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分层练习-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分层练习-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分层练习-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分层练习-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分层练习-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分层练习原始农业与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1.考古学家在内蒙古兴隆沟遗址发现了距今约8000年的炭化黍粒和石铲、石磨盘等工具。这些发现最直接表明当时该地区()A.已进入青铜时代B.出现原始农业的萌芽C.形成早期国家形态D.掌握冶铁技术2.浙江上山遗址出土了距今约11000年的炭化稻粒及加工工具,构成从栽培到食用的完整证据链。这一发现说明()A.长江流域最早栽培水稻B.原始农业推动定居生活C.稻作技术传播至黄河流域D.新石器时代以渔猎为主3.半坡遗址的房屋多为半地穴式结构,而河姆渡遗址则流行干栏式建筑。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宗教信仰不同B.生产技术高低C.自然环境差异D.族群审美偏好4.仰韶文化以黄河中游为核心,河姆渡文化集中在长江下游,大汶口文化分布在黄河下游,龙山文化则覆盖多个区域。这种分布状况体现了中华文明的()A.连续性特征B.多元一体格局C.领先世界地位D.起源单一性特点5.大汶口文化晚期墓葬中,有的随葬玉器多达百余件,有的则一无所有。这反映了当时()A.手工业技术高度发达B.贫富分化现象出现C.早期国家制度形成D.男性主导社会生产6.龙山文化以"蛋壳黑陶"为工艺巅峰,陶器胎壁仅0.5毫米,采用精湛轮制工艺,同时晚期玉器发达,如山东龙山的玉璋、玉璧。这些器物的主要功能是()A.日常生产工具B.财富与权力象征C.对外贸易商品D.宗教祭祀用品7.下列遗址中,能够为研究"粟作农业起源"提供直接证据的是()A.北京周口店遗址B.陕西半坡遗址C.浙江河姆渡遗址D.四川三星堆遗址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沟遗址出土了距今8000年的炭化黍粒,同时发现了石铲、石磨盘等农业工具。考古学家认为,这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的重要证据。材料二: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距今8300-7800年)发现了大量贝壳堆积、木构建筑残件及早期陶器,但未发现明确农作遗存。材料三:陕西半坡遗址出土了距今约6000年的粟粒,以及半地穴式房屋遗迹和彩陶。彩陶上有人面鱼纹等图案。材料四: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了距今约7000年的稻谷、骨耜,以及干栏式建筑遗迹。(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指出北方原始农业的主要作物和生产工具。(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四,分析长江流域早期文明的两种不同经济形态。(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原始农业的兴起对中华文明起源的意义。早期国家的形成与夏朝社会特征9.下表为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成果,据材料可知二里头文化()类别考古发掘宫城宫城规划成"九宫格"的宏大格局:祭祀区、宫殿区和官营作坊区恰好在"九宫格"的中路,宫殿区位居中心祭祀宫城北区有最早的大型国家祭祀区,祭祀权力被上层贵族垄断墓葬墓葬从规模和随葬品规格上分成多个等级作坊南部的大型作坊区主要为绿松石作坊与青铜器作坊,且外有围墙A.灿烂发达影响后世B.具有早期国家特征C.城市规划形成制度D.是夏朝都城之所在10.考古发现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建筑群呈四合院式中轴对称布局,为多进院落宫室建筑群。这一布局主要体现了()A.王权至上的政治理念B.平等互利的交往原则C.封闭保守的生活态度D.敬天法祖的宗教观念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二里头遗址宫城规划成"九宫格"的宏大格局:祭祀区、宫殿区和官营作坊区恰好在"九宫格"的中路,宫殿区位居中心,呈四合院式中轴对称布局。材料二:二里头遗址宫城北区有最早的大型国家祭祀区,祭祀权力被上层贵族垄断。墓葬从规模和随葬品规格上分成多个等级:既有最高等级墓葬中的玉质礼兵器;又有一般墓葬中的陶制礼器。材料三:《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于是遂即天子位,南面朝天下,国号曰夏后,姓姒氏。"材料四:《礼记・礼运》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二里头遗址反映的早期国家特征。(2)材料三、四的记载反映了夏朝时期社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在研究早期国家中的作用。商朝政治制度与文化成就12.甲骨文中有"王"字的多种写法,字形像一个站立的大人,头戴王冠。这一发现可用于研究商朝的()A.农业生产状况B.文字演变历程C.政治权力结构D.手工业发展水平13.商朝甲骨文中多次出现"祭祀"字样,涉及祭祀对象、仪式流程、所用祭品等内容。这反映出商朝()A.