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一掌握关键的读懂古诗能力
—读懂比答题更重要
[专题微语]古诗鉴赏,其根本前提就是要读懂诗歌。对于命题者来说,近年来越来越重
视对读懂诗歌内容的考查,淡化模式化、概念化的鉴赏的考查。对于考生来说,能否全面
理解、深刻领悟作品的内容和技巧,能否读懂诗歌极其关键。因此,必须扭转轻读诗、重
做题的倾向,而应沉下心来,反复咀嚼,一定要重视古诗本身给我们传达的内容,逐步养
成读懂诗歌再做题的良好习惯。
考场上,究竟怎样才算读懂了一首诗歌呢?一是明白其表层意思:能疏通出大意,把
握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景物等基本内容:二是领会其深层意思,即能看出写了什
么意境(形象、氛围),表达了什么情感(情绪、心境),反映了什么思想(态度、观点)等。
考场匕究竟怎样才能读懂古诗呢?读懂的方法有很多,最根本的方法就是老老实实、
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阅读诗歌义本。
一、古诗类别
附:诗体解释
1.古体诗
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
裁的诗歌皆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究对仗、平仄,没有字数、句数的限制,押韵较自由。
2.近体诗
也叫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这类诗讲究字数、句数、立仄、对偶、押韵等,规矩很
多。
3.词
乂称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字,字有定声。
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单调只有一段,双调分两大段,每段的平仄、字数、句数大体一致。
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4.曲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
是两曲,多则几十曲。
二、古诗基本特点与结构特点
1.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抒乐情・,哀景抒哀情。
(2)前后内容(即与景与抒情)是相关、相反、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
情等。
2.结构特点
古体诗:以自然段为层
诗近体诗|绝句:前两句写景网后两句抒题第四句最重要]
(有的诗讲究起承转合)
1(律诗:前四句写景(次)后四句抒情(主)
|首句渲染气氛
上片(阕)主句写景写景(次)
词L句过渡
下片(阕)抒情(主)
一、读出标题信息
诗歌的标题相当于诗歌的眼睛,它包含着丰富的信息。读懂诗歌,首先要借助对标题的
分析窥见诗中蕴藏的丰富信息。
1.从标题推知写作的具体内容及情感的触发点
2018年全国卷n诗歌标题”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江苏卷“寄和州刘使君”、浙江
卷“送王昌龄”,都对诗的具体内容及情感的触发点作了提示或概括。这类标题,诗人常常
会把诗作叙述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起等内容在题目中向读者作交代。因此,赏析
诗歌时抓住题目中交代的主要事件,便可比较容易地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2.从标题探寻诗歌的感情倾向
像下面的标题都可以用来推测诗歌的感情倾向:“悯农”“伤田家”“春怨”“书
愤”“哭晁卿衡”“怀吴中冯秀才”“桃林夜贺晋公”“汾上惊秋”“望鹦鹉洲悲祢衡”。
我们要找准凝聚着诗人情感的那个字眼,看其词性、成分、情感特征、内容、涉及对象等。
3.从标题看诗歌的意旨,即诗人写作本诗的目的、意图
2017年全国卷HI诗题“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四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文
字很多,除点明写作缘由外,“戏赠”二字就点明了白居易写作此诗的目的:戏谑友人,夸
耀自己。当然,读完全诗后可知“戏言”中有“真言”。如果能抓住标题中像这样点明写作
目的的关键词语细细品读,离真正读懂诗歌就不远了。
4.从标题看诗歌的题材类型
很多标题会反映出一首诗的题材类型,不同题材类型的诗往往有不同的情感内容、不同
的写法。
(1)以地名(包括亭、台、堂、馆)为标题
如:“隋宫”“金谷园”“乌衣巷”“石头城"''赤壁”“苏武庙”“马嵬坡"''台
城”“焚书坑”“西施滩”“江亭”“琴台”“鹿碧”“竹里馆”“黄鹤楼”等。
以此为题的诗大多是怀古诗,表达的感情常常是借古讽今、吊古伤今或登临览胜、即景
抒怀。
(2)以动植物或事物名为标题
如:“蝉”“菊”“早梅”“孤雁”“柳”“蜂”“云”“流莺”“石灰吟”“海
棠”“子规”等。
以此为题的诗一般都是咏物诗,多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也有暴写物态、托物寄兴的。
如有定语,定语是诗歌立意的近点。
(3)以人物为标题
如:“山中寡妇”“里中女”“贫女”“赠妓云英”“蚕妇”“代卖薪女赠诸妓”“西
施”“千昭君”“息夫人”“贾牛”“渔翁”“剑客”等。
这类标题中的人物如果是下层人民,那么该诗多表达对其命运的同情;如果是历史名人,
多表达对其的景仰或同情或抒身世之感。这种类型的诗多为代言体,即诗人代人设词,假托
他人的身份、口吻、心理、语气来创作构思,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抒发情志的一类写法。
综上,研究诗歌的题目,分析其包含的信息,对提高诗歌鉴赏的准确性有很大帮助。题
目即文章的额头,富含着诸多信息,可以这样说,诗歌的题目是诗歌鉴赏的向导。但是,并
不是所有的诗题都具有以上功能,不要让下面这些标题“引入歧途”。
如''饮中八仙歌”“丽人行”“李凭箜篌引”“病妇吟”:这里的歌、行、引、吟表示
诗歌的类型:词牌名“昭君怨”“虞美人”“祝英台近”“二郎神”“忆王孙”等不反映词
