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市海绵城市智慧监测系统施工方案_第1页
洪湖市海绵城市智慧监测系统施工方案_第2页
洪湖市海绵城市智慧监测系统施工方案_第3页
洪湖市海绵城市智慧监测系统施工方案_第4页
洪湖市海绵城市智慧监测系统施工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洪湖市海绵城市智慧监测系统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1.1项目背景与建设目标本项目位于洪湖市主城区及新滩经济合作区,总覆盖面积约45平方公里,涵盖老城区改造片区、新城区建设片区及工业园区三大类型区域。系统建设以"智慧感知、精准管控、生态优先"为原则,通过构建全域化、智能化监测网络,实现对海绵城市设施运行状态、水环境质量、洪涝风险的实时监控与智能预警。项目建成后将达成三大核心目标:一是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60%的动态监测,二是建立水质指标(SS、COD、氨氮)实时预警体系,三是构建"源头-过程-末端"三级联动的智慧管理平台,为洪湖市2025年水质稳定达到Ⅲ类标准提供技术支撑。1.2现状分析1.2.1监测体系短板现有监测设施存在"三缺"问题:缺乏系统性布局,90%监测点集中于主干道;缺少智能化设备,85%为人工采样监测;缺失数据联动机制,各部门数据未实现互通共享。雨季内涝预警依赖人工巡查,平均响应时间超过2小时,无法满足海绵城市精细化管理需求。1.2.2建设条件项目区域已建成透水铺装18万平方米、下凹式绿地6.2万平方米、雨水花园32处及调蓄塘5座,具备智慧监测系统建设的基础设施条件。市政管网方面,已完成雨污分流改造120公里,新建智慧井150座,为传感器部署提供管道资源。1.3主要建设内容系统由感知层、传输层、平台层三部分构成:感知层:布设监测终端238套,包括雨量传感器52套、液位计85套、水质多参数分析仪38套、流量监测仪42套、土壤墒情传感器21套传输层:构建"LoRaWAN+NB-IoT+光纤"混合传输网络,建设区域通信基站12座平台层:开发海绵城市智慧管理平台,包含数据采集、智能分析、预警调度、决策支持4大功能模块二、系统总体设计2.1设计标准与依据系统设计严格遵循《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51345-2018、《城镇排水管道检测与评估技术规程》CJJ181-2012及《智慧水务信息系统技术规范》SZDB/Z275-2017等国家及行业标准,特别强化与洪湖市《城市排水防涝综合规划》(2023-2035)的衔接,确保监测指标与规划目标一致。2.2系统架构2.2.1分层架构设计采用"云-边-端"三层架构:边缘层:部署智能采集终端,具备本地数据预处理和边缘计算能力,单节点采样频率可配置(1分钟-1小时),支持断点续传云层:采用混合云架构,私有云部署核心业务系统,公有云提供弹性计算资源,数据库采用MySQL+InfluxDB混合存储方案,满足结构化数据与时序数据管理需求应用层:基于B/S架构开发Web端管理平台,同时提供Android/iOS移动端应用,实现多终端协同管理2.2.2网络拓扑构建三级网络架构:感知网:采用LoRaWAN协议实现传感器间自组网,通信距离1-3公里,节点容量≥500个/基站汇聚网:通过NB-IoT网络实现区域数据汇聚,传输速率100-200kbps,终端模块功耗≤5mA(休眠状态)核心网:主干通信采用千兆光纤环网,带宽≥1Gbps,网络延迟≤20ms,数据丢包率<0.1%2.3关键技术指标指标类别具体参数备注监测精度雨量:±0.2mm(≤10mm/h)符合《降水量观测规范》GB/T21972液位:±0.5%FS量程0-5mCOD:±5%FS(5-500mg/L)支持自动清洗功能数据传