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认知锚点:国家认同感的理论内核与当代价值演讲人认知锚点:国家认同感的理论内核与当代价值01课程设计:从知识输入到认同内化的实践路径02载体解析:新闻与传记的独特赋能机制03教学评价:从"结果考核"到"成长追踪"的多元评估04目录2025新闻与传记国家认同感选修课件作为一名深耕中学思政与人文教育领域十余年的一线教师,我始终相信:国家认同感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流淌在文字里的温度、凝结在故事中的力量。过去三年,我带领学生团队完成了"三代新闻人眼中的家国记忆"口述史项目,走访了27位新闻从业者与传记作者,收集了128万字的原始素材。这些真实的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新闻与传记,正是培育国家认同感最鲜活的载体。今天,我将以这门选修课程的设计逻辑与实践经验为核心,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如何通过新闻与传记的双向赋能,构建更有生命力的国家认同教育体系。01认知锚点:国家认同感的理论内核与当代价值1国家认同感的本质界定国家认同感是个体对所属国家的认知共识、情感归属与责任担当的综合体现。从心理学视角看,它包含三个递进层次:认知层:对国家历史、地理、制度、文化的基本认知(如知道"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古国");情感层:基于认知产生的归属感与自豪感(如看到奥运赛场升起五星红旗时的激动);行动层:将情感外化为维护国家利益、参与国家建设的具体行为(如青年志愿者投身乡村振兴)。我曾在课堂上做过一个小调查:当被问及"你如何理解国家"时,85%的高一学生能列举出"领土""人口""政府"等要素,但仅有32%能说出"中华文明连续性"这一核心特征。这组数据印证了一个关键问题:国家认同感的培育,需要从碎片化认知转向系统性建构。2当代语境下的特殊意义在全球化与信息化交织的2025年,国家认同感的培育面临双重挑战:外部冲击:国际舆论场中"历史虚无主义""文化相对主义"的渗透(如某些境外媒体对中国抗疫政策的片面解读);内部转型:Z世代成长于物质丰裕期,对"国家"的感知更依赖具象化体验(如通过短视频了解"天宫"空间站,而非教科书条文)。我的学生小周曾在周记中写道:"课本里的'国家'像一张地图,但看了《觉醒年代》里陈延年就义的新闻影像,我突然懂了什么是'国家'——是有人用生命守护的信仰。"这恰恰说明:在信息过载的时代,真实、具体、有温度的叙事,比抽象说教更能唤醒认同。02载体解析:新闻与传记的独特赋能机制1新闻:连接当下的"认同棱镜"新闻作为"历史的初稿",具有三大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即时性:能将国家发展的"关键时间点"转化为教育的"关键契机"(如2023年成都大运会期间,《人民日报》连续7天推出"青春与国家同频"系列报道,成为课堂讨论的鲜活素材);真实性:通过新闻现场的细节(如记者拍摄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者的手、"东数西算"机房里的温度计),让抽象的"国家战略"具象为可触摸的现实;公共性:新闻报道的"他者视角"(如外国记者笔下的"中国式现代化")能打破认知茧房,帮助学生建立更立体的国家认知。1新闻:连接当下的"认同棱镜"去年9月,我带领学生分析《新华社》关于"千万工程"20周年的报道时,特意选取了2003年原始报道与2023年回访报道对比。当学生发现同一张村头老照片中,2003年的泥泞小路变成了2023年的彩虹跑道,一位女生在分享时红了眼眶:"原来新闻里的'乡村振兴',是20年里无数人一步一步走出来的。"2传记:穿越时空的"认同基因库"传记以"个体生命史"为线索,承载着国家发展的"集体记忆",其教育功能体现在:人物典型性:从科学家(《钱学森传》)、企业家(《任正非传》)到普通劳动者(《大国工匠:高凤林传》),不同群体的传记构成国家建设者的"群像图谱";叙事代入感:传记中的细节(如《袁隆平传》里"顶着40℃高温在稻田里找雄性不育株"的日常)能让学生产生"如果是我,会怎么做"的情感共鸣;历史纵深感:对比不同时代人物传记(如1950年代《王进喜传》与2020年代《黄文秀传》),可以清晰看到"爱国"的内涵如何随时代发展而传承创新。