作的具体内容;乐府旧题•般只揭示诗歌的题材类型,而不反映诗歌的具体内容,如“出
塞”,,塞下曲”,,关山月”,,吉楼曲”等。
M练边悟1]
试读下面的诗题,看看能读出哪些重要信息。
(I)早上五盘岭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诗的中心事件。②作者情感的触发点。
(2)采地黄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以写人为中心,其人可能是下层百姓,推知可能是表达对其命运的同情。
(3)惜牡丹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咏物诗。②情态是“惜”。
(4)闺意献张水部(乂名“近试上张水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写作目的是献给张水部(可能是考官),“闺意”是比喻性说法,其真实目的是看自己
的作品是否投合考官的心意。
(5)梦江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仅有词牌而无标题的词。
二、细读正文内容
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把握结构
把握古诗常见结构
结构即思路,把握古诗的结构,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知晓大意。
①四分法:起承转合
②二分法:前两联为第一层,后两联为第二层
律诗常见结构
③三分法:首联为第一层,中间两联为第二层,尾联
为第三层
①一般结构:起承转合
绝句结构②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
③前三句铺陈,第四句揭示中心
词的结构见前面词的“结构特点”
对于近体诗来说,有两类结构特点要予以关注:
(1)起承转合
①“起”
在古诗词中,“起”句就是开头,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方式多样。其作
用主要有两种:a.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感情基调:b.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
②“承”
在古诗词中,“承”句或写景,或叙事,或抒情,或议论,与“起”句自然衔接,是“起”
的延伸、拓展。“承”的形式有总接、分承、明顺、暗接、欲扬先抑、欲抑先扬等。其主要
作用有:a.承上启下:b.铺垫一文。
③“转”
在古诗词中,“转”句在绝句里是第三句,在律诗中指颈联,在词中多指过片。“转”
句卜分关键,往往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由浅入深,从正到反,思路的转换体现
诗意的跳宕转折。抓住“转”句特点对解读诗意也很关键。
④“合”
在古诗词中,“合”是结句,全诗不论写景、抒情、叙事,阐现,“合”句水到渠成,
往往是诗歌主旨或诗人感情的凝聚之处。“合”句的作用一般有三种:a.呼应开篇或诗题,
圆合首尾;b.对比前文或总结金诗,卒章显志;c.以景结情,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古诗词
“合”的方式有很多,但基本上分为两类:一是直笔明接,即直接抒情、言志、阐理:二是
曲笔收束,用折射、暗示、象征等手法曲折表达诗人的感情,寄托诗歌的主旨。
M练边悟2]
阅读下面这首诗,分析其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匏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椁酒.垂与细论文C
鉴赏杜甫同李白的友谊,首先是从诗歌上结成的。这首怀念李白的五律,主要就是从这方
面来落笔的。开头四句,一气贯注,都是对李白诗的热烈赞美.首句称赞他的诗冠绝当代。
第二句是对上句的说明,是说他之所以“诗无敌”,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
的诗出尘拔俗,无人可比。接着赞美李白的诗像庾信那样清新,像匏照那样俊逸。庾信、鲍
照都是南北朝时的著名诗人。这四句,笔力峻拔,热情洋溢,苣联的“也”“然”两个语助
词,既加强了赞美的语气,又加重了“诗无敌”“思不群”的分量。
对李白奇伟瑰丽的诗篇,杜甫在题赠或怀念李白的诗中,总是赞扬备至。从此诗坦荡真率的
赞语中,也可以见出杜甫对李白的诗作十分钦仰。这不仅表达了他对李白诗的无比喜爱,也
体现了他们的诚挚友谊。前四句是因忆其人而忆及其诗,赞诗亦即忆人。但作者并不明说此
意,而是通过颈联写离情,自然地加以补明。这样处理,不但简洁,还可避免平铺直叙,而
使诗意前后勾联,曲折变化。表面看来,颈联两句只是写了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渭
北”指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江东”指李白正在漫游的江浙一带地方。“春天树”和“日
暮云”都只是平实叙出,未作任何修饰描绘。分开来看,两句都很一般,并没什么奇特之处。
然而作者把它们组织在一联之中,却有了一种奇妙的紧密的联系。也就是说,当作者在渭北
思念江东的李白之时,也正是李白在江东思念渭北的作者之时;而作者遥里南天,惟见天边
的云彩,李白翘首北国,惟见远处的树色,又见出两人的离别之恨,好像“春天树”“日暮
云”,也带着深重的离情。两句诗,牵连着双方同样的无限情思。回忆在一起时的种种美好
时光,悬揣二人分别后的情形和此时的种种情状,这当中有十分丰富的内容。这两句,看似
平淡,实则每个字都千锤百炼;语言非常朴素,含蕴却极丰富,是历来传颂的名句。
上面将离情写得极深极浓,这就引出了尾联的热切希望:“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欢聚,像过去
那样把酒论诗啊!”把酒论诗,这是作者最难忘怀、最为向往的事,以此作结,正与诗的开
头呼应。说“重与”,是说过去曾经如此,这就使眼前不得重晤的怅恨更为悠远,加深了对
友人的怀念。用“何时”作诘问语气,把希望早日重聚的愿望表达得更加强烈,使结尾余意
不尽,回荡着作者的无限思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联从赞美李白诗才超群“起”,颔联指出其清新俊逸的风格为“承”。颈联为
