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高考历史复习新题速递之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_第1页
2026年高考历史复习新题速递之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_第2页
2026年高考历史复习新题速递之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_第3页
2026年高考历史复习新题速递之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_第4页
2026年高考历史复习新题速递之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1页(共21页)2026年高考历史复习新题速递之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5秋•天津校级月考)何楼遗址是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址。考古发掘时出土了9处灰坑、1座墓葬和房址,还出土了栗、黍、大豆、小麦、猪、狗和水牛等动植物遗存。据此可知,该时期()A.人类已过着定居生活 B.社会出现第一次大分工 C.人类已进入阶级社会 D.牛耕在农业中得到应用2.(2025秋•贵阳校级月考)在学习“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这一内容时,有同学搜索了下列关键词:“山西襄汾”“宫殿、天文建筑”“阶级分化”“国家初始形态”。据此判断,该同学学习的文化遗存是()A.陶寺遗址 B.大汶口文化 C.姜寨聚落 D.二里头遗址3.(2025秋•石家庄月考)青海柳湾遗址的墓葬规模有大小之分,随葬品的数量、质量也有相当大的悬殊,并且首次发现了结构清楚的木构葬具的痕迹。在366座墓葬中,发现20座二人合葬墓,3座双棺合葬墓,2座二人同棺合葬墓,同时也发现了没有任何葬具的土坑墓。这说明当时该地()A.氏族之间联系密切 B.阶级矛盾激化 C.母系氏族社会繁荣 D.贫富分化明显4.(2025秋•石家庄月考)夏商西周三代的方国、诸侯有自己独立的军队,但作为中央王朝的臣属,他们有义务率军队跟随王出征,或受王命单独或与其他方国诸侯联合出兵征伐。这说明夏商西周时期()A.朝廷具有一定政治权威 B.中央集权体制形成 C.内外服制度走向了规范 D.宗法分封较为稳固5.(2025秋•江西月考)三星堆遗址中青铜人像的突出特征是眼睛凸出,即所谓“纵目”。东晋《华阳国志•蜀志》也有关于“纵目”的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这在本质上体现()A.文化传承的一致 B.实物和文字的互证 C.历史现象的相似 D.古蜀与中原的关联6.(2025秋•石家庄月考)陈胜占领陈后,三老、豪杰建议“复立楚国之社稷”,陈胜乃建号“张楚”。项羽在彭城建“楚”,号西楚霸王,分封诸侯。这些做法说明()A.原楚国贵族影响力增强 B.秦朝统治基础相对薄弱 C.封建等级秩序受到冲击 D.传统政治体制全面恢复7.(2025秋•石家庄月考)周穆王改变了西周早期由少数家族垄断统治的情形,确立诸多世家大族轮流执政的行政体制,同时设置列卿共同辅政,形成了一个“委员会”式的中央官僚群。该举措()A.造成了分封制的瓦解 B.打破了社会的血缘等级 C.巩固了君主专制制度 D.强化了天子的政治权威8.(2025秋•南通月考)据可靠的记载和考古发现的资料,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的春秋后期青铜牛尊,其牛鼻上有便于人们驱使的鼻环。秦国在商鞅变法时加重了对于盗牛者的处罚。上述信息可以佐证春秋战国时期()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商业经济繁荣 C.牛耕日益受到重视 D.变法成为潮流9.(2025•新疆模拟)现存商代甲骨文中发现了指代统治区域的词“或”,有“四或”“我或”“我或商”“新或”“西或”“东或”等。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商代()A.已有了初步的疆域观念 B.统治范围相较夏朝扩大 C.管理上实行内外服制度 D.中央集权体制得到发展10.(2025•上饶二模)战国前期,楚国封君领地大小与县相当,其内部包括一个或数个城邑,城内划分为诸里,城邑之外,环有乡野;战国后期,封邑规模受到压缩,常被割裂为两个或数个地区,以设立新的封邑或县邑。这一变化()A.反映了中央集权逐步增强 B.推动楚国实行郡县制 C.折射出官僚政治已经确立 D.导致分封制迅速瓦解11.(2025秋•盐城月考)秦朝时,首创了文书的抬头制度,即规定了在书写文书时,如本朝代名、帝号或与皇帝言行有关的字等,在其前都要空一格或几格,或重新另起一行顶格书写,或另起一行高出数格书写。此举反映出秦朝()A.以法入礼的思想 B.中央集权的原则 C.文臣治国的理念 D.皇权至上的特征12.(2025•长沙模拟)战国时期的官僚队伍,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军功之士,二是文士,三是宗室贵族。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功之士所占比重较大,而在关东六国,则是文士和宗室贵族所占比重较大。这三类人在各国官僚队伍中所占比重的差异缘于()A.变法运动在列国风靡 B.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士人阶层的强势崛起 D.