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II)卷_第1页
南宁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II)卷_第2页
南宁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II)卷_第3页
南宁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II)卷_第4页
南宁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II)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南宁市高二上学期语文期中联考试卷(I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5题;共14分)1. (2分) (2016高一上铅山期中)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 纽扣 楹联 剑拔弩张胆战心惊 攻城略地B . 惆怅瓦菲 奋笔疾书 举一反三绿草如荫C . 斑斓 作揖 书生意气 陨身不恤提要钩玄D . 落漠 机缘 暗然神伤天伦之乐迥乎不同2. (2分) (2019高二上惠东月考) 下列句子中的“为”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是( ) 例: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A .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B . 不者,若属且皆为所虏C . 为赋新词强说愁D . 不足为外人道也3.

2、(2分) (2019高一下上海期末) 下列文言划线字与其他项词类活用情况不同的一项是( ) A .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B . 反欲斗两主C . 以间敝邑D .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4. (2分) (2018高一上扬州期中) 下列各项中,对文言句式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受命于人主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游于赤壁之下凌万顷之茫然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今安在哉A . /B . /C . /D . /5. (6分) (2019高二下浙江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古徽州建筑的“三雕”石雕、砖雕、木雕,源于宋代,至明清而达其盛,

3、是徽派建筑追求细节精美的典型代表,“三雕”艺术善于处理原材料本色,使之既能融化在建筑物整体之中,又能像水墨画一样,清新淡雅。特别是木雕艺术,更让古色古香的建筑如虎添翼。在青砖上雕刻人物、山水、花卉等图案,是古建筑雕刻中很重要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用于装饰寺塔、墓室,房屋等建筑物的构件和墙面。(乙)粉墙饰以砖雕、石雕花窗,或放长条石桌,石凳等点缀小品,使建筑、山水、花木融为一体,但石雕、砖雕囿于材质坚硬,并未见有特别精妙之处。(丙)而木雕把不同类别的东西组合在一起(人物、花鸟、山水、八宝博古、几何形等),使之共处于一个画面上,主次分明,各起各的作用,显得民间风味浓郁,装饰性强。不论砖雕、石雕还是木

4、雕,虽然是附属在建筑物上的物件,如门罩中的砖雕,天井四周山水,花鸟题材的石雕,或是窗扇下栏板,屋檐下檐条、雀替,楼层栏板上带有主题性的木雕,但它们统统是一幅幅独立的画,一件件匠心独运的艺术品。(1) 文段中的划线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虎添翼B . 囿于C . 统统D . 匠心独运(2) 文段中的划线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如虎添翼B . 囿于C . 统统D . 匠心独运(3)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甲B . 乙C . 丙(4) 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甲B . 乙C . 丙二、 文言文

5、阅读 (共1题;共11分)6. (11分) (2019高一上梅河口期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豫,字定素,安肃人。燕王起兵下保定,豫以诸生督赋守城。永乐五年授泌阳主簿,未上,擢兵部主事,进员外郎。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豫得松江,奉敕往。时卫军恣横,豫执其尤者,杖而配之边,众遂贴然。一意拊循,与民休息。择良家子谨厚者为吏,训以礼法。均徭节费,减吏员十之五。巡抚周忱有所建置,必与豫议。及清军御史李立至,专务益军,勾及姻戚同姓。稍辨,则酷刑榜掠。人情大扰,诉枉者至一千一百余人。盐司勾灶丁,亦累及他户,大为民害。豫皆上章极论之,咸获苏息。有诏灭苏、松官田

6、重租,豫所辖华亭、上海二县,减去十之二三。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豫与宁国知府袁旭皆预焉,赐宴及袭衣遣还。在职十五年,清静如一日。去郡,老稚攀辕,留一履以识遗爱,后配享周忱祠。方豫始至,患民俗多讼。讼者至,辄好言谕之曰:明日来。众皆笑之,有松江太守明日来之谣。及讼者逾宿忿渐平,或被劝阻,多止不讼。豫皦皦著名绩,尤以恺悌称。是时,列郡长吏以惠政著闻者:湖州知府祥符赵登,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增秩再任,自宣德至正统,先后在官十七年。登同里岳璿继之,亦有善政,民称为赵、岳。淮安知府南昌彭远被诬当罢,民拥中官舟,乞为奏请,宣帝命复留之。正统

7、六年超擢广东布政司。荆州知府大庾刘永遭父丧,军民万八千余人乞留,英宗命夺情视事。巩昌知府鄞县戴浩擅发边储三百七十石振饥,被劾请罪,景帝原之。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先后在官十八年,迁至河南布政使。惟袁旭在宁国为督学御史程富所诬劾,逮死狱中。而宁国人惜之,立祠祀焉。(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六十九)(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B .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C .