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B.祭祀活动破坏生产C.宗教信仰体系多元化D.贵族垄断教育资源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商朝甲骨文中有"王"字的多种写法,字形像一个站立的大人,头戴王冠。甲骨文中多次出现"祭祀"字样,涉及祭祀对象、仪式流程、所用祭品等内容。材料二:商朝青铜器上的铭文较少,主要记录族名、祖先名等。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多刻有长篇铭文,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如记载周王对贵族的赏赐、贵族参与的战争等。材料三:《尚书・盘庚》记载:"王命众,悉至于庭。"反映了商王召集民众议事的场景。(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分析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2)对比材料二中西周与商朝青铜器铭文的不同,说明这种变化反映的历史现象。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15.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16.《礼记》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记载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17.西周时期,周天子将王室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裔分封到各地为诸侯。这种分封的主要目的是()A.发展农业生产B.加强地方管理C.传播先进文化D.巩固周王统治18.下列对西周宗法制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B.确立了严格的等级秩序C.与分封制密切结合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9.西周时期,"宗子"是指()A.诸侯的长子B.卿大夫的嫡子C.嫡长子D.贵族的子弟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宗法制度是为了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服务的。从周代起,王位都由嫡长子世袭,诸侯的君位也如此。依宗法,嫡长子要继承大宗,为兄弟族人所共尊。他有祭祀始祖的特权,能继承多的遗产,应受小宗的尊敬。材料二:《礼记》记载:"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材料三:西周时期,周王会对诸侯进行"册命",授予其土地和人民,并赐给礼器、兵器等。诸侯则需向周王纳贡、朝觐、派兵随从作战。材料四: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的墓葬中,贵族墓葬规模宏大,随葬品丰富,而平民墓葬则规模较小,随葬品简陋。(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宗法制的核心内容和主要目的。(2)材料二、三反映的是西周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时期社会等级的特点。(4)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青铜文明与中华文明特征21.考古发现西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多刻有长篇铭文,内容涉及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这些铭文的主要价值是()A.美化西周贵族生活B.研究西周历史的第一手资料C.体现书法艺术成就D.反映奴隶制度的残酷性22.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于()A.农业生产B.日常生活C.祭祀和军事D.商业贸易23.从夏商周三代的考古发现来看,这一时期的文明具有的共同特征是()A.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B.中央集权制度确立C.青铜文明发达D.科举制度产生24.下列关于中华文明起源的说法,正确的是()A.起源于黄河流域B.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特征C.最早起源于夏朝D.与其他文明隔绝发展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下表为西周王室子弟所须掌握的“六代舞”。名称时期歌颂内容《云门》黄帝黄帝创制万物、团聚万民之圣德《咸池》尧帝尧之仁德《大韶》舜帝舜之贤德《大夏》夏代大禹治水之功绩《大濩》商代商汤灭夏桀、救护万民之功德《大武》周代武王伐纣灭商之伟业结合所学知识,对西周“六代舞”的政治功能进行解读。(要求: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参考答案及解析1.B解析:炭化黍粒证明当时已有农作物栽培,石铲、石磨盘等工具反映了农耕技术的出现,这些都是原始农业萌芽的标志。青铜时代始于夏朝,冶铁技术出现更晚,早期国家形态尚未形成,故ACD错误。2.A解析:上山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及加工工具构成完整证据链,且距今约11000年,是目前长江流域稻作农业的最早证据之一,故A正确。材料未直接体现定居生活,也未涉及稻作技术传播和渔猎为主的信息,故BCD错误。