转”,开始由赞李白的诗才诗风转为与对李白的思念:从空间阻隔与两人大各一方。尾联
是“合”,即怎样收束全诗,作者写了两层意思:既然天各一方,自然渴望相见,这是一层:
渴望相见,见面干什么?对酌,切磋诗艺,又把首、颔两联的内容收在里面,这又是一层。
(2)律诗中间两联对仗(对偶)
对仗,就是对偶,只在律诗中称“对仗”。对仗,从内容角度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三种。“正对”是指上下句从两个不同角度来说明同一个道理(: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
的“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两个时代的角度抒发人事代谢、怀古伤今之情。
“反对”是指卜下两句意义卜万为对立。如高适《燕歌行》中的“战士军前半死牛.美人帐
下犹歌舞”,就是把军中战士和将帅的两种生活放置在一起,构成反差,从而抒发忧愤之情。
“串对”是指构成对偶的上下两句在语意上有承接、因果、假设等各种语法关系的种对偶
形式,亦称“流水对”或“走马对”。如杜甫《闻宜军收河南河北》中的“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说的是从四川出三峡而北上的行程,前后一贯,又有次序。分清对仗种
类,可以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
另外,根据律诗上下句词性相对、结构相同的形式特点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品读语言
读懂诗词,最大的障碍就是它的语言,因为它不同于散文的语言,更不同于现代散文的
语言,具有高度凝练、富于跳跃与省略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策略。
1.推测难字,突破障碍
古诗语言本质上是文言文,既然是文言文,我们完全可以用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去
推断其中的疑难词语。(推断实词的方法详见文言文部分,这里不再赘述。)要特别注意两类
疑难词语。一是古今异义词。如[元]白理《余杭四月》诗首联“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中“生意”就是一个古今异义词,这里是“生机”意。二是古寺中的特殊词语。如2015年
全国卷I岑参《发临济将赴北庭留别》尾联“勤王敢道远”中的,,敢”是个表反问的词,是
“岂敢”,而不是“敢”意。这样的词语还有“肯”“口J”“那”等。(特殊词语详见本专
题“知识储备”)
2.识别“倒装”,还原语序
古诗创作,有时为了符合声律要求,或出于表意需要,不缉不在语序安排上作些变通。
这就使得古诗出现了语序颠倒、词语错位的现象。这也给我们的理解带来了难度。若要准确
理解诗意,那就还原颠倒的语序。
指出下列诗句中的语序颠倒之处及其妙处。
(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同亭怀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无处觅英雄孙仲谋。颠倒语序,既合平仄
需要,又突出了“英雄”一词。
(2)竹喧归浣女,连动卜渔舟。(土维《山居秋暝》)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正常语序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因平仄的限制,主语后置,动词前置,使
诗句读起来更富有韵味,更生动有致。
3.注意省略,填补空白
因为诗词都讲究格律,每一句话用字的多少都有严格的规定,对于创作者来讲,为了使
作品意蕴更为深厚,他当然能省则省,能跳就跳,这就使得诗词的语言非常精练,也给我们
理解带来难度.阅读块样的诗句,我们只能i云用相象和联趣夫埴补诗句的空白和跳跃,才能
完整地理解诗意。
找出下列诗句中的省略成分。
(1)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省略谓语。“争”后行略“送”字。
(2)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李清照《如梦令》)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省略主语。“试问”前省略的主语是作者,“却道”前省略的主语是“卷帘人”。
4.圈出“情语”,抓住关键
所谓关键,就是指诗歌中能够表明中心和作者情感的词、句。对于这些关键词句,不仅
要能迅速找出,还要反复咀嚼。
(1)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显性关键词是可以
明显看出诗歌情感类型的词语,如包含“愁”“怨”“愤”“恨”“忧”“凄”“喜”
“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
词,表意功能明显,人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
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
之中。如“细草微风岸,危福独夜舟”中的“独”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感:
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
之感。
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也至关重要。描摹景、物、事、人
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
叫景物语。另有•些典故语,需要通过挖掘典故的本义来探寻作者的用意;含有艺术技巧的
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基本义。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
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弄清上述隐性关键
