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压式呼吸器使用方法_第1页
正压式呼吸器使用方法_第2页
正压式呼吸器使用方法_第3页
正压式呼吸器使用方法_第4页
正压式呼吸器使用方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正压式呼吸器使用方法演讲人:日期:目

录CATALOGUE02使用前准备01设备介绍03佩戴与启动04操作规范05卸下与清洁06安全注意事项设备介绍01基本工作原理正压通气机制通过动力装置(如电动风机或高压气源)持续向呼吸回路输送过滤后的洁净空气,形成高于环境压力的正压环境,确保使用者呼吸时不受外界污染气体侵入。气流循环设计采用单向阀与排气阀协同工作,呼出废气经专用排气通道排出,新鲜气流则通过高效过滤系统持续补充,形成闭环呼吸保障体系。动态压力调节内置压力传感器实时监测面罩内压力值,通过反馈控制系统自动调整送气量,维持稳定正压(通常为20-50Pa),避免压力波动导致呼吸不适。主要组成部分动力供气单元包含高精度电动风机或压缩气瓶连接装置,提供恒定流量(≥100L/min)的气流输出,部分型号配备双电源冗余设计以保障长时间运行可靠性。01过滤防护模块采用三级过滤结构(粗效+HEPA+化学吸附层),可有效拦截颗粒物(PM0.3过滤效率≥99.97%)、有毒气体及生物气溶胶,滤芯需定期检测更换。头戴式面罩系统硅胶材质全密封面罩配备防雾视窗和语音振膜,头带采用五点式悬挂设计确保不同头型适配性,内置CO₂冲洗阀防止重复呼吸。智能监测终端集成压力/流量传感器、电池电量显示及声光报警功能,当气密性失效或滤芯饱和时可触发分级警报(视觉闪烁+90dB蜂鸣)。020304适用范围工业有毒环境适用于石化、制药等存在硫化氢、氨气等急性中毒风险的密闭空间作业,防护时间取决于气源容量(气瓶型可达4-6小时)。生化防护场景应对埃博拉、炭疽等生物危害处置,或农药喷洒等有机蒸气暴露作业,需配合特定滤毒盒使用。应急救援应用消防、矿难救援中抵御烟雾、粉尘及缺氧环境,部分防爆型号可在甲烷浓度≤1.5%环境下安全运行。医疗防疫领域传染病负压病房医护人员防护,或免疫缺陷患者的环境隔离,需满足EN12941/CE认证标准。使用前准备02设备安全检查气瓶压力检测确认气瓶压力表显示值在额定工作压力范围内(通常为200-300bar),若压力不足需立即更换或充装,避免供气中断风险。面罩气密性测试佩戴面罩后,用手掌封闭进气口并吸气,检查是否形成负压且无泄漏,确保面罩与面部贴合紧密,防止有毒气体渗入。报警装置功能验证触发低压报警(如降至55±5bar时),确认声光报警信号正常,提醒使用者及时撤离危险区域。管路连接完整性检查高压管、中压管及减压阀连接处无裂纹或松动,避免高压气体泄漏导致供氧不足或设备损坏。确保防护服袖口、领口与呼吸器面罩无干涉,防止动作受限或密封失效,必要时选择集成式防护套装。防护服兼容性检查患有心肺疾病或幽闭恐惧症者需经医学评估,确认可承受呼吸器负重(通常≥12kg)及长时间密闭作业。身体状态评估01020304使用者需提前进行深呼吸练习,适应正压供气模式,避免因呼吸频率紊乱导致头晕或窒息感。呼吸适应性训练高风险环境中应携带备用气瓶,容量根据作业时长计算(如30L气瓶在中等活动强度下可使用约45分钟)。备用气瓶配置个人防护要求环境评估要点使用多气体检测仪测定作业区域O₂、CO、H₂S等浓度,确认氧气含量≥19.5%且有毒物质低于立即威胁生命和健康浓度(IDLH)。有害气体浓度监测评估狭窄空间、高空或水下等特殊环境的逃生路径、通风条件及救援可行性,制定双人协作方案。易燃易爆区域需使用防静电材质呼吸器,避免金属部件碰撞火花,同时控制作业时间在气瓶安全时限内。空间结构风险识别高温环境需关注呼吸器散热性能,烟雾场景应配备防雾面罩或热成像仪,确保视野清晰度不低于5米。温度与能见度影响01020403静电与爆炸隐患佩戴与启动03头罩或面罩固定方法双重固定验证完成初步佩戴后,需进行二次调整,确认头带无扭曲或松弛,尤其注意后脑勺部位的固定带是否稳固,避免因动作导致位移。面罩佩戴技巧双手握住面罩两侧,将下巴完全放入面罩下缘,随后拉紧上部头带至鼻梁处,确保密封垫均匀贴合面部。检查鼻夹是否压紧鼻翼,防止有毒气体从鼻部渗入。头罩调节与固定将头罩置于头部正中位置,调整头带松紧度至贴合但不压迫皮肤,确保头罩边缘与面部轮廓紧密接触,避免漏气。头带应均匀分布压力,避免单侧过紧导致不适或压迫性损伤。密封性测试步骤动态活动验证完成静态测试后,进行头部左右摆动、上下点头等动作,同步检查压力表数值是否稳定,确保运动状态下仍保持有效密封。正压测试方法堵住呼气阀并轻呼气,观察面罩是否膨胀且无气体从边缘逸出。重点检查鼻梁、下颌及鬓角等易漏气区域,必要时涂抹密封凝胶增强气密性。