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鸿门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2)积累文言字词句,重点掌握多义词、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了解文言虚词用法及辨别
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
(1)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重点训练翻译能力。
(2)培养初步进位文章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情感目标:
(1)理解作者对项羽悲剧性格的揭示,体会人物性格在政迨军事生活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地分析、理解,做出对文中人物的适当评判。允许不同观点存在,
鼓励多元价值观念。
教学设想
《鸿门宴》相对浅显,且故事性强,因此可以学生自学为主。具体方案是设计成二课时,
第一课时进行作家、作品的介绍,课文情节的梳理,归纳整理文言知识,重在让学生掌握
常见文言现象,提高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第二课时分析人物形象,赏析表达技巧,重
点是讨论过他项羽这一人物形象,课后还可写成一篇短文。
教学方法
综合运用提问法、点拨法、自读法和讨论法。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适当介绍历史背景以导入新课。在自读的基础上加以点拨,疏通文句。将读文与读画以及
根据画面写说明文字相结合,进一步加深对重点场景的理解。
一、快速通读全文,结合注释,利用占汉语词典,读准字音。琉通文句,归纳整理本文文
言现象(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等),由各学习小组合作完成。
二、小组派出代表展示集体研究成果,教师视情况纠正点拨
课文中的难读字:
飨(xiang)说(shui)美姬(jT)卸(zOu)生卮(zhT)酒有郤(xi)
玉玦(jue)瞋(chen)目目眦(zi)蹈(ji)日参乘(shOng)彘(zhi)肩
不胜(shOng)刀俎(zu)
①古今异义:山东、婚姻、所以、非常、细说、河南
②通假现象:具一俱;距一拒;内一纳;要一邀;蚤一早。
③词类活用:“活”、“王”、“兄”、"籍(吏民)“数旦”等。
④特殊句式:具告以事:毋从俱死;为之奈何;孰与君少长;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
出入与非常也;客何为者;吾属今为之虏矣。
文中成语:鸿门宴/秋毫无犯/劳苦功高/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教师点拨不必面面俱到,但要指明易误之处,如“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中的“当”就不
是通假字,同时要注意规律的总结。
三、梳理情节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1、阅读课文的重点场景和相关的连环图画,用自己的语言给图画配说明文抽取《鸿门宴》
连环画九幅,打乱顺序,学生根据画中人物的神态表情、衣着服饰判断人物身份,然后结
合课文阅读与理解重新排序。
2、学生结合画面概述课文内容(一人主讲,其他人补充),然后梳理成图
序幕一一曹无伤告密
开端一一范增献计
发展一一项伯夜访、刘项约婚、刘邦谢罪
高潮一一范增举玉、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樊哙闯帐
结局一一刘邦脱逃、张良留谢
尾声一一刘邦诛曹
四、布置作业
思考:课文是如何塑造刘邦、项羽等人物形象的?如何认识与评价这两个历史人物,尤
其是项羽,搜集不同的人对项羽的评价。
第二课时
本课时教学目标:赏析人物形象的塑造,评价历史人物的得失(重点是项羽)
一、讨论刘邦、项羽人物形象
抽生提问,检查作业完成情况。
刘邦:深通人情世故,遇事多谋善断。多谋机诈,很讲策略。见风使舵、能屈能伸、善于
玩弄手腕。虚伪、善于推诿。果断。
项羽:缺乏政治远见,沽名钓誉,为人不忍,刚愎自用,不畏强暴,不用阴谋。
(说明:答案不是惟一的,允许同学有不同认识,只要有理有据即可。)
项羽的“自高自大”可结合鸿门宴的座次来谈
二、赏析评价人物形象
1、作者是如何刻划人物形象的?
