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高三语文八模考试试卷C卷_第1页
广州市高三语文八模考试试卷C卷_第2页
广州市高三语文八模考试试卷C卷_第3页
广州市高三语文八模考试试卷C卷_第4页
广州市高三语文八模考试试卷C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广州市高三语文八模考试试卷C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 下面语段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秦火火案让人深思。网络谣言滋生于阴暗的环境,是经不起真相的照射的。因此,及时公布真相,让一夜成名的造谣者一时名毁,急不可待。当然, 某些时候,真相公布后,谣言还在继续以讹传讹 , 真相成了“孤家寡人”,甚至真相与谣言相杂,混淆视听。因此战胜网络谣言,还要在力度上下功夫。A . 滋生B . 急不可待C . 以讹传讹D . 混淆视听2. (2分) 选出数量表达正确的一项的一项( )A . 质量如太阳大小的恒星,它的半径如果从目前的七十万公里缩小到三

2、公里,即缩小二十多万倍,就要演变为黑洞。B . 中学民办教师原来全省只二千二百多人,现在则有七万一千七百多人,增加了三十二点六倍。C . 一车间去年的产量超过年度计划的百分之九十,的全厂完成生产任务最好的一个车间。D . 木星绕太阳公转一次,约需十二年,比地球上的一岁大十一倍。3. (2分) (2017高三上乐陵期末)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 A . 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B . 刚才刘老师的一番话真是抛砖引玉,使我深受教育,像刘老师这样快要退休的老师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难道我们倒可以对学习不负责任?C . 他是我最信任的朋友,头

3、脑灵活,处事周到,每次我遇到难题写信垂询,都能得到很有启发的回复。D . 小赵指着菜农钱大爷的蔬菜摊问:“大爷,您那黄瓜多少人民币1千克?”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34分)4. (6分) (2016高三上潍坊期末)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喜好翰墨有如相马,初始时必有人教,教一些用笔、结体的要素。笔画太长使之短,结体倾斜扶之正,速度快了使慢,墨汁浓了添水。所谓教与学,传道授业解惑,都是可说的部分,使双方都具有一种真实不虚的感受。所谓学成毕业,也就是该讲的都讲了。清人宋湘说诗说得好:“学韩学杜学髯苏,自是排场与众殊。若使自家无曲子,等闲铙鼓与笙竽。”是啊,拜师学艺,往往看起来这一家那

4、一派学了不少,热闹之余盘点,还都是一些皮毛之相。清人钱大昕讲得比较辩证:“善相马者,妙在牝牡骊黄之外,否则团人厩吏优为之矣。”圉人厩吏成日饲养管理马匹,过眼之马无数,也算得上对马有知的专业人才了,可是许多年过去还是成不了一位善于相马者。因为他留意的只是马匹的增减、生死这一类琐事,深入不了马的内在。长年与马打交道,处在一种没有递进的平面认识中,是马堆里的“陌生人”。这很像一些人,把笔时日也够长了,每日勤苦,可是永远平平。若说笔墨技巧,也合乎矩蠖,守于常道。可就是要神采没神采,要风骨乏风骨。此时已无人可以指教,亦无良方,缘于精神方面的不可说、不可教,只能自省、自处。明人董其昌颇有感触:“予学书三十

5、年,悟得书法,而不能实证者,在自起自倒、向牧自柬处耳。”这种属于私有的感悟,即便公之于众,旁人听起来还是云里雾里。古人强调“自养”,缺什么养什么。宋人吕本中曾回顾自己:“读三苏进策涵养吾气,他日下笔,自然文字滂沛,无吝啬处。”这一养,时日就长了,和风细雨孤云淡月,闲中稽古静处观心,缓慢中渐进。何日养成又难以期待一一也许有一日养成,笔墨渐变:也许养术成,终其一生笔墨依旧。每一个人的情怀、才气、悟性、灵气是何等复杂幽微,无可复制,再现,只能走一程算一程,这一点又很有一些宿命的味道了。明人徐渭有“师心横纵”之说,因此他是“不傍门户”的,下笔不是“信手扫来”,就是“醉抹醒涂”。师心的最大审美价值就是充

