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卷(测试)_第1页
哈尔滨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卷(测试)_第2页
哈尔滨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卷(测试)_第3页
哈尔滨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卷(测试)_第4页
哈尔滨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卷(测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哈尔滨市高二下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积累运用 (共10题;共69分)1. (6分) (2018高三上河北模拟) 李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他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 . 同学张华要到外地去上中专,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多珍重啊!”B . 同学刘欣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的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C . 李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正遇上阴天,他望着天空漂浮的密密挨挨的云彩情不自禁地说道:“今天的天气,真可谓也无风雨也无晴啊!”D . 李明的同桌张海学习非常刻苦

2、,李明在班会上表扬张海说:“张同学这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2. (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西美学比较彭吉象人类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国的美学和中国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善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的美学和西方的艺术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统一,更加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正因为如此,两种艺术表现形式具有很大的不同。以西方话剧和中国戏曲中的悲剧为例,西方的悲剧可以说是彻底的悲剧,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差不多台上所有的主要人物都死了。中国的戏曲不是没有悲剧,但它一定要有一个光明的结局,或者称为大团圆的结局,一定要让“善”战胜

3、“恶”,这就是中国文化强调的美与善的统一。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表现、抒情、言志,而西方美学强调的是再现、模仿、写实。这是一个很大的不同。中国的艺术注重表现艺术家的情感。如中国绘画更多地强调表现,不注重焦点透视,而是注重散点透视;西方绘画却强调再现、模仿和写实,非常注重焦点透视。为什么会这样?区别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觉得除了两种文化不同以外,还有一个就是两种文学的源头不一样。中国文学史是从诗经楚辞开始的。诗经大部分在黄河流域,而楚辞是在长江流域。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是抒情诗歌。抒情诗歌就是要表现、抒情和言志。所以中国文学艺术的源头是抒情文学,

4、文化的传承形成了中国艺术强调抒情的特点。西方文学公认的源头是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荷马史诗是史诗,是在讲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还有古希腊的戏剧也很有名。我们可以发现,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写实,和我们抒情文学的表现形式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两种文学艺术的源头不同,造就了中西方美学与艺术各自的特色。不过,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中国文化的特色是什么?答案众说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的话,我国著名学者张岱年先生、季羡林先生和汤一介先生都曾经说过,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强调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西方文

5、化从古到今都是“二元论”,最早是上帝和人,文艺复兴以后,变成了人和自然二元对立。因此,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非常快。“二元论”就是强调主客分立,人要不断地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我们现在用的自然科学包括化学、物理学、生物学和天文学都是从西方传过来的。现在进入21世纪了,西方文化潜在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主要表现在人一味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后造成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是科学家,要求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精华,他们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东西是可以借鉴的,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因此,就中西文化来说,很难说哪个优哪个劣,应该说是互相取长补短。归根到底,中西

6、方美学的不同是由于两种文化的不同造成的。(摘编自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艺术精神,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中国美学和艺术更追求美和善的统一,西方美学和艺术更追求美和真的统一,表现在戏剧中,西方悲剧往往一悲到底,而中国悲剧的结尾总有光明。B . 中西方对美学的追求不同,所以其绘画的注重点也不同,中国绘画强调表现,注重的是散点透视,而本文绘画则强调再现,注重的是焦点透视。C . 中国文学强调抒情,其源头之一诗经中的诗歌基本上都是抒情诗;西方文学重视叙事,其文学源头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D . 西方文化强调“二元对立”,主张改造自然、征服自然

7、,这使得西方的自然科学发展得很快;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造成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的落后。(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篇便提出中西美学的显著不同:中国美学更多地强调艺术的伦理价值,而西方美学更多地强调艺术的认识价值。B . 第二段作者论证了中国美学强调抒情与西方美学注重写实的差异,接着又分析了差异的原因在于中西文学的源头不同。C . 第三段作者更进一层,论证了中西美学差异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民族文化的不同,尤其是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的显著差异。D . 文章层次非常清晰,在论证过程中大量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将原本抽象的美学原理阐述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3)

8、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 假如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到最后不是安排大多数主要人物都死亡的结局,这出悲剧的认识价值和伦理价值必然大打折扣。B . 诗经楚辞虽然分别代表了中国的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但是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它们都注重表现作者的情感。C . 叙事文学一定要再现、模仿和写实,荷马史诗和古希腊戏剧都是叙事文学,所以它们的表现形式是相同的,但是迥异于我们的抒情文学。D . 中西方文化并无孰优孰劣之分,因为现在西方很多思想家甚至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希望从中吸收精华。3. (9分) (2019高二上绍兴月考)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

9、题。 材料一: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迫切要求。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和强大后劲,都取决于包括科学素质在内的国民素质地不断提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经济增长方式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需要有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能工巧匠,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广大民众是基础和支撑。没有公民科学素质的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庞大的高素质劳动大军,难以将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为现实的经济实力。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是加强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基础在公民科学素质。创新型人才深深植根于综合素质高、科学素质好的国民群体之中,植根于激励有章、赏罚得法的良好体制机制环境