要点:(1)在矛盾斗争中刻划人物。
提示: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围绕着是否对刘邦发动进
攻,是否在席间杀死刘邦,对樊哙的越礼行为采取什么态度,对刘邦逃席又采取什么态度
展开。
(2)用对照手法烘托人物形象。
提示:刘邦和项羽的矛盾是鸿门宴中最尖锐的矛盾,因此作者将这两个人物放在一起,形
成鲜明对照,如刘邦的虚伪狡诈,项羽的直率粗犷。这一步应在分析项羽形象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点明四组人物的对照关系)
2、作者对项羽的评价如何?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母之
中,三年,将遂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
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项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
奋起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
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一史记•项羽
本纪
提示:作者是把项羽当作悲剧英雄来描写的,他有英雄的气魄及行为,但更重要的是,他
的“自矜功伐”、自高自大导致了他的悲剧。
3、对手(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如何?
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
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
提示:刘邦善于用人,所以他成功了。而项羽正是在这一点上做得不够,所以他失败了。
可见能否善用人才对一个领袖人物的成败起着关键作用,
4、项羽本人又是怎样认识的呢?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雎不逝,喉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项羽《垓下歌》
5、后人对项羽的评价又是怎样?
题乌江亭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改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明确:
杜牧:男儿应当能屈能伸,不轻言失败。应从“包羞忍耻”“卷土重来”分析入手。
王安石:军民离心,败势难回。由“壮士哀”势难回”“肯与君王卷土来”分析入手。
李清照;气势豪壮,令人敬仰。结合李清照身世简要点拨。
6、司马迁
三、布置作业
结合《鸿门宴》的学习,联系古今人物对项羽的理解,将自己对这一人物的认识写一篇人
物评论。600字以上。
《短歌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I.知识目标:鉴赏诗歌,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感悟诗人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和鉴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普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欲一举荡平孙刘势力。这年冬天十
一月十五口夜,皎月当空,江面风平浪静。曹操乘船查看水寨,后置酒宴请诸将。酒至兴处,
忽闻鸦声望南飞鸣而去。曹操感此景而横槊赋诗,吟唱了这首千古名作一一《短歌行》。诗
言志,歌咏怀,大战前夕,曹操的心情如何呢?
二、诵读文本、整体感知
1.学生集体朗读,疏通字词(一读诗歌,疏通字词)
读音:
譬pl如呦呦y6u子衿jin鼓瑟s4
求贤既得,故尽礼娱宾。这里用以表达对贤才的礼遇。
2.运用比喻的手法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用月比喻人才,深情呼唤:天下贤才,我何时才能得到你
们呢?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饶树三匝,何枝可依?”以生动的乌鹊南飞的形象比喻当时贤士四
处奔走,流露出诗人惟恐贤者不来归附的焦虑。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借用《管子.形势解》之语,原文:“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
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明主不厌人,故能成其众。”诗意比喻执政者能宽宏大量,广纳贤
才。这里暗喻普操自己像山一样不厌其多容纳土壤,像水一样不厌其大而容纳众水,表明要
宽宏大量,广纳人才。
3.引用典故
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作者以周公自比反更倾诉了求贤若渴的迫切心情,表明了为
完成统一大业而不遗余力的真诚态度。
四、释疑解难,拓展延伸
1.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何以解忧,唯有珪康”。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
是消极的、低沉的?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其实不然。作者的这种忧
思,源于内心的焦急,源于一种发自内心的忧患意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因人
生短暂,才更渴望招纳贤才、为己所用,建功立业。
(比较:同样意识到人生短暂,人生态度却未必相同:
及时行乐李白一一人生得意胥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无名氏一一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积极进取辛弃疾一一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陆游一一镜中衰鬓己先斑。
毛泽东------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2.酒是一个很多人感兴趣的话题,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文人
与酒有着不解之缘,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文名句。能不能提出一些酒的例子,
学过的诗文里?可以互相讨论。
一壶浊酒喜相逢一一酒是喜
红酥手,黄藤酒一一陆游与妻子被母亲分开,他无奈,愤恨
浊酒一杯家万里一一思乡
举杯浇愁愁更愁一一愁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一表达了作者此时心情的孤单。
琵琶美酒夜光杯一一表达的是边关将士为国杀敌的豪情壮志,豪迈。
可以这样说,酒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道具。我一直认为,酒也是一种文化,因
为很多东西来源于酒,归根于酒,当你举杯的时候你会想起家乡,父母,事业,家庭,欢乐,
悲伤...
