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悲剧成因研究_第1页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成因研究_第2页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成因研究_第3页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成因研究_第4页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成因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娜·卡列尼娜》悲剧成因研究AStudyoftheCausesofTragedyinAnnaKarenina摘要: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我们一生追求的幸福是自由,渴望的幸福是美好,而安娜追求着和我们一样的幸福,却最终无法得到,只能是最大的悲哀,最简单的幸福却对安娜来说却那么的困难,那么的难以获得。导致这种悲剧的原因无非就是残酷的社会政治、无奈的经济发展、落后的思想文化,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导致安娜人生悲剧的“凶手”,安娜选择卧轨就是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反抗,安娜的悲剧是由于和卡列宁组成的不幸家庭、和渥伦斯基没有基础的盲目爱情造成的。我们希望通过对安娜悲剧的成因进行分析来诠释这部作品的现实意义,从而深入反思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不平等、思想的偏见以及社会矛盾如何影响个人命运。关键词:自由爱情、人生追求、男女平等、生命的意义ABSTRACT:Allhappyfamiliesarealike,butunhappyfamilieshavetheirownmisfortunes.Thehappinesswepursueinourlifeisfreedom,andthehappinesswedesireisbeauty.Annapursuesthesamehappinessasus,butcan'tgetitatlast.Itcanonlybethebiggestsorrow.ThesimplesthappinessissodifficultandhardforAnna.Thereasonforthistragedyisnothingmorethancruelsocialpolitics,helplesseconomicdevelopmentandbackwardideologyandculture.Allthesearethe"murderers"ofAnna'slifetragedy.Anna'schoiceofsleepertrackistheresistancetothesocialenvironmentatthattime.Anna'stragedyiscausedbytheunfortunatefamilycomposedofKareninandtheblindlovewithoutfoundationofwallensky.WehopetoanalyzethecausesofAnna'stragedytoexplainthepracticalsignificanceofthiswork,soastoreflectdeeplyonthesocialinequalityofwomen,ideologicalprejudiceandhowsocialcontradictionsaffectpersonaldestinyatthattime.Keywords:Freelove,pursuitoflife,equalitybetweenmenandwomen,significanceoflife.

