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_第1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_第2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_第3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_第4页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五单元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单元21古代诗歌五首主讲人:时间:202X.XCONTENTS走进诗歌世界01《登幽州台歌》:孤独的壮志悲歌02《望岳》:壮志凌云的泰山赞歌03《登飞来峰》:高瞻远瞩的哲理之歌04目录《游山西村》:乡村生活的优美画卷05《己亥杂诗(其五)》:深沉的爱国情怀与奉献之歌06诗歌对比与总结07走进诗歌世界01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古代诗歌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们用简洁而优美的语言,描绘出丰富多彩的画面,表达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1课《古代诗歌五首》,去领略《登幽州台歌》的慷慨悲凉、《望岳》的雄伟壮阔、《登飞来峰》的高瞻远瞩、《游山西村》的清新质朴以及《己亥杂诗(其五)》的深沉意蕴。01这五首诗歌体裁不同,主题各异,但都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学习这些诗歌,不仅能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还能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让我们满怀期待,开启这场美妙的诗歌之旅吧!02课程导入01能够熟练背诵并准确默写这五首古代诗歌,深入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典型句式结构,为深入学习诗歌奠定基础。02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分析诗歌,精准把握诗歌的韵律、生动的意境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显著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提升文学审美水平。03透过诗歌的字里行间,深刻体会诗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观念,同时联系自身生活,获得对自然、人生的深刻感悟,实现文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学习目标《登幽州台歌》:孤独的壮志悲歌02陈子昂,这位唐代杰出的文学家,字伯玉,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青少年时期,他轻财好施,性格慷慨任侠,心怀壮志。24岁时,他考中进士,凭借上书论政得到武后重视,被授予右拾遗之职,后世称他为陈拾遗。然而,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被株连下狱。在26岁和36岁时,他两次从军边塞,在这段经历中,他对边防事务有了深刻的见解,也为他的诗歌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最终,38岁的他辞官还乡,却不幸被县令迫害,冤死于狱中。01《登幽州台歌》创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攸宜为人轻率,缺乏谋略,导致次年兵败,情况危急。陈子昂多次请求率领万人作为前驱攻击敌人,却未得到武攸宜的应允。后来,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献策,依然不被采纳,反而被降为军曹。诗人接连遭受挫折,眼见报国宏愿化为泡影,内心极度苦闷忧愤。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登上了燕昭王为广招贤士而建的幽州台,感慨万千,慷慨悲吟,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登幽州台歌》。02作者及背景01让我们一起来感受这首诗的独特魅力。“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诗人站在幽州台上,俯仰古今,深感自己生不逢时,既无缘见到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也无法看到后世的贤明之主。这种对时间长河的深刻感慨,体现出时间的绵长无尽,也凸显了诗人的孤独与无奈。02“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当诗人登台眺望,只见茫茫宇宙,辽阔无垠,天地悠悠,在这浩瀚的时空之中,自己是如此渺小,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痛苦涌上心头,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这两句诗将诗人的孤独悲苦之情推向了高潮。诗歌解读这首诗营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仿佛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空旷寂寥的世界。在广阔无垠的天地间,只有诗人孤独的身影,他的悲叹和泪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他内心的痛苦与无奈。陈子昂通过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对赏贤任能的英明君王的深切渴盼。这种情感,不仅是他个人的遭遇和心境的体现,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众多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的共同心声,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引起了后人的广泛共鸣。诗歌意境与情感《望岳》:壮志凌云的泰山赞歌0301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犹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种种风貌。他怀抱“致君尧舜上,在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渴望在仕途上有所作为,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他的仕途之路充满坎坷,一生身经离乱,亲眼目睹了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巨大转折。03《望岳》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创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当时,年轻的杜甫离开了长安,前往衮州(今属山东省)探望担任衮州司马的父亲杜闲。此后的三四年间,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在这段充满诗意的旅程中,他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也饱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这首《望岳》就是他在这期间创作的,诗中饱含着他对泰山的赞美之情,也透露了他早年的远大抱负。02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广阔的境界,充满了强烈的正义感和鲜明的倾向性,其风格沉郁顿挫,形式多样。由于他的诗真实地反映了所处的时代,后世称之为“诗史”;又因为他始终忧国忧民,被尊称为“诗圣”。他的代表作品众多,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等,每一首都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作者及背景01020304“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诗的开篇,诗人以设问的形式,表达了对泰山的向往与好奇,仿佛在向我们询问:泰山到底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而“齐鲁青未了”则给出了生动的回答,在齐鲁大地,那青青的山色连绵不绝,让我们感受到泰山的雄伟壮阔,绵延无际。“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似乎对泰山情有独钟,把所有的神奇和灵秀都赋予了它。山南山北,一面阳光灿烂,一面阴暗昏沉,仿佛被一把巨斧分割开来,“割”字形象地表现出泰山的巍峨高大,雄伟险峻,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诗人凝望泰山,只见层层云雾升腾而起,在胸中激荡,令人心胸开阔;归巢的鸟儿翩翩飞来,飞入眼帘,诗人甚至要睁裂眼眶去看,表现出他对泰山景色的痴迷与陶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想象自己终有一天能够登上泰山的顶峰,俯瞰四周,那时所有的山峦都将显得渺小无比。这两句诗不仅表达了诗人对泰山的赞美和向往,更展现了他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以及勇于攀登人生高峰的坚定信念。诗歌解读整首诗描绘出泰山雄伟磅礴的壮丽景象,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泰山的高大雄伟、神奇秀丽。在这雄浑壮阔的意境中,我们能深刻体会到诗人对泰山的热爱与赞美之情。