五、课堂总结
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今青一场醉!《短歌行》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
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坦荡胸襟;他有统一天卜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
进取精神。尽管他也有“优二有“很深的忧”,但是他的“忧”是站在国家的高度、英雄的
角度之上的“忧。这绝非杜康酒所能消解。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预习《归园E0居》
附板书设计:
《登高》教学设计
目标定位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造歌创作的影响
2.初步掌握诗歌吟诵的浦本方法。
3.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4.感受诗人深沈的苦痛与忧思。
学习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的悲凉气氛和诗人深广的忧思。
2.情景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秋江广阔的情景和抒情主人公的形象,通过再
创意境理解这首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特点。
3.加强背诵指导。
学习时数
一课时
课前阅读准备
1.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出身于巩县
(今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
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茨:草堂于浣花西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尚
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vv
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内三别〃。
2.写作背景
vv登高〉、这一首诗,向来传为名作.前人对他的地位评价极高,杨伦称之为''杜集
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更把它喻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是
杜甫去世前三年在四川的夔州所作。没来夔州之前,他寓居在四川的梓州。在梓州,他''闻
官军收河南河北〃,觉得中原以定,于是陡然萌发了''青春作伴好还乡〃的念头,但未能实现。
公元765年5月,他的老友严武辞世,他在蜀地便失去了生活等诸方面的依恃,境遇每况
愈下,只好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们,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
呆了几个月才到夔州。如果不是当地都督柏茂琳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地住三个年头,可
能还得四处漂泊。就在这三个年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难,身体也非常不好。因此,杜甫
这首诗是在极度困苦的情况下写成的。
[美文欣赏]
浣花溪畔落沙鸥
有这么一位诗人,他有豪情万丈,志在报国,他渴望V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然而苍天弄人,他一生数起数落,郁郁不得志,在友人庇
护下,于蜀中浣花溪畔看尽群鸥翻飞。
这就是你吗?一代诗圣,壮志凌云的杜甫。
你少年好学,漫游吴越,遍览齐赵,过着''裘马轻狂〃的生活,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已过而立,进京赶考,终因小人阻挠而功名难就.长安十年,困顿潦倒,三次献赋,一片至
诚。安史之乱,兵荒马乱,仍未能消除热情,只身一人,迢迢干里,奔赴灵武,只为能在新
即位的肃宗之前一展才华,拜得左拾遗之职,是你的宿愿,也是你的执着,然而你为人耿直,
重情重义,便是你遭人攻击的i个致命弱点。当房管获罪,被贬入狱时,你急疏肃宗,竭力
相救,尸是,你冒犯龙颜,你触怒小人,直至被贬为华州司马参军,是你的宿命,你的无奈。
遭遇的坎坷至此,便只能挥别朝廷,经秦入蜀,在蜀地找一片属于自己无奈的天空。
成都草堂中,你似乎找到人生的快乐。''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在浣花溪的
潺潺流水中,你送走了五教春秋。你不再需要四处觅封侯,不再需要提防小人。''老妻画纸
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其乐融融,不亦乐乎?严武之死,将这恬淡宁静生活终结。
告别沆花溪,你开始新的漂泊。一叶孤舟,载着孤寂的你,别蜀出峡,漂泊于长江之上「细
草微风岸,危橘独夜舟"。月夜,你一人站在船头上,眺望远方,你是否想起了浣花溪畔的
日子,你是否记起了家人,你是否记起了严武君?回首往日,你还有雄心壮志,吟唱''会当
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吗?在唐朝由兴盛急遽走向衰败的时代,你崇高的政治理想,伟大的
才情抱负,终究还是被碰得头破血流。你饱尝现实社会的冷酷,悲叹自己命运的多舛,真可
谓''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的,你一生就像沙鸥,四处游荡,有家难回,骨肉分禽,
仕途坎坷,屡被贬黜。你没有李白那样泗脱,能''斗酒十T•恣欢谑〃;你也永远不会豪迈的宣
告,''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因此,你只能沉郁,你只能压抑,只能在儒家忠
君思想的禁锢下,•面同情百姓的疾苦,又常常为帝王辩护,你的人生就是在这样的痛苦矛
盾中磨砺着。
当你拖着病体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处时,九九重阳,一派萧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
滚滚来〃,大气磅礴,更是悲凉沉郁。当你再逢李龟年时,江南风景依旧,但己是物事人非。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无尽沧桑无尽凄苦全在其中,
一生的落魄潦倒,最后的孤单飘荡,最终只能在江湘舟中默无声息地终结。你走了,告别
了人世间的冷酷辛酸,这对于你,是一种释然吗?