3.C解析:半坡遗址位于北方,半地穴式房屋适应寒冷干燥气候;河姆渡遗址位于南方,干栏式建筑适应潮湿多雨环境,这种差异主要由自然环境决定,故C正确。ABD并非主要因素。4.B解析:仰韶、河姆渡、大汶口、龙山文化在不同区域发展,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龙山文化覆盖多个区域,反映了文化融合趋势,整体体现多元一体格局,故B正确。ACD不符合材料主旨。5.B解析:随葬品数量和质量的显著差异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出现贫富分化,故B正确。随葬品差异主要反映社会分化,而非单纯的手工业水平,早期国家制度尚未形成,材料未体现性别主导权,故ACD错误。6.B解析:龙山文化的蛋壳黑陶工艺精湛,玉器制作精美,这些器物已超越实用功能,成为财富和权力的象征,故B正确。ACD并非其主要功能。7.B解析:陕西半坡遗址以粟为主要作物,为研究粟作农业起源提供了直接证据,故B正确。北京周口店遗址主要是旧石器时代遗存,河姆渡遗址以稻作为主,三星堆遗址年代较晚,故ACD错误。8.(1)主要作物:粟(黍)。生产工具:石铲、石磨盘等。(2)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反映了以渔猎采集为主的经济形态(未发现明确农作遗存,有大量贝壳堆积);浙江河姆渡遗址反映了以稻作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出土稻谷、骨耜等)。(3)意义:原始农业的兴起提供了稳定的食物来源,促进了人口增长;推动了定居生活的出现和聚落的发展;为手工业(如制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社会分工和阶级分化,为早期国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不同区域的农业发展形成了多元的文化特色,推动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9.B解析: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建筑群、祭祀区、等级墓葬和官营作坊等,体现了早期国家的政治权力集中、等级分化和礼仪制度等特征,故B正确。材料未体现对后世的影响和城市规划制度,也未明确证明是夏朝都城,故ACD错误。10.A解析:中轴对称、宫殿区位居中心的布局体现了王权至上的政治理念,故A正确。BCD与宫殿布局的政治象征意义无关。11.(1)特征:形成了以宫殿为中心的政治权力中心;存在严格的等级制度和社会分化;祭祀权力被贵族垄断,神权与王权结合;出现了专门的官营手工业。(2)变化:从"天下为公"的禅让制转变为"天下为家"的世袭制;从公有制向私有制转变;社会等级制度形成。(3)作用:考古发现提供了早期国家存在的实物证据,如宫殿、墓葬、手工业作坊等,有助于我们直观了解早期国家的物质文化面貌;文献记载保存了关于早期国家的历史记忆,为研究提供了文字资料;考古发现与文献记载相互印证,有助于更全面、准确地认识早期国家的历史。12.C解析:"王"字的字形和含义直接反映了商朝的政治权力结构,故C正确。"王"字与农业、手工业无关,虽然涉及文字,但主要价值不在演变历程,故ABD错误。13.A解析:商朝甲骨文中大量祭祀内容表明祭祀活动频繁,而祭祀权力由商王掌控,反映出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故A正确。BCD在材料中未体现。14.(1)特点:王权至上;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商王拥有最高统治权,能够召集民众议事。解析:从"王"字含义、祭祀活动、商王召集民众等信息概括。(2)不同:商朝青铜器铭文简短,内容单一;西周青铜器铭文长篇,内容丰富,涉及多个领域。历史现象:西周时期文字记录功能增强;贵族政治活动更加规范和复杂;西周的历史记载更加系统,为后世留下了更多历史信息。15.B解析:商朝王位继承多为兄终弟及,西周则以父死子继为主,体现了王位继承方式从兄终弟及到嫡长子继承制的变化,故B正确。禅让制已被世袭制取代,君主寿命并非主要原因,血缘纽带关系强化而非弱化,故ACD错误。16.B解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反映了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对全国土地和臣民的管辖,故B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制度,郡县制始于春秋战国,行省制始于元朝,故ACD错误。17.D解析:西周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分封诸侯,巩固周王对全国的统治,故D正确。发展农业、加强地方管理、传播文化都是分封制的作用,而非主要目的,故ABC错误。18.D解析:西周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确立了等级秩序,与分封制密切结合,但西周尚未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故D不正确。ABC表述正确。19.C解析:西周宗法制中,宗子指嫡长子,他是一宗之祖,地位尊贵,故C正确。ABD表述不准确。20.(1)核心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主要目的:维护封建等级制度、巩固贵族世袭统治。(2)制度:分封制。主要内容: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室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裔,建立诸侯国;诸侯对周天子承担纳贡、朝觐、随军作战等义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