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太原市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学业诊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1页
山西省太原市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学业诊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2页
山西省太原市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学业诊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3页
山西省太原市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学业诊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4页
山西省太原市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学业诊断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学业诊断语文(考试时间:上午8:00—10:30)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相应的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阅读(70分)(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苏轼提出“适意”的生活主张,以黄帝游于赤水之北的故事为例,说明了“适”的状态。黄帝“登乎昆仑之丘,南望而还,遗其玄珠焉”,作为古之神人,他也不免被外物所吸引,全身心投入到了对客观事物的游览之中,物我相融,浑然忘我。苏轼认为人不断发现自然界之客观美,也会不自觉地对外物进行想象生发和情感输出。“适意”就是主体进入审美境界之时那种浑然忘我、精神愉悦的状态。与禅宗所追求的看破红尘、道家所追求的“心如槁木死灰”不同,苏轼非常重视人对世俗生活及情感的体验,他在《答毕仲举书》中提出了著名的“龙肉”“猪肉”之说。在苏轼看来,“出生死,超三乘”的境界太高太空,就像传说中的龙肉一样,只存在于想象层面,不存在于事实层面,倒不如一碗猪肉带给人的感觉真实美味。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苏轼这一生历经坎坷,可谓经常处于逆境之中。在很多时候,他要在“不适”的客观环境与心理状态之中找到“适”。这个“适”,既是生理上的“安适”,更是心灵上的“适意”。苏轼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把生活的点点滴滴都艺术化了,审美化了,于是能够在任何时候取“适之意”,实现身心的自在和满足。正如他在《超然台记》中所言:“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伟丽者也。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存在即合理,世间之物存在一定是有它的价值与意义。苏轼“物皆有可观”之说与“世界上并不缺乏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谓异曲同工。审美是一种无功利的快乐,苏轼则认为物的现实功用与审美性是不相冲突的。甚至可以说,物的现实功用性正是物之美的体现。“哺糟啜醨,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物之好坏并不妨碍主体对“物意”的体验,“适意”是与外物自由而愉悦的拥抱。苏轼再三强调创作的“无意”性,并不是认为法度不重要,而是提醒人们要出乎法度,去感发生命,遵循自然之意,体验艺术创作本身所带来的快乐。“寓意于物”包含着对外物之美的发现,物我相融的体验,主体情意的释放。这一过程之中,主体与物契合,自由自在,精神愉悦,是“适意”的状态。(摘编自江梅玲《苏轼美学思想再探》)材料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纵是东坡自己也料想不到,竟然是一次贬谪,一个低谷,让他成就了自己的艺术人生。若是一辈子都无此周折,他可能像晏殊那样,做个太平宰相,闲来写写“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之类的闲雅诗词,只有在饱经人生的忧患之后,他才能写出“一蓑烟雨任平生”那样的淡定和“拣尽寒枝不肯栖”那样的孤洁。“一切文字,吾爱以血书者。”“血书”这么沉重的词语不适合一贯潇洒的东坡,但他的黄州诗文,确实是忧患之作,只不过他这样的绝世高手,可以举重若轻,挥洒自如,旷达的文字背后,仿佛浸泡着斑斑泪痕,是一抹“带泪的微笑”。松弛下来的东坡,将人生的重心从仕宦和进取转移到了生活和艺术之上,黄州那几年,他将以前因紧张忙碌而搁置的种种爱好一一拾起,以享受悠长假期的心态来享受他的闲置时光。比如烹饪美食。大名鼎鼎的东坡肉就是他住在黄州时鼓捣出来的,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这道菜的制作极其耗时,若还是以前的“苏太守”“苏大人”,怕是没有这个水磨功夫,只有闲下来的苏东坡,才能耐下心来“净洗铛,少著水”,静待“火候足时他自美”。比如读书著述。读书是东坡终生不辍的爱好,他的一大妙招是边抄边读,这样才能巩固记忆,在黄州时又开始重新抄写《汉书》,达到了随意抽取即可大段背诵的熟悉程度。也是在黄州,他开始注解《论语》和《周易》,东坡“经学三书”的《论语说》和《易传》即完成于此时,也奠定了蜀学一派的学术基础。比如建房筑屋。东坡特别爱建房子,在黄州时曾先后寓居定惠院、临皋亭,后来终于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在东坡筑了五间草房,落成之日,正值大雪纷飞,他兴奋地在墙壁上泼墨写意,画下了室外大雪纷飞的场景,并将之命名为“雪堂”,这栋以茅草为顶、后方覆瓦的房子,却是他在异乡安下的第一个家,更因为他的人格魅力,成为了黄州的文化中心。东坡在黄州的这段经历,总让我想起那个捕鱼为业的武陵人,来到一座山的入口,只见前方仿佛若有光,循着光而行,一开始非常狭窄,仅容一人通过,走了数十步后,终于豁然开朗。每个人生命中都有这么一段在幽暗的旅程中独自跋涉的时光,你无法依赖任何人,只能在狭窄的通道中踽踽而行。但是不要怕,因为前方还有微光在闪烁,只需循着光而去,终有一天会迎来豁然开朗的人生境界。牵引着东坡一路前行的那道光,正是他挚爱了数十年的文学艺术,照亮了他的至暗时刻,并将之神奇地化为艺术创作上的高光时刻。(摘编自慕容素衣《苏东坡传》)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苏轼提出“物皆有可观”,即认为只有具备实用功能的物品才能被赋予审美价值,物的美与其用途密不可分。B.材料一中苏轼主张“无意”创作,并不是认为法度不重要,但是如果不能超越法度,就不能体验艺术创作的快乐。C.材料二中“带泪的微笑”,“泪”是底色,是无法抹去的创伤与忧患;“微笑”是升华,是面对苦难的超脱与豁达。D.材料二认为正是由于苏轼放弃仕途追求,转而投身于生活与艺术创作,才成就了他艺术的高光时刻。2.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递进式结构,从苏轼对“适意”的主张到他对物的审美,再到对创作的审美,层层深入,逻辑严密。B.文章第一段用黄帝的例子,说明了“适意”就是主体进入审美境界之时那种浑然忘我、精神愉悦的状态。C.文章以“猪肉”“龙肉”比喻苏轼思想与禅、道的差异,形象地阐述了苏轼重视现实生活的态度,通俗易懂。D.文章通过引用论证、类比论证,证明了苏轼在逆境中以审美化、艺术化的态度实现物我融合,达到“适意”的状态。3.下列选项中,最贴近苏轼“物皆有可观”的一项是(3分)A.“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B.“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D.“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4.材料二写到“捕鱼为业的武陵人”,有何用意?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4分)

