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课件_第1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课件_第2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课件_第3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课件_第4页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时间:202X.X四单元12古诗三首穿越历史的爱国之声01课程导入目录CONTENTS02《示儿》——陆游的临终遗愿03《题临安邸》——林升的辛辣讽刺04《己亥杂诗》——龚自珍的热切期盼05对比赏析与拓展06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01课程导入

同学们,在悠久灿烂的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古诗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它们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古人情感与智慧的结晶。今天,让我们怀揣着对古代文化的敬仰,踏上这趟充满诗意的古诗学习之旅。01(展示古代文人墨客吟诗作画的图片)瞧,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文人用他们的妙笔,写下了一首首动人的诗篇。这些诗,有的描绘壮丽山河,有的抒发个人情怀,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三首古诗,都蕴含着深深的爱国情怀。它们就像三把钥匙,将为我们打开古人爱国之心的大门。02开启古诗之旅0201本单元的主题是“爱国”,就像一条坚韧的纽带,把我们与历史紧紧相连。通过学习本单元,我们能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古往今来,中华儿女对祖国炽热的爱。在这堂课中,我们将深入学习三首古诗,体会诗人表达的爱国情感,还会学习结合注释和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同时,我们要掌握一些生字词,并且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让我们带着这些目标,一起走进古诗的世界吧!单元主题与学习目标02《示儿》——陆游的临终遗愿陆游,这位南宋时期的文学巨匠,生于公元1125年,卒于1210年。他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史学家。01陆游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波折。他出生于两宋之交,自幼便目睹了国家的动荡和百姓的疾苦。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民族矛盾和国家的不幸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他一心报国,渴望收复失地,然而却始终未能如愿。但他从未放弃,将自己的满腔热血和爱国情怀融入到了九千多首诗作之中,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02走近陆游

南宋时期,国家局势动荡不安。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徽、钦二帝被俘,中原国土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01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爱国人士。政治腐败,社会黑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陆游一生都在为收复失地而呐喊,可他的理想直到临终前也未能实现。《示儿》便是他在八十五岁临终前,怀着无尽的遗憾和对国家的深深牵挂,写给儿子的绝笔诗。02背景解读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死去元知万事空”,诗人开篇便以一种豁达的态度面对死亡,他深知人死后万事皆空,一切都将化为虚无。但紧接着,“但悲不见九州同”,一个“但”字,笔锋一转,强烈的情感喷薄而出。这里的“但”是“只是”的意思,“九州”代指中国。诗人唯一感到悲痛的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他将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心中却始终放不下国家的命运,这种对国家的深切关怀,令人动容。0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02“王师北定中原日”,诗人在临终之际,依然对国家的统一充满了希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南宋朝廷的军队能够平定北方,收复中原失地。这里的“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北定”就是平定北方,“中原”指被金兵占领的淮河以北地区。“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深情地嘱咐儿子,当那一天到来时,举行家祭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他。“家祭”是指家里祭祀祖先,“乃翁”就是“你们的父亲”,也就是陆游自己。这句诗将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推向了高潮,即便生命即将终结,他的心中依然只有国家的统一。诗句解读0102从这首诗中,我们能深切感受到陆游那深沉而炽热的爱国情怀。他对国家的爱,超越了个人的生死,超越了家庭的悲欢。他为国家的分裂而悲痛,为国家的未来而担忧,即便在生命的尽头,也依然对国家的统一抱有坚定的信念。这种爱国情怀,就像一把火炬,照亮了我们的心灵。它让我们明白,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应该心系国家,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再次朗读这首诗,感受陆游的拳拳爱国之心。情感体会03《题临安邸》——林升的辛辣讽刺林升,南宋诗人,字云友,又字梦屏,生活在宋孝宗朝(1163—1189)。虽然他的生卒年不详,但他的这首《题临安邸》却流传千古,让后人记住了他的名字。林升擅长诗文,他的作品大多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他以笔为武器,用诗歌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统治者的不满。《题临安邸》便是他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醉生梦死的生活的有力批判。0102林升其人临安,即现在的浙江杭州,在南宋时期是都城。当时的临安,表面上一片繁华景象。(展示临安城繁华景象的图片)青山连绵,楼台鳞次栉比,西湖边更是热闹非凡,处处都是歌舞升平。然而,在这繁华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南宋统治者不思进取,只图享乐,对国家的命运漠不关心。他们忘记了北方还有大片国土被金兵侵占,忘记了百姓的痛苦和国家的耻辱。这种醉生梦死的生活,让有识之士痛心疾首,林升便是其中之一。0102临安的繁华与危机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山外青山楼外楼”,诗人用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临安城重重叠叠的青山和数不尽的楼台,展现出临安城的繁华景象。