6、分地开发了内心的能量,依靠自己的悟性,走向吏加深邃的境界。越往后,依赖外在的引导越发减弱,那些恍兮惚惚的部分,无法言说,全然要倚仗自己内心活跃、敏感的程度去捕捉。心可以如止水,纤微不动:亦可以如江河之奔竞,波澜自阔,浩乎沛然。只有通过对个人内心的养护、挖掘,激活那些沉睡的部分,才可能凌空蹈虚,破坚发奇有一些与故我不同,也与众人不同的玄妙。只是,即便要与外人言说,亦无法言说清楚。这和伯乐、九方皋的相马有同理之妙。他们站在马的面前,都能得其精而忘其粗,入其内而忘其外。有人问如何相得如此准确,二人竟不知如何说才好。(节选自朱以撒谈艺随笔小辑,有删改)【注】牝牡骊黄:牝牡,雌性和雄性;骊黄,黑色和黄色

7、。圉人厩吏:负责养马放牧的官员。圈,养马的地方。厩,马棚。(1)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 无论是学习相马还是喜好翰墨,开始时均需他人传授技法,小有所成之后则要凭借个人的领悟才能臻于佳境。B . 每个人的情怀、刁气、悟性、灵气非常复杂幽微,他人不能复制和再现,因此无法学好翰墨应是宿命使然。C . 艺术创作的精妙之处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难以通过别人传授获得,要靠心灵的自省自悟才能领会把握。D . 艺术家在创作中只有充分发挥主观想象的作用,才能透过事物外在的特征把握其内在的本质,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圉人厩吏虽长年与

8、马匹打交道,但留意的只是马匹的增减、生死这一类琐事,没有深入了解马的生理、性情等,所以很难成为伯乐。B . 学习书法若只是一昧模仿他人,埋头苦练,缺乏自我感悟,即使书写合乎规范,作品也往往会缺乏神采和风骨,难以称得上佳作。C . “养气”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贵在日积月累,长期涵养,只要有勇气和信心,就能达到登堂入室的创作新境地。D . 艺术创作有赖于心灵的感悟力量,艺术家要善于养护和挖掘心灵,敏锐感知,揣摩领悟,这样才能把握艺术创作的精髓。(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作者引用清人宋湘的说诗,意在强调学习要兼容并蓄,反对只关注一家一言,否则,难以形成自己的风格

9、和特色。B . 作者引用清人钱大昕对“圉人厩吏”相马无术的分析,生动地说明学书法不能只学外在的规矩常道而要深入内在本质自省自悟。C . 宋人吕本中所说的“涵养吾气”,是指要认真学习文学大家的作品,汲取其中的精华,以充实学养,陶冶性情。D . 明人徐渭的“师心横纵”是指不受门派和传统技法约束,自由地抒情写意,依靠自己的悟性和灵感,一步步走向更加深邃的境界。5. (10分) (2017高一上洛阳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杨兴在香港飘扬了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

10、离香港的最后时刻。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了二十五任港督的庭院。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再有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了。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晚6时15分,象

11、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7点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十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1997年6月30

12、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宣告终结。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零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英国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

13、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新华社香港1997年7月1日电(1) 下列对新闻第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本段是这篇新闻的导语部分,突出了时间概念,为下文新闻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奠定了基础。B . 本段点题,点明英国降国旗后“不列颠尼亚”号将最后完成接载英国王子和港督撤离的使命,这样该游轮就象征了英国的衰落。C . 本段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降下,香港终于回归祖国的怀抱。D . 两个“最后”强调表明米字旗再也不会升起,中国政府将正式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字里行间洋溢着中国人扬眉吐气的欢快。(2) 下

14、列对新闻第-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第-段是这篇新闻的主体部分,这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展开,具体叙述了英国统治香港的历史,体现出新闻的真实性特点。B . 第段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用“永远都不会”强调这次降旗不再是以往港督换任的重复,它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最后一次。C . 第段插叙有关港督府的背景材料,它是英国统治的象征,港督离去意味着英国统治的结束,中国人民一段屈辱历史永远成为过去。D . 第段“不列颠尼亚号”与“巨幅紫荆花图案”形成鲜明对比,含蓄地说明英国对利落的统治一定无法与中国对香港行使主权相比。E . 第段7点45分的第二次降旗仪式,只是一笔带过,但是作者把这一事件放在