5.《赤壁赋》和两则材料都谈到苏轼走出人生困境的方式,请分析有何不同。(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墨子的魅力乔忠延你是否记得那颗量子卫星的名称?“墨子号”。对,“墨子号”!这令我欣喜而又疑惑,一颗映亮世界科学前端的实验卫星,为何要用古人来命名,而且选定墨子?直言不讳地告诉你,一提出这个问题就将我的浅薄和无知暴露得一清二楚。而我的浅薄和无知是自身文化的缺失,也是历史的偏颇所致。缺失和偏颇的实质源自对墨子的误解。至今每当提起墨子,马上浮现的就是他披星戴月狂奔楚国的身影。尽管他前后甩动着胳膊,手中什么都没拿,我总觉得他高擎着一面“兼爱”的旗帜。是的,“兼爱”是墨子的重要作为,而且那次“止楚攻宋”就是最醒目的亮点。许多史书都坚持要言不烦,这是优点,优点背后却潜藏着隐忧,一次醒目的壮举会掩没其他类似的行为。墨子还劝说楚国所属的鲁阳文君放弃攻打郑国,劝说齐太公放弃对鲁国的攻掠蚕食。这些“非攻”的事迹,都被“止楚攻宋”的光环屏蔽了。若要较真,“止楚攻宋”光环,只是大事件屏蔽类似的小事件。这只是小屏蔽,大屏蔽是“兼爱”的光环屏蔽了墨子人生的另一半。就如我们站在地球村里看月亮,祖祖辈辈看了上万年,甚至以花好月圆寄托家庭与物事的圆满,其实仅仅看到了月亮的半边,或说正面。若不是肩负探月使命的“嫦娥五号”登上月球背面,拍摄回图像,至今我们也难以见识月球的另半边。①那么,墨子被屏蔽的是哪一面?回答是:认知自然学科的那一面。合成墨子完整人生的是文史学科加自然学科,而多年来我们传扬的“兼爱”仅仅是文史学科。提到文史学科,似乎看见被誉为诸子百家的老子、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云集而来,蜂拥在树阴清凉的百花园里各抒己见,侃侃而谈,此时却独独不见墨子的踪影。墨子呢?他非但没有在清凉的绿荫下发表自以为是的高见,反而是在骄阳下站了好久好久。②怪不得他是墨子,即使他不是姓墨名翟,也只能称之墨子,面孔早就被晒得黑黢黢的。他时而仰首望日,时而侧头观测,时而沉默无语,时而欣慰微笑。他在摆弄什么,没人清楚。几千年后我在《墨经》里读懂了他的举止,这是在观察阳光,用当代人的话表述是在进行光学实验。③《经说》(下)记载的实验结论是:“景,光至,景亡;若在,尽古息。”景,影子。光线照射到的地方,影子就不存在。换言之,只有光被物体遮掩,才会出现影子。还有:“景到,在午有端与景长,说在端。”“到”即“倒”,影子颠倒,在于光线交错之处有一点状小孔,同时影像与物体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因为点状小孔极其小。还有:“景迎日,说在抟。”影子迎着日光,是由于日光被反转。反转,即反射。……不能再列举了,论说多多,多是关于光学的认知。这还只是墨子学说的一个方面,墨子笔下何止是光学知识,还有力学、声学。这光学、力学、声学,就是墨子的自然学识,还只是一个门类,关于物理学科的。他还有数学,特别是几何学科认知,涉及倍数、数位和点、线、面、体,与西方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堪有一比。墨子还研究过天文学,对太空宇宙、地球运转和时空认知都有异乎寻常的识见。仅就宇宙和时空而言,他认为空间为“宇”,时间为“宙”,差一点就成全了“宇宙”的概念。进而,他把时间、空间和物体运动统一联系起来,得出结论:在统一的宇宙中,物体运动在时间中是先后差异,在空间中是位置移动。没有时间先后和位置变化,就没有运动。自然,离开时空的单纯运动是不存在的。对此,后世科学家的评价是,第一次构建起了科学时空理论。对墨子这朴素时空理论添加完美注脚的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只是要众生苦苦等待到两千年后。还有关于波和粒子的“宇宙开创论”、日月对恒星位置的退行运动等等,限于篇幅,实在不能一一介绍。谨此粗略一扫描,墨子就从诸子百家中巍峨耸起,超然高拔。只有他的学说才具有使社会正常运行、平稳发展的学识能源。这能源兼具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而不是厚此薄彼。毫无疑义,真正承载人间正道的是墨子学说;能让中华儿女领跑人类,还不至中断的是墨子学说。胡适认为,“墨翟也许是中国出现过的最伟大的人物”“是伟大的科学家、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可惜,秦始皇以法家为师,治理天下,不仅“焚书坑儒”,还把墨家弃之不用。汉武帝倒是改弦更张,采取董仲舒的方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激活了儒学。然而,“君子不器”是儒家的教规,鄙视技艺,将之贬低为“玩物丧志”,墨学哪能登上大雅之堂?只能遭封控,再静默。墨学的沉寂,不是墨子的遗憾,而是华夏儿女的遗憾。④墨子早已闭目休憩在另一个世界,自然无遗憾之感,感觉到的是我们这些后来人。我们不得不为祖国步履蹒跚而痛心疾首。梁启超翻阅典籍史册,面对墨子惋叹道:“只可惜我们做子孙的没有出息,把祖宗遗下的无价之宝,埋在地窖里二千年。”陈独秀更是遗憾地叹息:“假若墨学不绝,汉以来的历史绝不会如此。”

