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层建筑设计试题及答案_第1页
2025年高层建筑设计试题及答案_第2页
2025年高层建筑设计试题及答案_第3页
2025年高层建筑设计试题及答案_第4页
2025年高层建筑设计试题及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高层建筑设计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根据2024年修订版《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24),7度抗震设防区,乙类超高层建筑(高度280m)采用框架-核心筒结构时,核心筒墙体的最小厚度(底部加强部位)应为()。A.300mmB.400mmC.500mmD.600mm2.某250m高办公建筑位于寒冷地区(冬季主导风向西北风),其幕墙系统设计中,为降低冬季冷风渗透能耗,应优先采用()。A.明框玻璃幕墙(单层Low-E玻璃)B.单元式隐框幕墙(双银Low-E中空玻璃+暖边间隔条)C.点支式玻璃幕墙(普通中空玻璃)D.石材幕墙(无保温层)3.依据《建筑防火通用规范》(GB55037-2022),高度为150m的一类高层住宅建筑,其防烟楼梯间前室的加压送风口应采用()。A.常开式风口,每层设一个B.常闭式风口,每层设一个,火灾时联动开启C.常开式风口,每两层设一个D.常闭式风口,每三层设一个,火灾时手动开启4.超高层建筑(高度400m)的避难层设计中,避难区净面积按每平方米容纳0.25人计算时,该层需满足的最小净面积(假设建筑容纳人数为8000人)为()。A.2000㎡B.3200㎡C.4000㎡D.5000㎡5.高层混合结构(钢框架-混凝土核心筒)中,为避免“强梁弱柱”破坏模式,需重点控制()。A.框架梁与框架柱的线刚度比B.框架柱的轴压比C.核心筒与框架的刚度比D.框架梁的跨高比6.寒冷地区200m高酒店建筑的外窗设计中,为满足《近零能耗建筑技术标准》(GB/T51350-2021)要求,外窗的传热系数(K值)应不大于()。A.1.5W/(㎡·K)B.2.0W/(㎡·K)C.2.5W/(㎡·K)D.3.0W/(㎡·K)7.高层住宅建筑(高度90m)的电梯配置中,为满足高峰时段5分钟候梯率不超过12%的要求,若单台电梯额定载重量1000kg(13人),额定速度2.5m/s,服务层数30层,至少需要配置()台电梯(电梯运行间隔时间计算公式:I=1.6×H/V+T,其中H为服务层数,V为速度m/s,T为开关门及乘客进出时间取20s;5分钟候梯率对应的电梯台数N=300/I)。A.2台B.3台C.4台D.5台8.超高层建筑(高度350m)的风荷载计算中,当采用风洞试验确定等效静力风荷载时,需重点关注()。A.顺风向平均风荷载B.横风向涡激振动响应C.扭转风振响应D.以上均需关注9.高层医疗建筑(高度60m)的消防电梯设计中,消防电梯前室的使用面积最小应为()。A.4.5㎡B.6.0㎡C.10.0㎡D.12.0㎡10.绿色建筑三星级评价中,高层办公建筑的非传统水源利用率需达到()以上。A.15%B.20%C.25%D.30%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1.简述超高层建筑(高度>250m)在结构设计中需重点考虑的“抗连续倒塌”措施,并说明其与普通高层建筑的主要区别。2.寒冷地区高层住宅建筑(高度100m)的外保温系统设计需满足哪些关键技术要求?请结合《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通用规范》(GB55015-2021)说明。3.高层综合体(含商业、办公、公寓)的垂直交通核设计中,如何通过功能分区优化提升整体效率?请从流线组织、设备配置、空间布局三方面展开。4.智能化高层建筑中,“建筑信息模型(BIM)正向设计”与传统CAD设计相比,在消防设计协同方面有哪些优势?请列举至少4项具体应用场景。三、案例分析题(40分)项目背景:某城市中心区(抗震设防烈度7度0.15g,设计地震分组第一组,场地类别Ⅱ类)拟建一座280m超高层综合体,包含50层办公(1-40层)、10层酒店(41-50层)及4层裙房商业(-1-3层)。总建筑面积18万㎡,其中塔楼标准层面积2200㎡。设计要求:结合现行规范及行业前沿技术,完成以下分析:(1)结构选型论证:对比框架-核心筒结构与筒中筒结构的适用性,确定本项目最优结构体系,并说明理由(需考虑抗侧移刚度、经济性、施工便利性)。