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_第1页
高二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_第2页
高二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_第3页
高二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_第4页
高二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二语文复习《诗歌鉴赏》专项综合练习及详细答案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南康望湖亭①

苏轼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②术已虚。

岷峨家,投老得归无。

【注释】①时苏轼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②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

胤名讳。

(1)请赏析颔联的写景艺术。

(2)简要概括诗歌后两联所蕴含的情感。

解析:(1)①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②借景抒情,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

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2)①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②漂泊异乡的孤苦;③思归不得的忧伤。

【解析】【分析】(1)“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颔联中”片帆〃"一山”,一动一静,

"急""孤"透露出诗人的情感,景中含情,结合注释①分析,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

情。

(2)"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表明作者有为国效力之意,然而面对自己不断贬谪的命

运,却报国无门,济世无术;“岷峨家,投老得归无"则表达诗人漂泊异乡,思乡而无法归

去的悲苦之情。

故答案为:⑴①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②借景抒情,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

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

⑵①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②漂泊异乡的孤苦;③思归不得的忧伤。

【点评】(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写景艺术主要包括:①修辞(比喻、

比拟、排比、夸张、借代、设问、反复、用典),②表现手法(对比、衬托),③多感

官角度(视觉、听觉、触觉、味觉),④两个结合(动静结合、虚实结合),⑤空间的

角度(远近上下高低)等。如果没有特别突出的手法,就一定要考虑"借景抒情〃手法,这

是最基本的手法。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注意运用知人论世和抓关键词句法回答此题。

注意注释和关键词句"孤""许国心犹在““岷峨家,投老得归无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日晨兴寄乐天

刘禹锡

庭树晓禽动,郡楼残点声。

灯挑红烬落,酒暖白光生。

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

独吟谁应和,须寄洛阳城。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冬日〃交待了本诗创作的时间,“寄”表明本诗属唱和之作.

B.首联以动写静,用“晓禽动〃"残点声”衬托出了冬日早晨的宁静。

C.颔联写挑落“红烬〃,暗示天已亮了,照应了题目中的“晨兴〃。

D.尾联运用反问,表达出诗人对朋友的思念及两人之间深厚的友谊。

(2)诗的颈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D

解析:(1)D

(2)①颈联是写头发稀少了,责怪梳子过于尖利;年老容颜衰老了,银镜子太亮,照得

太清楚了。②此两句是诗人的衰老之叹,但视角独特,作者没有直接说出衰老的原因,而

是借责怪梳子太尖太利,恼恨镜子太明太亮,照得太逼真来体现衰老。③用非常幽默的话

语,写出了诗人虽已衰老,却又不愿正视这一现实的心理状态。

【解析】【分析】(1)D项,"尾联运用反问"错,"独吟谁应和,须寄洛阳城”,我独自吟

诵谁能与我应和?需要寄到洛阳城给白居易。这是"设问",不是“反问"。故选D。

(2)首先分析颈联的意思,“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意思是头发稀少了,责怪梳子

过于尖利:年老容颜衰老了,银镜子太亮,照得太清楚了。再分析用到的手法,此句用到

了反语,不说头发稀少,反责怪梳子太尖太利;不说容颜衰老,反恼恨镜子太明太亮,照

得太逼真;视角独特,表达幽默。最后分析情感,这表明风趣的背后,其实是作者的衰老

之叹,写出了诗人虽已衰老,却又不愿正视这一现实的心理状态。

故答案为:⑴D:

⑵①颈联是写头发稀少了,责怪梳子过于尖利:年老容颜衰老了,银镜子太亮,照得太

清楚了。②此两句是诗人的衰老之叹,但视角独特,作者没有直接说出衰老的原因,而是

借责怪梳子太尖太利,恼恨镜子太明太亮,照得太逼真来体现衰老。③用非常幽默的话

语,写出了诗人虽已衰老,却又不愿正视这一现实的心理状态。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

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

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

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

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

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考查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人感情的能力。仔细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把握。

首先来理解颈联〃发少嫌梳利,颜衰恨镜明”的含义。大意是说自己头发稀少还嫌梳子太尖

利了,自己容颜衰老,年华已逝,怨恨镜子太亮了,把自己衰颓的容颜照得清清楚楚。这

两句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容颜憔悴,衰老的感伤之情。但是较为委婉,这里他没有说明自己

衰老的原因,而是将这一切归咎于梳子与镜子。用语较为幽默,展现了诗人不愿意正视自

己容颜已衰的事实。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小题。

曲江二首(其一)①

杜甫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②,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③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注释)①曲江又名曲江池,是唐代著名游览胜地。②翡翠:翠鸟。③物理:事物的道