8、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D .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2)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B .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C . 正统中/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D . 正统中/

9、九载考绩/民五千余人列状乞留/巡按御史以闻/命增二秩还任/及十年春/大计群吏/始举卓异之典/(3) 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兵部又称夏官、武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B . 姻戚犹姻亲。姻亲是指因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它与血亲性质是完全不同的。C . 宣德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本文中还有永乐、正统、景帝、英宗等都是年号。D . 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

10、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4) 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兵部为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其长官为兵部尚书。兵部又称夏官、武部。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B . 姻戚犹姻亲。姻亲是指因婚姻关系为中介而产生的亲属,它与血亲性质是完全不同的。C . 宣德是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本文中还有永乐、正统、景帝、英宗等都是年号。D . 夺情指夺去官员孝亲之情,官员不必离职居家守丧。荆州知府刘永父亲去世,他本应弃官归家为父亲守丧,但因深受军民爱戴,英宗命他留任。(5)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

11、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赵豫择吏的标准看重出身的家庭和道德品质。他担任松江知府期间,从良家中挑选谨慎厚道的加以任用,并且用礼法教育他们。B . 赵豫等各郡长官深受百姓爱戴。本文除了赵豫之外又写了七位受百姓爱戴的长吏,其中没有被百姓乞留的只有两位。C . 赵豫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他均徭节费,裁减吏员,减轻田租,上奏皇帝极力抨击危害百姓的行为,百姓因此受益。D . 赵豫为政和乐平易,移风易俗。松江民俗喜好诉讼,凡来诉讼者,他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留下了移风易俗的佳话。(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赵豫择吏的标准看重出身的家庭和道

12、德品质。他担任松江知府期间,从良家中挑选谨慎厚道的加以任用,并且用礼法教育他们。B . 赵豫等各郡长官深受百姓爱戴。本文除了赵豫之外又写了七位受百姓爱戴的长吏,其中没有被百姓乞留的只有两位。C . 赵豫关心百姓疾苦,维护百姓利益。他均徭节费,裁减吏员,减轻田租,上奏皇帝极力抨击危害百姓的行为,百姓因此受益。D . 赵豫为政和乐平易,移风易俗。松江民俗喜好诉讼,凡来诉讼者,他以好言开导,告诉他明日来,留下了移风易俗的佳话。(7)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8)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3、翻译成现代汉语。 内艰,起复。洪熙时进郎中。宣德五年五月简廷臣九人为知府。徽州知府孙遇秩满当迁,民诣阙乞留,英宗令进秩视事。三、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7. (7分) (2019济宁模拟) 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秦 观霜落邗沟积水清,寒星无数傍船明。菰蒲深处疑无地,忽有人家笑语声。湖上方 岳连天芳草晚萋萋,蹀躞花边马不嘶。蜂蝶已归弦管静,犹闻人语画桥西。【注释】邗沟:江苏扬州附近的古运河。蹀躞:小步行走。(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秦诗前两句通过落霜、清水、寒星等意象,描绘出一幅生动的水上秋夜图。B . 秦诗第二句中的“明”字,写无数寒星

14、倒映水中在船边闪烁,意境幽清明净。C . 方诗第一句写湖边茂盛的芳草连接天际,在傍晚时分呈现出一派凄清景象。D . 两首诗虽然写于不同的季节,但都能抓住景物特点,营造出情景交融的意境。(2) 两首诗的尾句都写到了“人语”,其作用有何异同?试作比较分析。 四、 情景默写 (共1题;共6分)8. (6分) (2019高三上中山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先说宋武帝刘裕曾经住在被斜阳照射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之中,再用“_,_”两句赞叹了他当年北伐的赫赫战功。 (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先说宋武帝刘裕曾经住在被斜阳照射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之中,再用“_,_”

15、两句赞叹了他当年北伐的赫赫战功。 (3) 琵琶行中用生动的比喻描写琵琶女演奏暂歇后,乐曲变得激越雄壮的两句是“_,_”。 (4) 琵琶行中用生动的比喻描写琵琶女演奏暂歇后,乐曲变得激越雄壮的两句是“_,_”。 (5) 行路难中用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抒发了诗人酒宴时内心苦闷抑郁之情的诗句是:“_,_”。 (6) 行路难中用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抒发了诗人酒宴时内心苦闷抑郁之情的诗句是:“_,_”。 五、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9. (6分) (2019高一下大庆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历史上溯到1200多年前,中国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很著名的诗句“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

