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山西省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C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三上广州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英国卫报发表了物理学家霍金的看法:“对于我来说,最值得担忧的问题是,现在比人类历史上其他任何时候都要危险。我们面临糟糕的环境挑战气候变化、食品危机,物种灭绝、流行病等,( )。我们发展的技术_了自己的家园,但目前还没有发展出逃离地球的能力,因此我们必须要保护它。”霍金表示,远离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希望,人类呆在地球上的日子已屈指可数,霍金还曾经警告称,“地球上的生命因一场灾难而灭绝的风险正_,比如一场突如其来的核战争、一种基因
2、工程病毒或其他危险,我认为,如果不能进入太空,人类将没有未来。”我们知道,自从美国的“阿波罗登月计划”结束后,人类已经有50多年未离开地球踏上另一个星球的土地。有人说,这是因为人类的科技水平还不够,以目前的航天技术完成这种壮举可谓_。确实,现在的航空科技水平,要完成星际水平的大规模航行,就连当今的超级大国美国也无法完成,目前的空间技术也无法_人类能在微重力的情况下长期生存。如果当下的人类想逃离地球,重现人类作为世界领袖的荣光,就必须回顾我们的过去,从历史中寻找未来的答案。(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所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人类在我们的发展史上正处于最危险的时
3、刻。B . 我们正处于最危险的时刻。在人类发展史上,所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C . 我们正处于人类发展史上最危险的时刻,所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D . 所有这些都在提醒我们,我们正处于人类发展史上最危险的时刻。(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摧残与日俱增劳师动众保障B . 摧毁与日俱增劳民伤财保证C . 摧残突飞猛进劳师动众保证D . 摧毁突飞猛进劳民伤财保障(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以现在的航空科技水平,要发展星际水平的大规模航行,就连当今的超级大国美国也无法完成B . 现在的航空科技水平,要实现星际水平的大规模航行,
4、就连当今的超级大国美国也无法完成C . 以现在的航空科技水平,要进行星际水平的大规模航行,就连当今的超级大国美国也无法完成D . 现在的航空科技水平,要开展星际水平的大规模航行,就连当今的超级大国美国也无法完成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2. (6分) (2017高三上黄陵开学考)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西美学比较彭吉象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
5、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诗经大部分在黄河
6、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
7、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西方文化从古到今都是“二元论”,最早是上帝和人,文艺复兴以后,变成了人和自然二元对立。因此,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二元论”就是强调主客分立,人要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我们现在用的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现在进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是科学家,
8、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哪个优哪个劣,应该说是互相取长补短。归根到底,中西方美学的不同是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造成的。(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美学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西方美学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两者都追求美,但中国追求的是美和善的统一,西方追求的是美和真的统一。B . 中西方悲剧的结局大不相同,西方悲剧一悲到底,台上主要人物几乎全都死去,如哈姆莱特,而中国悲剧的结尾总有光明,如窦娥冤。C . 中西方对美学的追
9、求不同,所以其绘画的注重点也不同,中国绘画强调表现,注重的是散点透视,而西方绘画则强调再现,注重的是焦点透视。D . 中国文学强调抒情,其源头之一诗经中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抒情诗。西方文学重视叙事,其文学源头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和楚辞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即都是抒情文学,尽管它们产自不同区域,分别代表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B . 中西方美学与艺术之所以特色迥异,一方面是因为它们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另一方面是因为中西方民族文化不同,而后者是最根本的。C . 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终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