理。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初春景象,先是一片春花飞落,然后是万万千干飞花,秋情被引爆。

B.颔联继续描写春花飘落,诗人愁情递增,就如同借酒浇愁,反而更添愁苦。

C.颈联写曲江景象,翠鸟在原来入住的小堂上筑巢,石膜麟倒卧在坟墓之旁。

D.这首律诗描写诗人在曲江池畔观落花、赏春景,由此引发感慨,自然真切。

(2)本诗颈联寄寓诗人物是人非的感慨,以下诗句没有寄予〃物是人非”感慨的是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FI圆。(王维《使至塞上》)

B.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酉庄》)

C.IH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D.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答案:A

解析:(1)A

(2)A

(3)作者看到大自然美好的春天即将逝去(伤春惜春),想到万物兴废本也是自然之理

(物是人非),因此反思自己的人生,觉得应该把握当下,不要被虚浮的外物所羁绊,要

学会享受人生的快乐(享受人生)。

【解析】【分析】(1)A项“首联写初春景象〃表述错误,因为根据意象“落花〃可以确定应

该是暮春景象,体现的是伤春之情。故选A.

(2)A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描写的是大漠风光,体现

的是作者的爱国情怀。故选A。

(3)本诗首联写暮春景象,先是一片春花飞落,然后是万万千千飞花,愁情被引爆:颔

联继续描写春花飘落,诗人愁情递增,就如同借酒浇愁,反而更添愁苦;颈联写曲江景

象,翠鸟在原来人住的小堂上筑巢,石麒麟倒卧在坟墓之旁;尾联写作者看到大自然美好

的春天即将逝去(伤春惜春),想到万物兴废木也是自然之理(物是人非),因此反思自

己的人生,觉得应该把握当下,不要被虚浮的外物所羁绊,要学会享受人生的快乐(享受

人生)。这首律诗描写诗人在曲江池畔观落花、赏春景,由此引发感慨,自然真切。由此

可概括总结出答案。

故答案为:⑴A;⑵A;

⑶作者看到大自然美好的春天即将逝去(伤春惜春),想到万物兴废本也是自然之理(物

是人非),因此反思自己的人生,觉得应该把握当下,不要被虚浮的外物所羁绊,要学会

享受人生的快乐(享受人生)。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

对诗句内容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

(2)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把握的能力。解答苜先审请题干要求,然后根据意象,抓

关键词来把握诗歌的情感和内容。译文:落下一片花瓣让人感到春色已减。如今风把成

千上万的花打落在地,怎不令人发愁?且看将尽的落花从眼前飞过,也不再厌烦过多的酒

入口。翡翠鸟在曲江上的楼堂上作巢,原来雄踞的石限麟现今倒卧在地上。仔细推究事物

盛衰变化的道理,那就是应该及时行乐,何必让虚浮的荣誉束缚自身呢?

(3)此题考查的是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分析时不能笼统的答表达了作者或感伤或愉

悦的感情,要说具体,再结合首联和尾联详细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对酒①

陈与义

新诗满眼不能裁②,鸟度云移落酒杯。

官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注释】①宣和六年,诗人时任符宝郎,比因事罢职而出监陈留酒税。②裁:写诗

(1)请分析首联的作月。

(2)请简要概括全诗的思想感情。

解析:(1)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照应;描写了眼前景物变化映照在酒杯中的景象:

抒发诗人新诗难成的苦闷;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引发卜.文对仕途和时光的感慨

(2)面对美景、新诗难成的苦闷;对仕宦生活的厌弃;年华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

浇愁的自我排遣、故作旷达。

【解析】【分析】(1)本题首先要对诗句的内容进行理解:诗首联以倒装句切题,说自己

被倒映泗杯中的美景触动却写不出诗句来。诗人对着酒杯,只见飞鸟掠过,浮云缓移,这

一切都倒映在杯中,于是心中若有触动,觉得这是极好的诗料,想写出来,又似乎找不到

适当的诗句来表达。其次从结构上思考:首联中的“酒杯"和尾联中的“一樽〃形成了呼应。

从情感上寄托着作者在美景和美酒都具备的前提下,对新诗歌难成的苦恼。

(2)本诗首联是对良辰美景下新诗难成的苦闷和苦痛之情。第二、第三联写现实生活,

抒发感慨。两联都一句说情,一句写景作陪衬,进一步阐发情。诗人当时官符宝郎,到这

年冬天,即以王辅事罢,出监陈留酒税。这时候,他或许已对的倾轧感到了厌恶,而自己

己是三十五岁,官低位贱,展望未来,前程似漆,于是在这两联诗的出句中感叹自己整天

忙忙碌碌,周旋于案牍文书之中,没有出头的日子;没完没了的是非恩怨,又缠绕着自

己,伴随着自己渐渐老去。与所抒发的心理动态相呼应,两联的对句便写相应的景物,自

成连续,说眼见到楼头阵阵风雨,秋天已经来到,满目苍凉萧瑟,使人感伤;燕子己经离

开,飞往南方的故巢,令人感到岁月在匆匆地流逝。在发了一通感慨后,诗进入尾声,回

应题目,说自己含笑把这些人世间的烦恼都远远地抛开,痛快地喝上一通酒,醉后往床上

一躺,进入梦乡。

故答案为:⑴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照应;描写了眼前景物变化映照在酒杯中的景象;

抒发诗人新诗难成的苦闷;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引发下文对仕途和时光的感慨

⑵面对美景、新诗难成论苦闷;对仕宦生活的厌弃;年华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浇

愁的自我排遣、故作旷达,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诗句作用的能力。这类题要在理解诗歌内容和具体句子的含义的

基础上,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句子的作用。诗歌首联点题,与尾联中的"一樽〃照

应,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或:引发下文对仕途和时光的感慨)。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情感态度的能力。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

明确注释中点明的时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本诗表达的

诗人情感有:新诗难成的苦闷,对仕宦生活的厌弃,年华逝去、功业无成的伤感,借酒浇

愁的自我排遣、故作旷达,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鹏鸽天•游鹅湖,醉书酒家壁①

辛弃疾

春入平原养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多情白发春无奈,晚FI青帘酒易赊。

闲意态,细生涯。牛栏西畔有桑麻。青裙编袂谁家女,去趁蚕生看外家②。

【注释】①辛弃疾作此词时被罢官而闲居在江西上饶,年仅42岁。②外家:女子出嫁后

称娘家为外家。

(1)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春入平原葬菜花〃写养菜花开满了田野,表现农村恬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孟春之景。

B.”新耕雨后落群鸦"写土地耕好了,又适逢春雨,群鸦落在土地上,一片凄凉景象。

C.“闲意态,细生涯”写的是村民的生活状态:村民们悠闲自在,生活井然有序。

D.这首词表达了词人被罢官闲居农村时不为俗事所扰,心系田园,悠闲自得的心情。

(2)这首词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词人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案:C

解析:⑴C

(2)①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表现手法。②田园风光怡人,

农家生活闲适,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上的失意与感叹岁月

流逝的惆怅之情便油然而生;③对闲适、占朴的村居生活的描写,更让人感受到词人英

雄无用武之地的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解析】【分析】(1)A项,"孟春之景〃分析有误,应是仲春之景,由“葬菜花〃"新耕〃”蚕

生”可知。B项,“一片凄凉景象〃分析有误,应是群鸦在新翻的土地上觅食,充满生意。D

项,表达了词人被罢官闲居农村时不为俗事所扰,心系田园,悠闲自得的心情”分析有误,

这首词表现的是词人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不甘闲居却乂无可奈何的心情。故选C项。

(2)结合词下面的注解及词的内容可知,这首词主要是借怡人的田园风光,来反衬自己

的失意。手法应当是以乐景衬哀情。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词人想到了的失意,因此感叹

岁月流逝,感慨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

故答案为:Q)C

⑵①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或“反衬〃)的表现手法。②田园风光怡人,农

家生活闲适,词人面对生机勃勃的春天,联想到自己的遭遇,事业上的失意与感叹岁月流

逝的惆怅之情便油然而生;③对闲适、古朴的村居生活的描写,更让人感受到词人英雄

无用武之地的不甘闲居却又无可奈何的复杂心态。

【点评】⑴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

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

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

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⑵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诗歌鉴赏的角度说,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

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

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

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虚实、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

融情于景、托物言志)。答题时按照如下格式:先点明运用了什么手法,体现在何处,然

后再解释写出了什么内容,最后点明表达了什么情感。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塞上

寇准

春风千里动,榆塞雪方休。

晚角数声起,交河冰未流。

征人临迥碳①,归雁别沧州。

我欲思投笔,期封定远侯②。

【注释】①球(qi):指沙漠。②定远侯,班超投笔从戎,随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出使

西域,为西域回归,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封定远侯。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扣题写春到人间,边塞雪停;"方"字突出边塞下雪持续时间之长。