输无线传输距离:1-15km视距条件下数据更新周期:1-30分钟可配置默认5分钟系统可靠性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5000小时不含传感器数据完整率≥99.5%全年统计环境适应性工作温度:-20℃~+65℃户外设备防护等级:IP68水下设备三、感知层设计与设备选型3.1监测点位布设方案3.1.1布设原则采用"网格布点+重点加密"策略:均匀网格:在城市建成区按1km×1km网格布设雨量监测点,共52个源头控制区:每个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设施布设土壤墒情传感器和液位计,共89套管网节点:在关键管网交汇节点、末端排放口布设流量监测仪和水质传感器,共63套调蓄设施:5座调蓄塘各布设多参数水质监测站1套,含pH、DO、浊度等6参数3.1.2典型区域布点示例老城区改造片区(以复兴路片区为例):道路交叉口:布设翻斗式雨量传感器(分辨率0.5mm)透水铺装路段:间隔200米布设路面径流流量计老旧小区:在改造后的雨水花园内设置水质微型监测站低洼地带:增设超声波液位计(测量范围0-3m),配置声光报警器3.2传感器选型3.2.1雨量监测设备选用翻斗式雨量计,主要技术参数:承雨口径:200mm测量范围:0-4mm/min(降雨强度)输出信号:脉冲信号(每脉冲0.5mm)工作环境:温度-10℃~+50℃,湿度≤95%RH(无凝结)安装方式:杆式安装,高度1.2m,配备防雷装置(冲击电流5kA)3.2.2水质多参数分析仪采用集成式水质传感器,监测参数包括:常规五参数:pH(6-9)、溶解氧(0-20mg/L)、电导率(0-2000μS/cm)、浊度(0-1000NTU)、温度特征污染物:SS(0-500mg/L)、COD(0-500mg/L)技术特点:采用荧光法溶解氧测量,无需更换膜片光学浊度测量,不受颜色干扰自带自动清洗刷,清洗周期可设置(默认24小时)数据存储容量≥10万条,支持本地导出3.2.3流量监测设备根据管道类型选择不同监测方案:圆形管道:选用超声波多普勒流量计,管径范围DN300-DN2000mm,测量精度±1.0%非满管/明渠:采用雷达液位计+堰槽组合方案,测量精度±0.3%FS小管径(DN<300mm):采用电磁流量计,内衬材料为氯丁橡胶,电极材质316不锈钢3.3设备安装要求3.3.1地面设备安装雨量传感器:水平安装,误差≤0.5°,远离高大建筑物和树木(距离≥5倍高度)数据采集终端:壁挂式安装,高度1.5-2m,箱体接地电阻≤4Ω太阳能供电系统:光伏板朝南45°倾角安装,保证每天有效日照≥4小时3.3.2地下设备安装管网传感器:采用法兰连接或马鞍式安装,安装位置上游直管段≥5D,下游直管段≥3D(D为管径)井内设备:安装在井筒内壁,传感器探头距井底≥0.5m,避开水流漩涡区水下设备:采用沉底式安装,配重≥5kg,线缆采用铠装电缆,预留3m冗余长度四、传输层设计与网络建设4.1通信网络架构构建"三级组网"通信体系:感知节点层:采用LoRa调制技术,扩频因子SF7-SF12可动态调整,通信灵敏度-148dBm@SF12区域汇聚层:部署12个LoRaWAN网关,每个网关覆盖半径3-5公里,采用双天线冗余设计核心传输层:通过运营商NB-IoT网络实现数据回传,在无公网覆盖区域建设2个4G专网基站4.2数据传输协议采用分层协议架构:物理层:LoRa调制(Sub-GHz频段)、NB-IoT(800/900MHz频段)数据链路层:采用CSMA/CA介质访问控制机制,支持自动重传网络层:IPv6overLoRaWAN,支持端到端IP通信应用层:自定义协议格式,包含设备ID、数据类型、时间戳、校验码等字段,数据帧长度≤256字节4.3供电系统设计根据设备类型采用差异化供电方案:市电供电:适用于固定监测站,采用AC220V供电,配备UPS不间断电源(续航≥4小时)太阳能供电:用于户外分散式传感器,配置10W太阳能板+12