐之,授

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在官十年,乃请老于燕之行台。奂博览强记,作文

务去陈言,以蹈袭古人为耻。朝廷诸老,皆折行辈与之交,关中虽号多士,名未有出奂右者。

A.癸、戊戌,都指年份。中国自.占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目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是错误的。“微服私访”的还有帝王。

故选B。

参考译文: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癸巳年,杨奂身着便装渡黄河北上,冠氏帅赵寿之立即邀请杨奂

前来,以师友的礼节对待池。(杨奂的)门人中有人从京师运载书籍前来,因此得以相聚读

书。东平严实听说杨奂的名声,多次询问他的行止,杨奂始终不去拜见严实。戊戌年,测试

各道进士。杨奂就试于东平,在两道考试的人中诗赋、策论第一。(他)随监试官北上,拜

见中书令耶律楚材,耶律楚材上奏推荐杨奂,任命他为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

使。……(他)在任十年,于是向燕京的行台请求退休。杨奂博览群书,长于记忆,作文章

务必去除陈词滥调,以因袭古人为耻辱。朝廷中诸位年高德重者,都降低辈分与他交往。关

中地区虽然号称人才众多,但名声没有超过杨奂的。

24.判断下列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是否正确()

A.“适芥苍者,三餐而反”中的“三餐”指的是一天。

B.“朝菌不知晦朔,蠕蛇不知春秋”中的“晦朔”是指农历每月的二十九和农历每月的第

—天。

C.“旬有五日而后反”,一旬是十天。

D.“御六气之辩”之中的“六气”是指阴、阳、风、雨、晦、明。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农历每月的二十九”应改为“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故选B。

25.下列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是不正确的一项足()

A.太学,是中国占代的国立大学,始设于汉代,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隋代以后改为国

子监,而国子监内同时也设太学。

B.六艺,既是《诗》、《书》、《礼》、《易》、《论语》、《春秋》六种经书的合称,

又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中国古代年号纪年始于汉武帝,不同的皇帝采用不同的年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永元是东汉和帝的年号。

D.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升任官职称为右

迁;徙,指一般的官职调动。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诗》、《书》、《礼》、《易》、《论语》、《春秋》六种经书的合称”是错误的。

六艺是指《易》《书》《诗》《礼》《乐》《春秋》,《论语》是错误的。

故选BP

参考答案与解析

真题一览

1.C【解析】C项”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错误,“王之蔽”

的“蔽”是“蒙蔽”,这里指受蒙蔽,与“赵蔽”的“蔽”不同。

2.A【解析】A项“约车”的“约”是“拴套、准备”之意,“与诸将约”的“约”是“约

定”之意,二者含义不同。

3.D【解析】D项“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错误。“庶务”意为“各种政务”,与“庶

政”同义。

4.C【解析】C项“指加在某月之前的那个月”错误。闰某月指加在某月之后的那个月。

5.B【解析】B项“抵极刑”意为“达到判处死刑的地步”,但没有将尸体示众的刑罚。尸

体示众的刑罚称为“弃市”。

6.B【解析】B项“由丞相主持”错误。殿试的主持者应为皇帝。

7.C【解析】C项“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错误。"禁中”是封建帝王所居的宫苑。

课后练习

1.D【解析】D项,“三十日叫惆’”说法错误,在古籍文献中,“晦”是阴历每月最后

一天。而阴历是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一个月为二十九日或三十日。故选D。

2.C【解析】C项,“孤有百姓的意思”错误。“孤”不是指百姓,而是古代帝王的自称。

故选Co

3.D【解析】D项,“古人以农历每月的初九为上九,十九为中九,二十九为下九”错误,

古人以农历每月的二十九为上九,初九为中九,十九为下九;在汉代,每月十九日是妇女欢

聚的日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