10、之中,如果没有热爱科学、关注科技、具有较高科学素质水平的宏大公众群体,就不可能形成创新型人才辈出的大好局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面对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知识需求,我国科学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有利于促进科普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有利于广大群众充分享受科技发展带来的成果,有利于培育理解支持创新的优秀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为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摘编自公民科学素质也是核心竞争力)材料二:本课题组针对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进行了调查,调查采用答题的方式,题目包含三个领域:科学知识、科学思想和科学能力。调查

11、结果如下:各地区分领域答对率(资料来自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研究报告(2015-2016)材料三:科学素质是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是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在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在当前是一个紧迫任务。2011年,日本发生的9.0级强地震引发核泄漏事故,在我国公众中掀起了一场抢购食盐风波,这凸显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紧迫性。而2007年广东和海南等地“吃了得香蕉黄叶病的香蕉会得癌症”的谣传传闻满天飞,致使香蕉价格不正常地大幅下跌,蕉农损失惨重。这里面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公民科学素质不高显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些人理

12、所当然地相信了缺乏科学依据的谣传。(摘编自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紧迫任务)材料四:新时期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但问题和挑战依然严峻。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水平普遍较低,与发达国家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东部发达省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远高于中部和西部省份;城镇居民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远高于农村居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妇女和少数民族是最薄弱的短板。科普公共服务能力不高,基础条件薄弱,发展不均衡,机制体制不健全,科普能力发展不平衡。科普产业弱小,科普公共服务与群众需求脱节。科普经费投入不足,各级财政投入偏低,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尚未形成。(来源同材料一)(1)

13、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参与调查的各省市公民在三个领域的答对率都超过了60%,答对率较高的是北京市和陕西省。B . 在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能力三个领域中,参与调查的各省市公民的答对率都呈依次递减的趋势。C . 从参与调查的公民来看,科学知识和科学思想呈正比例关系:科学知识越丰富,科学思想就越突出。D . 图表可以反映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省市,其公民的科学素质整体高于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省市。(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国民科学素质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国家是否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和强大后劲,提升我国国民的科学素质迫在眉睫

14、。B . 当前,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科学知识需求,我国科学文化建设相对滞后,这会影响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和社会的和谐发展。C . 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虽成效显著,但也存在公民的科学素质普遍偏低、城乡之间与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且目前没有可行的解决方案。D . 我国城镇居民的科学素质高于农村居民,这说明在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上,城镇的科普经费投入足,各级财政投入多。4. (12分) (2019高一下泰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黑夜沈从文两人在竹子编成的筏上,沿了河流向下游滑去,混过了四个水面哨卡,在离目的地只差将近五里时,竹筏傍在一些水苇泥泽的河边上,滞住了。罗易,的部队通

15、信联络人,在黑暗里轻轻的声音带一点儿嘶哑,辱骂着他的年轻伙伴:“怎么回事,平平,你见鬼了!把事情当游戏,想在这儿搁下,让人家从堤上用枪子来打靶,打穿我们的胸膛吗?”那一个并不作声,先是蹲着,这时站起来了。“搁浅了,什么东西掯住了。”从声音上听来这人还只是一个小孩子。照理这一片竹筏是不应当掯在这里的。罗易带点焦躁埋怨他的年轻同伴:“还有五里,真是见鬼!应当明白,这是危险的地方,人家随时把电筒一照,就坏事的!”那个永远不知恐怖不知忧愁的年轻人,一面默默地听取这种埋怨,一面从腰间取下手枪子弹盒,卷起裤管预备下水去看看。河水并不深,却有很深的污泥,拔脚时十分费力。“呀,见鬼,这里就真有个鬼!”“怎么的

16、?”“一个家伙,有意捣我们的乱。被石磨缚着沉到这水里!”竹筏能转动,却不能流动。时间不许两人从容打算。“从旱路走,翻过坳,我们才可以在天明以前赶到。”“从旱路走,不小心,我们就又得被魔鬼在我们脖子上悬一副石磨。”两人从一个泥滩上走了许久,才走进了一片泽地,小径四围都是苇子,放心了一点。进苇林后他们只觉得脚下十分滑泽,十分潮湿,且有一股令人欲呕的气味,越走气味越难闻。“一定在这路上又躺了一个,小心一点,不要为这家伙绊倒。”“我忘记摸摸我们筏底那一个身上了,或者是我们的伙计!”“不是我们的,你以为是谁的?”“我知道第七十四号文件是缝在领子上的,十三号藏在一支卷烟里。还有那个”“小心一点,我们还在人

17、家笼子里,不然也会烂在这里的。留心你的脚下。”“等一等,我算定这是我们第七十四号的同志,我要过去摸摸他,只一分钟,半分钟。”这伙伴不管那头目如何不高兴,仍然躬着腰迎着气味所在的方向,奋勇地向深密的苇林钻去,还不过三分钟,就又转身回来了。“我说是他就是他。那腐臭也有他的性格在内。这小子活时很勇敢,倒下烂了还是很勇敢的!我们在一个村子里长大的,大我三个月。”“怎么知道是他?”“我把那小子缝了文件的领子拉下来了。我一摸到领子,就知道是他。”“你们都是好小子。”走了一会,听着大路上有了马蹄声,两人知道一定是魔鬼送信骑马过路。两人恐怕这骑马信差带得有狗,唤得出生人气味,赶忙爬上山去,胡胡乱乱借着一点点影