学习步骤
一、听示范朗读,初步感知选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1.理性的把握
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首先得理解诗的作者,理解诗的内涵,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
中去。我们常说一句话,叫做''文如其人,言为心声”,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你就把你自己当
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在读这首诗时你就要真这样
想,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
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一一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的把握c(板
书:理性的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2.感性的表现
好的诵读,能够感染听者,对深化诗歌的意蕴起到极大的作用。好的诵读包括这几个条件:
形象而动情的语言描述,是非常重要、非常关键的。读者应力图造成一种氛围,用这来''冲
击〃大家,使大家受到感染。(板书:形象的语言描述)
其它还有语调、表情、动作、音乐等。
如本诗,语调低沉、忧伤;朗诵到''潦倒新停浊酒杯〃时,可以有一个端起杯来似乎想喝酒,
又放下了的动作。
诸多因素综合到一块,就形成了一种境界,文学上叫做''意境〃。本诗的意境就是''凄楚,悲
凉,悲伤,忧伤,痛苦,孤独...”的。
实际上,诵读者的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再加上宣宪,这就是一种''暗示〃,听众在不
自觉中接受了这种''暗示〃:不自觉中启动了自己的感情,不自觉中调动了自我的想象,因而
也就进入了诵读者所设定的(实际是杜甫的语言所设定的)特定情境。这些都是感性,是感
性的表现。(板书:感性的表现)
这是•篇饱蕴情感的文学作品,既需要理性的把握,也需要感性的表现;要做到理性与感
性相结合。理性的把握是重要的,但任何时候,都不要忘了感性的表现。
我们就以这两条为准则进入到这首诗中去。
二、赏析文本
1.鉴赏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分别用''急〃''高〃''啸哀如清心占八飞
回〃来描写。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
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
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
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
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鸟就是王维的化身。
我们也要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
急〃一一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一一调子要很高并带拖
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一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
飞回〃一一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
到家的那一天吗?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一一要仰视,清港、沙白一一要俯视,''鸟飞回〃一一
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
(师生共读)
2.鉴赏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
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己是晚年,己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
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
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把
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疸暂,
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C''人
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
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这两句,心里想一一我老了;
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试读,很沉郁)
第二句,面对滚滚不尽的历史长河,杜甫感到有些无可奈何。还有一种很宏大的气势。但
同时,作为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来说,他不仅仅是无可奈何,
也不是对生命的短暂想不通,更不是想违背自然规律而祈求长生不老,他知道人无论活到何
时,都难免一死。这是一种必然规律。所以,他又感到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
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
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四磅礴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
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全体读)
小结:从画面上,首联和颔联有着不同,首联是一个一个局部景的连缀,颔联就是一个整
体的大景。用电影镜头来比方一下,首联是一系列镜头的组合,颔联就是江和树的一个大场
景。
前者有镜头组接、切换,俯仰天地;后者是长镜头,大笔挥洒,一气呵成。如果说前两联
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就是抒情。
3.赏析颈联——''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做客〃和现在的''做客"不同,这里的''做客〃是客居他乡的意思。杜甫这里是漂泊他乡、流
浪他乡的意思。而且,杜甫此时是在战乱的年代。是长久的,不断的。''常〃做客。杜甫从
48岁开始,一直到58岁去世为止,11年中,一直在外漂零。写这首诗时已是第八个年头
了。什么叫登台呢(根据过去学过的诗解释一下,生集体背王维诗《九月九回忆山东兄弟》)?