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
(2)每一首诗都有关键句,这些句子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态度等,读懂
了这些句子也就能较容易埋解诗词的主旨。如李白《梦游大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
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揭示了本诗的主旨。这样的句子通常放在结尾。
他练边悟3]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湖州歌(其六户
[南宋]汪元量
北望燕云不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
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南四百州力
C主】①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上途中作。②四百州:南宋统治下的府、州、
郡一级行政单位。宋朝全盛时号称“八百州”。南宋时的半壁江山,约为一半,作者称之为
“四百州”。
(D诗中有一字可以起到全诗景物描写的统领作用,它是字。
答案望
(2)诗中有两个情感字眼,请找出来,分别说明其表情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寒、断。"寒'’字渲染了一种寒冷凄清的气氛,传达作者心情之冷清;“断”字则表
明作者在国家灭亡后,面对已落入元人手中的南宋故土“四百州”时,那种悲痛欲绝、肝肠
寸断的悲痛心情。
三、挖掘暗示信息
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
解题的关键。
1.作者信息的暗示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虏人的思想性格、生活
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
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古代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有的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
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如: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杜甫忧国忧民、诗风
沉郁:李白傲岸不群、诗风潇洒;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当头,忧心如焚、慷慨悲壮;
王维多才多艺,能诗,又精通书画和音乐,决定了他的诗的风格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信奉佛教,决定了他后期对现实的漠不关心;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盾又统一
地渗透到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决定了他多次被贬仍能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境界。
2.注释的暗示
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有时介绍疑难词语、地名,那是在
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主旨;有时介绍相关诗
句,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情感或
写作风格。
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类似注释的诗,肯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
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
叨练边悟4】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赠花卿旧
杜甫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C主】花卿:名敬定,成都府尹崔光远的部将,平叛中立过功;后居功自傲,目无朝廷,僭
用天子音乐。
鉴赏这首绝句,字面上明白如话,但对它的主旨,历来注家颇多异议。有人认为它只是赞
美乐曲,并无弦外之音;有人则认为它从表面上看是在赞美乐曲,实际上却含讽剌、劝诫的
意味。
说是语含讽刺,耐人寻味的是,作者并没有对花卿明言指摘,而是采取了一语双关的巧妙手
法。从字面上看,这俨然是一首十分出色的乐曲赞美诗。“锦城丝管日纷纷“,锦城,即成
都;丝管,指弦乐器和管乐器;纷纷,本意是既多而乱的样子,通常是用来形容那些看得见、
摸得着的具体事物的,这里却用来比状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乐曲,这就从人的听觉和视
觉的通感上,化无形为有形,极其准确、形象地描绘出弦管那种轻悠、柔摩,杂错而又和谐
的音乐效果。”半入江风半入云”也是采用同样的写法:那悠扬动听的乐曲,从花卿家的宴
席上飞出,随风荡漾在江上,冉冉飘入蓝天白云间。这两句诗,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了乐曲
的那种行云流水般的美妙。两个“半”字空灵活脱,绐全诗增添了不少的情.趣。
乐曲如此之美,作者禁不住慨叹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天上的仙乐,
人间当然难得一闻,难得闻而竟闻,愈见其妙得出奇了。
全诗四句,前两句对乐曲作具体形象的描绘,是实写;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