世族世官制度的消亡13.(2025秋•邢台校级月考)东周时期,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的军队被打败,桓王的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这件事反映了()A.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B.周王不再是天下共主 C.宗法制度土崩瓦解 D.专制君主权力的式微14.(2025秋•河南校级月考)公元前227年,南郡郡守腾在颁发给本郡各县的文告中反复提到“邪僻”、“恶俗”、“淫佚”等字眼,针对“今法律令已具矣,而吏民莫用,乡俗淫失之民不止……甚害于邦,不便于民”的现象,严敕吏民遵奉法令,禁绝“恶俗”。上述文告()A.适应了秦朝推行文化整合的需要 B.提升了基层官吏依法办事的能力 C.意在贯彻秦制以强化对地方控制 D.说明秦军征服南越遭到巨大阻力15.(2025秋•沈阳月考)西汉后期丞相的出身如表,据此可知,当时()丞相(人数)外戚宗亲掾史文吏经学之士昭帝朝33宣帝朝541元帝朝22A.察举选官制度的完善 B.儒学影响力逐渐增强 C.世家大族的逐渐兴起 D.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16.(2025秋•哈尔滨校级月考)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儒士也进入各级政府机构。这一举措的直接作用是()A.树立了儒学正统地位 B.加强了经济管控 C.削减了诸侯国数量 D.解除了匈奴威胁17.(2025春•丰台区期末)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光武帝诏令“王莽时吏人没入为奴婢不应旧法者,皆免为庶人”;建武十五年,光武帝“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这两项措施的作用包括()①稳定社会秩序②增加赋税收入③平抑商品价格④完善户籍制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8.(2025秋•贵阳校级月考)晋厉公(公元前580﹣前573年在位)被弑后,悼公受大臣拥立时说:“孤始愿不及此。虽及此,岂非天乎!”这表明()A.晋悼公完全受到大臣的拥戴 B.卿大夫掌握了晋国大政 C.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 D.晋国的分裂已不可避免19.(2025秋•石家庄月考)汉高祖于郡国立祖宗庙,将异姓之郡国纳入宗庙祭祀体系。汉元帝接受儒生建议“立庙京师之居”,由君王“躬亲承事”“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助祭”。汉元帝的做法()A.打破了宗族对朝廷的影响 B.昭示了皇帝独尊的政治地位 C.恢复了传统宗法制的做法 D.反映了中枢权力机制的变化20.(2025秋•大连月考)秦朝建立后,在全国疆域内改“诸侯为郡县”,推行“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统一编定户籍,从而把春秋战国以来的华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所谓“五方之民”统一纳入秦王朝的政治序列之中。这些措施的实行有利于()A.缓和社会矛盾 B.强化贵族政治 C.强化政权认同 D.落实以法治国二.材料题(共2小题)21.(2025秋•南通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学派主张儒家孟子面对梁惠王“天下怎样才能安定?”的问题,给出了“定于一”的答案,并强调“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指明了时代的方向。荀子试图通过对各学派的分析来统一天下的学术思想,他主张①,即吸收法家学派的“法治”观念来改进儒家“礼制”。墨家墨子提出“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种精神体现在国与国的关系上就是“②”,反对诸侯国间的不义战争;他还主张最贤能的人应该做天子,其余人都应该使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上同于天子,这是使社会保持秩序的必要手段。法家商鞅提出治理国家要因时制宜,不必效法古代。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推行变法,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战国后期,韩非认为商周的衰亡是诸侯实力扩张、分封割据的结果,为此,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体现了③的政治思想。——摘编自袁行露、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全空缺处的内容,并归纳上述学派共同的关注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学派的思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22.