登台,是九九重阳节的一种习俗。古人为什么登台?是为了祈求长寿。登台都是全家一起去,
可是杜甫呢?是独自•人,登台的地点一般都是在自己的家乡,而杜甫呢?是在离家万里的
他乡,悲凉的秋天。做客并登台,已是两层''愁〃,是双偌的愁。想想看,再这样层层叠加上
去已是六层了。
《马嵬》原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学习木诗叙事、表现等手法
3.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
教学重难点:
1.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匕表现手法
2.诗歌蕴涵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创新,是科学的灵魂,亦是文学创作的灵魂,李商隐《马嵬》诗在叙事立意都极具特色。
二、写作背景介绍
参见课文注解,但要明确马戈事变内容
三、疏通诗意
1.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2.解释重点词语
更:还有;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笑:嘲笑;如何:为什么
四、诗歌欣赏
1.《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
写了这一马或之变的事件?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一一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问2: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
境遇?
一—只是听到传来的“有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
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一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问4:颈联“此日”和“当时”都是指向时间的,前者指向眼前,后者指向以往。以往生
活有什么特点?眼前乂遇到了情况?前后乂有什么关系?
——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情
色,荒废朝政,致使战祸发生。眼前是写“六军”同时“驻马”不前,未写不前原因,但原因不
甚明了,要求“赐”死杨妃,杨妃是美女,美女自古便有积水一说,显然前后句是倒行逆施的因
果关系。
问5:颈联在艺术表现手法有何特点?
一一对比
3.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问1: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
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
——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
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问2: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一一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4.对于这些诗人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慨叹?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间1r从内容上看前后句有什么特点?
一—对比,货为天子多年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却能给莫愁幸福。
问2:从语气上看又有什么特点?
一反问。贵为天子能保护自己的子民,何况自己心爱女人,但“不及卢家有莫愁”,这一问问
出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情况,问得有力,令人掩卷深思,其讥讽之意愈明。
5.小结上面讲内容的过程,先有“马鬼之变”,而后才有“玄宗之悲”,最后才有“义山之叹”,
但诗歌在某篇布局上却不是这样的,说说《马嵬》诗的叙寻结构上的特点?
——倒叙,从整体上倒叙使尺幅之间,一波三折;从局部上看倒叙突出因果
五、对比、倒叙和讥讽都是本诗的特点,请同学们当堂诵读并背诵全诗,领会其特点
板书:
马嵬(其二)
玄宗之悲(荒诞)
马鬼之变(对比)讥讽
义山之叹(对比、反问)
学习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柳永词的特点,感受评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学习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手
法:
2、过程和方法:反复吟咏,感受两首词的节奏美、音的美:感受柳永慢词的意境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会作者的真挚感情和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难点:
领悟作者对杭州西湖的热爱之情;感受词的意境,情韵;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作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自古吟咏杭州西湖的诗词特别多,今天我们就来领略其中一篇,
看看柳永笔下杭州西湖又具有怎样的特色。
介绍作者,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为名永,字耆卿,因
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一生在仕途上抑
郁不得志,独以词著称丁•世。他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生活的繁华,歌妓悲欢、愿望
及男女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
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外》、《望海潮》等颇有名。有《乐章集》。
写作背景,历来认为,这首《里海潮》是作者献给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孙何是柳永的友人,当时驻节杭州。
文中表现杭州繁华富庶的题旨,是为「称颂祝愿。来日升迁到朝廷做官,虽然杭州城无法带去,但把这西
湖美景绘成图画,可带回京城去欣赏。
相传,后来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十里荷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加强了他侵吞南宋的
野心。为此,宋人谢驿还写了一首诗:“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
里愁。’’(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但是,产生这
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
二、整体感知:
读、背,感悟词的美。方法:范读、学生齐读、自由朗读。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市列珠矶,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燃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睛,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
吟赏烟霰。异日图将好囊,归去风池夸。”
思考:词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繁华与美丽?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细读探究
1、词从哪些方面写杭州的繁生与美丽?