因实而虚,虚实相生,将乐曲的美妙赞誉到了极致。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的意思,其弦外之音是意味深长的。这可以从“天上”和“人间”两词
看出端倪。“天上”,实际上指天子所居皇宫;“人间”,指皇宫之外。这是封建社会极常
用的双关语。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
“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o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日
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旨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确切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宋人张天觉曾论诗文的讽剌说:“讽剌则不可怒张,怒张则筋骨露矣。”(《诗人玉屑》卷
九弓I)杜甫这首诗柔中有刚,绵里藏针,寓讽于谀,意在言外,忠言而不逆耳,作得恰到好处。
请借助注释,埋解这首诗的写作意图。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此诗赠花卿的目的是给花卿以委婉的讽喻:“只应天上有”是说花卿僭用天子音乐,
不当受之;“人间能得凡回闻”隐含警示之意,意谓这种享受难以长久。
3.题干的暗示
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
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抓住题下的暗示信息可以帮助你进一步读懂诗
歌C这也叫“借题解文法”c如2017年江苏卷第10题要求“概括作者'愁’的原因”中的
“愁”已暗示了该诗的感情基调了。
中国古典诗歌浩如烟海,但常见题材总是有限的。大致有山水田园诗、边塞军旅诗、怀
古咏史诗、托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即事抒怀诗。相同题材的诗歌在“艺术
技巧”和“思想感情”上往往有相似、相近、相通之处。平时学习诗歌,争取“读一首诗,
知一类诗”:在考场上,完全可以“知一类诗,通一首诗”,旧先从内容入手,尝试根据该
诗的内容特色,大致归类到某一题材,再由类及篇推断其使用手法及具体内涵,亦即合理猜
想该诗大致运用了何种艺术技巧,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一、山水田园诗
题材特征常见标志内容情感常用手法
(1)比喻、拟人、夸张、
对比等修辞手法。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2)写景的表现手法:①
河,热爱自然。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
②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
①标题中在往有
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远近高低的顺序:③
①描写美丽清新“山”“野”“田”
情光、影、色彩的演染,
的自然景色、闲“居”等字。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视觉、听觉、嗅觉、触
适恬淡的田园生②常见意象:溪水、山
静雅的隐逸之乐。④以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
活。②分为山水石、松林、野老、柴门、
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眼前之景与想象之
诗与田园诗。桑麻、南亩、五柳、明
幽,表达闲适淡泊、悠景):⑤动静结合(以动
月、渔歌等。
然自得之情。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
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为动)。
不遇的苦闷。(3)抒情方法:①借景抒
情,融情入景;②以乐
景写哀情(反衬)。
他练边悟1]
阅读卜面这首诗,然后I叫答问题。
铜川闲居赃裳秀才迪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暧。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城里上孤烟。
复值接典醉,狂歌五柳前二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与友人斐迪相酬为乐之作,②拷舆:春秋时“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
士。这里诗人以接舆比裴迪,以'‘五柳先生”自比。
鉴赏诗的首联和颈联写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诗人选择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苍翠
的寒山、潺漫的秋水、渡口的夕阳、墟里的孤烟,有声有色,动睁结合,勾勒出一幅和谐幽
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
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诗的颔联和尾联写诗人与裴
迪的闲居之乐。倚杖柴门,临风听蝉,把诗人安逸的神态,超然物外的情致,写得生动形象;
辞酒狂歌,则把裴迪的狂士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诗人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也不是孤立进行
的,而是与景物描写密切结合的。柴门、晚风、暮婵、五柳,有形无形,有声无声,都是写
景。五柳,虽是典故,但对诗人来说,模仿陶渊明,植五柳于柴门之外,这是自然而然的。