Ah锂电池,保证连续阴雨7天正常工作电池供电:用于低功耗传感器(如土壤墒情传感器),采用3.6V锂亚硫酰氯电池,使用寿命≥3年4.4防雷接地设计系统防雷等级按二类防雷建筑物设计:外部防雷:监测站避雷针保护角≤45°,接闪器采用Φ12mm镀锌圆钢内部防雷:电源端安装浪涌保护器(SPD),标称放电电流≥20kA(8/20μs)接地系统:采用联合接地方式,接地电阻≤1Ω,使用40×4mm镀锌扁钢作为接地体等电位连接:所有金属设备外壳通过不小于6mm²铜缆连接至接地汇流排五、平台层设计与功能模块5.1硬件平台配置5.1.1服务器配置应用服务器:2台,配置为2U机架式,CPUE5-2650v4×2,内存64GB,硬盘4TB×3(RAID5)数据库服务器:2台,配置同上,采用主备模式存储服务器:1台,配置4U存储阵列,总容量60TB(12块8TBSAS硬盘)网络设备:核心交换机1台(48口万兆),接入交换机4台(24口千兆)5.1.2安全设备防火墙:下一代防火墙1台,吞吐量≥10Gbps,并发连接数≥100万入侵检测系统(IDS):1台,支持特征库实时更新数据备份设备:磁带库1台,备份速率≥100MB/s,支持自动换带5.2软件平台架构采用微服务架构设计,包含以下模块:5.2.1数据采集与存储模块支持多协议接入:Modbus、MQTT、HTTP、TCP/UDP等数据清洗功能:实现异常值剔除、缺失值填补、数据标准化时序数据库:采用InfluxDB,支持高写入性能(≥10万点/秒)和自动数据降采样关系数据库:采用MySQL,存储设备信息、用户权限、系统配置等结构化数据5.2.2智能分析模块海绵设施效能评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透水铺装渗透系数衰减分析调蓄设施容积利用率评估水质分析:污染负荷计算(TN、TP、COD)水质超标预警(基于Ⅲ类水质标准)污染溯源分析(结合管网拓扑)洪涝风险评估:内涝风险区划(10分钟、30分钟、60分钟预警)积水深度-影响分析模型历史相似场景匹配5.2.3预警调度模块多级预警机制:蓝色(预警)、黄色(提示)、橙色(警告)、红色(紧急)预警发布方式:平台弹窗、短信、APP推送、声光报警联动调度功能:可远程控制调蓄设施闸门、水泵等设备,实现智能调控5.2.4决策支持模块数据可视化:提供GIS地图、趋势曲线、统计报表等多种展示方式情景模拟:支持不同降雨情景下的海绵设施响应模拟优化建议:基于历史数据分析,提供设施维护、改造建议5.3平台界面设计平台采用B/S架构,支持PC端和移动端访问:首页仪表盘:展示关键指标,包括实时降雨分布、积水点分布、水质达标率等监测数据页面:按监测类型分类展示,支持数据查询、导出、图表生成预警中心页面:显示当前预警信息,支持预警处理流程管理分析报告页面:自动生成日报、周报、月报,支持自定义报告模板六、施工组织方案6.1施工总体部署6.1.1施工分区将项目划分为三个施工区域:A区(老城区):复兴路、宏伟北路片区,面积15平方公里,工期60天B区(新城区):新滩经济合作区,面积20平方公里,工期75天C区(工业园区):化工园区及周边,面积10平方公里,工期45天6.1.2施工流程采用"四段式"施工法:准备阶段(15天):图纸会审、技术交底、设备采购、材料进场检验管线施工阶段(30天):管沟开挖、管道敷设、回填夯实设备安装阶段(45天):传感器安装、终端调试、网络部署系统联调阶段(20天):分区域调试、全系统联调、试运行6.2主要施工工艺6.2.1管沟开挖与管道敷设采用机械开挖,沟深1.2-1.5m,沟宽0.6m,边坡坡度1:0.5管道采用PE100给水管,管径DN50,壁厚6.3mm,热熔连接管道基础采用100mm厚砂垫层,回填土分层夯实(压实度≥93%)每隔50m设置手孔井,采用砖砌结构(尺寸800mm×800mm×1000mm)6.2.2传感器安装工艺以水质传感器安装为例:测量放线:确定安装位置,做好标记基座施工:浇筑C25混凝土基座(尺寸800mm