-上片重在写杭州形挎之胜,从湖山秀美,江海壮丽,钱塘江潮的壮观及街市繁华,士民殷富来描
写。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起首三句从地理和历史两个方面,抓住“形胜"和''繁华''两个特点,
对杭州做了高度概括。“形胜三吴都会”,杭州是这一地区的最大的城市。“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
堑无涯”这几句,具体写“形胜:”云树”,“怒涛”,“天堑”三句,是写壮阔雄奇的钱塘江景色,高大茂密的
树木,护绕着江堤,堤外,奔腾的江水翻卷起狂波怒涛,真是一道宽阔险阻的天然屏障。
“钱塘自古繁华”一句纵观今古,交代了杭州悠久的历史。杭州是一座历史古城,早先春秋时代,它就是吴、
越争新之地,秦代设置钱塘县,隋朝改设杭州,五代时吴越国建都于此,发展为东南第一州,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以及“市列珠现,户磕罗绮,竞豪奢”这几句,侧重描绘“繁华”;选
取了画桥、翠幕、珠巩、绮罗等形容“三吴都会”的物阜民丰。“烟柳画桥''是说柳色如烟,彩桥如画。春日
的柳树,像一片嫩绿的薄薄的轻纱,掩映着一座座精美的桥梁。“风帘”,挡风的帘子。“翠幕”,绿色的帷
幕。“参差”,长短高低不齐,这里是形容城市房屋鳞次栉比,高矮不一。“十万人家”是说人烟稠密。虽说
是个约数,但并非夸张。“市列珠矶”,是说市面上陈列着各种珍贵的物品。“市”,指贸易的场所。“尸盈罗
绮“,是说家家户户盈箱满柜的绫罗绸缎。罗绮,有花纹的丝织品。“竞豪奢”是说人人竞夸精美的服饰,比
赛豪华阔气。
——下片写西湖的美景,游人的欢快,歌吹盛况,最后以夸耀作结,归美州将。
“重湖野峨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三句从湖山风光落笔。“重湖”,指西湖,唐代诗人白居易任
杭州刺史时,在钱塘门外筑了一条长堤,世称白堤。西湖以白堤为界,分为外湖和里湖,所以词人称为币.
湖。“趣媒”,重叠的山峰。“重湖度城清嘉”一句,十分准确地抓住了湖中有湖、山外有山的特色。“清嘉”,
是清新,秀丽的意思。”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承“清嘉”而来,“三秋”,秋季三个月。“桂子”,桂花。这
句是写桂花飘香,时间很长,与“叠峨”相呼应。“十里荷花”,是写荷花种植很广,与“重湖”相呼应。这八
个字,摄住了西湖“清嘉”之神,它点到即止,不施重彩,不做刻绘,留卜.了联想的余地。接卜.去,词人换
转笔墨,从自然转向人物。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羌管,就是笛子,“弄”,吹奏。“菱歌”,采莲女子所唱的歌「泛”,
指声音的飘扬。“嬉嬉”,形容很快活的样子。“钓叟”,钓鱼的老翁。“莲娃”,采莲的少女。这几句写西湖
游赏之乐。垂钓老翁和采莲女娃是这幅游赏图中的人物。白天,笛声在晴空里荡漾,晚上,萎歌在夜空中
漂浮,童颜鹤发的老翁在钓鱼,貌美如花的少女在采莲,他们一个个都是那样的欢快,真是一派昼夜笙歌
的太平毙象。
2、很多人到过杭州,结合自J的经历,说说杭州的美。
没有到过的同学引用一些诗歌文章,说说想象中的杭州之美。
三.体悟艺术特色:
1、作者抓住具有特征的事物,用饱蘸激情而乂带有夸张的笔调,寥寥数语便笔底风牛.,迷人的西湖与钱塘
胜毋便展现在读者面前。前片,主要勾画钱塘的“形胜”与“繁华”,大量浓墨,高屋建令瓦,气象万千。写法
上由概括到具体,逐次展开,步步深化。如,开篇三句点出了“形胜”、“都会”与“繁华”,但终究是概括性
的直陈,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继之而来的下面九句,便紧紧围绕这六个字,做形象的铺写,境界立