我曾让学生自主选择传记进行"人物生命时间轴"绘制。有位学生选择了《张桂梅传》,当她把"17岁到云南支边""50岁创办女高""65岁获得'七一勋章'"三个时间点标注在2000-2023年的国家发展时间轴上时,突然顿悟:"原来她的每一步,都和西部大开发、脱贫攻坚这些国家战略紧紧绑在一起。"3新闻与传记的协同效应二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即时记录-历史沉淀"的闭环:新闻为传记提供"当代素材库"(如2020年抗疫期间的记者手记,未来可能成为《新冠疫情防控史》的重要史料);传记为新闻注入"历史纵深感"(如报道"嫦娥六号"时,引用《孙家栋传》中"中国航天从无到有"的往事,能让报道更有厚度)。在"港珠澳大桥"主题教学中,我们同时使用了2018年通车时的新闻特稿与2022年出版的《港珠澳大桥建设者传》。学生发现:新闻中"世界最长跨海大桥"的数字,在传记里变成了"工程师林鸣连续72小时守在沉管安装现场"的故事;传记中"技术封锁下的自主创新",在新闻里对应着"300多项专利填补国内空白"的成就。这种"数字+故事"的对照,让国家工程的"硬核"与建设者的"温度"同时被感知。03课程设计:从知识输入到认同内化的实践路径1课程目标体系基于新课标要求与学生认知特点,本课程设定"三阶目标":01认知目标:掌握新闻与传记的基本特征,理解二者与国家认同的内在关联(如能分析新闻标题中的价值导向,能识别传记叙事中的国家元素);02情感目标:通过文本解读与实践体验,形成对国家历史、文化、发展的积极情感(如从"知道"到"理解"再到"共情");03行动目标:学会用新闻与传记的思维观察生活,主动传播国家故事(如完成一次社区老党员采访并撰写新闻稿,或为身边榜样人物创作微型传记)。042内容模块设计课程分为四大模块,采用"螺旋上升"结构:2内容模块设计模块一:基础认知——解码新闻与传记的"认同密码"(4课时)新闻部分:分析《人民日报》头版30年标题变化(1995-2025),总结"国家话语"的时代特征;传记部分:对比《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与《李延年传》(2021年出版),提炼"家国叙事"的传统与创新;实践任务:撰写"我家的新闻记忆"(记录家庭中与国家大事相关的物品,如1997年香港回归纪念章)。模块二:深度解读——在文本中触摸国家的温度(8课时)新闻文本:选取"脱贫攻坚""科技自立""文化传承"三大主题,每组分析10篇代表性报道(如《十八洞村的"蝶变"日记》《量子计算:中国速度如何炼成》《故宫修复师:把文物活成"当代风景"》);2内容模块设计模块一:基础认知——解码新闻与传记的"认同密码"(4课时)传记文本:精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南仁东传》《中国高铁之父:孙永才》,重点关注"个人选择与国家需要"的叙事逻辑;跨媒介比较:对比同一事件的新闻报道与传记章节(如"北斗组网"的新闻通稿与《北斗天团传》相关章节),分析不同载体的叙事策略。模块三:实践创作——用自己的笔书写国家故事(12课时)新闻实践:开展"身边的国家瞬间"采访计划,要求学生:选择1个国家战略相关的本地案例(如"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乡村文化振兴");完成3次深度采访(行业专家、从业者、普通市民);撰写1篇消息稿+1篇深度报道(配现场照片或短视频);传记创作:实施"小人物大时代"微型传记计划,要求:2内容模块设计模块一:基础认知——解码新闻与传记的"认同密码"(4课时)采访1位长辈或社区居民(年龄50岁以上);梳理其人生经历中与国家发展同步的关键节点(如高考恢复、国企改革、互联网普及);用"时间轴+故事"的形式呈现,突出"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的交织"。模块四:成果展示与反思——在分享中深化认同(4课时)举办"我们的国家故事"展:设置新闻墙(学生作品+经典新闻复制件)、传记角(学生传记+推荐书目)、互动区(国家发展时间轴拼图游戏);开展"认同成长"主题沙龙:邀请新闻从业者、传记作者与学生对话,重点讨论"年轻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完成个人反思报告:要求结合课程前后的认知变化,用具体案例说明"国家认同感"的提升路径。