(2025秋•南通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如图所示材料二当汉朝统治趋于稳固,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以和平的方式实现了“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目标,使汉天子直接管辖的地区日益扩大;并设法调查各郡国治理的优劣和地方豪强的不法行为。汉武帝还派遣卫青夺回河套一带,解除了长安受到的威胁。经过汉朝的长期治理,各边疆地区既大量吸收中原文化,也丰富了中原文化的内容。中华大地上不同区域、不同族源、不同风俗文化的多个人群融为一体,“自在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开始形成。——摘编自《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为巩固统一所采取的主要措施。(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汉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2026年高考历史复习新题速递之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2025年10月)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题号1234567891011答案AADAABDCAAD题号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ACBABBBC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5秋•天津校级月考)何楼遗址是大汶口文化早期遗址。考古发掘时出土了9处灰坑、1座墓葬和房址,还出土了栗、黍、大豆、小麦、猪、狗和水牛等动植物遗存。据此可知,该时期()A.人类已过着定居生活 B.社会出现第一次大分工 C.人类已进入阶级社会 D.牛耕在农业中得到应用【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食物生产,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何楼遗址出土了栗、黍、大豆、小麦、猪、狗和水牛等动植物遗存,还有墓葬、房屋遗址,从事农业和畜牧业,这些都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开始定居生活,A项正确;社会出现第一次大分工(农业和畜牧业分离)是在原始社会后期,但何楼遗址属于大汶口文化早期,此时还未出现这种大分工,排除B项;人类进入阶级社会是在国家产生之后,何楼遗址仍处于原始社会,未进入阶级社会,排除C项;牛耕在农业中得到应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食物生产,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2025秋•贵阳校级月考)在学习“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这一内容时,有同学搜索了下列关键词:“山西襄汾”“宫殿、天文建筑”“阶级分化”“国家初始形态”。据此判断,该同学学习的文化遗存是()A.陶寺遗址 B.大汶口文化 C.姜寨聚落 D.二里头遗址【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材料的地点山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陶寺遗址,位于山西临汾,龙山时代末期遗址,A项正确;大汶口文化是位于山东泰安的遗址,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B项;姜寨聚落是陕西临潼遗址,是仰韶文化遗址,排除C项;二里头遗址是夏朝文化遗址,不是新石器时代,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2025秋•石家庄月考)青海柳湾遗址的墓葬规模有大小之分,随葬品的数量、质量也有相当大的悬殊,并且首次发现了结构清楚的木构葬具的痕迹。在366座墓葬中,发现20座二人合葬墓,3座双棺合葬墓,2座二人同棺合葬墓,同时也发现了没有任何葬具的土坑墓。这说明当时该地()A.氏族之间联系密切 B.阶级矛盾激化 C.母系氏族社会繁荣 D.贫富分化明显【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墓葬规模有大小,随葬品数量和质量悬殊,反映出当时有人拥有较多较好财物,有人则较少较差,这明显体现出贫富分化,D项正确;材料仅提及墓葬相关内容,未涉及氏族间往来交流等信息表明氏族联系紧密,排除A项;阶级矛盾激化需暴力或压迫证据,材料仅显示分化现象,未涉及冲突,柳湾遗址属原始社会,阶级对立尚未形成,排除B项;母系氏族社会特点是集体劳作平均分配等,与材料中墓葬贫富悬殊情况不符,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中国历史文化遗产,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4.(2025秋•石家庄月考)夏商西周三代的方国、诸侯有自己独立的军队,但作为中央王朝的臣属,他们有义务率军队跟随王出征,或受王命单独或与其他方国诸侯联合出兵征伐。这说明夏商西周时期()A.朝廷具有一定政治权威 B.中央集权体制形成 C.内外服制度走向了规范 D.