即展开:“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拿等则侧重于刻画“形胜”,而“市列殊矶,
户盈罗绮”则突出了杭州的富庶繁华.下片,侧重于描绘西湖的美景、欢乐的游赏与劳动生活・。写法.上着眼
于“好景”二字,尤其侧重于“好景”中出现的人。“重湖”三句描绘西湖美景,其中“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是天
生的好言语,是千古迷人的丽句。“羌管弄晴”三句写的是下层人民,“千骑拥高牙”三句写的是州郡长官。
结尾又以赞美的口吻收束。
2、除饱满的感情与适度的夸张以外,词的语言,音律,词调也与词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望海潮》
也是柳永首创的,词牌与词的内容以及地域性特点密切结合。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江潮的壮观,词中用“怒
涛“、“霜雪”、“天堑”这类色彩浓烈有.气势的语言,词句短小,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来,有雷霆
万钧,不可阻挡之势.而写西湖清幽的美景时.文字优美,词句变长,节奏平和舒缓,终于出现了“三秋
桂子”这样千秋传诵的佳句,继之又用“羌管弄晴'’等句不断地加以点染,美丽的西湖就更加使人心旷神怡了。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关于离别的词很多,但情感却有不少的差异,请你查找资料,略加分类后,写一篇赏析。
《柳永词两首•望海潮》教学设计
内容师行为生行为生成知识或参考答案时间设计理念
趣味导入文学反映生活。重庆彭水诗案2006年8月,作者彭水县教直局干部秦中飞因
写右词被拘一月。新闻界、中央介入,县委书记县长免职看课件《沁园春?彭水》:马儿乱
跑,伟哥滋阴,华仔浓胞。看今日彭水,满眼瘴气,官民冲突,不可开交。城建打人,公安辱尸,竟
向百姓放空炮。更哪堪,痛移民难移,徒增烦恼。官场夜黑风高,抓人权财权有绝招。叹白云
中学,空中楼阁,生源痛失,老师外跑。虎口宾馆,竟落虎口,留得沙沱彩虹桥。俱往矣,当痛定思
痛,不要骚搞。4
交流预习成果
1、要求生出示预习本,互检,增补2、巡视、督促
3、确定2生上台分别板书生难字和作者4、师总,归纳生全体出示预习本,交流增
补
5生上台板生难字、作者6、继续在书本上圈点勾画。
7、重点字词齐读板书:
参差堤堑绮竞奢
重峨(ch6ngy?n)清嘉(美)羌弄晴泛夜吟图凤池
柳永,字誉卿,号三变,福建崇安人,北宋词人。8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动口又动手,写下一
些自己的精要的东西。致力培养每一生学习习惯。
背诵与朗读(一)枳累
1、检查背诵情况,让一己会背且自认为朗诵好的学生背诵
2、给出3分钟时间让大家熟读背诵
3、让原不会背现认为会背的一学生背诵
(二)吟诵
1、吟诵要求2、师范读3、生齐吟诵4、优秀生表演吟诵
㈠
1、生检测自己的预习效果2从优生表演中得到激励。3、抓住机会背诵读《望》;
(-)
1、再明吟诵要求2、听范读3、全体吟诵4、个性化吟诵
自测、自警、自励,促进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和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
重新认识吟诵要把握情感、节奏、轻重等要求,13好的朗诵离不开熟读或背诵的基础。
从心理学角度看.资质较好的学生读10遍都会背的。
四、
内容分析1、师板题:
《望》描绘了一种怎样的都市生活景象?从哪些方面描写杭州的繁华美丽?抒发了怎样的
情感?