悲剧的表现安娜与卡列宁神奇的命运从来都是会和我们开着大大小小的玩笑,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结合在一起,为了所谓的人生。安娜和卡列宁的结合就是他们尊崇接受上帝的指引,抛开所谓的个人意愿,抛开个人追求。即使安娜的确是遵循上帝的指引,遵循当时社会的秩序,和卡列宁结婚、为其生儿育女,然而她从未放弃自己对于爱情的追求,她希望丈夫能够给予自己更多的关怀与更多的爱怜,甚至渴望在卡列宁那里得到少女时代所憧憬的浪漫爱情。但是作为一个人人称赞的为人民服务的卡列宁来说,妻子只是维持家中正常秩序,打理家庭琐事的一个存在,他忘记了自己该有的爱情,忘记了作为丈夫应该去呵护自己的妻子,为了他心中的国家命运,他忽略了家人,忽略了作为丈夫、作为父亲的职责,其实他爱着自己的妻子安娜,也爱着他们的儿子谢廖沙,但是他从未想过要去表达他的爱,也不会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关心,他忘却了陪伴家人背后的真正意义。对政治权力和社会地位的强烈追求,使他成为了一个冷漠自私的工具人,成了一架冷酷的“官僚机器”。[7]在小说的第一部第三十章中提到安娜从莫斯科离开乘车回到彼得堡,在彼得堡的火车站看到了自己分别一段时间的丈夫,“‘哎呀,我的天,他的耳朵怎么变成这个样子了?’她望着他那冷冰冰的、一本正经的脸,特别是他那对现在使她感到惊奇的、撑住园礼帽边缘的大耳朵,心里想。他一看到她,就向她走过来,嘴唇上浮起他那惯常的嘲笑,他那双疲惫的大眼睛直瞪着她,当她遇见他执拗而疲倦的目光时,一阵不愉快的感觉揪住她的心,仿佛她原本希望看见的他不是这个样子的。特别是使她吃惊的,是当她遇见他时所产生的那种对自己不满的感觉。这是一种由来已久的熟悉的感觉,也就是对待丈夫关系上的虚情假意。她以前没有注意到这种感情,现在却十分明白而痛苦地意识到了。”[1]这一段的描写,首次提及夫妻两人对彼此的不满,安娜在莫斯科和渥伦斯基的这场出乎意料的“偶遇”刺激了安娜的沉寂内心,使得安娜无法克制自己对美好爱情的憧憬,也让安娜对自己的丈夫产生了“由来已久的熟悉的”不满。小说中安娜与丈夫的第一个直接冲突在从这里开始,悲剧结尾也从这里埋下伏笔。安娜为了家族放弃了自己的人生,不在乎所谓的命运,或许她也爱着自己的丈夫,在小说开始,安娜优雅自然的态度,对待丈夫卡列宁的态度也是像自然的顺从的妻子的样子,就像等待主人喂养的宠物一般,卑恭有礼。对比中国古时候女主内男主外的情形,简直如同一辙,女子付出自己的一生操劳家务、处理日常的琐事,男子四处游走、维系家庭生计。渐渐地两人越走越远,同床异梦,必然如此。安娜的家庭是不幸的,缺少爱情,缺少真诚,缺少理解,安娜和卡列宁的婚姻注定是个不幸的悲剧。在小说的最后,安娜选择了卧轨死亡,卡列宁参加了安娜的葬礼并带走了安娜和渥伦斯基的女儿,独自抚养两个孩子长大成人。卡列宁和安娜都一样是不幸的,因为卡列宁最终的生活是孤独的。即使他拥有着尊贵的贵族身份和社会地位,但是在家庭中却是彻底失败的,他的爱情、人生是没有故事的,他的一切都只是为了追求更多名利的牺牲品,与其说卡列宁是杀死安娜的刽子手之一,不如说他是安娜死亡的见证者。他和安娜的婚姻本就是不幸福,只是卡列宁并不在乎这些罢了。当安娜去世之后,我猜想大约卡列宁的内心也是有所波动的吧,毕竟那曾是他的妻子、他孩子的母亲。卡列宁最后愿意抚养安娜的两个孩子,这就足以证明他曾经为安娜内心波动过。或许有人说,这是卡列宁为了保全自己在上流社会的好口碑的一种正常做法,但是这何尝不是卡列宁对家庭表示愧疚的做法呢?安娜与渥伦斯基在小说第一章中介绍到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第一次相遇,“在这短促的一瞥中,渥伦斯基发现她(安娜)脸上有一股被压抑着的生气,从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盈盈的樱唇中掠过,仿佛她身上洋溢着过剩的青春,不由自主地忽而从眼睛的闪光里忽而从微笑中透露出来。她故意收起眼睛里的光辉,但它违反她的意志,又在她那隐隐约约的笑意中闪烁着。”一见钟情,说的就是渥伦斯基第一次见到安娜的情形。惊鸿一瞥,一开始的爱是淡淡的痴迷,浓浓的情欲,但随着相识相知不断地加深,这种爱愈发地无法自拔。他们的相遇是美好的,所以渥伦斯基对安娜猛烈的追求让安娜在渴望被爱、追求爱情的情况下,不顾一切的投入渥伦斯基的怀抱。但是这种不为当时社会所普遍认可的浪漫爱情终是昙花一现,尤其是渥伦斯基在激情过后,对安娜的冷落,让安娜成为他们爱情的孤独坚持者。“安娜看着渥伦斯基同平时一样洒脱地坐上马车,一条腿搁在另一条腿上,戴上手套,就在转角处消失。随着渥伦斯基消失在安娜的视线中,安娜的最后的顽强、最后的理智也随之消失,‘他走了!全完了!’安娜站在窗前的自言自语”,这段描写暗示着安娜的生命也将走到尽头。在安娜的茫然无措中,安娜在一个火车站想起了她同渥伦斯基初次相遇的那天被一辆火车轧死的人,安娜同样选择相同的结局——卧轨自杀。“我要惩罚他,摆脱一切人,也摆脱我自己。”“那支她曾经用来照着阅读那本充满忧虑、欺诈、悲哀和罪恶之书的蜡烛,闪出空前未有的光辉,把原来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都给她照个透亮,接着烛光发出微弱的哔剥声,昏暗下去,终于永远熄灭了。