墨学的哑然暗淡,无疑是泱泱中华落后于列强,以致遭受侵略蹂躏的根源!俱往矣,民族在反思中清醒,在清醒时崛起,“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升空就是崛起的明证。如今仰望星空,欣慰的不只是“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领跑着这个学科的全球梯队,还有“墨子号”放射的时代光芒。墨子走出了尘封的岁月,以神州的光色亮相人寰。墨子能成为“墨子号”,首先因为他最早与量子科学结缘。数千年来的偏颇、缺失,已成为往事。面向未来,我们的民族不仅注重“兼爱”这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光大,而且将科学领域的探求与创新,摆在重中之重。两条腿发力,两支臂挥舞,如同伸展两翼,振翅引领中华民族飞翔。飞翔,在先祖光芒的辉映下飞翔!(摘编自《从墨子到“墨子号”》,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墨子的魅力”为题,从“墨子号”量子卫星的命名写起,既引出了写作对象墨子,又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B.墨子“止楚攻宋”的事迹被广泛传颂,但作者认为这种传颂夸大了该事件的影响力,不利于全面认知墨子形象。C.作者用“嫦娥五号”登月事件,并非为证明墨子对天文学的贡献,而是为了说明墨子的科学成就像月球背面一样,长期被忽视。D.文章引用梁启超、陈独秀的叹惋之语,高度赞扬了墨子学说的价值,启发读者重新认识墨子的智慧。7.对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用设问句引导行文思路,引出后文进一步阐述墨子在自然学科方面的贡献及被屏蔽的原因等内容。B.句子②幽默诙谐又饱含深意,从独特视角展现了墨子的形象,拉近了读者与墨子这一历史人物的距离。C.句子③引用文献来印证墨子在光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体现了文章语言的生动性和准确性。D.句子④“闭目休憩”用了讳饰手法,把墨子离世这一事件以较为温和、委婉且富有情感的方式表达了出来。8.本文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4分)