2、给生10分钟答题,方法提示:各句写什么,然后归纳。
3、巡视,指导,适时让两生上台板答题过程
4、师总结归纳。指导上,感情与彭水比较。作者的不同的出发点。投赠之作与针贬之作
的区别。社会进步中的个别的暂时的现象,北宋大都市的繁荣。
生进一步完善预习作业答案,重思路,不重答案
2生上台板书
听师指点,看同伴板析板书:
(一)原句原解
东南、都会:地理
自古繁华:历史
烟柳桥、帘幕,参差:绿化、设施、民房
云树绕、怒涛卷、天堑”:钱塘江
珠矶、罗绮、豪奢:富足
重湖登峨,桂子荷花:西湖
羌笛、菱歌、嬉嬉:百姓老少愉悦
拥、听、吟赏、图、夸:官员治理有方,政绩突出。
(二)逻辑整理:
1、地理历史、人居环境、人民生活三方面写
2景象特点:太平、富庶、祥和、安定(和谐社会)
3、情感:新鲜、惊喜、艳羡。15文本解读任何时候都是基本的,抓原句、抓关键信息、
抓关键词句解读是解读的不二法门。
深入作者的内心,与读者知识储备、生活经验联系、与当今生活联系是阅读发散的基本
思维方式。
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是逻辑思维、语言组织的一般规律。
王嘉廉说.答案并不重要.关键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
五、练习试写一首词《望海潮?长汀》
5拓展与生活的联系
《定风波》教学设计
课程分析: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受它艺术境界的美妙。
苏轼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宜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也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
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他赢得上至帝T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
他的这首词是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件小事的描写,表现r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r词人面对人生的
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及坎坷的超然情怀。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比较喜欢苏轼,如果诱导得当学生应该是参与积极的。以前也学过许多苏轼的诗、
词、文,对他有.一定的了解,基本能把握他豪放的词风。相信通过平时的诗词鉴赏训练,学生能抓住关键
句进行理解的。
学习目标:
1、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2、学习词人开阔旷达的胸襟,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
3、把握诗歌鉴赏的角度,试出鉴赏题。
设计理念与整体思路:根据忧思探究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老师的诱导,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首次的意境应通过学生反复读来
体会,老师设置一系列的诱导性的问题,实现对词人的理解及词的鉴赏。
一、导入。
人们激赏他的文采之美,更赞叹他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一生融儒道齐于一体,诗书画俱佳,
他是中国历史上难得一见的旷世看才,他甚至是才华的代名词,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不可救药的文人,他就
是苏轼
请翻开教材71页,我们一起又看《定风波》。那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这首《定风波》放录音
二、朗读指导(见课件)
1、诵读要求:
读准字音如:同行xing吟啸xi®一蓑su6烟雨
读出情感: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读出节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出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跟着录音读-•遍。男女同学分别朗读
四、整体感知
I、找同学朗读,大家感受一二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一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他淡化弱化了甚至无视了所有的风雨。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
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
五、重点探究、拓展
1、那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看看这首短短的词,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如果抓重点,你会抓
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根据情况来确定是否介绍写作背景,也可以让学生找出比较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一上片重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
滔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板书:任(“徐行”)
-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
晴明。
板书:无(“回首”)
***2、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板书):归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
一心渴望退隐,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情。”颇有点超凡拔俗的味道。这也是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背景)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
他是大儒,但乂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乂统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占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
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
遇挫折时,道家的思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
3、大家再考虑:东坡为何不躲雨?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
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匕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
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八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
一种宁静和通达。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行人生的空漠和心灵
的超脱!
六、温故知新
我们以前读苏轼的东西是不是都走这个感觉?(同学可以齐背)
不是。同学举点例子。如: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
鸡。(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
度)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
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鬟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口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
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
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壮志难酬)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但愿,千里)(美好祝愿,人间情怀)
七、个性阅读
是不是大家都喜欢苏轼?
是或不是。那请联系本词来说说。
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
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
——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
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
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种富于
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种无奈,“突围”其实是i种逃跑。
八、学习评价
鉴赏中很重要一条就是评价,用一句话说说他的人或他的词。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生命科学顾问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编辑与策划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街拍摄影师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珍稀植物研究员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修理工程师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维护技师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德育教师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建筑师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餐饮业经营管理者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智能硬件设计师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 年小升初成都市初一新生分班考试语文试卷(带答案解析)-(部编版)
- GB/T 7031-2025机械振动道路路面谱测量数据的报告
- 2025-2030油田化学品非常规油气开采技术适配性与服务型制造转型研究
- 妊娠合并高脂血症的护理措施
- 2025版建筑工程施工安全生产责任险合同范本
- 跌倒预防及护理课件
- 超声科进修汇报
- 部编七年级上册16《猫》导学案附答案
- 公司好新闻大赛活动方案
- 浙江心理c证考试笔试试题及答案
- H3N2亚型犬流感病毒中NA蛋白对病毒复制的分子机制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