15、今昔的对比上,有一种历史沧桑感,深化了主题。(3) 最后一段结语部分中,作者为什么把时间精确计算到“156年5个月零4天”?请简要说明。 6. (18分) (2015高二上邢台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竹心陈敏大学毕业那年,我心血来潮,就和竹心一起报名参加了赴西北贫困山区支教的志愿团。就在我们即将赴任的前一天晚上,竹心却接到了母亲病重的长途电话。我是第一次知道竹心的寡母多年来一直患有半身不遂,常年靠竹心的舅父照顾日常生活。其实平日在校园里我们时常擦肩而过,彼此打招呼的次数却很少。这次只是因为共同的热情我们才要走到一起,所以便开始留意起了竹心。我发现竹心是一个不拘言笑的人,她说话的声

16、音很轻,白皙而冷静的面庞架着一副眼镜,镜片后面的眼睛有股深邃的光芒透出。竹心支援山区教育事业的序幕还没有拉开就要划上一个休止符,我不禁替她惋惜起来。我背起行囊独自踏上了征程。长途汽车在宽阔的马路上呼啸了几个小时以后便开始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地盘旋起来,它颠簸着,摇晃着,喘着粗气,像一个患哮喘病的老人。一路上完全看不见我想象中的山水田园和参天大树;甚至看不到野草野花和牛羊的影迹。我只看见光秃秃的、馒头一样的黄土包一个挨着一个,身后卷起大团大团的黄色尘雾。天是黄的,地是黄的,甚至每个人的脸也变成了土黄色。我感觉要晕车了,并很快昏天黑地地发作起来。接近黄昏时,颠簸的车辆终于停了下来。我将要发光发热的地

17、方东卧牛乡到了。我下车和前来迎接我的乡长同志握手寒暄。乡长扛着我的行李带我走了很长一段路,还向我介绍了学校里的一些情况。他说:学校三个年级总共有九十来个学生,可教师只有三个,且都是当地人,水平不怎么高,凑合着能把学生管住就行。乡长还说教育组下达所开设的科目都开不了,还说像我这么高水平的人应该尽量多代几门课。乡长指着前面说:“看,那就是学校。”学校不大,也很旧,倒是被打扫过了。夜幕降临了,学生都打出了自制的红灯笼来欢迎我,灯笼在黄土包上忽明忽暗,像空旷的天空上寂寞的星星。一个上了年纪的男人把我领进一间很小的土屋说:“这是你住的地方,我去了好几家才搜集到了一点白面,给你蒸了这篮子馒头,够你吃一个星

18、期了。”他又指着蹲在墙角的一口大瓮说:“我还让娃娃们给你攒了些水,这里吃水不方便,要走好几里地才有水井呢,你就省着点用。你早点歇,明天还要上课呢。”说完后两个人都走了。我回过头来,看了看“床”:两只摇晃的凳子上架着四块歪歪斜斜的木板,一坐上去就发出刺耳的嘎吱声,仿佛要拒我于千里之外。一颗滚烫的心顿时掉进了一盆冰凉的水中,两滴眼泪禁不住地滑到腮边。我正琢磨着怎么来铺这个床时,门外响起了敲门声。“老师,是我。”我开了门,一个小女孩走了进来,手里提着一个小木盆。她说:“我叫刘妞妞,王主任让我给你送个木盆,让您晚上起夜时用。”我问王主任是谁,刘妞妞说就是刚才给您送馒头的那个人,他是乡教育组的领导。刘妞

19、妞还说:“王主任说前几个从省城来的大学生老师都是被饿跑的,他怕您也被饿跑了,所以就找来白面给您蒸了馒头。”刘妞妞看着我问:“老师,有了这篮馒头您不会被饿跑吧?”刘妞妞临走时再三叮咛我:“老师,黑来起夜千万不能出门,外面害怕怕。”我的眼泪又一次掉了下来。我翻看那篮子白馒头,这是怎样的一篮馒头啊,又黄又硬,和这里的黄土包不差两样。如豆的灯光下我做出了果断的决定:赶快离开,这里简直不是人呆的地方。第二天,天刚麻麻亮,我就收拾回城,我用学生为我准备的混黄的瓮水洗了把脸,就匆匆地出发了。我赶到车站,发现乡长和那个王主任早已来到车站了。乡长看了我一眼,干巴巴地说:“我知道你会走的。”我似乎是拿鼻子笑了一下