9.文中提到“真正承载人间正道的是墨子学说;能让中华儿女领跑人类,还不至中断的是墨子学说”,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忻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屦,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选自苏轼《放鹤亭记》)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而山林遁A世之士B虽荒惑C败乱D如酒者E犹不能F为害G而况于鹤乎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适当其缺”中的“适”意为“恰好”,与“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居》)、“择所适”中的“适”意思不同。B.“风雨晦明”中的“晦”意为“昏暗”,与《登泰山记》中“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中的“晦”意思不同。C.“忻然而笑”中的“而”,与《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的“而”用法不同,前者表修饰关系,后者表顺承关系。D.“黄冠草屦”中的“冠”与“屦”,名词活用作动词,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端章甫”的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云龙山人因彭城大水迁居东山,于山上建亭,命名为“放鹤亭”,这源于山人驯养二鹤、纵其飞翔的雅趣。B.苏轼用《易经》《诗经》中鹤的意象,表达对山人隐居之乐的歆羡,认为这份快乐即使是君王也不能改变。C.“西山不可以久留”,表面上是招鹤回归,实际以“西山”喻指出仕为官,隐含仕途艰险,应迷途知返之意。D.结尾山人以“有是哉”回应苏轼的议论,并作歌表明心志,体现二人对“隐逸之乐”的精神共鸣。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4分)

(2)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4分)