宗法分封较为稳固【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提到方国、诸侯虽有独立军队,但作为臣属要按王的要求出征等,这体现了中央王朝对方国、诸侯有一定的掌控力,说明朝廷具有一定政治权威,A项正确;中央集权体制形成于秦朝,在夏商西周时期尚未形成,当时地方方国、诸侯权力较大,具有相对独立性,排除B项;材料仅体现了方国、诸侯在军事上对王的义务,未涉及内外服制度走向规范的相关内容,排除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方国、诸侯对王的军事义务,而非宗法分封制是否稳固,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学生需掌握西周的分封制的原因、内容、特点。5.(2025秋•江西月考)三星堆遗址中青铜人像的突出特征是眼睛凸出,即所谓“纵目”。东晋《华阳国志•蜀志》也有关于“纵目”的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目纵,……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这在本质上体现()A.文化传承的一致 B.实物和文字的互证 C.历史现象的相似 D.古蜀与中原的关联【分析】本题考查三星堆遗址,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三星堆遗址代表的是古蜀文明时期的文化,而东晋《华阳国志・蜀志》的记载是对古蜀文化的一种追溯和传承性描述。从三星堆青铜人像的“纵目”特征,到东晋时期文献中关于“纵目”的记载,说明在古蜀文化中,“纵目”这一文化元素从远古时期的三星堆文明一直传承到了东晋时期的文献记载中,体现了古蜀文化在时间跨度上关于特定文化符号(纵目)的传承一致性,反映了古蜀文化中对于“纵目”这一形象或概念有着长期的、稳定的文化认知和传承,这种传承可能涉及到古蜀人的宗教信仰、祖先崇拜或某种特殊的文化寓意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得以延续和保留,A项正确;实物和文字的互证只是表象,互证背后反映的是文化传承的一致,排除B项;材料重点是通过实物和文字记载相互印证古蜀文化中“纵目”相关内容,并非不同历史现象的相似性,排除C项;材料中青铜人像“纵目”及《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未涉及古蜀与中原关联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三星堆遗址,学生需了解三星堆遗址。6.(2025秋•石家庄月考)陈胜占领陈后,三老、豪杰建议“复立楚国之社稷”,陈胜乃建号“张楚”。项羽在彭城建“楚”,号西楚霸王,分封诸侯。这些做法说明()A.原楚国贵族影响力增强 B.秦朝统治基础相对薄弱 C.封建等级秩序受到冲击 D.传统政治体制全面恢复【分析】本题考查了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可知,陈胜、项羽对秦朝的制度和文化并不认同,说明秦朝统治基础相对薄弱,故选B项;从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无法体现原楚国贵族影响力增强,排除A项;从所学知识可知,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并不相符,故而不选;从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没有传统政治体制全面恢复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7.(2025秋•石家庄月考)周穆王改变了西周早期由少数家族垄断统治的情形,确立诸多世家大族轮流执政的行政体制,同时设置列卿共同辅政,形成了一个“委员会”式的中央官僚群。该举措()A.造成了分封制的瓦解 B.打破了社会的血缘等级 C.巩固了君主专制制度 D.强化了天子的政治权威【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材料中提到周穆王改变了西周早期由少数家族垄断统治的情形,确立诸多世家大族轮流执政的行政体制,同时设置列卿共同辅政,这些措施减少了世家大族对王权的制约,强化了周天子的政治权威,D项正确;周穆王的改革措施主要是中央官僚体制的调整,而不是直接改变在地方实行的分封制,排除A项;轮流执政的仍然主要是血亲贵族,没有否定社会血缘等级,排除B项;西周时期并未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分封制,学生需掌握西周的分封制的原因、内容、特点。8.(2025秋•南通月考)据可靠的记载和考古发现的资料,山西浑源李峪村出土的春秋后期青铜牛尊,其牛鼻上有便于人们驱使的鼻环。秦国在商鞅变法时加重了对于盗牛者的处罚。上述信息可以佐证春秋战国时期()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商业经济繁荣 C.牛耕日益受到重视 D.变法成为潮流【分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农业,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青铜牛尊的牛鼻上有鼻环,表明当时人们已经通过鼻环来驱使牛。秦国在商鞅变法时加重了对于盗牛者的处罚,这表明牛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性增加。