(2)防火设计专项:①塔楼避难层设置要求(数量、位置、净面积、防火构造);②办公与酒店功能转换层(40层)的防火分隔措施(需明确分隔构件的耐火极限、连通方式限制)。(3)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应用:提出3项以上适用于本项目的主动式/被动式节能技术,并计算其对建筑综合节能率的贡献(假设基准建筑能耗为120kWh/(㎡·a),目标节能率30%)。(4)韧性设计要点:从抗风、抗震、应急疏散三方面,提出提升建筑韧性的具体措施。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C(解析:JGJ3-2024规定,7度乙类超高层(H>250m)核心筒底部加强部位墙体厚度≥500mm)2.B(解析:双银Low-E中空玻璃+暖边间隔条可显著降低传热系数与冷风渗透,符合寒冷地区节能要求)3.B(解析:GB55037-2022要求,一类高层住宅防烟楼梯间前室应设常闭式加压送风口,每层1个,火灾时联动开启)4.A(解析:8000人×0.25人/㎡=2000㎡)5.B(解析:混合结构中框架柱轴压比需严格控制,避免柱先于梁破坏)6.A(解析:GB/T51350-2021规定,寒冷地区近零能耗建筑外窗K值≤1.5W/(㎡·K))7.B(解析:I=1.6×30/2.5+20=19.2+20=39.2s;N=300/39.2≈7.65,实际需3台(单台服务30层时,3台总间隔≈13s,满足12%候梯率))8.D(解析:超高层建筑风荷载需同时考虑顺风向、横风向及扭转响应)9.B(解析:医疗建筑消防电梯前室使用面积≥6.0㎡)10.C(解析:绿色建筑三星级要求非传统水源利用率≥25%)二、简答题1.超高层建筑抗连续倒塌措施及与普通高层建筑的区别:超高层建筑因高度大、荷载集中,需重点采取:①关键构件冗余设计(如核心筒角柱采用型钢混凝土,避免单柱失效);②楼板水平拉结(采用双向双层通长钢筋,拉接承载力≥1.2倍楼板自重);③加强层桁架与核心筒的刚性连接(避免因局部破坏引发连锁反应);④备用荷载路径设计(如框架梁按“梁-柱节点失效后承担1.5倍楼面荷载”验算)。与普通高层建筑(H≤250m)的区别:普通建筑仅需满足“局部破坏不引发超过初始破坏范围的倒塌”,而超高层建筑需额外考虑:①关键构件(如伸臂桁架、转换大梁)的抗冲击性能(按偶然荷载100kN集中力验算);②材料延性要求更高(核心筒混凝土强度≥C50,框架柱钢材≥Q355);③需进行全楼倒塌模拟分析(采用非线性动力时程法)。2.寒冷地区高层住宅外保温系统技术要求(GB55015-2021):①保温材料燃烧性能:外墙外保温(无空腔)≥B1级(如模塑聚苯板(EPS)氧指数≥30%);有空腔时≥A级(如岩棉板密度≥140kg/m³)。②传热系数限值:外墙K≤0.35W/(㎡·K)(寒冷地区A区),需计算保温层厚度(如EPS导热系数0.033W/(m·K),则厚度≥(0.033×(1/0.35-0.1))≈0.085m,即85mm)。③防火构造:每两层设置水平防火隔离带(A级材料,高度≥300mm);窗口上沿设不燃材料挑檐(宽度≥500mm)。④抗风荷载:粘贴+锚栓固定(锚栓数量≥6个/㎡,单个锚栓抗拉承载力≥0.8kN);饰面层与保温层粘结强度≥0.1MPa(现场拉拔试验)。3.高层综合体垂直交通核优化设计:①流线组织:按功能分区设置独立交通核——商业部分设自动扶梯+观光电梯(服务1-3层,梯群集中于裙房中心);办公部分设高速分区电梯(低区1-20层,中区21-40层,高区41-50层,每区4台,速度4m/s);公寓设独立客梯+服务梯(2台,速度2.5m/s,与办公梯群物理分隔)。②设备配置:办公梯群设智能派梯系统(根据楼层需求动态分配);商业扶梯倾斜角≤30°(提升高度>6m时),梯级宽度1000mm;消防电梯兼作货梯(载重量1600kg,速度3m/s),与服务梯共享前室(使用面积≥10㎡)。③空间布局:交通核集中布置于塔楼核心(减小公摊),办公与公寓前室通过防火门分隔(耐火极限2.0h);商业扶梯周边设导向标识(LED屏实时显示各层商户分布),避免流线交叉。4.BIM正向设计在消防设计协同中的优势:①管线综合碰撞检测:通过BIM模型提前发现消防水管与风管、电缆桥架的碰撞(如某项目原设计中DN150消防管与800×300风管在避难层标高4.5m处交叉,BIM检测后调整风管标高至5.0m,避免返工)。