但这繁华在诗人眼中,却充满了讽刺意味。“西湖歌舞几时休”,一个“休”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质问。西湖边的歌舞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南宋统治者沉迷于享乐,对国家的危亡视而不见,诗人对他们的行为感到无比愤慨。这两句诗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临安城繁华景象的描写,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忧虑和对统治者的批判。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暖风熏得游人醉”,这里的“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温暖的风,也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熏”和“醉”两个字,把那些沉迷于享乐的“游人”的神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他们被这股淫靡之风熏得如痴如醉,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直把杭州作汴州”,“直”是“简直”的意思。南宋统治者把临时苟安的杭州当作了故都汴州,忘记了国恨家仇,忘记了自己的责任。这句诗将诗人对统治者的讽刺和愤慨推向了极致,也表达了他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诗句赏析林升在这首诗中,运用了辛辣的讽刺手法,对南宋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通过描写临安城的繁华和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揭示了南宋朝廷的腐朽和国家的危机。0102同时,我们也能感受到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他渴望统治者能够清醒过来,奋发图强,收复失地,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与陆游的爱国之情一样,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让我们带着这种理解,朗读这首诗,感受林升的情感。讽刺与忧虑04《己亥杂诗》——龚自珍的热切期盼0102龚自珍,生于1792年,卒于1841年,字璱人,号定庵,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他生活的时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清朝政府腐败无能,闭关锁国,国家逐渐走向衰落。同时,西方列强开始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龚自珍敏锐地察觉到了社会的问题和国家的危机,他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希望通过改革来挽救国家的命运。《己亥杂诗》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龚自珍与时代背景“九州生气恃风雷”,“九州”代指中国,“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恃”是依靠的意思。诗人认为,要让中国重新焕发生机,必须依靠一场巨大的社会变革,就像狂风暴雨一样,震撼大地。这里的“风雷”象征着强大的改革力量。“万马齐喑究可哀”,“万马齐喑”形容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在当时的社会,人们受到封建思想的束缚,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整个社会死气沉沉。诗人对这种局面感到无比悲哀,他渴望打破这种沉闷的氛围,让人们敢于发声,让社会充满活力。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诗人在这里向“天公”发出呼吁,希望上天能够重新振作精神,改变现状。“抖擞”是振作的意思。“不拘一格降人才”,诗人希望上天能够不拘泥于常规,降下各种人才。他深知,国家的振兴需要人才,只有拥有大量有才能、有胆识的人,才能推动社会的变革和进步。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和对人才的渴望。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诗意探寻龚自珍在这首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他看到了当时社会的种种弊端,认识到只有进行彻底的改革,才能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01他对人才的呼唤,也反映了他对国家未来的希望。他相信,只要有优秀的人才,就能够打破旧的束缚,开创一个新的时代。这种对变革的追求和对未来的信心,激励着我们不断努力,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让我们朗读这首诗,感受龚自珍的热切期盼。02变革与希望05对比赏析与拓展相同点从主题上看,这三首古诗都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陆游临终前仍心系国家统一,林升对统治者的腐败进行批判以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龚自珍则渴望社会变革来拯救国家,他们的爱国之心如出一辙。在情感表达上,都蕴含着对国家现状的忧虑和对美好未来的期盼。陆游为未能看到国家统一而悲痛,林升对统治者的醉生梦死感到愤慨,龚自珍对社会的死气沉沉感到悲哀,同时又都期待国家能够变得更好。不同点表达方式上,《示儿》是直接抒情,陆游直白地表达自己对国家统一的渴望;《题临安邸》是借景抒情,通过描写临安城的繁华与统治者的享乐,委婉地批判统治者,表达自己的愤激之情;《己亥杂诗》则是托物言志,借助“风雷”“万马齐喑”等意象,表达对社会变革和人才的渴望。创作背景也有所不同,《示儿》创作于南宋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题临安邸》同样是南宋时期,针对统治者的腐败现象而作;《己亥杂诗》创作于清朝末年,面临着内忧外患的局面。三首古诗的异同除了这三首古诗,还有许多古代诗人的作品也表达了爱国情怀。比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通过描写安史之乱后长安的破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亲人的思念。01再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以磅礴的气势,表达了自己宁死不屈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气节。02同学们可以课后去阅读这些古诗,进一步感受古人的爱国情怀,丰富自己的文学积累。03拓展阅读06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三首充满爱国情怀的古诗。陆游的《示儿》让我们感受到了他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和对国家统一的深切期盼;林升的《题临安邸》用辛辣的讽刺,批判了南宋统治者的腐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龚自珍的《己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