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碳核算 第 4 章 装配式建筑碳排放系数分析与核算 课后习题及答案_第1页
装配式建筑碳核算 第 4 章 装配式建筑碳排放系数分析与核算 课后习题及答案_第2页
装配式建筑碳核算 第 4 章 装配式建筑碳排放系数分析与核算 课后习题及答案_第3页
装配式建筑碳核算 第 4 章 装配式建筑碳排放系数分析与核算 课后习题及答案_第4页
装配式建筑碳核算 第 4 章 装配式建筑碳排放系数分析与核算 课后习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章装配式建筑碳排放系数分析与核算课后习题及答案一、选择题国家层面碳排放核算的四类主要方法中,以“质量守恒定律”为核心思想的是()?

A.IPCC清单法B.实测法C.物料衡算法D.因素分解法投入产出模型中,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计算公式是()?

A.

Aˉ=(I−A)−1−I

B.

B=(I−A)−1

C.

aij​=xij​/Xj​

D.

CE=E(I−A)−1y下列哪种定量LCA方法属于“自下而上”的核算方式,可拆分具体工序并精准量化各阶段碳排放()?

A.投入产出LCA(IO-LCA)B.过程LCA(P-LCA)C.混合LCAD.卫星矩阵法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物中,单位面积二氧化碳排放量随楼层增加而上升,主要原因是()?

A.砌块使用量增加B.钢筋使用量显著增加C.内墙砂浆用量增加D.保温板用量增加下列运输方式中,单位重量运输距离的碳排放因子最低的是()?

A.公路运输(轻型汽油货车)B.水路运输C.铁路运输(电力机车)D.航空运输答案C解析:物料衡算法以质量守恒定律为核心,通过分析生产过程中物料的投入、产出与流失,估算碳排放;IPCC清单法依赖“活动数据×排放因子”;实测法通过直接监测流量与浓度计算;因素分解法用于定量分析碳排放影响因素。A解析:Aˉ=(I−A)−1−I为完全消耗系数矩阵公式,反映直接与间接消耗总和;B=(I−A)−1为完全需求系数矩阵;aij​=xij​/Xj​为直接消耗系数公式;CE=E(I−A)−1y为各部门完全碳排放量公式。B解析:过程LCA(P-LCA)自下而上拆分产品/过程的生命周期阶段,基于物料平衡量化各阶段碳排放,精度高;IO-LCA自上而下基于投入产出表,覆盖全产业链但微观精度低;混合LCA结合两者优势;卫星矩阵法是IO-LCA的辅助工具。B解析:高层建筑对结构强度要求更高,钢筋作为主要承重材料,使用量较低层建筑增加约78%,是单位面积碳排放上升的主因;砌块、内墙砂浆、保温板用量增加幅度较小,对碳排放影响不显著。C解析:铁路运输(电力机车)的碳排放因子最低(约0.01kgCO₂e/(t・km));公路运输(轻型汽油货车约0.334kgCO₂e/(t・km))、水路运输(约0.02kgCO₂e/(t・km))、航空运输(约0.869kgCO₂e/(t・km))均高于铁路运输。二、简答题简述IPCC清单法的核心公式及各参数含义,并说明其在建筑碳排放核算中的作用。对比过程LCA(P-LCA)与投入产出LCA(IO-LCA)在装配式建筑碳排放核算中的适用场景。建筑材料工业碳排放核算中,“燃料燃烧过程排放(Q燃)”与“生产过程排放(Q过)”的核心计算逻辑分别是什么?装配式建筑施工能耗分为哪三个阶段?各阶段的能耗量化模型核心参数有哪些?答案IPCC清单法的核心公式、参数含义及作用:核心公式:Emissions=AD×EF参数含义:Emissions:温室气体排放量(如CO₂、CH₄);AD:活动数据,指与碳排放直接相关的具体使用/投入数量(如建筑材料消耗量、机械能耗量);EF:排放因子,指单位排放源释放的温室气体数量(如钢材碳排放因子1.789kgCO₂/kg)。作用:是建筑碳排放核算的基础方法,可快速量化各阶段(如材料生产、施工机械运行)碳排放,为《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等规范提供理论框架,简化核算流程(无需重复研究全生产链)。P-LCA与IO-LCA的适用场景对比:方法适用场景核心优势局限性过程LCA(P-LCA)1.单体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精准核算;