18、子,爬了许久。两人从山半走回路上时,罗易扭坏了一只脚。到了危险关隧附近时,听到村鸡第二次叫唱,声音在水面浮着。年长的明白难关近了,有点愤怒似的同他的伙伴说:“平平,这是鬼做的,我也应当烂到这里,让下一次你来摸我的领子了。我这只脚实在不大好,到水中去已不济事。咱们俩各走一边好不好?你把枪交给我,你从水里去,我慢慢地从山路摸去。”“这怎么好?脚既然坏了,应当同你在一起。我们即刻上山吧。要烂也烂在一堆!”那一个忽然生气似的骂着:“你有权力死吗?你这小鬼。我们能够两人烂在一堆吗?听我的命令,把枪给我,不许再迟延一刻。知道了吗?”年青人不作声。罗易明白他的同伴的意思。知道这小孩子同自己共事经过危险已有许

19、多次,两人十分合手。现在从山路走很危险,小孩子意思决不愿意让他老朋友一个人走,但事实上又非如此处置不可,故把声音柔和了许多,安慰这孩子。“平平同志,你放心从水中下去,不要担心。我有两支枪,可以讨回他几只狗命。你冒一点险从这条路走去好了。我打这儿上去,我摸得到路的。我到了那边,可以把这支枪交还你,一定交还给你。我们等一会儿到那边见,等一会儿见。一定见!”说的和听的都明白“等一会儿见”原是一句虚空毫无凭据的话。年青人小小心心向下游浮去,心中总不忘记他的同伴。却只听到岭上一声枪响,接着又是一声第二次露出头面时,一切枪声都没有了。他用力泅着,向将近身边的光明与热奋力泅去。远近山村各处都有雄鸡报晓声。(

20、选自沈从文小说精品,有删改)【注】“合手”指协调、和谐。(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小说中出现的第一个尸体是被缚上石磨沉到水底的,正面描写了死者英勇就义的情形,表现了敌人的残忍。B . 小说中出现的第二个尸体是个还未完全成年的孩子的,他与平平是老乡,生前非常勇敢,平平对他很是赞赏,这也从一个侧面衬托了平平的英勇形象。C . 小说中罗易这一形象性格丰满。既有特定情境下情绪化的一面,又不失资深军人临事时所特有的敏锐冷峻;既有对同伴要求严格的一面,又有重要关头舍己为人的情怀。D . 小说中“远近山村各处都有雄鸡报晓声”,预示着黎明前的黑暗即将过去,使

21、故事在黑暗恐怖中增添了一丝亮色。(2) 小说中说罗易和平平“两人十分合手”,请结合作品作简要分析。 (3) 文中让交通员两次碰上尸体,这对全文的情节安排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5. (11分) (2016嘉兴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相州昼锦堂记宋欧阳修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22、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如何,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

23、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尚书吏部侍郎、参知政事欧阳修记。注释:高牙大纛:高大的旗帜、气派的仪仗。(1)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是一项是( )A . 世有令德,为时名卿令:美,好B . 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矜:注重,珍重C . 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被:及,遍及D . 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措:处置,安排(2)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 得志于当时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B . 又刻诗

24、于石以遗相人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C . 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所以遣将守关者D . 而喜为天下道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鲲(3) 下列各项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读书人没有跻身仕途,在“困厄闾里”之时,总是被世人轻视侮辱;而他们一旦做了大官,高车驷马,衣锦还乡之时,世人就会惊骇、羡慕了。B . 大丞相魏国公不认为“高牙大纛”是荣耀的事,也不把“桓圭衮冕”看得多么高贵,然而他追求“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希望能对后世产生有益的影响。C . 第三部分,既详写了昼锦堂的经过,也盛赞了大丞相魏国公的的卓著功业和卓越才能,称颂魏国公是“社稷之臣”,他的功业是“邦家之光”,远不只是“

25、闾里之荣”。D . 本文在写法上颇有特色,最突出的是文章高论宏载,雄驾今古。文章既不从昼锦堂写也不从魏国公的为人和功德写起,而是把视野投向社会,对封建社会古今皆同的社会观念进行概括和议论。(4) 把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如何,而其志岂易量哉!(5) 用“/”给下面文段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节选自评陶韩柳诗苏轼6. (7分) (2017高一下西宁月考)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下列问题。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1) 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 上阕前两句,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氛围,为“幽人”、“孤鸿”的出场做铺垫。B . “幽人”与“孤鸿”这两个意象产生对应与契合,极富夸张的意味,强化了“幽人”的超凡脱俗。C . 下阕借写缥缈“孤鸿”的具体形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