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出现并推广,有鼻环的牛通常用于耕种,严厉处罚盗牛行为是因为牛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C项正确;牛主要与农业耕作方式相关,看不出土地兼并情况,排除A项;牛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用于农业生产,而非商业,排除B项;题目中只提到了秦国的变法,没有提到其他诸侯国的变法情况,不足以断定“变法成为潮流”,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农业,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9.(2025•新疆模拟)现存商代甲骨文中发现了指代统治区域的词“或”,有“四或”“我或”“我或商”“新或”“西或”“东或”等。这一现象可以说明商代()A.已有了初步的疆域观念 B.统治范围相较夏朝扩大 C.管理上实行内外服制度 D.中央集权体制得到发展【分析】本题考查了夏商的政治制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或,四或,我或,我或商,新或,西或”结合所学可知,甲骨文中出现“四或”“我或”“东或”“西或”等表示不同方位的统治区域的词汇,说明商代已形成对统治区域的划分和认知,体现了初步的疆域观念,A项正确;材料中仅仅提到了商代甲骨文中关于统治区域的一些词汇,并没有将商代的统治范围与夏朝进行对比的相关内容,无法得出统治范围相较夏朝扩大的结论,排除B项;内外服制度强调的是商王对内服和外服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政治关系等,材料中仅提及了表示统治区域的词汇,没有涉及内外服制度具体的管理模式等相关信息,无法说明商代管理上实行内外服制度,排除C项;商代时期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体制,当时的政治体制具有相对松散的特点,且材料中也没有任何关于中央集权体制发展的线索,与史实和材料均不符,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夏商的政治制度,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10.(2025•上饶二模)战国前期,楚国封君领地大小与县相当,其内部包括一个或数个城邑,城内划分为诸里,城邑之外,环有乡野;战国后期,封邑规模受到压缩,常被割裂为两个或数个地区,以设立新的封邑或县邑。这一变化()A.反映了中央集权逐步增强 B.推动楚国实行郡县制 C.折射出官僚政治已经确立 D.导致分封制迅速瓦解【分析】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运动,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战国时期,各国为强化统治,逐渐削弱分封贵族权力,代之以中央直接控制的郡县制,楚国虽保留封君制度,但其封邑规模在后期被压缩并分割,表明中央试图限制地方势力,反映中央集权逐步强化,A项正确;春秋时期已有县制雏形,战国时期各国普遍推广县制作为地方行政单位,郡县制在秦朝正式形成,排除B项;官僚政治的确立以秦朝统一后的全面推行郡县制为标志,排除C项;分封制的瓦解是春秋战国长期趋势,“迅速瓦解”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春秋战国的改革与变法运动,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1.(2025秋•盐城月考)秦朝时,首创了文书的抬头制度,即规定了在书写文书时,如本朝代名、帝号或与皇帝言行有关的字等,在其前都要空一格或几格,或重新另起一行顶格书写,或另起一行高出数格书写。此举反映出秦朝()A.以法入礼的思想 B.中央集权的原则 C.文臣治国的理念 D.皇权至上的特征【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关键在于秦朝文书抬头制度的内涵,需从这一规定所体现的政治特征来分析选项,判断其反映的秦朝特点。【解答】文书抬头制度通过特殊格式,凸显与皇帝(代名、帝号、言行)相关内容的特殊性与尊崇性,本质是借助文书书写规范,强化皇帝的至高地位,体现了皇权至上,D正确;以法入礼强调将法律和礼制相结合,而题干中的文书抬头制度主要是关于书写格式对皇帝的尊崇,和“法”“礼”的融合无关,A错误;中央集权主要涉及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关系,题干文书抬头制度是文书书写格式,针对的是文书中与皇帝相关内容的规范,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关系,B错误;文臣治国强调依靠文官治理国家,题干中没有关于文臣治国的相关信息,C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秦朝制度的特点,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阅读史料、历史解释能力。12.(2025•长沙模拟)战国时期的官僚队伍,主要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军功之士,二是文士,三是宗室贵族。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功之士所占比重较大,而在关东六国,则是文士和宗室贵族所占比重较大。