16、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深刻反映了中国人的战略文化,中国军事的防御思想正是这种战略文化的具体表现。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战略文化呢?首先,源于中国农耕民族强烈的守土意识。历史上,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农业文化天然具有“保守性”。眷恋故土、安土重迁成为古代中国人的普遍心态。此外,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使中国人在物质生活上无须外求。这些反映在军事上就形成了固土自守,以德怀远的战略防御思想,对外侵略战争在古代中国不具备其原始驱动力。矗立千年、横亘于中国北疆的万里长城,既是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军事屏障,也是中国传统战略防御思想的物化和缩影。与此相对,游牧民族和海洋民族以放牧和贸易为生,大范围的迁徙和

17、流动成为其生存所必需的主要方式,战争成为其获取生活必需品和争夺海上贸易份额的主要手段,侵略和征服在其文化传承中被视为荣耀之举。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战略文化。概括来说,中国的军事理论是内向型、防御性的,更注重军事谋略的运用;从战略层面上讲,谋略主要是强调防患于未然,避难于无形。西方的军事理论是外向型、进攻性的,更强调军事技术的发展。其次,缘于中国历史文化特有的“和合”思想。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和平的文化。中华民族历来热爱和平,强调“和为贵”。中国的儒家主张“以德服人”,反对“以力服人”,道家的创始人老子提出“不敢为天下先”即后发制人的防御思想。“百世兵家

18、之祖”孙子告诫明君良将“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他将“不战而屈人之兵”置于战略理论金字塔的最顶端。可以说,中国自古提倡“慎战”思想,一以贯之的防御性国防政策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具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时至今日,已成为中国处理与世界各国关系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第三,缘于对其他大国称霸必衰历史教训的借鉴。纵观世界古代史,一个文明的毁灭往往源于兵连祸结、外战频繁。历史上,许多大国在崛起时期,都曾试图通过对外战争来改变原有格局,建立符合本国利益的新的国际秩序。历史表明,“大国力量增殖于地区性守成,消释于世界性扩张”,超越力量的扩张会造成国家

19、的衰落。坚持侵略扩张型国防政策的国家,不但没有实现和延续其霸主地位,反而会元气大伤,遭受严重挫败。正是应了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那句名言:“文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帝国失败的关键,在于它们只求一味扩张,不知战略守成,中国绝不会重蹈覆辙。正是基于这些历史教训,新中国成立后,尽管在多次保家卫国、自卫反击作战中,中国都曾凭借战场优势深人对方腹地,但战争结束时,我们都主动回撤到中国境内或边境控制线以内。中国从未打算通过战争解决与他国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更没有侵略他国的意图,中国绝不会走所谓“国强必霸”之路。(摘编自新华文摘2018年第10期王卫星中国为何采取防御

20、性国防政策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杜甫诗句“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具体表现了中国军事的防御思想。B . 眷恋故土,安土重迁的普遍心态使对外侵略战争在古代中国不具备原始驱动力。C . 数千年的中国文化没有侵略性,发端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基因,即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和平的文化。D . 正是缘于对其他大国称霸必衰历史教训的借鉴,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永远不称霸。(2) 下列对原文论证和结构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论述中国军事防御思想与中国农耕民族强

21、烈的守土意识时,作者指出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战略文化。B . 本文第三段以典型事例论证了中国的防御性战略军事思想既有历史的文化基因,又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C . 文章按照“总分总”的思路行文,即先提出问题,接着具体分析问题,最后明确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先破后立,层次分明。D .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名言:“文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可以用来佐证“大国力量增殖于地区性守成,消释于世界性扩张”。(3) 下列对原文论证和结构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论述中国军事防御思想与中国农耕民族强烈的守土意识时,作者指出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不同的战略

22、文化。B . 本文第三段以典型事例论证了中国的防御性战略军事思想既有历史的文化基因,又有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C . 文章按照“总分总”的思路行文,即先提出问题,接着具体分析问题,最后明确指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先破后立,层次分明。D . 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名言:“文明的死亡原因永远是自杀而不是谋杀。”可以用来佐证“大国力量增殖于地区性守成,消释于世界性扩张”。(4) 下列各项表述中,不能体现中国“和合”思想的一项是( ) A .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哲人就把“和而不同”视为“天下之达道”,把“天人合一”视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处的最高境界,把“兼爱”“非攻”视为实现人际和谐与国际和平

23、的根本途径。B . 历经千载的丝绸之路被世界公认为友好交流之路,给沿路各国带去了中国的友善和文明。C . 明代郑和舰队七下西洋,携带的国书宣示:“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一视同仁,不能众欺寡、强凌弱。”给所经国家及横跨亚非的海上航线带去了和平与繁荣。D . 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5) 下列各项表述中,不能体现中国“和合”思想的一项是( ) A . 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的哲人就把“和而不同”视为“天下之达道”,把“天人合一”视为人与人、人与自然相处的最高境界,把“兼爱”“非攻”视为实现人际和谐与国际和平的根本途径。B . 历经