全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I)本诗写景有何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描写景物有声,有色,有形,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点。所写景物带上了诗人的主
观色彩,写得情景交融。所选的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
成了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2)结合颔联和尾联简要分析诗人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抒发了闲居之乐。颔联,诗人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安逸潇泗。尾联以陶渊明自
况,表达了超然物外的情致和闲居的乐趣。②表达了对友人的真切情谊。诗人将友人比作接
舆,醉酒狂歌,高度赞扬了裴迪的狂士风度。
二、边塞军旅诗
题材特征常见标志内容情感常用手法
以边疆地区①标题中往往有①保家卫国、建立功①修辞方面:主要有
军民生活和“行”“军”“征”“塞名的壮志豪情。②奋夸张、对比、互文、
自然风光为”“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勇杀敌、英勇无畏的用典等。②人物形象
题材。字。②常见意象:自然景物英雄气概。③雄奇瑰的塑造方面:常用恻
类(黄沙、秋月、大漠、孤丽、奇异独特的边塞血烘托、动作肖像描
城、边关、雨雪、风沙等),风光。④征人思乡、写、细节描写等手
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法。③意境的营造方
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愁。⑤凄苦哀怨的怨而:常用景物烘托、
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战情绪,凄厉沉痛的虚实结合。
鼓、旌旗、烽火、羌笛、琵反战思考。⑥对和平
琶、战马等),乐曲类(《梅安宁的边疆生活、和
花落》《折杨柳》《关山月》睦友好的民族往来
《阳关三叠川渭城曲》等),的喜悦。
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
单于等)。
叨练边悟2]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14答问题。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I)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三、怀古咏史诗
1.典型特征
题材特征常见标志内容情感结构常用手法
临古地
标题中有“咏1
以历史上的人、
史”“怀古”等思古人
物、事为题材,怀古伤今、借古对比、用典、
字样:或用古代1
咏叹史实,描写伤己、借古讽今。以小见大
的人、事、地、忆其事
古迹
物为题1
抒己志
2.历史演变
时期内容三题代表人物及作品
初唐以史为鉴,咏朝代兴亡以戒当世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王维、李白、杜甫
盛唐热望功名积极进取
《登金陵凤凰台》《蜀相》
中唐吊古伤今针徒时弊(水平最高)刘禹锡《乌衣巷》《西塞山怀古》
李商隐、杜牧
晚唐追忆伤怀(尤为发达)
《咏史》《过华清宫绝句》
王安石、苏轼、周邦彦、辛弃疾、刘过
宋代借古说今风格慷慨悲壮《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
亭怀古》
叨练边悟31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金陵晚定
[唐隔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金陵图网
[唐]韦庄
谁谓伤心画不成?画人心逐世人情。
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
6扫这是一首题画之作,诗人看了六幅描写南朝史事的彩绘,有感于心,挥笔题下了这首诗。
(1)高诗前两句写景,试分析其表现手法和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采用拟人手法,情景交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秋天傍晚浮云落U映照金陵古城的景象,
抒发了诗人的沧桑凄凉之感。
(2)高诗说“一片伤心画不成”,韦诗却说“谁谓伤心画不成”,各有何道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片伤心”是抽象的情感,纵有丹青妙手,也难以描写:但是这六幅图通过老木寒
云表现了深沉的历史感慨和现实忧思,“画”出了伤心之情。
(3)两首诗都是怀古咏史诗,表达「怎样的共同主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两首诗都借六朝旧事,抒发了对晚唐现实的深忧。
四、托物言志诗
题材特征常见标志内容情感常用手法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
①从对象上看,咏物诗的①从具体描写的方
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
对象是单纯的某物,着重法看,主要是正面
国家。②寄寓高尚的节
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描写(绘形绘色)与
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
借助吟咏自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侧面烘托。
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
然或社会事咏之物的某一内蕴、精神②从表现手法看,
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
物来表达思进行吟咏。主要是比喻(比况)、
愁.