10、破坏,这是进入21世纪之后西方文化弊端的主要表现,而且这弊端愈加明显。D . 中国文化不强调征服自然,而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这虽然造成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落后,却为当今的世界发展指明了方向。(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季羡林、汤一介都曾经以“天人合一”来概括中国文化,这四个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对中国文化的最精练的概括。B . 西方文化自古至今都是“二元论”,只不过由于时代的不同,“二元论”的内涵也有所不同。最初的“二元”是指上帝和人,文艺复兴后是指人与自然。C . 西方文化强调主客分立,此传统让西方人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
11、服自然,这使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很快。D . 中西方文化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因为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他们希望从中吸收精华。3. (12分) (2019大庆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当地名进入古诗彭程(一)在我个人的经验中,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目光摩挲过一个个地名,旁边那些或大或小的圆圈或圆点,在幻觉中次第打开。仿佛是岩溶地带大山峭壁之上的洞穴,外部看去并不大,一旦进入,却会发现溶洞宽阔,石笋奇诡,暗河幽深。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地名下,藏匿着自然、历史、民俗一个物质和精神的丰富浩大的谱系。而与这种
12、感觉几乎同步,此时耳畔也总是会响起古诗词铿锵有力或婉转悠扬的音调,在眼前幻化成为一幅幅画面。譬如此刻,目光所及之处,是甘肃武威。西汉初,武威为匈奴所占据。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两次远征河西,大败匈奴,为彰显大汉的“武功军威”而命名此地。不过在漫长岁月中,它更为人知的名字是凉州。凉州,地名二字中已经有了凛冽的寒意,入诗,更是漫溢出边地的荒凉和戍人的哀愁。甚至“凉州词”在唐代成为专门的曲调,很多诗人依调填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坐看今夜关山月,思杀边城游侠儿”;“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从汉唐到明清,一片愁云惨雾,飘荡舒卷在西北大漠戈壁之上。如果一个地方
13、是一只瓷器,诗词便是表面上闪亮的釉彩。因为这些诗句,一个原本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而生动,有了色彩、声音和气息。一行诗句便是一条通道,让我得以穿越时光的漫漫长廊,驰目于辽阔的天空和大地,徜徉在幽静的山林和庭院,欣赏四时风光,感受八方习俗。(二)爱默生说过:诗人是为万物重新命名者。有一些地方,虽然早已经地老天荒地存在着,但长时间里都只是一种物质形态的面貌,枯燥粗糙。只有在经过文人墨客的描绘后,才变得具有精神性。诗文是一种加持,为地名灌注了灵动的气质。仿佛出色的匠人手里捏出的泥人,被吹拂进了生命的气息,活灵活现。于是一切大为不同。正如郁孤台,本是僻远闭塞的赣州古城墙上的一处亭台,却因为南宋诗人辛弃
14、疾写有“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的词句,而得以广为人知。当一些地名被再三引用,被反复言说,它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阳关象征了离别,北邙寓意着死亡。蓬莱是来世的向往,昆仑是仙界的居所。金谷园是奢靡的狂欢,乌衣巷是繁华的落幕在这样的场合,对这些地名的理解程度,又直接取决于阅读者精神文化的蕴积。没有对母语的热爱,缺乏对历史和传统的沉浸,就难以窥见字面背后的精微和玄奥,难以感知到那些不尽之意,言外之旨,声音中的声音,味道里的味道。(三)向往某一个地方,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总有一些地方,最能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时间和
15、空间的共谋,孕育出某一类文化的气质,精神的风度。而诗句,这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青春时代,梦想的栖息地是江南吴越。感官的筵席一场场排开,声音和色彩浑然一体:“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以诗为舟楫,我划入了那一片湖面。在苇荡、乌桕和桑树之间,波光滟滟,莲叶田田。时光悄然流逝。从某一时刻起,浪漫綺丽的少年轻愁遁隐了,内心开始向往北地的雄浑和寥廓,苍凉和悲怆。“为嫌诗少幽燕气,故向冰天跃马行”,清代黄仲则这句诗,成为一种新的美学召唤。向北,向西,一种迥异的境界在面前展开,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是“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是“