×800mm×600mm),预埋M16地脚螺栓设备固定:将传感器支架固定在基座上,调整水平度(误差≤0.5°)探头安装:将传感器探头缓慢放入测量位置,线缆通过防水接头引入控制箱密封处理:接头处采用环氧树脂密封,做好防水标识6.2.3网络设备安装通信基站安装:采用一体化轻型基站,桅杆高度15m,法兰连接,垂直度偏差≤1‰天线安装:定向天线方位角误差≤5°,俯仰角误差≤1°,防雷接地电阻≤4Ω设备箱安装:距地面1.5m壁挂安装,箱内设备布局合理,线缆绑扎整齐,标签清晰6.3施工进度计划工作阶段起止时间主要工作内容负责人施工准备第1-15天技术交底、材料采购、设备检验张工A区管线施工第16-30天管沟开挖、管道敷设、手孔井施工李工A区设备安装第31-50天传感器安装、终端调试王工B区管线施工第31-55天管沟开挖、管道敷设赵工B区设备安装第56-85天传感器安装、网络部署刘工C区施工第61-105天管线施工、设备安装同步进行孙工系统联调第106-125天分区域调试、全系统联调周工试运行第126-145天系统试运行、问题整改郑工6.4资源配置计划6.4.1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项目经理1人,技术负责人1人,安全员1人,质量员1人,施工员3人技术工人:管道工15人,电工10人,设备安装工20人,调试工程师8人后勤保障:材料员2人,司机3人,厨师2人6.4.2机械设备设备名称型号规格数量用途挖掘机PC200-83台管沟开挖热熔焊机D2004台PE管道连接全站仪TS-602台测量放线示波器DSOX1204G2台信号测试光功率计AQ12003台光纤测试登高车12m2台高空设备安装七、质量控制与安全保障7.1质量控制体系7.1.1质量目标单元工程合格率100%,优良率≥90%设备安装准确率100%,调试一次合格率≥95%系统试运行期间数据完整率≥99%符合《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13要求7.1.2质量控制措施材料控制:所有进场材料需提供出厂合格证和检验报告,抽样送检频率不低于30%工序控制:实行"三检制"(自检、互检、交接检),关键工序需监理工程师签字确认试验检测:对管道进行水压试验(试验压力1.0MPa,保压30分钟压降≤0.05MPa)测量控制:建立施工控制网,定期复核测量控制点,确保设备安装精度7.2安全生产管理7.2.1安全目标杜绝重伤及以上安全事故轻伤事故频率控制在3‰以内设备安全事故为零火灾事故为零7.2.2安全保障措施安全教育: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每日开工前进行安全技术交底防护措施:施工现场设置围挡(高度2.5m),夜间悬挂警示灯,管沟开挖设置边坡支撑用电安全:采用TN-S接零保护系统,配电箱安装漏电保护器(动作电流≤30mA)高空作业:作业人员佩戴双钩安全带,搭设安全网,设置临边防护栏杆应急预案:编制触电、高处坠落、坍塌等专项应急预案,每月组织一次应急演练7.3环境保护措施扬尘控制:施工现场裸土覆盖率100%,出入口设置洗车平台,车辆必须冲洗干净后方可出场噪声控制:夜间(22:00-6:00)禁止施工,昼间噪声≤70dB(A)废水处理:施工废水经三级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不外排固废处理:建筑垃圾分类存放,可回收利用部分回收率≥80%,危险废物交由有资质单位处置八、系统调试与验收8.1调试内容与方法8.1.1分系统调试传感器调试:采用标准信号源对传感器进行校准,误差超过±2%的进行参数调整通信网络调试:测试网络覆盖范围、信号强度(≥-85dBm)、数据传输速率和丢包率平台功能调试:逐项测试数据采集、存储、分析、预警等功能,共测试238个功能点8.1.2系统联调模拟降雨测试:在不同降雨强度(5mm/h、15mm/h、30mm/h)下