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考试)_第1页
南京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考试)_第2页
南京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考试)_第3页
南京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考试)_第4页
南京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考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南京市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0分)1. (4分) (2018高一上宁波期末) 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生生美学”这一概念来自周易,所谓“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意即“生命的创生”,是我国古代哲思与艺术的核心所在。“生生美学”是一种相异于西方古典认识论美学的中华民族自己的美学形态,独具特色与魅力。体现“生生美学”的中国传统艺术如国画、书法、戏曲、琴艺与民间艺术至今仍具有无穷生命力,“生生美学”也是鲜活的。“生生美学”是一种古典形态的“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不仅仅是一般的生态智慧,

2、而是具有原生性并活在当代的生态理论。“天人相和”所构成的人与自然亲和的“中和之美”,与古希腊强调科学的、比例对称的“和谐之美”是不同的。所谓“天人相和”具有明显的“生命创生”的内涵,天地相交、风调雨顺、万物生长就是一种美的形态。这种生态之美仍然存在于我国诸多民间艺术之中,例如年画之“瑞雪兆丰年”与“大丰收”等。“生生美学”是一种“阴阳相生”的生命之美。这种生命之美包含万物化生、宇宙变化等极为丰富的内涵,而且体现出“天地与我为一,万物与我并存”的理念,是一种古典的生态整体论与生态平等论。特别可贵的是,周易揭示了包括艺术创造在内的万事万物生长演化的规律,即“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不仅是万物生长之道,

3、而且是艺术创造之道。中国艺术是一种虚实相生的生命艺术,形成特有的艺术生命体。阴阳之道还概括了艺术创造特有的规律,即凭借阴阳虚实的对比产生一种艺术生命力。例如,国画就是通过白与黑、浓与淡的对比形成一种艺术生命力。“生生美学”还是一种“日新其德”的含蓄之美。“生生美学”作为一种含蓄的美,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的无限风光,是一种“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诗歌之“意境”、绘画之“气韵”、山水园林之“写意”、书法之“神韵”等,说的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含蓄之美,可以说是意味无穷。(选自曾繁仁“生生美学”具有无穷生命力,有删改)(1) 下列对“生生美学”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生生美学

4、”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美学形态,其核心是“生命的创生”。B . “生生美学”不是一般的生态智慧,是一种古典的生态整体论与生态平等论。C . “生生美学”作为一种“阴阳相生”的生命之美,体现为艺术上的虚实相生。D . “生生美学”蕴含在我国诸多民间艺术中,既具有原生性,又具有鲜活性。(2)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体现“生生美学”的传统艺术仍存在于当代,可见“生生美学”具有无穷生命力。B . 同为“和谐之美”,古希腊强调科学、比例对称,中国则强调人与自然的亲和。C . 第三段末举国画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对比手法是形成中国艺术生命力的主要手法。D . “意境”“气韵”“言外之意

5、”“象外之象”等词语表明中国传统艺术追求含蓄之美。2. (18分) (2016高一下普宁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使圆成方【美】欧亨利自然界的事物是循圆周运动的,人为的事物则沿直线行进。孩子的圆眼睛象征天真,女人卖弄风情时眯缝成一条线的眼睛就说明矫揉造作。在大城市里,本性丧失得最快。大城市的街道和建筑的直线,法律和社会风俗的拘泥古板,人行道的循规蹈矩,城市生活方式的严格、冷酷和沉默,毫不通融的规则这一切都冷漠而鄙夷地对自然界的弧线表示轻蔑。这个数学气十足的引子揭示了肯塔基州两个家族之间的世仇的前因后果。这个世仇是在坎伯兰山岭的福维尔和哈克尼斯两个家族之间形成的。冤仇的第一个牺牲品是比尔