B.颈联写征人临边、归雁北飞,表达了对戍边生活的厌倦与对故乡的思念。

C.诗人通过对春天寒雪、冰河、迥硬等的描写,突出了边地的荒凉、严寒。

D.全诗结构严谨,描写客观,景象阔远,气势雄浑,语言质朴,情感沉郁。

(2)尾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B

解析:(1)B

(2)尾联运用典故,汉代班超出击匈奴,出使西域,建立功勋,被封为定远侯。’实际上是

说自己想要投笔从戎,希望像当年班超一样建功立业。表明了自己愿意为国效力的雄心。

【解析】【分析】(1)B项,“表达了对戍边生活的厌港与对故乡的思念”这一表述不当,

脱离诗歌内容。故选B,

(2)本题中,尾联“我欲思投笔,期封定远侯”的意思是:我准备扔掉笔参加,期望可以

立下大军功。注:投笔,定远侯,化用了东汉班超投笔从戎立下军功被封为定远侯的典

故。表达自己希望像当年班超一样建功立业、为国效力的雄心。

故答案为:(1)B;

⑵尾联运用典故,汉代班超出击匈奴,出使西域,建立功勋,被封为定远侯。实际上是说

自己想要投笔从戎,希望像当年班超一样建功立业。表明了自己愿意为国效力的雄心。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

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

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

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

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

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

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

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

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7.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一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

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山山色。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鞋陌

④上三更月。正梅花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

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擞: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

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④铜鞋陌:代指襄阳。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鸵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襄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2)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色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

缓。”请谈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结合具体词句作简要阐释。

答案:D

解析:(1)D

(2)“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

表”“相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

之感;乂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

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解析】【分析】(1)D项,“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

赞美"表述错误,“正梅花雪深时",点明时间。原文“正梅花雪深时,须相忆〃,意为:你到

达蜀地时,正是梅花花开、大雪纷飞的季节,务必不要相忘,时时挂念对方,并不是怀念

过去与李正之一起雪中赏梅之景,时间指向将来而非过去。故选D。

(2)结合诗句先回答“龙吟虎啸〃的表现,再回答词中“和缓”的表现。"虎啸龙吟"与"和缓"

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东北

看惊"者,是东北方的大好河山,沦入异族之手,正应当像诸葛亮请求出师那样。一“惊〃

字,有三层意思:惊山河之破碎;惊投降派的阻挠;以至惭愧得都惊读诸葛亮的《出师

表》了。然而却反其“道”而行之,让李正之去西南的巴蜀“更草相如檄一〃更”字,透露出

了不出师东北之恨未已,而乂要被强迫到西南去镇压人民。恨上加恨,这个“更”字把一个

南宋小朝廷的那种对敌和,对己狠的心态暴露无遗。下笔非常生动而有力。给人以“虎啸龙

吟〃之感;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等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

以此相勉,是轻松的调侃,其实正是痛心的变异。以此寄人,委婉而深厚,见情见志。同

时,抒发了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故答案为:(1)D:

⑵“呼啸龙吟"与"和缓"相对,分别指诗人用典的大气与情感的细腻,诗人通过“诸葛表〃“相

如檄〃等典故,表达对友人祝愿和期许,希望他能为国建功立业,给人以“虎啸龙吟〃之感;

又通过“中年多病〃“儿女泪〃"须相忆”几句感怀自身老病交加,怀才不遇同时抒发了对友人远

行的不舍之情,为此"和缓〃。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解答

本题,首先要读懂诗歌。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题目,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时认真分析诗

歌,认真分析所给的题目,按照题目要求作答。

⑵本题若查把握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所谓语言风格,是指诗人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

形成的独特的语言艺术个性,是诗人的个人气质、诗歌美学观念在作品中的凝结,是具有

恒定性的区别于其他诗人的艺术特色。“龙吟虎啸”和“和缓”相对,分别指稼轩词的豪放和

细腻。如上阕的气势、下阕的意境,都给人以“龙吟虎啸”的豪迈之感;又通过“须相忆〃

等,抒发对友人远行的不舍之情,有〃和缓”之感。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东西船行

(宋)李浩

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

西船见笑苦迟钝,汗流襟折百张篙

明口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

东西相笑无己时,我但行藏①任天理

【注】①《论语》载:"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行藏”一词,后来指行迹、出处。

(1)下列对这首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写东船因为遇到顺风,扬帆前进,瞬息千里,舟行轻快,仿佛风送鸿毛。

