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从中化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统编版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_第1页
第一单元 从中化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统编版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_第2页
第一单元 从中化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统编版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_第3页
第一单元 从中化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统编版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_第4页
第一单元 从中化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统编版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考点大串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统编版高一历史上学期中外历史纲要上期中考点大串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目录CONTENT复习目标时空定位考点梳理素养生成23415

考法总结6

考点检测复习目标1、通过比较旧石器、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结合出土文物,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多元一体的特点,形成民族认同;2、从战国形势图及相关史料,探寻民族关系的变化,认识到华夏民族认同的根本是中华文化。通过对传说、文献和考古资料的相互印证,知道早期国家的形成,养成史料实证精神,初步掌握历史解释的方法;3、通过时间轴等示意图方式回忆夏商西周东周秦汉的更替状况和代表性文化遗存初步培养时空观念;4、通过了解秦朝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探讨秦朝速亡的多方面原因,尝试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的正反两面性:秦统一既有开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伟大业绩与成功经验,又有探索国家治理过程中的历史教;5、通过阅读材料、文物图片和相关地图等,了解西汉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巩固措施,认知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时空定位距今约170万年约1万年前距今约5000年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文明起源文明产生文明发展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公元前770年公元前356年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公元25年公元220年春秋战国,列国纷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东周建立商鞅变法秦朝建立秦朝灭亡西汉建立王莽改新东汉建立东汉灭亡考点梳理01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社会生产生活旧石器时代社会生活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使用大致事情,已经学会用火。文化遗存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和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新石器时代社会生活大量使用陶器,开始从事农业生产,饲养家禽,过定居生活。分布特点主要分布于北纬30°气候温和的长江、黄河流域,呈星罗棋布的特征,最终又逐步走向多元一体。文化遗存黄河流域仰韶文化(彩陶、粟)、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黑陶)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水稻、养蚕缫丝)、良褚文化(玉器、祭坛和神庙)辽河流域红山文化(玉器、祭坛、神庙)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一、中华文明的起源2、社会组织阶段特点原始人群群居生活。母系氏族公社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生产力低下;氏族成员共同劳动,共享劳动成果。父系氏族公社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私有制产生,社会贫富分化出现,阶级出现,出现权贵阶层,出现部落及部落联盟。二、早期国家1、部落与部落联盟(1)三皇五帝:神话传说时期,炎帝和黄帝实际上属于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禅让制。(2)万邦时代:介于部落与国家之间存在一个邦国林立的时期,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2、夏朝(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禹建立。其子启继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河南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很可能就是夏文化的遗存。(2)国家治理: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对王畿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对其他地方实行间接统治。二、早期国家4、西周(1)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定都镐京。(2)国家治理: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政治统治,解决了统治阶级内部在权力和财产分配的冲突和矛盾。3、商朝(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建立商朝,定都于殷。(2)国家治理: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中央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地方实行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外服是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商王对周边附属国的控制力度有限,方国和部落有很大自主权。(3)势力范围:东到大海,西及陇西,南跨江汉,北至燕山。素养生成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材料一益(禹晚年培养的接班人)让帝禹之子启。

——《史记·夏本纪》材料二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战国策·燕策一》关于启的继位为什么会有不同说法?当时的禅让习俗受到严重冲击,王权观念已经产生;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过程中可能存在斗争,并非一帆风顺。你如何看待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是私有制的产物,是历史的进步。考法总结中国早期国家特征政治1、王权和神权紧密结合,形成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族权与政权结合,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地方管理比较松散。4、国家许多重要官职由一些氏族贵族世代承袭。5、尚未出现真正固定的成文法,国家法律制度尚未健全。经济1、生产力水平较低,生产工具主要是木、石工具。2、实行奴隶主土地国有制,采用集体劳动。3、工商业由官府垄断。思想文化1、出现成熟的文字,青铜文化不断发展。2、早期民本思想(“敬天保民”)出现。3、形成礼乐文化。考点检测1.位于陕西省神木市的石峁古城遗址是中国已发现的龙山文化晚期到夏朝早期规模最大的城址,该古城以“皇城台”为核心,内城墙和外城墙呈半包围状将“皇城台”环抱。城内密集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遗迹,城外还有数座“哨所”预警遗迹。由此可知,石峁古城(