想感情。②从题目上看,或以所咏象征、拟人和对比。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
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③从抒情方法看,
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
物”“题某物”“某物主要是托物言志(象
嫉俗,或针硬时弊,或冷
吟”等为题目C征)。
嘲热讽。
劭练边悟4】
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汉宫吞•梅
晁冲之①
潇洒江梅,向竹梢稀处,横两三枝。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风欺。无情燕子,怕春寒、
轻失花期。惟是有、南来归屉,年年长见开时。
清浅小溪如练,问玉堂③何似,茅舍疏篱?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微云淡月,对孤
芳、分付他谁。空自倚、清杳未减,风流不在人知。
C主】①晁冲之:北宋词人,因朝廷党争遭贬,后隐居阳翟(今河南禹县)具茨山。②东君:
司春之神。③玉堂:华贵的宫殿。
鉴赏词虽长调,其寄怠却单苑,只就梅之品性孤高与环境冷落两方面反复写来,其情自深。
首句“潇洒”二字状梅的清高,概尽全篇。“江梅”可见是野梅。又以修竹陪衬写出。盖竹
之为物有虚心,有劲节,与梅一向被称为“岁寒之友"。“向竹梢稀处,横两三枝”,极写
梅孤洁瘦淡。芳洁固然堪赏,孤瘦则似须扶持,以下两句就势写梅之不得于春神,更为有力:
“东君也不爱惜,雪压风欺。”梅花是凌寒而开,其蕊寒香冷,不仅与蜂蝶无缘,连候燕也
似乎“怕春寒、轻失花期”。因燕子在仲春社日归来,其时梅的花时已过,故云。一言“东
君也不爱惜”,再言燕子“无情”,是双倍的遗憾。“惟是有”一转,说毕竟还有“南来归
雁.年年长见开时”,其词若自慰,其实无非憾意,从“惟是有”的限制语中不难体会出。
同一意念,妙在说来富于变化。同时,这几句词笔挥洒而思路后泼,盖“燕雁与梅不相关,
而挽入,故见笔力”(《独醒杂志》卷四)。
林逋咏梅名句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山园小梅》)下片则化用以写
在野的“江梅”的风流与冷落。唐人咏梅诗云:“白玉堂前一树梅,今朝忽见数花开。几家
门户重重闭,春色因何人得来。’’(将维翰《春女怨》)过片三句言“清浅小溪如练”,梅枝
疏影横斜,自成风景,虽在村野(“茅舍疏篱”),似胜于白玉堂前。以问句提唱,紧接又一
叹:“伤心故人去后,冷落新诗。”“故人”即指林逋,此谓“梅妻鹤子”的诗人逝后,梅
就失去了知音,“疏影横斜”之诗竟成绝响。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企业运营专员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艺术品交易顾问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广告文案撰写专员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社交活动策划专员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登记员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产品质量检测员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校招生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市场拓展经理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化妆品招商专员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信息系统项目经理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至2030中国大豆浓缩蛋白行业市场深度研究与战略咨询分析报告
- 2025年国家开放大学(电大)《品牌传播策略与执行》期末考试复习试题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神经科脑卒中急性期病情评估模拟考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YY/T 0310-2025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设备通用技术条件
- 中外合资企业组织文化构建研究-以S公司为例
- DB32T 5192-2025工业园区碳排放核算指南
- 口腔设备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剪辑调色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动漫五官教学课件图片
- 康复治疗技术就业
- 企业对外宣传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