这三类人在各国官僚队伍中所占比重的差异缘于()A.变法运动在列国风靡 B.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C.士人阶层的强势崛起 D.世族世官制度的消亡【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改革,要求学生结合春秋战国时期改革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解答】根据材料“在商鞅变法后的秦国,军功之士所占比重较大,而在关东六国,则是文士和宗室贵族所占比重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国相对东方六国,其地域较偏僻,社会经济发展不充分,保守势力弱,商鞅变法中奖励军功等措施促进其军功之士比例占据多数,而东方六国由于政治经济发展相对快,保守势力也较为强大,因此这时期东方六国的文士和宗室贵族所占比例较大,因此材料所述三类人在各国官僚队伍中所占比重的差异缘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B项正确;变法活动是导致秦国军功之士比例多的主要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士人阶层的崛起始材料所述内容的部分现象,而不是原因,排除C项;战国时期世官制度遭到冲击,但没有消亡,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战国时期改革,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3.(2025秋•邢台校级月考)东周时期,周平王死后,桓王继位,与郑国矛盾激化,刀兵相见,结果王室的军队被打败,桓王的肩头还中了一箭,狼狈撤走。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只好忍气吞声,不了了之。这件事反映了()A.分封制度受到冲击 B.周王不再是天下共主 C.宗法制度土崩瓦解 D.专制君主权力的式微【分析】本题考查了王室衰微和“春秋五霸”,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郑国作为一个诸侯,竟与周天子的军队交战并且打败了王室军队,还射伤了桓王。之后郑国派人去“慰问”,桓王也只能忍气吞声。这表明西周时期建立的以周天子为中心的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和与之相匹配的礼乐制度已经遭到严重破坏,A项正确;这一时期周王仍是最高统治者,处于天下共主地位,排除B项;宗法制彻底土崩瓦解是在战国时期,排除C项;东周时期,周天子并未确立专制统治模式,因此不是专制君主权力的式微,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王室衰微和“春秋五霸”,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4.(2025秋•河南校级月考)公元前227年,南郡郡守腾在颁发给本郡各县的文告中反复提到“邪僻”、“恶俗”、“淫佚”等字眼,针对“今法律令已具矣,而吏民莫用,乡俗淫失之民不止……甚害于邦,不便于民”的现象,严敕吏民遵奉法令,禁绝“恶俗”。上述文告()A.适应了秦朝推行文化整合的需要 B.提升了基层官吏依法办事的能力 C.意在贯彻秦制以强化对地方控制 D.说明秦军征服南越遭到巨大阻力【分析】本题考查了郡县制,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南郡是秦国在新占据的原属于楚国的地区设置的郡,南郡郡守严敕吏民遵奉法令,禁绝“恶俗”是为了推行法律、转变风俗,强化对地方控制,C项正确;秦朝的建立是在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27年时秦朝尚未建立,“适应了秦朝”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据材料“严敕吏民遵奉法令”可知文告内容不只针对官吏,也针对百姓,且基层治理方面的意图更重要,“官吏依法办事”说法不全面,排除B项;秦朝时期南郡位于汉江南岸,而非指南越地区,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了郡县制,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5.(2025秋•沈阳月考)西汉后期丞相的出身如表,据此可知,当时()丞相(人数)外戚宗亲掾史文吏经学之士昭帝朝33宣帝朝541元帝朝22A.察举选官制度的完善 B.儒学影响力逐渐增强 C.世家大族的逐渐兴起 D.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分析】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由材料信息汉宣帝时期5位丞相中有4人出身掾史文吏,经学之士有1人,到了汉成帝时期,经学之士出身的丞相有3位,哀帝时期,5位丞相中有4位都出身于经学之士,经学之士担任丞相的人数不断增加,说明西汉后期儒学的影响力不断增强,B项正确;材料强调丞相的出身,察举制是国家选拔人的制度,与丞相出身没有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外戚宗室出身的丞相只有1位,说明世家大族的兴起不是决定丞相出身的决定因素,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无法推知皇权专制的强化,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学生需掌握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原因、措施和影响。