)A.是夏朝的统治中心

B.已萌生出皇权思想C.具备早期国家形态

D.开始出现阶级分化【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该古城以‘皇城台’为核心,内城墙和外城墙呈半包围状将‘皇城台’环抱。城内密集分布着大量宫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遗迹,城外还有数座‘哨所’预警遗迹。”及所学知识可知,龙山文化晚期,有些邦国都城规模较大,有宫殿建筑、天文建筑以及各种礼器,阶级分化也比较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材料中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符合这一时期文化特点,该遗址已经具备了早期国家形态,C项正确;夏朝的统治中心在今天的河南偃师,并非在陕西,排除A项;皇权思想在秦朝出现,排除B项;开始出现阶级分化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答案】C2.西周统治者吸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实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以新的国家政体取代了方国联盟体制。周人认为,天子作为天之“元子”,是代表唯一的天而统治唯一的天下的唯一的人,天下的疆土与万民皆在天子的统治之下。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A.天人感应理论得以确立

B.文明范围较商朝有所扩大C.政治的聚合性有所增强 D.诸侯国具备了世袭统治权【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西周时期实施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这种制度取代了方国联盟体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使得政治的聚合性有所增强,C项正确;天人感应理论得以确立于秦汉时期,不是西周时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西周文明的影响范围,无法得出“文明范围较商朝有所扩大”的结论,排除B项;题目中没有提到诸侯国的世袭制度,无法得出“诸侯国具备了世袭统治权”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答案】C考点梳理02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与政治变革1、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1)列国纷争概况“春秋五霸”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大夫将晋国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2)华夏认同表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戎狄蛮夷先进,自称为“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2、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农业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推广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工商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各地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2)商鞅变法①内容经济措施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授田于百姓,推动土地私有制发展选官制度军功爵制,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基层治理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察告发地方制度普遍推行县制,县的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②成效:各国通过变法,推动了社会转型,逐步建立起君主专制的政治制度;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时期派别代表主张春秋道家老子创立道家,道为本原,朴素辩证法,无为而治儒家孔子创立儒家,仁为核心,克己复礼,有教无类

战国儒家孟子性善论,仁政儒家荀子性恶论,隆礼重法法家韩非子以法治国,中央集权和主张改革道家庄子齐物,逍遥自由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尚贤、节用素养生成史料实证、唯物史观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或者“三大战役”。第一场是儒墨之争,争论的焦点是“仁爱还是兼爱”;第二场是儒道之争,争论的焦点是“有为还是无为”;第三场是儒法之争,争论的焦点是“德治还是法治”。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思考:结合史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受到冷落,而法家思想备受推崇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分裂割据,热衷于争霸兼并战争和改革,儒学仁政爱民的主张不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而法家的中央集权、严刑峻法等主张适应了时代要求。考法总结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的比较相似性:所追求的目标都是治国平天下之道;意图重塑一个有序的社会。差异性:①治国理念: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②人性观:孟子主张“人无有不善”,而荀子、韩非子主张“人之性恶”③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即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来改造自然;老子和主子则主张顺应自然,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存④人生态度: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墨家提倡“非命”,即不从命;阴阳家提出“天命观”。⑤社会成员关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墨家主张“兼爱”“非攻”。考点检测1.夏商西周时期,社会成员基本以"族"划分。夏商的"族"指氏族,周代则指宗族。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管理出现急剧政治变革,出现了“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的局面。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

)A.小农经济性质得到强化 B.宗法体制遭到破坏C.周王统治已然名存实亡 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夏商西周时期,“氏族”“宗族”的构成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到春秋战国时代,国家的“编户齐民”主要以地域关系划定,说明宗法血缘关系遭到破坏,B项正确;小农经济才刚出现,未得到强化,排除A项;“名存实亡”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宗法血缘的解体与华夏认同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答案】B2.据学者考证,春秋末年,陈国司徒辕颇向封疆内所有的田地征取赋纳。辕颇遭到拥有一定数量田地的国人驱逐,逃亡到郑国。这一考证可以说明(