6、哈克尼斯的猎狗。哈克尼斯家立刻杀掉福维尔族的头儿作为赔偿。福维尔的亲属急于报复,又让比尔哈克尼斯跟随他的猎狗到了另一个国度。四十年来,这两个家族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哈克尼斯家的人一个个地被枪杀,福维尔家族的成员也给一枝一枝地砍掉。两个家系的树枝经过这样修剪之后,都只剩下一个成员。卡尔哈克尼斯也许领悟到了什么,便突然离开了坎伯兰山岭,避开了福维尔家族最末一个后裔山姆的报复。一年后,山姆听说那个冤家住在纽约市,于是整装准备出发。他从梳妆台抽屉里找出一把老式而可靠的科尔特左轮手枪。在城市里干冒险和复仇的勾当,这把手枪似乎是最好的武器了。山姆把它放在毡提包里。骑上骡子,向火车站进发。山姆到纽约时天色已

7、晚。他的行动和生活仍旧遵循着自然界自由的圆周运动,看不到大城市隐藏在黑暗里的可怕、无情、好动、凶恶的手段,准备向他圆形的心脏和头颅包拢过来。一辆马车飞快地把他送到一家同他的靴子和毡提包相称的旅馆。第二天早晨,福维尔家硕果仅存的后代向那个掩护哈克尼斯家最后一个子弟的城市发起了突袭。他把科尔特手枪藏在上衣里面。他只知道这两个情况:卡尔在这个城市里驾驶运货马车,而他自己,山姆,要来杀他。山姆踏上人行道时,眼珠变红了,心头升起一股世袭的仇恨。但是一小时过去了,卡尔没有出现。中午时分,山姆站在城市里两条笔直的大动脉互相交叉的地方。人们形成直排熙来攘往;可怕的喧嚷和轰响把他吓懵了。山姆靠在一座石头建筑的尖

8、角上。在他身边经过的人何止千万,可是没有一个转过脸来向他看看。一个胖子从人流中滑了出来,站着等汽车,离他只有几步远。山姆挨到他身边,在嘈杂声中嚷着对他说:“兰金斯家喂的猪比我们的肥多啦,不过他们那边的猪草也比我们这边的好”胖子神气活现的样子有所收敛,他走开去买炒栗子,以便掩饰自己的惊惶。山姆感到需要喝一点山间露水。对街的人们在弹簧门里进进出出。隐约可以看到门里一个金光锃亮的酒吧和酒吧上面的装饰。这个复仇者穿过街道,打算进去。人为的事物又在这里挤掉了熟悉的圆形。山姆找不到门的把手,连大头针那样小的捏手的东西都找不到。他手足无措,羞红着脸,伤心地从这扇没有用的门前走开;坐到石阶上。一根警棍戳戳他的

9、肋骨。“另找个地方去遛遛吧。”警察说,“你在这里闲荡得太久啦。”在下一个拐角上,一声锐厉的口哨直刺山姆的耳朵。他赶快转过身去,只见一个满面怒容的恶狠狠的家伙,在热气腾腾的堆着花生豆的机器后面朝他直瞪眼睛。他穿过街去。一辆庞大的、不用骡子拖的车辆,发着牛吼似的声音和冒烟的煤油灯似的气味,刷地擦过他的膝盖。一个马车夫用车毂撞了他一下,还训斥他;一个电车司机使劲踩铃叫他闪开;一个穿着走样的绸坎肩的胖太太用胳臂肘撞他的背脊;一个报童不慌不忙地朝他扔香蕉皮:“我不愿意这样干,可是看到我的人得让路!”卡尔干完了一天的工作,存好运货马车,从一幢房屋旁边拐出来。他在三码开外的地方,在一群匆匆忙忙的行人中间发现

10、了那个仍旧活着的、不共戴天的、世世代代的仇人。他猛地站住,犹豫了片刻,因为他身边没有武器,情况又那样突然。山姆锐利的山地居民的眼睛也在人群中发现了他。来往的人流中间突然跳动了一下,起了一个漩涡,山姆的声音响了起来:“好啊,卡尔!我见到你真高兴!”在百老汇路、五马路和第二十三号街的交岔口,坎伯兰山岭的世仇握手言欢了。(1) 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当两个世仇家族冤冤相报,都只剩下最后一个成员的时候,卡尔决定离开家乡,避开福维尔家族的报复,因为他已领悟到这样的情况继续下去对双方都没有意义。B . 小说多次对“圆”与“直线”加以描述,如“笔直的大动脉”“人们形