14.作者列举刘伶、阮籍的事例,有何用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分)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与张枢密①罗仲舒孤愤全凭尺素书,一官牢落竟何如。兵威似火难言熄,世事犹棋祇报输。鱼弃青蒲归浅渚,鸟忘白粒堕枯株。杞人纵有忧天志,忍见鸱夷赐子胥②。【注】①张枢密:即张浚,靖康之变后,任枢密院编修官。一生力主抗金,出将入相,因与秦桧等主和派政见不合,多次被贬。②鸱(chī)夷赐子胥:夫差听信谗言,对伍子胥的忠谏产生反感,赐剑伍子胥,命其自杀,并下令将他的尸体装入“鸱夷”(一种用皮革制成的袋子,可用于盛酒或装尸体),投入钱塘江。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孤愤”二字奠定全诗情感基调,满腔孤愤只能借助文字向友人倾诉,无奈悲凉。B.“竟何如”一句,以强烈的反诘,表达出诗人面对腐朽的官场却无能为力的愤慨。C.颔联写战情紧急,将士们报国热情如火,但世事难以预料,作战总以失败告终。D.颈联以鱼“归浅渚”、鸟“堕枯株”为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志士失路的苍凉。16.诗歌尾联情感丰富,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李教授酷爱陶渊明的诗文,他给自己的书房取名为“容安斋”,出处便是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

”两句。(2)家长会上,班主任用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的“

”,告诫家长溺爱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还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伤害。(3)语文老师讲解“通感”修辞手法,强调“通感”打破了感官的界限,使不同感官体验相互交融,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小刚立刻就想到了高中教材古诗文中的“

,

”两句。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语言似乎越来越“不值钱”了。当“绝绝子”取代了“很棒”,当“YYDS”备受亲睐,当“宝宝”成为全民称谓,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个“语言通胀”的时代。曾经珍贵的词汇因过渡使用而失去蕴藏的意义和原有的价值,最终导致整个语言体系的“购买力”下降。当“女神”“天花板”等词被烂用,真正的卓越反而失去了专属的表达;当“史诗级”“炸裂”成为日常修辞,重大事件的描述反而显得苍白无力。语言通胀正在模糊正式与非正式语境的界限————当“爱你”在表白时显得单簿,当“好的”在工作群里显得冷漠,人们不得不戴上多重语言面具,徙增社交负荷。也有网友表示,

,中国人的情感表达常自带“克制基因”,尤其是在亲情、爱情里,“我爱你”“我想你”总显得难以启齿,不妨让“通胀”为这份含蓄松松绑,为人际关系注入暖意。不仅适度的语言通胀没有让语言失去真诚,反而让真诚有了更轻松的出口,让每一次对话都能成为拉近关系。面对这场语言危机,我们需要的不是全面否定,

。用更丰富、更精准、更清晰的话语来表达自己、沟通世界,从而消除夸张、肤浅、生搬硬造的表达方式。比如在网络用语之外保留一方“语言净土”,真正的情感共鸣往往藏在简洁的话语中————一句“我懂你的疲惫”或许比十个“抱抱”更有力量。比如坚持对文字的热爱,或阅读、或记录、或写作,都有助于我们扩大词汇量,增强语言的精确性和感染力。当我们学会用“春风十里”形容美好,用“见字如面”传递思念,用“灯火可亲”勾勒温暖,用“岁月沉香”沉淀过往,那些未被“通胀”稀释的词语紧缩的情感终将在时光中沉淀出金子般的光泽。18.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表述不当,请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

19.下列词语与文中的“语言通胀”得名方式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A.认知茧房B.记忆发酵C.时间折旧D.国风美妆20.文中前两段有多处错别字,请任意找出三处并加以修改。(3分)

改为

改为

改为

21.请在横线处填写恰当句子,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22.阅读下面的聊天记录,完成题目。(6分)读书群里的小王,非常赞同赵老师的观点,请你以小王的身份发一条信息,重新表达阅读《红楼梦》后的“百感交集”。(100字以内)

三、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本试卷阅读I的“材料二”提到,一道微光照亮了苏轼的至暗时刻,他循光而去,成就了艺术上的高光时刻。而今,我们身处在一个美好的时代,但似乎又面临着新的“幽暗”:信息的迷雾、成长的焦虑⋯⋯但总有一道“微光”引领我们前行。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一、阅读(70分)(一)阅读I(19分)1.(3分)C(A项“只有……才……”的条件关系不成立;B项“如果……就……”说法绝对;D项原文说“将人生的重心从仕宦和进取转移到了生活和艺术之上”,并非“放弃仕途追求”)2.(3分)D(材料一并未使用类比论证)3.(3分)B(A项聚焦社会矛盾;C项表达对国家破碎的悲痛;D项表达无法解脱的哀愁)4.(4分)