3教学方法创新具身认知法:组织"重走新闻现场"实践(如参观本地日报史馆、采访退休记者),通过实地观察、角色体验增强代入感。05项目式学习(PBL):以"社区历史口述史"为驱动任务,学生需完成选题策划、采访记录、文本撰写、成果展示全流程;03为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课程采用多元教学法:01跨学科融合:联合历史老师梳理新闻事件的时代背景,邀请语文老师指导传记写作技巧,与信息技术老师合作制作数字故事;04案例教学法:每节课前10分钟设置"新闻/传记微案例",如用《中国新闻周刊》2024年"年度影响力人物"特稿导入"平凡与伟大"的讨论;0204教学评价:从"结果考核"到"成长追踪"的多元评估1评价维度设计本课程采用"三维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与发展性:1评价维度设计|维度|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认知能力|对新闻/传记特征的掌握程度,对国家认同理论的理解深度|课堂问答、文本分析报告||情感态度|参与活动的投入度,文本解读中的情感共鸣,对国家发展的积极态度|观察记录、访谈反馈、周记||实践能力|新闻采访的专业性(选题、提问、写作),传记创作的叙事水平(细节、逻辑、感染力)|作品评分、展示答辩、同行评议|2典型问题与应对策略在三年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三大常见问题及解决路径:问题1:部分学生认为"国家故事离我很远"。应对:通过"微观切入"策略,引导学生从"我家""我社区"的小切口进入(如采访小区里的老党员,记录其参与的"三线建设"往事);问题2:新闻分析停留在"表面信息提取",缺乏深度解读。应对:设计"三层追问法"(是什么?为什么?与国家认同的关联?),如分析"国货品牌崛起"新闻时,不仅要总结销量数据,还要探讨"文化自信"对消费选择的影响;2典型问题与应对策略问题3:传记创作过于"脸谱化",缺乏真实细节。应对:开展"细节捕捉训练"(如观察采访对象的手部特征、习惯性动作),并引入"口述史"写作技巧(如记录方言、口头禅),让人物更鲜活。结语:在新闻与传记中,让国家认同"可感、可触、可传承"三年前,当我第一次提出开设这门选修课,有同事质疑:"国家认同感这么抽象的概念,用新闻和传记能讲清楚吗?"今天,看着学生们的作品——有记录社区老教师30年支教经历的微型传记,有关于"老字号转型"的深度报道,有在展会上眼含热泪讲述"爷爷参与两弹一星"故事的模样,我可以坚定地回答:能,而且能讲得更生动、更深刻。2典型问题与应对策略新闻是国家的"现在进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云南省丽江市医疗三严三基理论考试试题及答案
- 夏季防暑防高温应急预案
- 2025年湖北省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笔试试题含答案
- 肿瘤科医务人员针刺伤应急预案演练脚本
- 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及应用考试试题及答案
- 密闭、有限空间作业应急预案
- 护理学基础练习题库与答案
- 住院患者突发抽搐的应急预案演练脚本
- 2025教师考试真题题库及答案
- 2025建筑学招教考试真题及答案
- 电信安全管理制度课件
- 生产部质量管理评审
- 易学在管理中的运用
- AI大模型之光学字符识别OCR-2
- 2025河南城发环保能源有限公司下属项目公司校园招聘110人笔试历年常考点试题专练附带答案详解2套试卷
- 2025年蜀诗风韵答题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医院设备科年终总结模板5篇
- 澳大利亚淡水龙虾养殖技术与投资分析
- 2025年-成人机械通气患者俯卧位护理 2023中华护理学会团体标准
- 2025年肺功能万里行试题及答案
- 年度培训总结及明年培训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