2.拆分具体工序(如构件生产、现场吊装)优化;

3.数据可获性高的中小型项目1.工序拆分细,结果精度高;

2.便于针对性优化(如调整施工机械选型)1.系统边界受限,易产生截断误差;

2.数据密集型,耗时耗力投入产出LCA(IO-LCA)1.区域/国家层面装配式建筑行业宏观分析;

2.测算产业链间接碳排放(如建材上游产业);

3.项目前期快速估算1.覆盖全产业链,无截断误差;

2.反映部门间碳排放流动1.依赖“纯部门”假定,微观精度低;

2.数据时效性差(如我国每5年编投入产出表)建筑材料工业两类碳排放的计算逻辑:燃料燃烧过程排放(Q燃):核心是“燃料消耗量×排放因子”,计算建筑材料生产中燃料(如煤炭、天然气)燃烧产生的碳排放,公式为Q燃​=∑(Fi​×Ci​),其中Fi​为各燃料品种消耗量,Ci​为对应燃料燃烧碳排放因子。生产过程排放(Q过):核心是“碳酸盐原料使用量×排放因子”,计算工业生产中碳酸盐分解(如水泥生产中石灰石煅烧)产生的碳排放,公式为Q过​=∑(Mi​×Ci​),其中Mi​为碳酸盐原料使用量,Ci​为对应原料碳排放因子。装配式建筑施工能耗的三阶段及核心参数:施工生产能耗(Ee​):指预制构件/建材在工厂生产的能耗,核心参数包括:eji​(第j分项第i种能源单位产量使用量)、qi​(第i种能源发热值)、Qj​(第j分项清单产量),模型为Eej​=∑(eji​×qi​×Qj​),Ee​=∑Eej​。施工运输能耗(Et​):指建材/构件运输至现场的能耗,核心参数包括:eji​(第j分项第i种运输能源单位产量距离使用量)、qi​(第i种能源发热值)、Qj​(第j分项清单产量)、Lji​(运输距离),模型为Etj​=∑(eji​×qi​×Qj​×Lji​),Et​=∑Etj​。施工现场能耗(Ep​):指现场组装过程的能耗,核心参数包括:eji​(第j分项第i种能源单位产量使用量)、qi​(第i种能源发热值)、Bj​(第j分项清单产量),模型为Epj​=∑(eji​×qi​×Bj​),Ep​=∑Epj​。三、计算题某装配式钢筋混凝土住宅为12层高层建筑,单位面积钢筋使用量为105.82kg/m²,混凝土使用量为0.68m³/m²,已知钢筋碳排放因子1.789kgCO₂/kg,C30混凝土碳排放因子346.95kgCO₂/m³。忽略其他建材,计算该建筑单位面积的建材间接碳排放量。某项目运输300t预制混凝土构件,采用中型柴油货车(碳排放因子0.179kgCO₂e/(t・km)),实际运输距离25km,运输空载率15%;同时运输80t钢结构构件,采用电力机车铁路运输(碳排放因子0.01kgCO₂e/(t・km)),实际运输距离300km,空载率5%。按细化公式计算运输阶段总碳排放量。答案单位面积建材间接碳排放量计算:钢筋间接碳排放:105.82

kg/m2×1.789

kgCO2​/kg=189.31

kgCO2​/m2混凝土间接碳排放:0.68

m3/m2×346.95

kgCO2​/m3=235.93

kgCO2​/m2单位面积总间接碳排放:189.31+235.93=425.24

kgCO2​/m2​运输阶段总碳排放量计算:预制混凝土运输碳排放:

实际运输距离(含空载):25

km×(1+15%)=28.75

km

碳排放:钢结构运输碳排放:

实际运输距离(含空载):300

km×(1+5%)=315

km

碳排放:运输阶段总碳排放:1526.25+252=1778.25

kgCO2​e​四、论述题结合文档内容,论述装配式建筑碳排放系数核算中“过程LCA(P-LCA)”的核心步骤,并分析其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挑战及应对措施。答案一、过程LCA(P-LCA)在装配式建筑碳排放系数核算中的核心步骤过程LCA以“自下而上”的逻辑拆分装配式建筑全生命周期,核心步骤如下:确定系统边界与阶段划分:

明确核算范围为“材料生产-运输-施工-运营-拆除”全生命周期,聚焦装配式建筑特色环节(如预制构件生产、现场装配),排除与核心流程无关的次要环节(如构件厂建设能耗),避免边界过宽导致的计算冗余。各阶段碳排放数据收集与量化:材料生产阶段:统计钢筋、混凝土、钢结构等主材的消耗量,结合碳排放因子(如钢筋1.789kgCO₂/kg、C30混凝土346.95kgCO₂/m³),通过“消耗量×因子”计算间接碳排放;运输阶段:记录构件/建材的运输重量、距离与方式,采用细化公式Etj​=∑(eji​×qi​×Qj​×Lji​),考虑空载率(如公路运输空载率15%)修正运输距离;施工阶段:通过现场实测(如电表、改良容积法测油耗)获取机械能耗,结合能源因子(如柴油碳排放因子0.661kg/台班),量化吊装、焊接等工序的直接碳排放;运营与拆除阶段:运营阶段聚焦HVAC、照明能耗,采用CM​=A(∑Ei​×EFi​−Cp​)×y​计算;拆除阶段统计机械能耗与废料运输能耗,扣除可循环材料的碳减排量。数据验证与结果汇总:

对比行业数据库(如CLCD、Ecoinvent)验证因子合理性,汇总各阶段碳排放,形成“单位面积碳排放”或“全生命周期总碳排放”指标,为项目优化提供依据(如调整运输方式、优化构件设计)。二、实际应用中的挑战及应对措施挑战1:数据获取难度大,精度不足问题:预制构件生产的细分能耗(如模具加工、蒸汽养护)难以统计;施工现场机械待机时间、临时设施能耗缺乏系统记录,导致数据碎片化。应对:①建立“构件厂-施工方”数据共享机制,要求构件厂提供生产能耗清单(含能源种类、用量);②推广BIM+物联网技术,通过智能传感器实时监测机械能耗、运输轨迹,自动生成能耗数据;③参考《建筑碳排放计算标准》推荐的缺省值(如混凝土默认运输距离40km),填补数据缺口。挑战2:系统边界定义模糊,易产生截断误差问题:忽略次要环节(如构件厂设备折旧、施工人员生活能耗),或重复计算上下游间接排放(如电力生产的碳排放已计入建材生产,又计入施工用电)。应对:①统一边界定义,明确“核心流程(构件生产-施工)必算,次要流程(人员生活)可选算”;②采用“分层混合法”补充核算,核心流程用P-LCA,次要流程用IO-LCA估算(如通过运输费用×交通运输业隐含碳排放强度);③标注计算边界与假设,提高结果可比性。挑战3:区域差异导致因子适用性差问题:现行碳排放因子多为全国平均值(如电力因子0.6tCO₂/(MW・h)),但不同区域能源结构差异大(如北方火电占比高,南方水电占比高),导致核算结果偏差。应对:①建立区域化因子库,分省份细化电力、燃料的碳排放因子(如华北区水泥因子0.5287kgCO₂/kg);②允许项目根据当地能源统计年鉴调整因子,如某项目位于水电丰富地区,可采用当地电力因子0.3tCO₂/(MW・h);③开展敏感性分析,验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