负压测试操作用手掌完全覆盖面罩进气阀,缓慢吸气使面罩内形成负压,若面罩持续紧贴面部且无外部空气渗入,表明密封良好。维持负压5秒以上无泄漏为合格。高压气瓶安装逆时针旋转气瓶阀保护盖,将气瓶接口对准呼吸器主体卡槽,顺时针旋紧至听到“咔嗒”锁定声。使用扭矩扳手确认连接力矩达到30-35N·m,防止螺纹松动导致供气中断。气源连接流程管路快速接头对接将中压管蓝色接头与减压器输出端对齐,垂直插入并顺时针旋转90度锁定,听到“咔”声后反向轻拉确认无脱开风险。检查管路无扭曲或折弯,避免气流受阻。供气系统自检缓慢开启气瓶阀至全开状态(至少两圈回旋),观察压力表读数是否在25-30MPa正常范围。按压旁通阀测试紧急供气功能,确认呼吸阀随吸气需求自动开启。操作规范04呼吸调整技巧使用正压式呼吸器时,应避免急促或过深的呼吸,通过腹式呼吸训练维持均匀的吸气和呼气频率,以减少设备误触发风险。保持平稳呼吸节奏初次使用者需逐步适应呼吸器提供的正压气流,可通过低压力模式开始练习,待适应后再调整至治疗所需压力水平。适应压力变化尽量通过鼻腔呼吸以减少气流泄漏,若因鼻塞等问题需张口呼吸,应配合使用下颌带固定面罩,确保气密性。减少张口呼吸使用中监控要点实时观察压力数据定期检查呼吸器显示屏上的压力曲线和潮气量指标,确保压力值稳定在预设范围内,避免因管道漏气或阻塞导致疗效下降。监测血氧饱和度询问使用者是否存在面部压迫感、干燥等不适,及时调整面罩松紧度或启用加湿功能以提升耐受性。通过指夹式血氧仪持续监测用户血氧水平,若出现持续低于90%的情况需立即检查呼吸器运行状态或调整供氧浓度。评估舒适度反馈异常响应措施处理高压报警当设备触发高压报警时,需立即检查呼气阀是否堵塞、管路是否弯折,并清洁或更换过滤器以恢复气流畅通。解决面罩漏气发现漏气导致的啸叫声时,需重新佩戴面罩并调整头带张力,必要时更换适合面部轮廓的密封垫片型号。应对低氧事件若监测到使用者出现发绀或意识模糊,应迅速切换至手动通气模式,同时检查氧气连接管路是否脱落或供气中断。卸下与清洁05首先关闭呼吸器气瓶阀门,按下供气阀排气按钮,确保管路内残余气体完全排出,避免拆卸时高压气体意外释放造成伤害。关闭气源并释放残余压力双手同时按压面罩两侧的快速释放扣,缓慢将面罩从面部移开,避免用力过猛拉扯管路或损伤密封部件。分离面罩与头带逆时针旋转供气阀与减压器的连接接口,注意检查O型密封圈是否完好,防止拆卸过程中丢失或损坏关键密封元件。拆卸供气管路安全卸下顺序使用中性洗涤剂和软布擦拭面罩、头带及外壳,重点清洁与皮肤接触的硅胶密封部分,禁用酒精或腐蚀性溶剂以免加速材料老化。表面污渍处理将可拆卸部件浸泡于1:50的医用过氧化氢溶液中15分钟,或用紫外线消毒柜照射30分钟,确保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同时不损伤耐压部件。深度消毒流程通过专用冲洗枪将蒸馏水注入供气管路,反复冲洗3次后使用压缩空气吹干,防止水渍残留导致细菌滋生或阀门锈蚀。管路内部清洁清洁消毒方法分体式干燥存放存储期间每月需组装呼吸器并进行气密性测试,记录压力表读数变化,确保橡胶密封件未因干燥环境产生龟裂或变形。定期功能检查专用包装保护长期存储时应将精密部件放入防静电袋,气瓶接口加盖保护帽,并在包装外标注上次维护日期及有效期以便追溯管理。将面罩、供气阀、减压器等部件拆解后置于通风防尘柜中,避免阳光直射,环境湿度需控制在30%-50%以防止霉菌生长。干燥存储要求安全注意事项06确保压缩空气气源符合ISO8573-1标准,定期检测气瓶内气体纯度,避免油污、颗粒物或一氧化碳等有害物质进入呼吸系统。使用前检查面罩边缘完整性及头带松紧度,进行负压测试(捂住进气口吸气观察是否漏气),防止有毒气体泄漏导致吸入伤害。在寒冷环境中需配备防冻阀或加热装置,防止减压阀结冰造成供气中断,同时避免金属部件直接接触皮肤引发冻伤。新使用者需在安全环境下进行适应性训练,避免因恐慌导致过度换气或误操作,尤其在高空、密闭空间等特殊场景中。常见风险防范气源污染风险面罩密封失效低温环境操作心理适应训练紧急情况处理供气中断应急流程立即启动备用气瓶或逃生装置(如配备),按“快速脱离”路线撤离,若无法切换气源则采用憋气移动法(不超过15秒)至安全区域。02040301减压阀故障应对如遇压力表异常波动或持续啸叫,关闭主阀并启用旁路系统(若存在),避免高压气体直接冲击肺部造成气压伤。面罩破损处置发现面罩裂纹或撕裂时,立即用胶带临时密封破损处并单手按压固定,同时缩短作业时间尽快撤离污染区。同伴救援程序实施“双人互检”机制,当一名使用者出现意识模糊时,同伴应迅速检查其气瓶余压及面罩状态,必要时启动紧急供气联接管。定期检查标准气瓶系统检测每季度进行水压试验(压力≥1.5倍工作压力)和内部腐蚀检查,气瓶阀门需润滑保养并更换老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