B.颔联写西船的篙师一边讥笑东船一边辛苦撑船,汗流法背,甚至折断了许多船篙。

C.诗歌颈联写第二天风向转变,波涛流势也随之变化,西船因处于顺境又讥笑东船。

D.这首宋诗主要运用对比方法,语言平白如话,通俗易懂,质朴无华却引人深思。

(2)这首宋诗蕴含哲理,启迪人生,请分析其带给人的哲理启迪。

答案:B

解析:(1)B

(2)①人生不会总是处于顺境或者逆境。处顺境不可刍骄,处逆境不必自馁。②遇到顺

境,洋洋自得讥笑他人,一旦困境来临,其下场比平时处于逆境者更惨。③操纵的主动权

应在自己手中,无论处境顺利与否,顺其自然,便能怡然自适。

【解析】【分析】(1)B项,“颔联写西船的篙师一边:几笑东船一边辛苦撑船”分析错误,

颔联“西船见笑苦迟钝,汗流襟折百张篙”意为"却笑那西去的船夫,汗流如雨,不知撑折了

多少竹篙”,联系首联“东船得风帆席高",即"东行的船遇到顺风,帆席高挂“,上下对比理

解,答案应是东行的船只笑那西去的船。故选B。

(2)首联“东船得风帆席高,千里瞬息轻鸿毛”表现出遇到顺风,扬帆前进,瞬息千里,舟

行轻快的状态;颔联"西船见笑苦迟钝,汗流襟折百张篙”,展现出逆风行使的船只,艰难

而上,辛苦撑船,汗流泱背,甚至折断了许多船篙。顺风,逆风好比人生的顺境与逆境。

颈联“明日风翻波浪异,西笑东船却如此。'‘第二天风向转变,波涛流册也随之变化,西船

因处于顺境乂讥笑东船。这就好比人生的境遇,否极泰来,没有永远的一帆风顺,也无永

远的坎坷迷茫,重要的是不管处于•人生何种境地都要“我但行藏任天理〃,保持怡然自适的

姿态,不要嘲笑他人遭遇,

故答案为:⑴B;

⑵①人生不会总是处于顺境或者逆境。处顺境不可自骄,处逆境不必自馁。②遇到顺

境,洋洋自得讥笑他人,一旦困境来临,其下场比平时处于逆境者更惨。③操纵的主动权

应在自己手中,无论处境顺利与否,顺其自然,便能怡然自适。

【点评】⑴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逐句

翻译,理解诗歌内容,再阅读所给选项,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

⑵该题考查诗歌情感的把握。完成这类题型,需要看题目,知作者、懂关键词、把握意

象、理解注释,读懂表层含义,读懂深层情感。这就需要考生平时多做练习,培养语感,

熟能生巧。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其四)①

白居易

自从委顺任浮沉,渐觉年多功用深。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妻儿不问唯耽酒,冠盖皆慵只抱琴。

长笑灵均不知命,江靖从畔苦悲吟。

【注释】①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交待诗人仕途失意的处境,表达他在宦海中顺其自然的处世态度。

B.颔联紧承“功用深"三字,表明诗人修养加深带来了从外到内的改变。

C.诗人妻儿不过问他,他只管喝酒,勾勒出他在江州时闲适的生活状态。

D.本诗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即便是运用典故,也浅显易懂不生僻。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C

解析:(1)c

(2)①意为诗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②表达了对屈原被贬后行吟

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以及诗人自己消除忧喜是非之心,乐天知命的旷达。(或

者:诗笑表面上看是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实则是愤激之语,表

达作者贬谛江州的愤懑,以及如同屈原般的高洁情怀。)

【解析】【分析】(1)c项,“闲适的生活状态〃错误。从首句“自从委顺任浮沉〃可知作者

宦海沉浮,仕途失意;从颈联"不问〃"皆慵”可知无聊和孤寂的生活状态。“闲适”理解错误。

故选Cc

(2)"长笑灵均不知命,江篱从畔苦悲吟"表层意思是,诗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从

草间苦苦悲吟。结合注释"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可知这首诗作于作者被贬江州之时;再联

系颔联“灭除忧喜色〃“消尽是非心”、颈联“唯耽酒〃”只抱琴〃都是表面上不问世事、故作旷达

之语。据此,本句表面上否定屈原行吟泽畔,不知天命,实则流露出自己被贬的苦闷和仕

途的失意。

故答案为:⑴C;

⑵①意为诗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②表达了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

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以及诗人自己消除忧喜是非之心,乐天知命的旷达。(或者:

诗笑表面上看是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作

者贬谪江州的愤懑,以及如同屈原般的高洁情怀。)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

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乂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

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

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

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

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

10.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促织①二首

(宋)洪咨夔

其一

一点光分草际萤,绿车②未了纬车③鸣。

催科④知要先期办,风露饥肠织到明。

其二

水碧衫裙透骨鲜,飘摇机杼夜凉边。

隔林恐有人闻得,报县来拘土产钱。

【注释】①促织:蟋蟀.②绿车:剥茧抽丝车。③纬车:纺车。④催科:催租税。

(1)第一首着力描写,第二首重点批判i.