11、成直排熙来攘往”“挤掉了熟悉的圆形”等,暗示了山姆对城市生活的不适应。C . 小说用语形象幽默,如把家族成员的被杀形容为树枝的修剪,把胖子走出人流形容为“滑”出来,把找不到门把手说成“连大头针那样小的捏手的东西都找不到”。D . “来往的人流中突然跳动了一下,起了一个漩涡”表明在城市的直线运动中,有了一点和谐的圆周运动,突出表现了小说追求自然本性的主题。E . 小说记叙了山姆到纽约找卡尔复仇所经历的一系列事情,细致生动地刻画了这两个人物形象,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大团圆结局。(2) 小说前三段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3) 山姆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4) 出乎

12、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是欧亨利小说结尾的一大特点,请结合本小说对这一特点作简要分析。3. (18分) (2015高一上临川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长沙第一师范对毛泽东的成长无疑产生了十分巨大的影响。在这里,毛泽东度过了他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青年人求学,大多喜欢谈立志。毛泽东认为,离开真理来谈立志,只是对前人中有成就者的简单模仿。真正的立志,首先是寻找真理。1915年9月,在给好朋友萧子升的信中,他提出有“为人之学”“为国人之学”“为世界人之学”。看来,心系社会,苦学砺志,是这位师范生当时最基本的自我设计。在一师,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是教伦理学的杨昌济。杨昌济,长沙板仓

13、人,1903年留学日本,六年学成后又赴英国修学三年,然后游历德国、瑞士。归国后,数次辞谢做官而从学,把教书育人看作自己的天职。他在一师讲修身课时,要求学生“高尚其理想”,鼓励他们要“奋斗”,“有朝气”,“有独立心”,能“立定脚跟”,而办事又要“精细”,“小不谨,大事败矣”。对学问,他认为要“贯通今古,融合中西”,自己要有分析的批判的精神。毛泽东很喜欢杨昌济的课,还时常去他的家里讨论问题。他自称:“近年来有所寸进,于书本得者少,于质疑问难得者多。”除杨昌济外,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那里去求学解疑。这在黎锦熙1915年的日记中有多处记载,所谈内容有“读书方法”,“在校研究科学之术

14、”,也有“改造社会事”。在学校的课程中,毛泽东把重点放在修身、哲学、国文、历史和地理等几门上,对数学、图画不花很多精力。他给朋友的信中说:“从前拿错主意,为学无头绪于是决定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门。”他每天总是在天色微明时就起身,晚上熄灯后还借外面一点微弱的灯光苦读,从不肯浪费半点时间,而且持之以恒。从先秦诸子到本省的县志,他都认真地研读。他在给好友萧子升的信中开列了77种古代经、史、子、集的著作,说“苟有志于学问,此实为必读而不可缺”。作为湖南人,毛泽东这个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选择,深受湘学士风的影响。湖南历来注重兴办书院,许多著名学者曾在岳麓和城南等书院讲过学

15、。学子们历代相传,不断阐发,到了晚清,形成以推崇性理哲学、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为基本特征的湘学士风。在这种风气熏陶下,湖南学人大多关心世事,热衷于投身政治活动,涌现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从而使湖南成为近代以来最有朝气的省份之一。年轻的毛泽东,自然受到这一浓厚的文化土壤的强烈感染。湖南一师规定的教养学生之要旨里,专列一条:国民教育趋重实际,宜使学生明现今之大事,察社会之情状。毛泽东在讲堂录里记下不少这方面的言语,如:“实意做事,真心求学”;“古者为学,重在行事”;“闭门求学,其学无用,欲从天下国家万事万物而学之”。耳濡目染,手写心记,强化了毛泽东对社会实际的重要性