)A.官僚政治的腐朽

B.贵族与农民阶级矛盾尖锐C.土地制度的变动 D.诸侯权威遭到卿大夫挑战【解析】陈国司徒辕颇因征收田赋被拥有一定数量土地的国人驱逐,这说明当时陈国境内土地私有情况已经出现,土地制度由井田制逐渐向土地私有转变,C项正确;这一时期依然是贵族政治,而非官僚政治,排除A项;国人不属于农民,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诸侯和卿大夫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故选C项。【答案】C3.老子认为,“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孔子则说,“不学礼,无以立”,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反映出,当时他们A.反思西周的礼乐文化 B.迎合封建贵族政治诉求C.主张维护夏商周制度 D.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解析】材料中的老子认为礼的出现是社会偏离了大道、仁义等道德观念逐步失败的产物,而孔子则认为礼是调和社会矛盾、维持社会秩序的有效方式,二者尽管对礼的看法有所不同,但提出观点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即都出于对西周礼乐制度的反思,只是一个赞同,一个批评而已,故选A;由于老子代表的是奴隶主旧贵族的利益,阶级上的差异性使得其不可能迎合封建贵族的诉求,排除B项。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主张退回夏商周之前的社会当中去,C项不是老子的诉求,排除;老子和孔子生活于春秋时期,他们都主张退回到以前的社会当中去,故他们的主张并未得到统治者的积极支持,排除D。【答案】A考点梳理03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秦的统一1.秦统一的历史条件

(1)客观条件:①人民愿望: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②经济需求: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③地理位置:秦国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2)主观条件:①励精图治:秦王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②商鞅变法:尊奉法家,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③策略得当:秦国采取远交近攻战略。

2.秦统一的过程(1)灭六国:公元前

230—前

221年,秦国相继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第一个统一的王朝——秦朝,定都咸阳。(2)统一南北方:在南方,征服越族地区并加强对云、贵一带西南夷的控制;在北方,击退匈奴的进攻,公元前

214年,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3.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和巩固统一的措施(1)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①确立皇帝制度:将新王朝的君主定名为皇帝,并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皇帝的独尊地位。嬴政自称“始皇帝”。皇帝对国家事务拥有至高无上的决定权。②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负责管理全国的政务。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主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③地方实行郡县制:彻底废除分封制,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其主要官员由中央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治安。(2)巩固统一的措施①经济和文化:统一车轨、文字、货币、法律和度量衡。②交通:修驰道、直道。③编制户籍。④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⑤整顿社会风俗。4.秦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1)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2)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3)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二、秦朝的暴政1

.秦始皇时期:(1)表现(2)影响:社会阶级矛盾严重激化、统治危机2.秦二世时期:(1)表现(2)影响:阶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1

.爆发:公元前

209年,陈胜、吴广率众在大泽乡起义,陈胜自立为王,号为“张楚”。揭开了反秦起义的序幕。2

.秦朝灭亡:陈胜起义失败,项羽、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却日益壮大。公元前

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入咸阳,秦朝灭忙。3

.楚汉战争:项羽、刘邦为争夺统治权发动楚汉战争,刘邦击败项羽,公元前

202年,建立西汉王朝。素养生成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当始皇之世,是统一之初,六国的遗民,本来不服,而此时也无治统一之世的经验,不知天下安定,在于多数人有以自乐其生,以为只要一味高压,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吕思勉《中国简史》秦速亡的原因:六国与秦矛盾尖锐;缺乏和平时期治理大一统国家的经验;受法家思想影响,施政暴虐,急于求成。考法总结郡县制与分封制比较相同:性质: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王权的统治;

作用: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作用。分封制郡县制划分标准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按地域划分官吏权利拥有封地,世袭爵位官吏由皇帝和朝廷任免调动,不能世袭;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绝对服从中央历史作用容易发展成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实质贵族政治官僚政治不同:考点检测1.如表反映出秦代(

)公元前219年开始南征百越,灭东瓯、西瓯,设立闽中郡公元前214年平定珠江流域,设置了南海、桂林、象郡公元前214年收复河套平原,设置了九原郡A.基层管理制度相当严密

