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4古诗三首课时3文本分析《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杜牧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练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赠刘景文》通过描绘秋末冬初“荷尽、菊残、橙黄橘绿”的景致,既赞美了秋天,也突出了菊花、橘树傲霜凌寒的坚贞气概,间接表达了诗人苏轼对友人刘景文的敬佩和勉励之情。苏轼这首诗融写景、咏物、赞人为一体,借物喻人,赞颂刘景文的品格和节操。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秋末冬初的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这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该诗以景衬情,动静结合,以梧叶声和风声衬出秋夜的寂静,还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儿童夜捉促织的乐景反衬自己客居他乡的悲情。教学目标1.认识“径、斜”等9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等13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3首古诗。默写《山行》。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能从古诗中的景象知道古诗描写的季节。教学重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能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背诵并能默写古诗。2.能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径、斜”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会写“寒、径、斜、霜”4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古诗《山行》。3.通过注释或者图片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感受古诗的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学过程】一、精讲研读,认识方法1.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3首古诗,请同学们借助拼音来大声地读一读,猜一猜这3首古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2.学生交流后,教师板书:秋。3.师追问留疑: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让我们到诗中去找找答案。先来学习唐代诗人杜牧写的《山行》。课件出示杜牧的简介。课件出示杜牧(803—853),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文学家。后人称他为“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有《樊川文集》。4.读懂诗题。(1)板书“山行”。(2)齐读,理解“行”字。5.读好诗文。(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读,正音。(3)结合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好停顿。课件出示山行[唐]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6.理解诗意。(1)师:读诗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秋天的景物,请大家拿起笔来圈一圈。(2)交流圈画的词语。课件出示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
共同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3)出示一幅秋山幽径图,如果你行走在其中有何感受?围绕“远”“斜”,让学生说说诗人是不是在山中行走。评议哪个同学的回答吻合诗意,并说说理由。7.朗读古诗,体会秋天的美好。8.指名读,齐读。(1)出示枫林图和春花图,引导:哪幅图更美?你喜欢哪幅图?(2)师:秋风中枫叶仍精神抖擞地染红了山岭,你有何感想?(3)指名读后两句诗,齐读,读出画面感。这两句之间有什么关联?停车和枫叶之间有什么关系?(因果关系)诗中哪个词语说明了这种关系?(重点学习“坐”)(4)师:秋天美丽的景色在诗人的笔下充满了生机。(5)读诗句,想画面。(6)师:这次秋游中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9.运用所学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完整地说一说整首诗的意思。课件出示运用借助注释、图片等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还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体会诗人的心情。10.配乐背诵。二、书写指导,拓展延伸1.教师范写“寒、斜”,并指导学生书写。2.学生自主书写其他生字。