16、的认识。他常对同学们讲,不仅要读“有字之书”,还要读“无字之书”。这无字之书,就是实际的社会。1917年暑期,他邀了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毛泽东他们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这样的“游学”,毛泽东在校期间还进行过几次。第二年春天,他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和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从这里已可看出些端倪。中国社

17、会这时正处在剧烈的动荡中。在一师期间,毛泽东总共花了160块钱左右,大约有三分之一用在订阅报刊上面。和同学们谈起时事,他总是有条有理,了如指掌,并且往往充满着激情。于是就有了“时事通”的外号。这更加深了他强烈的社会责任感。1918年,毛泽东从长沙一师毕业,结束了五年半修学储能的师范生时代。此时的中国,一场急风暴雨就要来临。(节选自金冲毛泽东传)(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毛泽东也看重立志,但他反对对前人中有成就者进行简单的模仿,他认为,应当首先寻找真理,并将其与社会需求相联系,才是真正的立志。B . 毛泽东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阅读学习,所以他要求好

18、友萧子升阅读古代经、史、子、集著作,并开列了推荐书目77种。C . 强调经世致用、主张躬行实践是湘士学风的全部特征,这一风气催生了一大批有影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毛泽东自然也受到了深刻的影响。D . 毛泽东在校期间分别与萧子升和蔡和森进行过“游学”,这两次“游学”经历养成了他注重调查研究的作风。E . 本文选取毛泽东在长沙一师时的学习生活材料,围绕“修学储能”这个中心,表观了一代伟人在青年时代就展现出的卓尔不群的素质。(2) 长沙一师的老师们给了毛泽东哪些方面的影响?请简要分析。(3) 从三、四两段看,毛泽东在一师期间是如何对待学习的?请结合原文概括回答。(4) 长沙一师五年的师

19、范生生涯,为毛泽东后来投身社会革命储备了哪些能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二、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4. (11分) (2016高三上天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胡松年,字茂老,海州怀仁人。幼孤贫,母鬻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尤邃于易。政和二年,上舍释褐,补潍州教授。八年,赐对便殿,徽宗伟其状貌,改校书郎兼资善堂赞读。为殿试参详官,以沈晦第一,徽宗大悦曰:“朕久闻晦名,今乃得之。”迁中书舍人。时方有事燕云,松年累章谓边衅一开,有不胜言者。忤时相意,提举太平观。建炎间,密奏中原利害,召赴行在 , 出知平江府。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于都市,百姓便之

20、。除给事中。会选将帅,松年奏:“富贵者易为善,贫贱者难为功,在上之人识擢何如尔。愿陛下亲出劳军,即行伍搜简之,必有可为时用者。”又奏:“恢复中原,必自山东始,山东归附,必自登、莱、密始,不特三郡民俗忠义,且有通、泰飞艘往来之便。”除兼侍讲。王伦使金还,言金人欲再遣重臣来计议,以松年试工部尚书为韩肖胄副,充大金奉表通问使。时使命久不通,人皆疑惧,松年毅然而往。至汴京,刘豫令以臣礼见,肖胄未答,松年曰:“圣主万寿。”豫曰:“圣意何在?”松年曰:“主上意,必复故疆而后已。”使还,拜吏部尚书。俄以疾提举洞霄宫,卜居阳羡,虽居闲不忘朝廷事,屡言和籴科敛、防秋利害,帝皆嘉纳。十六年,病革,呼其子曰:“大化

21、推移,有所不免。”乃就枕,鼻息如雷,有顷卒,人谓不死也。年六十。松年平生不喜蓄财,每除官例赐金帛,以军兴费广,一无所陈请,或劝其白于朝,曰:“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入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松年曰:“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况俸廪,主上所以养老臣也。”(节选自宋史胡松年传)【注】上舍:王安石变法把太学生分为外舍生、内舍生、和上舍生三等。“舍生”即上舍生,太学生中高班的学生。行在:指天子所在的地方,这里指朝廷。刘豫:宋高宗建炎二年济南府知府,投降金朝;建炎二年四年,受金册封为“大齐皇帝”,后迁都汴京。(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 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