B.强制推行郡县制C.南北方经济联系的密切

D.开疆拓土的进程【解析】通过阅读表格文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兼并六国后,先后征服百越、平定珠江流域、收复河套平原,建立中央政权对相关地区的管理等,反映出秦朝开疆拓土的进程,D项正确;材料与基层管理制度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秦在相关地区强制推行县制,排除B项;材料不能说明当时南北方的经济联系密切,排除C项。故选D项。【答案】D2.秦朝时期出现了很多亡国谶言(巫师或方士等制造的隐语或预言),从“亡秦者胡也”“始皇帝死而地分”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大楚兴,陈胜王”,这些亡国谶言都通过多个群体广泛传播并贯穿于秦朝整个统治时期。这些现象可用于说明,秦朝(

)A.社会矛盾尖锐 B.君权神授思想盛行 C.地方战争频发 D.专制主义走向没落【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整个秦朝时期,社会舆论和政权认同感混乱,咒秦始皇和秦朝亡国的谶言在多个群体广泛传播,可用于说明当时社会矛盾的尖锐,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君权神授思想”,排除B项;“地方战争频发”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专制主义走向没落”是在明清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答案】A考点梳理04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1.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2.西汉初年的统治(1)黄老之学在汉初占据统治地位。(2)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3)汉承秦制,地方政治制度推行郡国并行制。(分封制与郡县制并行) 3.文景之治: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提倡节俭,经济得到了恢复,史称“文景之治”。二、西汉的强盛(一)措施

1.政治:(1)王国问题: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诸侯王的势力。(2)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中朝。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3)选官制度:确立以察举制为代表的新的官吏选拔制度。(4)监察制度:分为13个州部,分设刺史,对官员及子弟和豪强势力进行巡视监察。(5)地方治理:任用酷吏治理地方,严厉镇压豪强、游侠等社会势力的不法行为。2.经济:(1)货币政策: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五铢钱)(2)专卖制度:实行盐铁官营,由政府垄断盐、铁的生产和销售。(3)物价政策:推行均输平准,国家插手并经营商业贸易,增加收入,平抑物价。(4)工商业政策:抑制工商业者,向工商业征收财产税。3、思想: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独尊地位。(主流意识形态)—董仲舒4、开拓疆域:(1)反击匈奴:卫青、霍去病为将,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区域。(2)设河西四郡:在河西走廊设立酒泉、武威、张掖、敦煌四郡。(3)张骞出使西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道路。(丝绸之路)、设西域都护府。(4)加强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三、东汉的兴衰1.王莽建新(公元9—23年):公元23年,绿林军攻入长安,王莽政权被推翻。2.光武中兴:公元25年,西汉宗室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即汉光武帝。增强尚书台的作用;严格控制外戚干政;裁并郡县,整顿吏治;清查全国垦田、户口数量;释放奴婢;重视儒学。政局稳定,经济发展,史称“光武中兴”。3.东汉衰亡:①外戚专权;②宦官专权;③党锢之祸;④豪强地主,阶级矛盾日益尖锐。184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发动起义,起义军头裹黄巾,称“黄巾军”。四、两汉的文化领域时期代表性成就特点或历史地位(意义)史学西汉司马迁《史记》(1)首创纪传体通史体裁(2)是一部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东汉班固《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文学汉代汉赋介于韵文和散文之间的文体,讲究铺陈排比,辞藻华丽乐府诗很多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情况五言诗东汉民间流行,语言朴实、生动,传播广泛科技战国至西汉《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理论的基础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张仲景被后世誉为“医圣”

华佗发明麻沸散神医东汉《神农本草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药物学专著《九章算术》在中国数学史乃至世界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蔡伦改进造纸术推动纸成为书写材料,促进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素养生成史料实证、时空观念材料一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于爵……-----《汉书·诸侯王表》材料二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汉初年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为什么实行?郡国并行制错误的吸取了秦亡的教训考法总结西汉初期政治的特点1、“布衣将相”:是指西汉开国诸臣中授官将相的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