安娜的生命也永远的结束了。”安娜的死亡给渥伦斯基带来了一种良心上的谴责,他志愿参军去塞尔维亚和土耳其作战,但愿求得一死。在他们这段所谓神圣的爱情中,安娜和渥伦斯基也都是悲剧故事的主人公,他们最后都受着自己内心的煎熬和痛苦,在绝望与悲伤中度过自己的余下人生。如果说安娜是这个悲剧的主要表现者,那渥伦斯基就是这个悲剧的次要表现者,小说中的渥伦斯基英俊帅气、聪明、出身好等等,几乎所有的人生优势都存在于渥伦斯基的身上,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最终只剩下悔恨、痛苦和内疚,在生命的最后但求一死,别无他想,这是多么的悲哀啊,又是多么的可悲啊。悲剧的成因社会原因列夫·托尔斯泰创作《安娜·卡列尼娜》时受当时的社会形势影响很大,19世纪后半期的沙皇俄国,当时正值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整个社会处于由古老、守旧的封建主义社会向新兴资本主义社会过渡阶段,尤其是在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各种强力冲击下,俄国封建农奴制度迅速走向崩溃,封建贵族地主日趋腐化堕落的政治思想与新兴资产阶级人文思想发生了激烈的对撞,其中的政治、经济制度,思想、道德观念也在急剧性的变化之中。众所周知,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转变过程,它不像法国大革命是自下而上的彻底阶级革命,其新兴的资产阶级思想载体不是从封建平民阶层、小地主生产者阶层中产生的,而是由一批把持政权的封建官僚、大贵族地主阶层转变而来的。在转变过程中所残留下来的封建传统、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仍然根深蒂固,诚如小说中列文所说:“一切都是混乱的,一切都正在建立。”[2]而当时的列夫·托尔斯泰惶惶不安,怀疑自己生存的根本目的和生存意义,因为自己是本身一个贵族,是一个生活在奢华的贵族地主家庭的人,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研究各种有关哲学和宗教的书籍,访问当地神父、主教、修道士,结交农民,寻求最终的答案,终于完全否定了官办教会,接受了宗法制农民的信仰,将自己长期的思想矛盾和家庭冲突融合进了《安娜·卡列尼娜》。尖锐的社会矛盾《安娜·卡列尼娜》创作的背景大约是19世纪70年代沙俄农奴制行即将崩溃之时,当时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战败,帝国经济一片凋敝,上流社会腐化蔚然成风,安娜对爱情的热烈追求正好与当时的社会潮流思想相反,就如同小说中当人们逐渐发现安娜对丈夫的不忠之后,在舞会上对安娜的各种无情讽刺,以及各种激烈的责怪。众人对安娜的冷嘲热讽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女性没有追求自由的基本权利,就像当初安娜接受姑姑的安排嫁给比自己大好几岁的卡列宁一样,没有爱情的基础,更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利。当她遇到渥伦斯基时,安娜沉睡的爱情全部被唤醒,但腐朽的制度不允许安娜这种先进思想的存在,弱小的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解放的思想要求,与强大的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相碰撞,产生巨大的矛盾,代表着封建贵族势力的安娜在新兴资产阶级势力与旧封建贵族势力的较量中追求着个性解放,使得安娜的人生最终以悲剧结束。[3]“一切社会问题都归结到农奴制度及其残余做斗争。”[4]安娜的爱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是无法实现的,因为安娜一个人的力量是弱小的,无法与强大的封建思想相抗衡。在安娜生活的贵族上流社会,人们追求地位、金钱、名利,过着一种糜烂、堕落的生活,他们不允许出现不同,就好像他们不允许他们的生活有所改变,就好像他们坚持的与新兴资产阶级做斗争,就好像他们固执地坚持着封建思想,维护自身所谓的阶级“高贵性”。安娜不顾一切的为了爱情与丈夫决裂,在当时社会是无法被接受的,社会尖锐的矛盾冲突导致安娜成为当时新兴资产阶级个性解放要求与充满着封建农奴制痕迹的俄国资产阶级社会思想道德尖锐冲突的牺牲品。