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赠、残”等7个生字,会写“赠、盖”等6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赠刘景文》,背诵《赠刘景文》。3.能借助注释,大致理解诗句的意思。【教学过程】一、解析诗题,知晓诗人1.板书“赠刘景文”,指导书写“赠”。2.齐读,理解“赠”,解题。3.教师出示作者介绍。课件出示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二、读好诗文,读出韵味1.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指名读,正音。3.结合学生的朗读,指导读好停顿。课件出示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1.师: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秋天的景物,请大家拿起笔来圈一圈。2.交流圈画的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1)出示两幅图片,一幅为“夏季荷花盛开”的图片。学生观察夏季荷花,体会荷花的生机勃勃;一幅为“深秋荷叶衰败干枯”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秋之萧瑟。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吻合诗意,并说说理由。课件出示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唐]李商隐《赠荷花》(2)理解“尽”“擎雨盖”。(板书:借助图片和注释①朗读诗句,体会秋天荷花衰败、荷叶凋零的景象。②指名读,齐读。(3)理解“菊残”“傲霜枝”。①出示残菊图片,学生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②师:秋风中残菊的花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些什么?③指名读,齐读,读出画面感。(4)理解“橙黄橘绿”。①师:秋天所有丰收的景象,作者用了一个词概括,那就是——橙黄橘绿。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运用前面所学到的理解词语的方法说说诗句的意思。②读诗句,想画面。③师:诗题是“赠刘景文”,读到这里,你觉得苏轼是想送给好友刘景文什么呢?(5)小结学法:我们刚才通过借助注释、借助图片等方法理解了诗句的大致意思。3.运用所学的理解词语的方法,完整地说说整首诗的意思。4.配乐背诵。四、背诵积累,书写指导1.教师范写“残、橙”,并指导学生书写。2.学生自主书写其他生字。3.学生互相监督背诵。第三课时【课时目标】1.掌握多音字“挑”,会给两个读音准确组词。会写“送、挑、落”3个字。通过表演动作、看图片等方式理解这两个字的意思。用多种方式理解“萧萧、促织、篱落”等词语的意思。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3.体会诗人满怀乡愁的心境。【教学过程】一、检查揭题,知晓作者1.检查揭题。(1)学生交流对诗题的理解。(2)理解课题中“书”的意思,引导学生读好诗题。2.知晓作者。(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这首诗的作者,你了解多少?谁想和大家分享一下?(2)教师出示图片并讲解。课件出示叶绍翁,南宋诗人,他擅长写七言绝句,还擅长写景抒情。他写的《游园不值》最为著名,历来为人所传诵。(3)齐读作者简介。二、初读古诗,学写生字1.指名朗读古诗,随机正音并点评。2.理解多音字“挑”:课件出示多音字的解释,请学生解释诗中“挑”字的意思,并联系多音字的解释读正确。课件出示挑(tiāo)水挑(tiāo)三拣四挑(tiǎo)花挑(tiǎo)战3.请学生说“促织”的意思并引导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关注注释。教师讲述关于“促织”的故事。课件出示秋天来了,蟋蟀叫得特别欢,好像在对妇女们说:“冬天来了,冬天来了,你们快快织布准备过冬啦!”所以人们又把蟋蟀叫作促织。4.学写字:诗中还有两个要求会写的字,谁来读好它们?(送、落)谁来给它们找找朋友?那在书写这两个字时要注意些什么?谁想提醒大家?现在请在学习单上认真书写,看谁写得又快又好。(投影展示并评价)5.齐读古诗:你们既能读准字音,又能写好生字,预习得真不错,现在,咱们一起读读这首诗!三、自读自悟,理解诗意1.自由朗读,读出节奏和韵律。2.学生展示朗读并说说这样读诗的理由。3.想把诗读得更好吗?那就让我们走进诗中,去品味语言,感受诗人的情感吧!画一画诗人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课件出示听:秋风看:梧叶、灯火四、想象画面,品读诗句1.学习前两句诗。(1)小组合作学习。说一说:透过这些景物,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在不理解的地方标上记号。(2)交流,随机引导并指导朗读。(3)理解“萧萧”“动客情”并指导朗读。①你和老师有同样的疑问,平常我们写风常用“呼呼”,而诗中用了“萧萧”,能否把它换成“呼呼”呢?对比着读一读。课件出示呼呼梧叶送寒声。萧萧梧叶送寒声。②你们觉得怎样?读出什么不同了吗?(后一句更能体现诗人凄凉、悲伤的心境)③是啊,古人常用“萧萧”来表现秋天的凄涼。看,唐代诗人杜甫在《登高》中就这样写道——课件出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④解说:当年,杜甫年老多病,流落他乡,登高望远看到了树叶随风飘落,长江水滚滚奔腾,他心生悲凉和孤独之情。诗人叶绍翁也正是通过“萧萧”一词表达了内心的这种情感。谁能读好这两句诗?⑤评价并引导齐读。⑥我们还可以从哪儿读出诗人的孤独之感?(江上秋风动客情)看来,你们已走进了诗人的内心。那这里的“客”指谁?(叶绍翁)诗人为何称自己为“客”呢?(因为他漂泊在外,不在自己的家乡,就像是在外作客。