(2)这两首诗作为一个整体,有哪些共通的艺术特色?请结合诗句分析。

解析:(1)织妇劳作辛苦;税负沉重

(2)①以小见大。这两首诗题为“促织〃,但并非咏物,只不过以“促织”为喻,借题发挥,

言在此而意在彼。写的是细小事物,揭露的是深刻的社会问题。②用比(比拟或比兴)手

法。第一首以缭车、纬车之声比促织的叫声,是形象的比喻,是起兴之笔。第二首同样采

用拟人化(比)的手法。“水碧衫裙透骨鲜,飘摇机杼夜凉边。〃上句是写促织的形象,鲜

明生动。下句写促织的鸣叫,情趣横生。③诙谐中含讽刺。“恐有人闻得〃,一个“恐”字,

极度夸张,尖锐地批判r统治者对百姓无孔不入的剥削和勒索,戏谑中含着痛苦,诙谐中

透出严峻,其讽刺意味之辛辣、深刻,令人惊叹。

【解析】【分析】(1)第一首,前两句由“促织〃起兴,三四两句,由促织而联想到纺织

女。写她们为了要在官吏催缴赋税之前做好准备,不得不挨冻受饿,连夜地赶织。又是催

科,又是先期办,可见官府对纺织女盘剥之苛刻;又是风露饥肠,又是织到明,可见纺织

女生活之苦,劳动之累。诗人由促织而联想到纺织女,由纺织女而想到催科,诗的主题步

步深化,对纺织女的同情和对官府的揭露也从诗中表现出来。第二首,第一句,写促织的

形象,鲜明生动。第二句写促织的鸣叫,情趣横生。第三四两句,这是写促织的担心。担

心什么呢?是怕官府知道后来勒索土产钱啊。一个恐字,把促织此时内心的想法和盘托

出。报县来拘土产钱七字,更是将•&府敲诈盘剥成性的面目刻画得入木三分,批评了沉重

的税赋。

(2)这两首诗题为“促织〃,但并非咏物,只不过以"促织"为喻,借题发挥,言在此而意在

彼。写的是细小事物,揭露的是深刻的社会问题。使用的是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诗作里

的促织,正是封建社会中广大劳动人民的形象。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使人更容易由促

织的境遇而联想到老百姓的遭遇,并由此看到人间的黑暗。诗人没有直接写官吏对老百姓

的盘剥,但官吏的吸血本性已清晰可见。诗人没有直接写老百姓的遭遇,但其遭遇从促织

身上可以想见。诗意含蓄,讽刺有力。

故答案为:⑴织妇劳作辛苦税负沉重

⑵①以小见大。这两首诗题为“促织〃,但并非咏物,只不过以"促织"为喻,借题发挥,言

在此而意在彼。写的是细小事物,揭露的是深刻的社会问题。②用比(比拟或比兴)手

法。第一首以缴车、纬车之声比促织的叫声,是形象的比喻,是起兴之笔。第二首同样采

用拟人化(比)的手法。"水碧衫裙透骨鲜,飘摇机杼夜凉边。”上句是写促织的形象,鲜

明生动。下句写促织的鸣叫,情趣横生。③诙谐中含讽刺。“恐有人闻得〃,一个“恐”字,

极度夸张,尖锐地批判了统治者对斤姓无孔不入的剥削和勒索,戏谑中含着痛苦,诙谐中

透出严峻,其讽刺意味之辛辣、深刻,令人惊叹。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准确把握诗歌词句含义和诗歌内容的综合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

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

的表达意蕴进行综合分析。阅读诗词可知第一首着力描写织妇劳作辛苦,第二首重点批判

税负沉重。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

手法等。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和抒情,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象征、用典等,修

辞包括比喻、反复、排比、反问、拟人、比拟、拟物、夸张等。第一首以缭车、纬车之声

比促织的叫声,是形象的比喻,是起兴之笔。第二首同样采用拟人化(比)的手法。"水碧

衫裙透骨鲜,飘摇机杼夜凉边。”上句是写促织的形象,鲜明生动。下句写促织的鸣叫,情

趣横生。“恐有人闻得〃,一个〃恐”字,极度夸张,尖锐地批判了统治者对百姓无孔不入的

剥削和勒索。

1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秘书晁监①还日本国

王维

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

九州何处远?若乘空。

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

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

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

别离方异域,音信若②为通!