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在封建制度下,男女地位极度的不平等,妇女地位极其低下,甚至是完全被忽略,安娜所处的时代,女性就像是男性的附属品一样的存在,没有任何地位,更没有尊严,这也为安娜的悲剧添上了浓厚的一笔。小说中在提及安娜思念儿子时写到“一想到儿子将会对抛弃了他父亲的这个母亲抱有什么样的态度。”可以看出安娜内心的痛苦,安娜追求自由、平等的爱情,在那个男尊女卑的时代是不被允许和认可的,所以安娜最终只能走向悲剧。安娜代表的就是在当时社会的女性形象,也代表着新兴资产阶级形象,在资产阶级的信条中,夫妻相处不真诚,男人在外花天酒地、逢场作戏、左右逢源甚至是和其他女性接触都是正常的,甚至受到社会、法律、宗教等的保护,相反地,如果这些行为出现在女性身上,则会被批判为不守妇道、不遵守社会秩序,会被大众所批判、唾弃,被社会舆论碾压。安娜不顾一切的追求爱情,就是在对这不平等的待遇进行反抗,最终势必会被镇压,安娜也最终会在内心的纠纷和舆论的压迫中走向灭亡。个人原因安娜内心的矛盾安娜是一个有着相对进步思想的新时代女性,安娜追求一种自由、平等、有爱情、有希望的社会生活,追求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而当时的社会发展必然与这种追求发生所谓的碰撞,造成必然的悲剧。“有一种被压抑的生气,从她那双亮晶晶的眼睛和笑盈盈的樱唇中拂过,仿佛她身上充满着过剩的青春,不由自主地忽而从眼睛的闪光里,忽而从微笑中透露出来。她故意收起眼睛里的光辉,但它违反了她的意志,又在她那隐隐约约的笑中闪烁着。”[2]眼睛里的光辉,反映了安娜热烈、不安分的灵魂,掩盖不住她自身性格的洒脱、大胆和所有对新的生活的追求。追求自由的爱情是安娜离经叛道的表现,在她沦陷于渥伦斯基的热情之下时,安娜就已经遭到了那个时代的抛弃,如同安娜与渥伦斯基发生亲密关系时,安娜说到“上帝啊!饶恕我吧!”“一切都完了.......”即使在安娜理智尚存的最后一刻,安娜依旧是祈祷着上帝的宽恕,安娜的思想和内心都是矛盾的,一方面,她思想受到社会背景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她又渴求着自由的平等,安娜内心的矛盾是造成安娜心中崩溃、绝望的重要原因,这也间接导致了安娜最后的死亡,又在死亡的那一刻的想要后悔。安娜的内心是矛盾的,她追求着自由平等的爱情,追求一种肉体和精神自由的爱情,把和渥伦斯基的爱情当作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所处社会处境的反抗,但是安娜从小接受的教育和宗教信仰却束缚着安娜追求爱情的决心和步伐,她的个性和行为被上流社会唾弃,被上流社会蔑视,也最终被上流社会抛弃,安娜将所有的一切情感倾注在渥伦斯基身上,以至于在渥伦斯基厌恶了他们的关系之后表现出疏离时,安娜的整个精神世界陷入了疯狂,最终以卧轨的方式结束自己的一生。[5]安娜的母性情怀谢廖沙是安娜与卡列宁的儿子,也是安娜的第一个孩子,安娜在和卡列宁结婚后,将所有的精力全部放在谢廖沙的身上,她爱着她的儿子,她曾将将儿子当作婚后生活的全部,全心全意的爱着谢廖沙,安娜在与卡列宁的婚姻中,安娜接受了命运的不公平,接受了这个不公平的婚姻安排,她爱着她的孩子,但是也愧对她的孩子。安娜与渥伦斯基享受他们爱情的旅行时,安娜的幸福和快乐,在她想起谢廖沙的那一瞬间都将灰飞烟灭,她忍受着对儿子的思念之苦,忍受着舆论的谴责之痛,“渥伦斯基无法理解,天性刚强而又诚实的安娜,怎么能够忍受这种欺骗维持的局面而不愿摆脱;他没有想到,这当中的主要原因就是她无法说出的那个词——儿子。当她想到儿子,想到他怎样对待抛弃他父亲的母亲时,她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不寒而栗,以致无法认真考虑,而只能像一般女人那样竭力用不切实际的判断和言词来安慰自己,以便让一切都维持现状,以便能忘记儿子将会怎么样这个可怕的问题。”[6]正是对儿子的愧疚,让安娜的内心痛苦而挣扎,导致她精神压抑,进而崩溃,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在这方面,安娜就如同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母亲一般,为了儿子在挣扎,也为了自己的追求而挣扎,孩子就像是最后的稻草,崩溃了的作为母亲的安娜,这是的安娜与别的母亲并无不同,坚强而又脆弱,婚姻的不幸,让母亲更加爱着自己的孩子,即使发生了再多的悲剧,为了孩子或许可以放弃一切,她是那么的爱着她的孩子,所以在卡列宁利用自己的身份、安娜的出轨等等理由,从安娜身边夺走谢廖沙时,等于让近乎绝望了的安娜,失去了最后一道光明。