01.同时,诗人借景抒情,通过对泰山的描写,抒发了自己早年的雄心壮志,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追求,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02.诗歌意境与情感《登飞来峰》:高瞻远瞩的哲理之歌04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老人,是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政治上有着远大的抱负和改革的决心,曾担任宰相,在神宗皇帝的支持下,积极推行“王安石变法”,试图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国家的富强。01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高,诗和散文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他十分注重修辞,对文字的锤炼达到了精益求精的程度,其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经过几十次修改才最终确定,这个故事千百年来传为美谈,充分体现了他对文学创作的严谨态度。02《登飞来峰》是他30岁时所作。当时他在浙江任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途中,路过绍兴城外的宝林山,也就是飞来峰。此时的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他登上飞来峰,极目远眺,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借登飞来峰的所见所感,抒发自己的胸臆,寄托自己的壮怀。03作者及背景01“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诗的前两句,诗人首先点明了自己所处的位置——飞来山上的千寻塔。“千寻塔”极言塔之高,让人感受到一种高耸入云的气势。又听闻在这塔上,鸡鸣时分便能看到旭日东升的壮丽景象,给人以无限的遐想,营造出一种高远的意境。0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这两句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诗人以“浮云”比喻奸佞小人,以“最高层”象征自己所处的高位和高远的志向。他坚信,只要自己站得高,看得远,就不会被眼前的浮云所遮蔽,不会被小人的谗言所迷惑,表达了他对前途充满信心的豪情和不畏艰难、立志革新的政治抱负。诗歌解读01这首诗通过对登飞来峰所见之景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开阔、高远的意境,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豪迈气概和非凡的眼界。02诗人在诗中表达了自己对前途的坚定信念和不畏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同时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为眼前的困难和阻碍所吓倒,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生的方向,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诗歌意境与情感《游山西村》:乡村生活的优美画卷05陆游,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的一生都充满了对国家的热爱和对恢复中原的渴望。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心怀报国之志,20岁左右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伟志向。然而,他的仕途却充满了波折。30岁左右,他在礼部考试中名列第一,却因遭受奸佞陷害,惨遭除名;40岁左右,他受到朝廷重用,参与北伐,但因北伐失利被削职还乡;50岁左右,他担任参议官,又因其他官员的诽谤而被罢官;60岁左右,他再次担任史官,却因痛斥时局黑暗,再次被罢官。尽管仕途坎坷,但陆游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他将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融入到诗歌创作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也有清新自然的田园诗作,《游山西村》就是他田园诗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创作于乾道二年(1166)春天,当时42岁的陆游还在隆兴府通判任上,却因主战被弹劾罢职,“言者论游交结台谏,鼓唱是非,力说张浚用兵,免归”。写诗之时,他正闲居在家,在这段宁静的乡村生活中,他领略到了乡村的质朴与美好,于是写下了这首充满生活气息的《游山西村》。作者及背景“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诗的开篇,诗人以亲切的口吻,告诉我们不要嘲笑农家的腊酒浑浊,在丰收的年景里,他们会用充足的鸡肉和猪肉来热情款待客人。这两句诗生动地展现了农家的淳朴好客和生活的富足,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的温暖与热情。“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诗人继续描绘乡村的景象,随着春社的临近,村民们吹箫打鼓,热闹非凡,他们的衣冠简朴,保留着古老的风俗。这两句诗展现了乡村的传统文化和古朴的民风,让我们感受到了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是全诗最著名的诗句,也是千古名句。诗人在山间行走,山峦重叠,水流曲折,正当他担心无路可走时,突然柳绿花艳,眼前又出现了一个山村。这两句诗不仅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人生的道路上,当我们遇到困境时,不要轻易放弃,只要坚持不懈,就有可能迎来转机,峰回路转,豁然开朗。“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最后两句诗,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留恋之情。他说,如果今后有机会趁着月色出游,他一定会随时拄着拐杖,在夜晚敲响农家的门,再次感受乡村的美好。这两句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让人回味无穷。01030204诗歌解读0102整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充满生活气息的乡村画卷,让我们仿佛置身于那个宁静而美好的乡村世界,感受到了乡村的自然风光、人文风情和淳朴的民风。诗人通过对山西村的描写,抒发了自己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在困境中乐观向上、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人生态度,让我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力量。诗歌意境与情感《己亥杂诗(其五)》:深沉的爱国情怀与奉献之歌06龚自珍,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他生活在一个社会动荡、变革的时期,目睹了清朝的衰落和社会的种种弊端。他一生追求进步,主张改革,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社会现状,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他的思想和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前瞻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风格独特,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有浪漫的艺术气息,常常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己亥杂诗》是龚自珍的代表作之一,这组诗共315首,写于己亥年(1839),这一年,龚自珍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取眷属,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写成了315首杂诗,《己亥杂诗(其五)》就是其中的一首。010203作者及背景“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诗的开头,诗人就点明了自己的心境。“浩荡离愁”,写出了他离开京城时的离愁别绪,这种离愁是如此的浓烈,如同浩浩荡荡的江水,无边无际。“白日斜”,描绘出夕阳西下的景象,给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凄凉的色彩,更烘托出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失落。PART01“吟鞭东指即天涯”,诗人挥动马鞭,向东而去,从此将远离京城,走向天涯海角。这一句诗既表现了他对京城的留恋,又有一种毅然决然的豪迈之情,他即将踏上新的旅程,去追寻自己的理想。PART02“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是全诗的核心诗句,也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诗人以“落红”自喻,虽然自己像落花一样离开了官场,但他并不感到悲伤和失落,因为他深知,落花并不是无情之物,它落在泥土里,会化作春泥,滋养着来年的花朵。这里的“花”象征着国家和人民,诗人表达了自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