①作者以武陵人在“光”的指引下发现了世外桃源,类比苏东坡的黄州经历,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感染力。(2分)②自然引出下文的哲理升华,揭示出“循光而行才能走出困境”这一生命哲学,强调文学艺术对苏东坡人生的指引作用。(2分)5.(6分)①《赤壁赋》中,苏轼面对生命短暂、个体渺小等人生困境,从对水与月“变”与“不变”的思考中,领悟到人与天地万物同存永恒,要享受自然。(2分)

②材料一中,苏轼面对人生逆境,用“物皆有可观”的乐观心态,把生活艺术化、审美化,在“不适”的环境中寻找到心灵的适意。(2分)③材料二中,苏轼被贬黄州,将人生的重心投身到生活和艺术上,借诗文、美食等走出至暗时刻。(2分)(二)阅读Ⅱ(16分)6.(3分)B(“这种传颂夸大了该事件的影响力”错误)7.(3分)C(“生动性”错,本句属于客观记录、平实表达)8.(4分)①将诸子百家在清凉绿荫下侃侃而谈,与墨子在赤日炎炎下进行光学实验作对比,突出了墨子专注于自然科学研究、不随波逐流发表空洞言论的独特形象,展现了墨子对科学探索的执着精神。②将秦汉以来墨学的哑然暗淡,与如今“墨子号”量子卫星发射升空、墨子学说重新受到重视作对比,强调了时代的发展,以及民族的反思与崛起。(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9.(6分)①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墨子学说在维护正义、民族振兴方面的价值。②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是构建和谐世界的精神基石,承载着人间正道。在当今世界,“兼爱”“非攻”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处理国际关系和社会矛盾的智慧。③墨子在光学、力学等多方面的研究,体现了对科学真理的追求和探索精神。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墨子的科学探索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在科学领域不断创新,推动国家进步。(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三)阅读Ⅲ(20分)10.(3分)BEG11.(3分)C(两者都表修饰关系)12.(3分)B(原文意为“隐居之乐,即使是君主之位,也不与之交换”)13.(8分)(1)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旦”“纵”“所如”“陂田”各1分)(2)面南称王的君主,即使对像鹤这样的清高闲逸之物,尚且不能沉迷,一旦沉迷就会亡国。(“南面”“虽……犹”“如鹤者”“好”各1分)14.(3分)刘伶、阮籍以饮酒保全真性情,而留名于世,(1分)与因酒而荒惑败乱者形成对比,(1分)突出了君主之乐和隐士之乐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1分)(四)阅读Ⅳ(9分)15.(3分)C(对“兵威似火难言熄”的理解有误,“兵威”这里指战争局势的残酷紧迫)16.(6分)①诗人用“杞人忧天”的典故,抒发对国家时局的深切忧虑。“纵有”二字写出有心报国、无力回天的怅惘。②诗人引用伍子胥的典故,借这一悲剧,暗指当时忠奸不分、贤才遭嫉的现状,含蓄地表达了对忠臣遭遇迫害的极大悲愤。(每点3分)(五)名篇名句默写(6分)17.(1)倚南窗以寄傲

审容膝之易安(2)虽曰爱之

其实害之(3)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间关莺语花底滑

幽咽泉流冰下难(每空1分)二、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8.(4分)适度的语言通胀不仅没有让语言失去真诚,反而让真诚有了更轻松的出口,让每一次对话都能成为拉近关系的契机(机会、桥梁、纽带、催化剂)。(每处修改2分)19.(3分)D

20.(3分)“亲睐”改为“青睐”;“过渡”改为“过度”;“烂用”改为“滥用”;“单簿”改为“单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