16.(2025秋•哈尔滨校级月考)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作为教材,儒士也进入各级政府机构。这一举措的直接作用是()A.树立了儒学正统地位 B.加强了经济管控 C.削减了诸侯国数量 D.解除了匈奴威胁【分析】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同时推动儒士进入政府机构,从教育和选官两个关键层面将儒学与国家治理绑定,直接确立了儒学在思想和政治领域的主导地位,使其成为官方正统思想,A项正确;该举措属于思想文化和官僚选拔领域的改革,与经济政策(如盐铁官营、均输平准)无关,排除B项;削减诸侯国数量的措施是“推恩令”,与兴办太学、推崇儒学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解除匈奴威胁主要依靠军事手段(如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与儒学教育和儒士任官无关,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了儒家思想,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7.(2025春•丰台区期末)建武六年(公元30年),光武帝诏令“王莽时吏人没入为奴婢不应旧法者,皆免为庶人”;建武十五年,光武帝“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这两项措施的作用包括()①稳定社会秩序②增加赋税收入③平抑商品价格④完善户籍制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分析】本题考查了东汉的兴衰,需要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东汉的兴衰的相关知识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在王莽时期被没入奴婢,但按照汉朝法律不应为奴婢的人,重新免为庶人,这解放了部分民众,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同时自由人的增加,扩大了赋税的征收对象,有利于增加赋税收入,①②正确;材料涉及光武帝要求地方核查田亩和人口的具体信息,这完善了户籍管理制度,④正确。①②④正确,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对政府对商业的管理措施,无法得出平抑商品价格,③错误,故排除ACD项。故选:B。【点评】本题以东汉的兴衰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8.(2025秋•贵阳校级月考)晋厉公(公元前580﹣前573年在位)被弑后,悼公受大臣拥立时说:“孤始愿不及此。虽及此,岂非天乎!”这表明()A.晋悼公完全受到大臣的拥戴 B.卿大夫掌握了晋国大政 C.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 D.晋国的分裂已不可避免【分析】本题考查了王室衰微和“春秋五霸”,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题意可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臣弑杀国君并拥立新的国君,说明卿大夫掌握了晋国大权,B项正确;“完全受到大臣拥戴”的说法过于夸张绝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诸侯国内的情况,和周天子无关,排除C项;材料内容并不能说明晋国的分裂已经不可避免,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王室衰微和“春秋五霸”,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9.(2025秋•石家庄月考)汉高祖于郡国立祖宗庙,将异姓之郡国纳入宗庙祭祀体系。汉元帝接受儒生建议“立庙京师之居”,由君王“躬亲承事”“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助祭”。汉元帝的做法()A.打破了宗族对朝廷的影响 B.昭示了皇帝独尊的政治地位 C.恢复了传统宗法制的做法 D.反映了中枢权力机制的变化【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皇权的措施,要从西汉政治制度特点出发,思考该做法对皇权、政治格局等方面的影响,判断其与各选项的关联性。【解答】汉元帝亲自祭祀宗庙,且要求“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助祭”,这体现出皇帝在祭祀(国家重要礼仪活动)中的核心、独尊地位,通过祭祀礼仪强化了皇帝的权威,B正确;汉高祖的举措本就是利用宗族(宗庙祭祀)来加强对朝廷的影响,汉元帝的行为也未打破宗族与朝廷的关联,反而借助宗庙祭祀凸显君主权威,A错误;传统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等,汉元帝的做法并非是恢复传统宗法制的做法,此处更突出皇权,C错误;题干围绕宗庙祭祀与皇权的关系展开,未涉及中枢权力(如丞相、尚书台等权力机构)的调整与变化,D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皇权的措施,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20.