22、喜宾客/奉入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B . 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入/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C . 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入/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D . 弗请则已/白之是沽名也/喜宾客/奉入不足以供费/或请节用为子孙计(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出题和亲临主持。B . 燕云,是指五代时后晋石敬瑭割让给契丹的燕云十六州,燕指幽州,云指云州。C . 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D . 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

23、后用“行伍”泛指军队。(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胡松年慧眼识珠,擢拔后秀;献言献策,选拔军中将帅。他做殿试参详官时,评定沈晦第一,宋徽宗对此大为赞赏;他做给事中时,主张皇帝应亲临军中选拔将帅。B . 胡松年出使他国,不辱使命,维护了国家尊严。他在“人皆疑惧”、不敢出使的情况下,毅然出使伪齐政权,面对对方的无理要求,进行了柔中有刚、含而不露的回击。C . 胡松年心忧国事,对朝廷一片忠心。年老多病时,皇上开恩,让他管理洞霄宫,但他仍然多次献言献策,深得皇帝嘉奖和采纳。D . 胡松年淡泊名利,不为子孙储蓄。朝廷每次授予他官职时,都要赐予他大量财物,但他把这些

24、钱财全部用于军队建设。他还说,贤能的人钱财多了,有损个人志向。(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幼孤贫,母鬻机织,资给使学,读书过目不忘,尤邃于易。未入境,贪吏解印敛迹,以兴利除害十七事揭于都市,百姓便之。三、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5. (10分) (2016高三上绍兴期中)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答张十一韩愈山净江空水见沙, 哀猿啼处两三家。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注】韩愈一生中两次遭贬,本诗是他第一次被贬到阳山(今属广东)后的第二年春天作的德宗贞元十九年,张十一与韩愈同为监察御史,一起被贬张到郴

25、州林武令任上曾有诗赠韩愈,韩愈写此诗作答。恩波:皇帝的恩泽。斗:通“陡”。(1) 赏析第二联中“竞”“闲”二字的妙处。(2) “未报恩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这两句是全诗的关键,蕴含着作者内心深处许多矛盾着的隐微之情,请简要分析。四、 默写 (共1题;共8分)6. (8分) (2017高一上天水月考) 补写句子 (1)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_。(沁园春长沙) (2)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_,不仁;_,不知;以乱易整,不武。(烛之武退秦师) (3) 又前而为歌曰:“_,_!”(荆轲刺秦王) (4) 子曰:“_,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十则) (5)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爱莲说) (6

26、) _,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五、 选择题 (共3题;共7分)7. (2分)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文学可以激发想象。想象对于作家是否具有神奇的魔力,学术界也 。许多人认为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借助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创造一个又一个声色并茂的艺术境界,以实现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 ;化平凡为神奇,变抽象为具体,将不存在的事物塑造成 的艺术形象。A . 分庭抗礼跨越惟妙惟肖B . 莫衷一是超越纤毫毕现C . 奠衷一是跨越纤毫毕现D . 分庭抗礼超越惟妙惟肖8. (3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改革不能只凭一腔热情,在改革前要对方案认真

27、总结,严格论证,小心试验,并取得各方共识,方可推行。B . 江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印有“墨梅”图案,寓意有“梅花香自苦寒来”之意,表达对寒窗苦读的学子的赞誉。C . 把“不忘初心”落到实处,关键是要加强党的建设,确保我们党始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核心。D . 永远在路上是一部展示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成果的大型电视专题片,是廉政建设的生动教材和重要措施。9. (2分)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黄先生一生养花,养出了精神文明,养出了人间知己,养出了花经这等好书。最近由读花经而获顿悟:_。_,_。_,_。_。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并不多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有做好一件事人的一生只能做一件事要做好一件事实在不容易用自己的一生做好一件事就可以向他人和自己交代了A . B . C . D . 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10. (3分) (2016中山模拟)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