【注释】①晁衡,日本人。唐玄宗开元五年(717年)随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留学,任秘书

监。天宝十二载,晁衡乘船回国探亲。②若:如何。

(1)比较分析“整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与《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中写景句的不

同。

(2)司空图曾评价此诗“君不涉难,已不堪忧”。请概括出“难〃的具体内容。

解析:(1)①虚实不同。"鳌〃句是虚景,《渭》诗是实景;②景色特点不同。“鳌”句光

怪陆离,《渭》诗清新明朗;③“鳌”句寄托了作者对友人归途安危的忧虑,《渭》诗抒发

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①路途遥远;②航程艰险;③通信不便(音信难通)。

【解析】【分析】(1)本诗“鳌身映天黑,鱼眼射波红〃两句,诗人是在送别友人时,虚写

想象海上景象,而且虚构了两种怪异的事物:能把天空映黑的巨鳌,眼里红光迸射的大

鱼,同时展现出四种色彩:黑,红,蓝(天),碧(波),渲染出光怪陆离、恢宏阔大的

动态意境。波涛在不停地奔涌,巨鳌与大鱼在不停地出没,四种色彩在不断地交织和变

幻,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海上航行艰险、安危的忧虑。《渭》诗中“渭城朝雨泡轻尘,客色青

青柳色新。〃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清新明朗特点

的春景给人美好感受。但是不仅〃柳”与“留”谐而是离别的象征,“轻尘〃"客舍”也都暗示了

旅行的目的,巧妙点出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故诗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将要

去荒凉之地的友人元二的深深依恋和牵挂。考生据此容易准确作答。

(2)司空图的话"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说文辞虽未说到苦难的情状,读时却使人十分

哀伤。本题要去考生回答本诗都隐约写了哪些"难",来突出作者对朋友的担心和挂念之

情。前四句“积水不可极,安知沧海东!九州何处远?若乘空”辽阔的大海不能达到它的尽

头,怎么才能知道大海以东的地方是什么样?中华九州离哪里最远?相隔之遥好像在天空

一样。诗句写出朋友所回的日本遥不可及,极言朋友归家路途遥远,寄予了作者对友人的

担忧之情・;中间四句“向国惟看日,归帆但信风。鳌身映天黑,他眼射波红。〃面对着你的

国家只要看太阳升起,回国的帆船只有等待定期的信风。海中的大鳖身影把天都遮黑了,

鱼的眼睛把大海的波浪都照红了。作者虚写,想象海中神奇的大鳖和鱼,来突出朋友归家

途中的艰险,表现了对朋友安危的担心。最后四句"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

域,音信若为通!"故乡的树木在扶桑国的大地上,而你家住在那孤岛之中。我们分别之后

就要天各一方,怎么才能够互通音信呢!作者直抒胸臆,极言双方通信之艰难,传达出浓

浓的不舍之情。

故答案为:⑴①虚实不同。"鳌”句是虚景,《渭》诗是实景;②景色特点不同。"鳌"句光

怪陆离,《渭》诗清新明朗;③“鳌”句寄托了作者对友人归途安危的忧虑,《渭》诗抒发

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⑵①路途遥远;②航程艰险;③通信不便(音信难通)。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

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⑵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

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

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

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

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12.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鹘料天①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②一FI凉。

【注】①这首词是苏轼询居黄州时期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②浮生,语出《庄子•刻意》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一句,意为人生在世,虚浮不定,指短暂虚幻的人生。

(1)对下面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该词第一句,由远而近地描绘了作者所处的特殊环境及自己被翠竹围护的居所。

B.第二句中,“蝉〃”草〃“池塘”等景物的描写,烘托了一处美景以及一种田园野趣。

C.”细细香〃是说荷花散发出的香味不是扑鼻的、浓烈的香气,而是宜人的淡淡芳香。

D.“村舍外,古城旁,杖藁徐步转斜阳”写黄昏时分,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漫步。

(2)解释"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两句的意思,说说这两句词体现出当时苏轼

怎样的人生态度。

答案:B

解析:(1)B

(2)①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我又度

过了凉爽的一天,解脱了命途多舛的我浮生于世的酷热之苦。②表现出词人虽面对人生挫

折,有些无奈,但依然还心怀希望,似有期盼被再启用之意。

【解析】【分析】(1)8“烘托了一处美景以及一种田园野趣"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

声四起。这句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

落寞烦乱的心绪。

(2)“殷勤昨夜三更雨,乂得浮生一日凉〃中“殷勤”:劳驾,有劳。“浮生”:意为世事不

定,人生短促。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最后两

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表面是说:天公想得挺周到,昨天夜里三更时分,下了一场

好雨,又使得词人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殷勤〃二字,犹言“多承细细品评,在这两

个字里,还含有某些意外之意,即是说: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词人呢?大概世人早已