这里的“客”可以解释为“客居他乡”。)(4)了解诗人的生活状况。①旁白:是呀,诗人祖籍在福建,他隐居西湖湖畔已经很多年了。此时,他独自漫步湖畔,听到秋风萧萧作响,看到梧叶漫天飞舞,他思潮起伏。孩子们,你们说,他会想什么?②学生想象并说话。是呀,正是这秋风萧萧、梧叶飘零之景触动了诗人的游子之心,他怎能不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板书:思亲念家)难怪诗人会说“江上秋风动客情”!(板书:情)(5)小结方法:看,诗人正是借助秋风、梧叶这些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这种写法叫作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这正如学者王国维所说(齐读):“一切景语皆情语。”2.学习后两句诗。(1)练习朗读,评价朗读。(指名读并引读)(2)“知”在这里应该怎么解释?作者为何在这里用“知”字,而不用“见”字呢?为什么这两句诗不倒过来说呢?(3)引导解疑。①灯下的儿童在捉蟋蟀,是作者看到的吗?(不是的,他并没有亲眼看到,只是看到了夜里篱笆下的灯火而猜想到的)所以,“知”在这里就应该解释为“料想、猜测”。②作者是看到了灯火才引发了猜想。古人写诗,就是有趣,经常把话倒过来写,为的是读来更加朗朗上口。谁能用我们现在的说法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指名说)③引导学生想象:看到灯火,诗人回忆起了自己的家人、家乡,此时的他又会想些什么呢?④学生交流。练习趣读。(通过指名读、男女生赛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诗)(4)质疑:可是,为什么诗人在思念家乡、倍感孤独时还要写挑促织这样有趣的事情呢?(5)指名交流感受并指导朗读。3.小结并齐读古诗:诗人借助了萧萧梧叶、儿童挑促织等景象抒发了思乡之情,让我们融情于诗,一起读!(配乐读诗)五、回顾拓展,背诵积累1.回忆古诗:我们学过哪些借景抒情的古诗,还记得吗?(《静夜思》)课件出示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2.你能给大家背诵一下吗?李白是怎样借助景物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同桌交流后全班交流反馈)3.拓展延伸:像这样借景抒情的诗句还有很多。课件出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学生交流,教师点拨。教师总结:是的,这几句诗都是借助月亮来抒发诗人的思乡之情的。古人往往借助明月、柳树等景物来抒发情感,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找找借景抒情的古诗,读一读,并体会体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本节课学习的三首古诗,均写出了在秋天的背景下而触生的情感,或赞美秋天的美景,或表达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学习。1.感悟美景,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精美的深秋图片,营造出浓郁的深秋氛围,让学生感受浓浓的秋意,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接着让学生借助图片、注释理解诗句,真正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在交流总结时,拓展了其他相关的古诗,创设了学习古诗的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投入到对古诗的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集中采购专员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民航服务员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装配工程师招聘面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医疗领域项目经理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质量审核专员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人工智能工程师招聘面试参考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及未来5年中国汽车用齿轮油行业市场调查研究及投资战略咨询报告
- 2025年烘焙师职业资格考试烘焙师专业基础知识试题卷及答案
- 金融科技行业金融科技数据分析报告
- 线上城轨面试题及答案
- 浙江赞生药业有限公司年产20亿片(粒)中成药口服固体制剂项目环评报告
- 国家生态安全课件
- 师生交通安全教育:筑牢校园平安防线
- 2025-2030中国酸枣市场供需格局与营销渠道发展趋势报告
- 股骨粗隆间骨折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 《资治通鉴》与为将之道知到课后答案智慧树章节测试答案2025年春武警指挥学院
- 2024年广东春季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 T-QASE 005-2024 岸边集装箱起重机设备使用管理和维护保养作业规范
- 2024年金钥匙科技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皮瓣手术治疗褥疮
- 物理光学课件-叶玉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