测试系统响应时间数据一致性测试:比较不同节点数据差异,确保数据一致性误差≤1%负载测试:模拟200个用户同时在线访问,系统响应时间≤3秒容灾测试:模拟服务器故障、网络中断等场景,测试系统自动切换和恢复能力8.2验收标准与流程8.2.1验收标准工程验收:符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设备验收:所有设备运行正常,技术参数达到设计要求功能验收:平台各项功能满足设计需求,操作界面友好,响应及时数据验收:数据采集完整率≥99.5%,数据准确率≥98%8.2.2验收流程施工单位自检:完成分部分项工程验收,提交自检报告监理验收:监理工程师对工程质量进行评估,出具质量评估报告第三方检测: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系统性能检测,出具检测报告业主验收:业主组织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进行竣工验收,形成验收意见试运行:系统连续稳定运行30天,各项指标达标后组织最终验收8.3技术文档交付交付文档包括但不限于:竣工图纸(纸质版8套,电子版2套)设备技术说明书、操作手册系统调试记录和测试报告隐蔽工程验收记录第三方检测报告系统维护手册和培训资料九、运维管理与技术培训9.1运维管理方案9.1.1运维组织架构成立专门的运维团队,配置:运维主管1人,全面负责运维工作硬件工程师2人,负责传感器和网络设备维护软件工程师2人,负责平台系统维护和升级数据分析师1人,负责数据分析和报告编制9.1.2运维流程日常巡检:每日远程巡检,每周现场巡检,每月全面检测故障处理:接到故障通知后,2小时内响应,4小时内到达现场,24小时内修复定期维护:每季度对传感器进行校准,每半年对设备进行清洁和紧固,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维护数据备份:每日自动备份,每周进行备份验证,重要数据异地备份9.2技术培训计划9.2.1培训对象与内容管理干部培训:平台功能和数据分析应用,培训时间2天技术人员培训:系统原理、设备维护、故障排除,培训时间5天操作人员培训:平台日常操作、数据查询、报表生成,培训时间3天9.2.2培训方式理论授课:邀请行业专家进行系统理论讲解实操培训:在模拟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训练现场教学:结合实际设备进行维护保养演示考核评估:通过理论考试和实操考核检验培训效果十、投资估算与效益分析10.1投资估算项目总投资4856万元,其中:工程费用:4120万元(占84.8%)设备购置费:2850万元(传感器1560万元,网络设备890万元,服务器400万元)安装工程费:870万元管线工程费:400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486万元(占10.0%)预备费:250万元(占5.2%)10.2效益分析10.2.1经济效益减少内涝损失:年均减少内涝灾害损失约300万元节约水资源:年雨水资源化利用量约50万吨,节约水费约100万元降低运维成本:实现监测自动化,减少人工巡检费用约150万元/年10.2.2环境效益提升水质:通过精准管控,主要水质指标(SS、COD)去除率提高15-20%改善生态:优化海绵设施运行,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升约2000万元/年减少碳排放:通过智慧调控,年减少碳排放约500吨CO₂当量10.2.3社会效益提升城市安全:内涝预警响应时间从2小时缩短至15分钟提高管理效率:海绵设施管理效率提升60%,问题发现及时率提高85%增强公众参与:通过开放数据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