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公务员考试行测新版(答案详解)_第1页
2025年公务员考试行测新版(答案详解)_第2页
2025年公务员考试行测新版(答案详解)_第3页
2025年公务员考试行测新版(答案详解)_第4页
2025年公务员考试行测新版(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公务员考试行测新版(答案详解)言语理解与表达例题1:数字技术的快速迭代,让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从“静态存档”转向“动态再生”。过去,文物修复依赖人工经验,修复周期长且成果易损;如今,通过3D扫描、数字建模等技术,不仅能______文物的细节纹理,更能模拟不同环境下的老化过程,为科学修复提供数据支撑。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A.还原B.复制C.记录D.捕捉解析:本题考查语境分析与词语辨析。空格处需体现数字技术对文物细节纹理的处理效果。根据前文“从‘静态存档’转向‘动态再生’”可知,技术不仅是简单保存,而是更精准地呈现。选项中,“还原”强调恢复事物原本状态,与“模拟老化过程”“科学修复”的语境呼应,说明技术能精准呈现文物原始细节;“复制”侧重完全拷贝,未体现对“细节纹理”的精准呈现;“记录”仅强调保存,未突出“动态再生”的主动性;“捕捉”侧重瞬间获取,无法涵盖“细节纹理”的全面性。故选A。例题2:在人工智能时代,算法推荐看似“懂你”,实则通过收集用户行为数据,将人简化为“数据标签”。这种“信息茧房”效应,不仅限制了个体的认知边界,更可能加剧社会的观念分化。因此,推动算法治理,需要平衡技术效率与社会公平——既要鼓励技术创新,又要通过制度设计约束算法的“过度权力”,确保信息传播的多样性和公共性。这段文字主要说明:A.算法推荐导致信息茧房效应的具体表现B.人工智能时代需要平衡技术与社会的关系C.算法治理需兼顾创新激励与权力约束D.数据标签化对个体认知的负面影响解析:本题为主旨概括题,需抓住文段核心逻辑。文段首先指出算法推荐的问题(信息茧房、认知限制、观念分化),接着通过“因此”引出结论:推动算法治理需“平衡技术效率与社会公平”,并进一步解释“既要鼓励技术创新,又要约束算法权力”。选项中,A、D仅对应问题部分,非重点;B项“平衡技术与社会”表述笼统,未具体指向“算法治理”;C项“兼顾创新激励与权力约束”直接对应结论中的具体措施,是文段主旨的精准概括。故选C。数量关系例题: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的速度为60千米/小时,乙的速度为40千米/小时。两人第一次相遇后,甲提速20%,乙提速25%,继续向对方出发点行驶,到达后立即原路返回(速度保持提速后状态)。若A、B两地相距300千米,问两人第二次相遇时,距离A地多少千米?解析:本题为多次相遇问题,需分阶段分析。第一阶段:第一次相遇两人相向而行,相遇时总路程为AB距离300千米,速度和为60+40=100千米/小时,相遇时间=300÷100=3小时。此时甲行驶距离=60×3=180千米(距A地180千米),乙行驶距离=40×3=120千米(距B地120千米)。第二阶段:第一次相遇后至到达对方出发点甲需继续行驶至B地的剩余距离=300-180=120千米,提速后甲的速度=60×(1+20%)=72千米/小时,所需时间=120÷72=5/3小时≈1.67小时;乙需继续行驶至A地的剩余距离=300-120=180千米,提速后乙的速度=40×(1+25%)=50千米/小时,所需时间=180÷50=3.6小时。由此可知,甲先到达B地(5/3小时≈1.67小时),此时乙仍在前往A地的途中。甲到达B地后立即返回,此时乙已行驶的时间=5/3小时,行驶距离=50×5/3≈83.33千米,剩余至A地距离=180-83.33≈96.67千米,乙还需时间=96.67÷50≈1.93小时才能到达A地。第三阶段:甲返回后至第二次相遇甲从B地返回时,乙仍在向A地行驶,两人此时的位置:甲在B地(位置300千米处),乙在距离A地180-83.33=96.67千米处(即距离B地300-96.67=203.33千米处)。从甲开始返回至乙到达A地的时间为1.93小时,此阶段甲的行驶距离=72×1.93≈139千米(从B地向A地方向),此时甲的位置=300-139=161千米处(距A地161千米);乙到达A地后立即返回,此时两人开始相向而行(甲从161千米处向A地,乙从A地向B地)。第四阶段:乙返回后至第二次相遇此时两人之间的剩余距离=161千米(甲距A地161千米,乙在A地),速度和=72(甲)+50(乙)=122千米/小时,相遇时间=161÷122≈1.32小时。相遇时乙行驶距离=50×1.32≈66千米(从A地向B地),因此第二次相遇点距离A地66千米。但上述分析存在误差,更简便的方法是利用“总路程倍数关系”:两人第一次相遇总路程为S=300千米;第二次相遇时,两人共行驶了3S=900千米(第一次相遇1S,之后到第二次相遇需再行驶2S)。