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所以,在“殷勤”两字中还隐藏着词

人的无限感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词中最显露的一句。“浮生〃,是说人生飘忽不定,

是一种消极的人生哲学。《庄子•刻意》篇说:“其生若浮,其死若休。"苏轼的这种消极思

想,就是受庄子思想的影响。“乂得浮生一日凉"中的"乂〃字,分量很重,对揭示主题,起

着重要的作用,它表现词人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总观全词,从词

作对特定环境的描写和作者形象的刻画,就可以看到一个抑郁不得志的隐者形象。

故答案为:⑴B;

⑵①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我又度过

了凉爽的一天,解脱了命途多舛的我浮生于世的酷热之苦。②表现出词人虽面对人生挫

折,有些无奈,但依然还心怀希望,似有期盼被再启用之意。

【点评】(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

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

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分析诗

歌的思想感情〃的答题步骤为:①总说;全诗(诗歌的某些句子)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

想感情。②结合具体的意象、诗句进行分析如果作者在表达思想情感时用了表达技巧,

请点明。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

13.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唐多令惜别吴文英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都道晚凉天气好;有明月、怕登楼,

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燕辞归、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谩长是、系行舟,

【注释】漫:空,徒劳。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将“愁〃字巧妙地拆分为“心上秋”,既突出季节为“秋〃,又表明了内心最主要是因悲

秋而愁。

B.词人明月之夜不敢登楼,是因为怕登高望月思人而会更让人增添愁苦,表达了月夜思乡

怀人而乂充满矛盾的心理,

C.“燕辞归〃与“客尚淹留〃是反衬,用燕归反衬客留,从而表达了客居他乡不得归的无奈、

伤感之情。

D.最后一句用了拟人手法:词人责备垂柳不能留住亲友,却总是留自己的行舟,表达了对亲

友的思念。

(2)结合全诗,请简要概括诗人的“愁〃是由哪些原因造成的?

答案:A

解析:(1)A

(2)①秋景凄清;②亲友相别;③功业无望;④羁旅漂泊

【解析】【分析】(1)A项,”内心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错误,原文几个愁的原因中,无

法分析出“最主要是因悲秋而愁〃,根据题目《惜别》可知,最主要是因"亲友相别〃。故选

Ao

(2)“纵芭蕉不雨也飕飕”纵然是秋雨停歇之后,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作

者融情于景,写出秋景的凄清;“离人心上秋”,离别之人的心上加个秋,凄凉萧索,写出

离人相别之愁苦;"年事梦中休,花空烟水流”,往昔的种种情事好像梦境一样去悠悠,就

像是花飞花谢,就像是滚滚的烟波般向东奔流,融情于景,含蓄写出自己功业无望的愁

怨;“客尚淹留。垂柳不萦裙带住,漫长是、系行舟",只有我这游子还在异地停留,丝丝

垂柳不能系住她的裙带,却牢牢地拴住我的行舟,抒发了作者羁旅漂泊的愁情。考生据此

容易作答。

故答案为:⑴A:

⑵①秋景凄清;②亲友用别;③功业无望;④羁旅漂泊

【点评】(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

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

歌,寻找答题点:最后将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

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

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①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镶,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注释】①:何相公,即魏博节度使何进滔。《旧唐书》说他“居魏十五年,民安之”。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前两句叙事,既点明围猎的时间是清晨,又写出围猎地点禁城东的壮阔场面,为全

诗铺写出晨猎的背景。

B.领联中“红〃、"白〃二字色彩鲜明耀目,“向日〃、“迎风”烘托了晨猎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

做了铺垫。

C.尾联中的“寒〃字,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表现高飞鸿雁虽凌绝苍穹,何相公却

一箭命中的神奇。

D.整首诗在选材方面,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取材之精确,描写线条之明快,凸显了

何相公的惊人绝技。

(2)这首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题材相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主人公形象的不

同之处。

答案:D

解析:⑴D

(2)何相公:身手矫健,射箭技艺高超。"背手抽〃写出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翻身控〃展

现猎手•臂力强劲,身手灵敏。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

技艺高超。太守:威武豪迈,渴望得到重用,有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左牵

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

天狼”表现了人物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解析】【分析】(1)D项,“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错误,“万人齐指处",即霎时

间,围观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人群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除了何相公还有众

人。故选Do

(2)《观魏博何相公猎》中的何相公,“白马骤迎风〃是英雄人物跃马出场,施展浑身“帅〃

劲的亮相动作。由此而下,此诗便将写作重心转到这位骁勇骑士当众显露猎射匕雁,矫健

灵活的杰出身手上去。"背手抽金瓶〃,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著一“抽〃字,手

势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