16、紫塞月明千里,金甲冷,戍楼寒,梦长安”就这样,经由诗句的陶冶,一处地点便不再是单纯的外在客体,而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它又仿佛是一帖试纸,能够检测出灵魂中存在的元素。(四)古诗词是一棵大树,根系深扎在过去,纷披的枝叶却一直伸展到今天,它永远处于生长中。今天生活的每一种状态,人们情感的每一次波动,大自然的每一副表情,都可以从丰富浩瀚的古代诗歌中,获得印证,找见共鸣,听到回声。一首首诗词,正是一个个的接引者,引领读者步入人生与社会的广阔庭院,在今与昔、恒常与变易的对话中,加深对于世界和生活的理解。仔细盯着地图上的一个个地名,时间久了,那些圆圈圆点就会幻化成一个个泉眼。想象一番,那些被以不同音调
17、吟诵的诗句,岂不正仿佛泉水的汩汩滔滔之声?泉水不竭地涌流,诗歌也一代代地传诵。吟唱着山河苍茫,岁月沧桑,生命浩荡。(摘编自光明日报2018年1月5日当地名进入古诗)(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地名被反复引用言说,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每个阅读者看到“阳关”“北邙”,就会想到地名字面背后“离别”和“死亡”的意味。B . 人生的不同时段,总有一些经由诗句陶冶内化为精神世界一部分的地方,与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发生改变的你,产生同频共振。C . 文章视角独特,以“地名进入古诗”为切入点,表达了作者对古诗词的由衷赞美之意,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无
18、限热爱之情。D . 古诗词以历时性的方式,展现了共时性的内容;融入了诗歌中的地名,具有了更丰富的意涵,彰显着民族的文化气质和精神风度。(2) 作者说:“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请综合全文概括古诗词的魅力是如何通过地名展现的。 (3) 本文体现了散文的语言美,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三、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22分)4. (11分) (2019高三上松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沈瑀字伯瑜,吴兴武康人也。父昶,事宋建平王景素。景素谋反,昶先去之,及败坐系狱。瑀诣台陈请得免罪,由是知名。齐尚书左丞殷沵与语及政事,甚器之,谓曰:“观卿才干,当居吾此职。”
19、司徒竟陵王子良闻瑀名,引为府行参军,领扬州部传从事。时建康令沈徽孚恃势傲瑀,瑀以法绳之,众惮其强。子良甚相知赏,虽家事皆以委瑀。子良薨,瑀复事刺史始安王遥光,尝使送人丁,速而无怨。乃令瑀专知州狱事。明帝使瑀筑赤山塘,所费减材官所量数十万。帝益善之。为建德令,教人一丁种十五株桑、四株柿及梨粟,女子丁半之。人咸欢悦,顷之成林。随陈伯之军至江州。会梁武起兵围郢城瑀说伯之迎武帝伯之泣曰余子在都瑀曰不然人情匈匈皆思改计若不早图众散难合伯之遂降。及帝即位,时天下初定,陈伯之言瑀催督运输,军国获济。帝以为能。以母忧去职,起为余姚令。县大姓虞氏千余家,请谒如市,前后令长莫能绝。自瑀到,非讼诉无所通,以法绳之。
20、县南又豪族数百家,子弟纵横,递相庇荫,百姓甚患之。瑀召其老者为石头仓监,少者补县僮,皆号泣道路,自是权右屏迹。瑀初至,富吏皆鲜衣美服以自彰别,瑀怒曰:“汝等下县吏,何得自拟贵人!”悉使著芒屦粗布,侍立终日,足有蹉跌,辄加榜捶。瑀微时尝至此鬻瓦器,为富人所辱,故因以报焉。后为信威萧颖达长史,瑀性屈强,每忤颖达,颖达衔之。天监八年,因入咨事,辞又激厉。颖达作色曰:“朝廷用君作行事邪?”瑀出,谓人曰:“我死而后已,终不能倾侧面从。”是日于路为人所杀,多以颖达害焉。子续累讼之。遇颖达寻卒,事不穷竟。(节选自南史列传第六十)(1)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会梁武起兵/围郢城
21、/瑀说伯之迎武帝/伯之泣/曰/余子在都/瑀曰不然/人情匈匈/皆思改计/若不早图/众散难合B . 会梁武起兵围郢城/瑀说伯之迎武帝/伯之泣曰/余子在都/瑀曰/不然/人情匈匈/皆思改计/若不早图/众散难合C . 会梁武起兵/围郢城/瑀说伯之迎武帝/伯之泣曰/余子在都/瑀曰/不然人情匈匈/皆思改计/若不早图/众散难合D . 会梁武起兵围郢城/瑀说伯之迎武帝/伯之泣曰/余子在都/瑀曰不然/人情匈匈/皆思改计/若不早图/众散难合(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一般有关联。B . 领,为“兼任”之意,一般指兼任较
22、大官职。行、权、署等也有此意。C . 母忧,指遭遇母亲丧事,子女要守丧,三年不做官、不婚娶、不应考。D . 权右,古代尊崇右,以右为尊贵的地位,所以,旧指势力强大的家族。(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沈瑀勇气过人,陈请救父。他父亲受萧景素牵连被定罪拘囚。沈瑀到官署为父申诉,使之得以免罪,并因此闻名。B . 沈瑀才干卓越,为政有方。“送人丁”快而无怨,“筑赤山塘”节省费用数十万,“催督运输”使军国都能获益。C . 沈瑀法令严明,不畏权贵。做余姚令时,畅通诉讼之路,抑制豪强,让其老少服役,使“权右屏迹”,解百姓之患。D . 沈瑀坚持正义,死而后已。他趁着入府
23、商议事情,言辞激切严厉,得罪萧颖达,后来在路上被萧颖达暗中派人杀害。(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时建康令沈徽孚恃势傲瑀,瑀以法绳之,众惮其强。后为信威萧颖达长史,瑀性屈强,每忤颖达,颖达衔之。5. (11分) (2018高三上昆明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
24、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