安娜和卡列宁之间生活的矛盾安娜和卡列宁的婚姻属于传统的包办婚姻,没有爱情的基础,没有所谓的生活激情,在他们两个人之间有的只是各种生活的需要和准则,卡列宁的保守、固执,让原本对这段婚姻不满的安娜更加没有了生活的激情。“卡列宁生活中的每一分钟都预先排定,都有活动。为了完成每天摆在他面前的事情,他总是严格遵守时间。”[1]卡列宁的生活是那样的无趣、枯燥,这也让安娜失去了对生活的追求。“不紧张,不休息。”[1]这是卡列宁的生活信条,让卡列宁的生活朝着一种死板的方向一步步地发展。安娜原本就是一个性格热情奔放、追求生活质量的女性,与卡列宁的生活和工作背道而驰,在他们的婚姻中,安娜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为了他们家庭的和谐,两种本质上有着天壤之别的生活方式加深了安娜和卡列宁之间的矛盾,两种生活方式的不同更加促使安娜对爱情的渴望,也是造成安娜悲剧的原因之一。安娜和渥伦斯基之间爱情的矛盾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爱情,是渥伦斯基的一见钟情之后的猛烈追求,安娜原本被生活磨去的热情在渥伦斯基的追求下重新燃起,就像火花一样,转瞬即逝。渥伦斯基是典型的浪荡公子的形象,“结婚这件事在他永远无法想象的。他不仅不喜欢家庭生活,而且从他们这批单身汉的观点看来,成立家庭,特别是做一个丈夫,是很别扭,很不习惯,简直是十分可笑的。”在小说的最开始对渥伦斯基爱情观的描写就暗示了安娜与渥伦斯基最终的悲剧,渥伦斯基浪荡公子哥的形象不会因为安娜的出现而发生什么实质性的改变,即使在他和安娜相遇之初,他做到了对安娜的一心一意,但是就好像孩童一般,得到了便不再珍惜,安娜对渥伦斯基近乎病态的控制欲和极度的不安全感,让安娜怀疑她和渥伦斯基的爱情,这段感情后期的空虚让安娜很是难过,渥伦斯基在舆论的压力下放弃了这段爱情,无疑不是将安娜推向了绝望的深渊,导致安娜和他自己的悲剧。悲剧的书写意义悲剧的实质是什么?别林斯基指出:“悲剧的实质,就是在于冲突,即在于人心自然欲望与道德责任或仅仅与不可克服的障碍之间的冲突、斗争。与悲剧的观念结合着的是阴森可怕的事件和不幸结局的观念。德国人把悲剧叫做悲惨的场面(Trauerspiel),而悲剧确实是悲惨的场面。如果说血泊和尸体,利剑和毒药不是它的无可或缺的特征,然而它的结局则永远是人心中最珍贵希望的破灭、毕生幸福的丧失。由此就产生了它的阴森庄严,它的巨大宏伟:悲剧中笼罩着劫运,劫运是悲剧的基础和实质。”[7]别林斯基把冲突视为悲剧的实质,一部悲剧如果没有冲突就无所谓悲剧。[8]书写悲剧对女性主义的意义悲剧反映主人公不幸的结局,那就必须通过剧烈的冲突使剧情达到高度的惨烈和恐怖。只有这样,观众才能从这种惨烈和恐怖的场面中得到审美快感,并由之领悟到某种性格力量。[8]《安娜·卡列尼娜》的创造了“安娜”这一富有魅力的女性形象,安娜是可怜的,更是可悲的,因为她的生活是不幸的,她的结局也是不幸的,列夫·托尔斯泰对安娜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对女性主义的清醒地认识,平等的生活才是每个时代都应该明白并且实行的理念。关于女性主义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并且在多部小说和文章中提起,男尊女卑的信条不应该继续存在,女性应该追求独立,从而为自己求得更多的机会和平等的待遇。在我看来,女性需要独立必然需要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道理。在《安娜·卡列尼娜》这本小说中,不妨做一个大胆的猜测,安娜作为一个完全的家庭主妇,依靠丈夫卡列宁的经济支持维系着表面的风光,即使安娜的精神世界有多么的充实而丰富,没有经济能力的安娜靠着丈夫的救济过日子,在和渥伦斯基坠入爱河后,又依靠渥伦斯基,这不会是一个健康的关系纽带,所以,男女平等的生存环境需要女性自己争取,女性应该靠自己奋斗赢得相应的尊重,而不是等待他人的垂怜施舍。书写悲剧对爱情的意义《安娜·卡列尼娜》围绕安娜和卡列宁的宗教爱情、和渥伦斯基的自由爱情展开,小说中大量的描写爱情的悲喜,给读者带来不一样的对爱情认知的感受。小说的最后却是悲剧的结局,也暗示了安娜爱情的悲剧。在小说中同时也描写了列文和吉蒂的爱情,两段爱情不同的结局给小说带来了一种对比的色彩,也加重了读者对爱情意识的思考。像安娜一样,接受所谓的命运的安排、家人的安排,嫁给自己不爱,甚至不在乎自己的人,最终收获的不过就是一个“悲”罢了。即使在婚姻中遇到自己爱慕的人时,若是不顾一切,若是没了心心相惜的呵护,即使有了所谓的爱情最终也怕是会像安娜和渥伦斯基的结局一般。反观列文和吉蒂,遵从内心的想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