修正计算:提速后甲速度=72,乙速度=50,两人速度和=122千米/小时;从出发到第二次相遇的总时间=(第一次相遇时间)+(之后行驶2S的时间)=3+(2×300)/122≈3+4.918≈7.918小时;甲在总时间内行驶的总距离=60×3(第一次相遇前)+72×(7.918-3)=180+72×4.918≈180+354.1≈534.1千米;甲从A地出发,行驶534.1千米,相当于从A到B(300千米)再返回534.1-300=234.1千米,因此距离A地=300-234.1=65.9≈66千米。综上,第二次相遇时距离A地约66千米。判断推理图形推理例题: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个填入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注:此处假设图形为九宫格,第一行三个图形分别为:轴对称图形(对称轴数量1)、中心对称图形、轴对称+中心对称图形;第二行同理,对称轴数量递增;第三行前两图为对称轴数量3、中心对称,问号处需填轴对称+中心对称且对称轴数量4的图形)解析:本题考查对称性与数量规律的结合。观察发现,每行图形类型依次为:轴对称(对称轴数n)、中心对称、轴对称+中心对称(对称轴数n+1)。第一行:n=1(对称轴1)→中心对称→轴对称+中心对称(对称轴2);第二行:n=2(对称轴2)→中心对称→轴对称+中心对称(对称轴3);第三行前两图:n=3(对称轴3)→中心对称,故问号处应为轴对称+中心对称且对称轴数4的图形。选项中只有D符合(对称轴4条且中心对称)。定义判断例题:数字游民是指通过互联网技术手段,突破地理限制,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工作与生活地点的自由职业者。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数字游民的是:A.某程序员在上海工作,因公司允许远程办公,每月去杭州出差一次B.自由插画师小李常年在东南亚各国旅行,通过线上平台接设计订单C.退休教师老张在抖音开设书法教学账号,偶尔直播授课D.跨境电商运营员小王固定在成都办公,负责海外市场推广解析:定义关键信息:①通过互联网工作;②突破地理限制;③自由职业者。A项“在上海工作”“每月出差”未体现“全球选择地点”;B项“常年在东南亚旅行”“线上接订单”符合①②③;C项“退休教师”非自由职业;D项“固定在成都办公”未突破地理限制。故选B。类比推理例题:区块链∶信息安全A.防火墙∶网络防御B.加密算法∶数据泄露C.云计算∶存储成本D.5G技术∶通信效率解析:题干为功能对应关系,区块链的主要功能是保障信息安全。A项防火墙的主要功能是网络防御,与题干逻辑一致;B项加密算法是防止数据泄露的手段,非功能直接对应;C项云计算可能降低存储成本,是间接影响;D项5G技术提升通信效率,是提升关系而非保障。故选A。逻辑判断例题:某研究团队对1000名长期熬夜的成年人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其中65%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因此得出结论:长期熬夜会导致焦虑症。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A.焦虑症患者更易出现睡眠障碍,表现为难以入睡或早醒B.调查对象中,有30%的人同时存在长期压力大的情况C.该研究未排除遗传、饮食习惯等其他变量的影响D.短期熬夜的人群中,焦虑症患病率仅为5%解析:题干结论为因果关系“长期熬夜→焦虑症”。削弱需指出因果倒置或他因干扰。A项指出焦虑症导致熬夜(因果倒置),直接削弱结论;B项“长期压力大”可能是他因,但未明确压力大与焦虑症的直接关系;C项“未排除其他变量”属于削弱,但力度弱于A;D项“短期熬夜”与题干“长期熬夜”无关。故选A。资料分析例题:2023年,S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为8972亿元,同比增长12.3%,占GDP比重15.6%,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其中,数字产品制造业增加值3450亿元,增长15.1%;数字技术应用业增加值4230亿元,增长10.8%。2022年S省GDP约为多少亿元?解析:本题考查基期比重计算。已知2023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现期量A=8972亿元,增长率a=12.3%),占GDP比重(现期比重=15.6%),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因此2022年比重=15.6%-1.2%=14.4%。2022年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基期量A’)=8972÷(1+12.3%)≈8972÷1.123≈7980亿元。设2022年S省GDP为X,则14.4%=7980/X→X=7980÷14.4%≈7980÷0.144≈55417亿元。常识判断例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下列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