25、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B .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C .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
26、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D . 更始即/位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熹信义著名/愿得降之(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B . 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C . 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D . 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27、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赵熹耿直磊落,为人光明正大。他自小有节操,从兄被害,为给从兄报仇,他有备而往,但知道仇家患病后,不愿乘人之困,因而暂时放过仇家。B . 赵熹忠于朝廷,除恶得到支持。他虽与邓奉友善,但屡次谴责邓谋反,最终受到皇上赞赏。担任怀令时,坚持诛杀李子春,皇上也拒绝了赵王求情。C . 赵熹制止祸患,大力推崇义行。他担任平原太守时,诛杀盗贼首领,但对待余党却能区别处理,只是将他们迁往异地,并教导他们应该弃恶从善。D . 赵熹忠于职守,身后深享哀荣。他官拜太尉时,南单于称臣,乌桓等来朝,于是受命对边事作长久规划。他患病去世期间,皇上亲自前往慰问吊唁。(4) 把文中画
28、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帝曰:“吏奉法,律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6. (7分) (2018东莞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吴中书事杨乘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香径自生兰叶小,响廊深映月华空。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注】杨乘,晚唐诗人。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宣宗大中元年(847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吴王种香花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1)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及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国的繁华,以“管弦台榭”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B . 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C . 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D . 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思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E . 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2)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的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共享民宿项目在2025年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研究报告
- 暑期.实践报告支教范文
- 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高等水处理微生物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国画(工笔重彩)》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市北仓第二中学2025届七上数学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 博尔塔拉职业技术学院《土力学及基础工程》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地铁站区厂房租赁安全协议及消防安全责任
- 智能停车场场地租赁代理服务协议
- 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模式下的个性化服务设计报告
- 彩票业务代理权及市场推广承包合同
- 码头项目事故案例
- 针灸美容整形培训课件
- 泛微实施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单招职业倾向性考试题库附答案
- 管道施工应急预案
- 2025年1月国家开放大学法学本科《中国法律史》期末纸质考试试题及答案
- 初中地理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与实施
- 国家开放大学汉语言文学本科《古代小说戏曲专题》期末纸质考试第二大题填空题库2025春期版
-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单元测试卷-第一单元-有理数(含答案)
- 应急城市城市防沙治沙应急管理预案
- 2021卫生监督法律法规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