(2025秋•大连月考)秦朝建立后,在全国疆域内改“诸侯为郡县”,推行“法令由一统”的政治制度,统一编定户籍,从而把春秋战国以来的华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所谓“五方之民”统一纳入秦王朝的政治序列之中。这些措施的实行有利于()A.缓和社会矛盾 B.强化贵族政治 C.强化政权认同 D.落实以法治国【分析】本题考查秦朝统一,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秦朝建立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统一法令,编定户籍,并将少数民族统一纳入到中央管理,这些措施有利于加强对秦政权的认同,C项正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使社会秩序得到规范,但并不能从根本上缓和社会矛盾,排除A项;秦朝推行郡县制,是对贵族政治的否定,排除B项;以法治国只是其中一个方面,不能全面概括这些措施的主要作用,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秦朝统一,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材料题(共2小题)21.(2025秋•南通月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学派主张儒家孟子面对梁惠王“天下怎样才能安定?”的问题,给出了“定于一”的答案,并强调“不嗜杀人者能一之”,指明了时代的方向。荀子试图通过对各学派的分析来统一天下的学术思想,他主张①隆礼重法(礼法并用),即吸收法家学派的“法治”观念来改进儒家“礼制”。墨家墨子提出“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种精神体现在国与国的关系上就是“②非攻”,反对诸侯国间的不义战争;他还主张最贤能的人应该做天子,其余人都应该使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上同于天子,这是使社会保持秩序的必要手段。法家商鞅提出治理国家要因时制宜,不必效法古代。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推行变法,帮助秦国富国强兵。战国后期,韩非认为商周的衰亡是诸侯实力扩张、分封割据的结果,为此,他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体现了③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摘编自袁行露、严文明《中华文明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全空缺处的内容,并归纳上述学派共同的关注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学派的思想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分析】本题考查了百家争鸣,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1)内容:据材料“吸收法家学派的‘法治’观念来改进儒家‘礼制’”并结合所学可知,荀子以“性恶论”为基础,认为人性本恶,需通过礼仪教化和法律约束共同作用,实现社会秩序与国家治理,也即主张①隆礼重法(礼法并用);据材料“反对诸侯国间的不义战争”得出墨子主张②非攻;据材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并结合所学可知,韩非子强调虽然事务发生在四方,但决策和管理的核心权力要集中在中央政府,也即③中央集权。关注点:据材料“天下怎样才能安定”“使社会保持秩序”“富国强兵”并结合所学可知,面对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民生困苦的现实,诸子百家都试图探索社会治理方案,以解决分裂战乱、百姓困苦、贵族腐朽、王权不稳等社会现实问题,重构社会秩序。(2)影响:结合所学从政治上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崛起。各种思想流派如儒家、法家、墨家等,提出了不同的治国理念和社会改革方案。这些思想为新兴的地主阶级提供了理论支持,帮助他们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政治地位,从而推动了社会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型,故可得出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思想理论基础,促进了社会转型与变革;从思想上分析,各种思想流派相互竞争、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思想自由、学术繁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