②疏散模拟分析:利用BIM+疏散模拟软件(如Pathfinder),精确计算火灾时各楼层至安全出口的疏散时间(例如标准层疏散门宽度1.2m,原设计疏散时间280s,优化为双开门(总宽2.4m)后缩短至150s,满足GB55037-2022中“超高层疏散时间≤300s”要求)。③防火分区智能划分:BIM模型自动统计各区域建筑面积,提示防火分区是否超规(如某层原设计商业面积4500㎡,超过GB55037-2022中“高层商业防火分区≤4000㎡”限制,需增设防火卷帘分隔)。④消防设施参数联动:BIM模型关联消防设备参数(如喷头流量、烟感覆盖范围),自动校验是否满足规范(例如某房间面积80㎡,原设计1个烟感(覆盖面积60㎡),BIM提示需增设1个,确保覆盖全区域)。三、案例分析题(1)结构选型论证:本项目最优结构体系为框架-核心筒结构,理由如下:①抗侧移刚度:筒中筒结构(内筒+外框筒)的抗侧刚度更高(外框筒通过窗裙梁形成整体受力),但本项目高度280m(未超300m),框架-核心筒(核心筒承担80%以上水平力)已满足7度区位移角限值(H/5000,计算得最大层间位移≤56mm);筒中筒虽刚度更大,但外框筒需密集布置柱(柱距≤3m),影响办公空间灵活性(本项目标准层2200㎡,若柱距3m则柱数约24根,柱截面≥1200×1200mm,占用使用面积约15%)。②经济性:框架-核心筒的外框架柱可采用钢骨混凝土(SRC),柱距6-8m(本项目标准层柱距7m,柱数约12根,截面1000×1000mm,用钢量约80kg/㎡);筒中筒外框需采用密柱深梁(梁高≥1.2m),用钢量增加约20%(100kg/㎡),且施工时需频繁支模,工期延长约1个月。③施工便利性:框架-核心筒的核心筒可采用爬模施工(与外框架同步提升),外框架钢骨柱可工厂预制、现场吊装(单柱安装时间≤4h);筒中筒外框筒的深梁需现场浇筑(每跨梁浇筑时间≥8h),且需等待梁混凝土强度达标(7天)才能继续施工上层,整体工期延长约15%。(2)防火设计专项:①避难层设置要求:-数量:280m塔楼需每50m设置1个避难层(280/50=5.6,取6个,实际从15层(约50m)、30层(约100m)、45层(约150m)、60层(约200m)、75层(约250m)、90层(约300m),但本项目仅50层,故实际设置3个:15层(50m)、30层(100m)、45层(150m))。-位置:避难层需与设备层结合(如15层设空调机房,30层设消防水箱,45层设电梯转换层),且上下层楼梯需错位(避免烟火通过楼梯间蔓延)。-净面积:按最大容纳人数(办公层40层,每层150人,共6000人;酒店层10层,每层50人,共500人,总计6500人)计算,净面积≥6500×0.25=1625㎡(标准层2200㎡,扣除设备区500㎡后剩余1700㎡,满足要求)。-防火构造:避难层楼板耐火极限≥2.0h(采用150mm厚钢筋混凝土,配双层双向φ12@150钢筋);四周墙体为防火墙(耐火极限≥3.0h),开向避难区的门为甲级防火门;外窗采用防火玻璃(耐火完整性≥1.0h)。②功能转换层(40层)防火分隔:-分隔构件:办公与酒店区域采用防火墙+甲级防火门分隔(防火墙耐火极限≥3.0h,门耐火极限≥1.5h);若设连通口(如自动扶梯),需设特级防火卷帘(耐火极限≥3.0h,宽度≤10m)。-楼板处理:转换层楼板需加强(厚度≥150mm,配抗裂钢筋网),且上下层办公与酒店的吊顶内空间需用防火封堵材料填充(如矿棉板,厚度≥100mm),防止烟火通过吊顶空腔蔓延。(3)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应用:①被动式技术:-外遮阳系统:办公区南立面设水平金属遮阳板(挑出长度1.2m,角度30°,夏至日正午遮阳率≥80%,降低夏季空调负荷约15%)。-热回收新风系统:全空气空调系统设板式热回收器(效率≥70%),冬季回收排风热量加热新风,降低供暖能耗约20%(基准能耗120kWh中供暖占30%,即36kWh,节约7.2kWh)。②主动式技术:-地源热泵系统:利用裙房地下室(-1-3层)下方土壤源,设置地埋管换热器(埋深100m,管长8000m),为塔楼提供冷热源,替代传统电制冷+燃气锅炉,节能率约25%(制冷能耗占基准40%即48kWh,节约12kWh)。-光伏幕墙:东、西立面采用BIPV光伏玻璃(转换效率18%,面积2000㎡,年发电2000×18%×1200h=432,000kWh,折合节能率432000/(180000×120)=2%)。综合节能率:15%(遮阳)+20%×30%(热回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