24、千载的丝绸之路被世界公认为友好交流之路,给沿路各国带去了中国的友善和文明。C . 明代郑和舰队七下西洋,携带的国书宣示:“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一视同仁,不能众欺寡、强凌弱。”给所经国家及横跨亚非的海上航线带去了和平与繁荣。D . 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10. (12分) (2019高一下无锡期末)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老师沈从文(节选)汪曾祺一九三七年,江南失陷,我不能回校读书,在家闲居两年。两年中,我反反复复地看的两本书,就是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和沈从文小说选。我反复地看,一是因为没有别的好书看,二是这两本某些

25、地方很相似的书,也和我的气质比较接近。这两本书甚至形成了我对文学、对小说的概念。我在中学时并未有志于文学。在昆明参加大学联合招生,在报名书上填写“志愿”时,提笔写下了“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当时许多学生报考西南联大都是慕名而来。这里有朱自清、闻一多、沈从文。沈先生在联大开过三门课:“各体文习作”、“创作实习”和“中国小说史”。“各体文习作”就是教学生习作各体文章。他有时也出题目,曾出过“我的小庭院有什么”这样的题目,要求学生写景物兼及人事。有几位老同学用这题目写出了清丽的散文,在报刊上发表了,我都读过。也曾给我的下几班同学出过一个题目,要求他们写一间屋子里的空气。为什么出这样的一些题目呢?沈先

26、生说:先得学会做部件,然后才谈得上组装。大部分时候,是不出题目的,由学生自由选择,想写什么就写什么。这课每周一次。学生在下面把车好、刨好的文字的零件交上去。下一周,沈先生就拿这些作业来讲课。说实在话,沈先生真不大会讲课。他不像闻先生那样,长髯垂胸,双目炯炯,富于表情,语言的节奏性很强,有很大的感染力;也不像朱先生那样,讲解很系统,要求很严格,上课带着卡片,语言朴素无华,然而扎扎实实。沈先生讲课可以说是毫无系统,因为就学生的文章来谈问题,也很难有系统,大都是随意而谈,声音不大,也不好懂。不好懂,是因为他的湘西口音一直没变,仍然是凤凰话;也因为他的讲话内容不好捉摸。沈先生是个思想很流动跳动的人,常

27、常是才说东,忽而又说西。他的思想的跳动,给他的小说带来了文体上的灵活,对讲课可不利。沈先生真不是个长于逻辑思维的人,他从来不讲什么理论。他讲的都是自己从刻苦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经验之谈,没有一句从书本上抄来的话。这些经验之谈,如果理解了,是会终身受益的。遗憾的是,很不好理解。如,他曾经批评过我的一篇小说,说:“你这是两个聪明脑袋在打架!”让第三个人听,“这是什么意思?”我是明白的。我这篇小说用了大量的对话,我尽量想把对话写得深一点,美一点,有诗意,有哲理。沈先生自己小说里的对话,大都是平平常常的话,但是一样还是使人感到人物,觉得美。从此,我就尽量把对话写得朴素一点,真切一点。沈先生用笔写下的东西

28、比用口语讲出的要清楚得多,也深刻得多。使学生受惠的,不是他的讲话,而是他在学生文章后面所写的评语。沈先生对学生的文章也会作修改,但改得不多,评语却写得很长,有时会比本文还长。这些评语有的是就那篇习作来谈的,也有的是由此说开去,谈到创作上的某个问题,往往有独到的见解,文笔也很讲究。除了评语,沈先生还就学生这篇习作,与之相近的作品,他自己的别人的,中国的外国的,带来给学生看,因此,他来上课时都抱了一大堆书,让学生比较吸收,收效很好。他把自己的小说总集叫做沈从文小说习作选,这都是为了给上创作课的学生示范,有意地试验各种方法而写的,这是实情,并非故示谦虚。读他的小说,觉得他是把生活里的人都当成一个作品

29、中的人物去看的。他用一种含蓄的热情对人,用一种欣赏的、抒情的眼睛看一切人。对前辈、朋友、学生、家人,都是这样。他津津乐道的熟人的一些细节,都是小说化了的细节。大概他的熟人也都感觉到这一点,他们在先生的客座(有时是一张破椅子,一个小板凳)上,也就不会谈出过于庸俗无聊的话,大都是上下古今,天南地北地闲谈一阵,喝一盏清茶,借几本书或资料,就走了。客人一走,沈先生就坐到桌子跟前拿起笔来了。我曾问过先生:“你的思想到底是什么?属于什么体系?”他微笑。我说:“你是一个标准的人文主义者。”沈先生微笑着,没有否认。一九八一年一月十四日(1) 第段画线句子在文中有什么含义? (2) 沈从文究竟会不会讲课?请结合三小节的内容加以评析。 (3) 请探究文末“一个标准的人文主义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