20、后,就头也没回地登上了开往省城的长途客车。我又回到了校园。通过半年的努力,考取了我一直崇拜的尤教授的研究生。三年后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在匆匆流逝的时光中,我忙于学习,忙于工作,忙于职称,忙于爱情,忙于房子,忙于孩子。像一条穿梭于城市海洋中的鱼。又一个新学期开始了。我接了一个新生班级的课。这天,我郑重地走上讲台。我兴致勃勃地做了自我介绍,然后再让学生做,我要熟悉这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学生。轮到最后一排的最后一位女学生了。她笑吟吟地站起来说:“白老师,事实上我们在六年前就已相识了。您还给我当过一夜老师呢!我叫刘妞妞,来自甘肃阴山县的东卧牛乡。我们家乡的变化可大了。现在已经通了电,接了自来水,

21、还办了一个希望中学我的脑子有些混乱,脱口问了句:“你的老师是谁?”“竹心,她说她认识您;她现在是我们那个中学的校长。”“竹心!”我无意识地重复了一句。我觉得有一团火开始从我的耳根燃烧,一直燃烧到面部,又燃烧到了每一根发梢上。(有删改)(1) 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我”和竹心虽是大学同学却不是很熟,直到她和“我”一起报名参加去西北贫困山区支教的志愿团,我们才成为朋友。B . 本文讲述了一个关于理想和坚持的故事,在“我”不知道的情况下竹心去到了东卧牛乡,并做了很多努力,坚守了自己的理想。C . “我”到了东卧牛乡的学校后发现,虽然这里条件艰苦,但学生们还自制

22、红灯笼迎接“我”,不禁受到了感动。D . 刘妞妞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人物,她见证了“我”在西北贫困山区的短暂经历,也见证了竹心的支教经历。E . “我”离开支教地后,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研究生并最终成为一名大学教师,这说明“我”的选择是正确的。(2) 这篇小说第三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3) 文中画线的语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4) 这篇小说的题目是“竹心”,但作者对竹心却着墨很少,而用了绝大部分的篇幅来写“我”的经历,请探究作者这样写的原因。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7. (11分) (2020高三上吉林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人也。

23、生而失父,与祖母居。家富于财,性好施与,大散财货,甚得乡邑欢心。周瑜为居巢长,将数百人故过候肃,并求资粮。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肃乃指一囷与周瑜,瑜益知其奇也,遂相亲结,定侨、札之分。袁术闻其名,就署东城长。肃见术无纲纪,不足与立事,乃携老弱将轻侠少年百余人,南到居巢就瑜。瑜之东渡,因与同行,留家曲阿。会祖母亡还葬东城葬毕还曲阿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肃对曰:“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

24、,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权不以介意,益贵重之。刘表死,肃进说曰:“夫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北,外带江汉,内阻山陵,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今表新亡,二子素不辑睦,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加刘备天下枭雄,与操有隙,寄寓于表,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肃请得奉命吊表二子,并慰劳其军中用事者,及说备使抚表众,同心一意,共治曹操,备必喜而从命。”权即遣肃行。到夏口,闻曹公已向荆州,晨夜兼道。比至南郡,而表子琮已降曹公,备惶

25、遽奔走,欲南渡江。肃径迎之,劝备与权并力。备甚欢悦。备遂到夏口,遣亮使权,肃亦反命。会权得曹公欲东之问,与诸将议,皆劝权迎之,而肃独不言。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权知其意,执肃手曰:“卿欲何言?”肃对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权叹息曰:“此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此天以卿赐我也。”后备诣京见权,求都督荆州,惟肃劝权借之,共拒曹公。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肃年四十六,建安二十二年卒。(节选自三国志吴书九,有删减)(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26、A . 会祖母亡/还葬东城/葬毕还曲阿/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B . 会祖母亡还/葬东城/葬毕还曲阿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C . 会祖母亡还葬/东城葬毕还曲阿/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D . 会祖母亡还葬东城/葬毕还曲阿时/孙策已薨/权尚住吴/瑜因荐肃才/宜佐时当广求/其比以成功业/不可令去也/(2) 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侨、札之分:春秋郑国公孙侨(子产)与吴国公子季札在外交事务中一见如故,互赠缟

27、带纻衣以表友情。后以此比喻朋友之交。B . 孤:指幼年丧父或父母双亡的人,这里孙权说的是父亲离世,自己也就成了孤儿。C . 桓文:春秋五霸中齐桓公和晋文公的并称。孟子中就有齐宣王问询“齐桓晋文之事”,由此可见他也想要建功立业,称霸天下。D . 吊:吊丧的意思,鲁肃要去悼念死去的刘表,慰问刘表的两个儿子,以借机行事。(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鲁肃为人不吝惜财物,愿以财物助人。不只是得到乡里之人的赞誉,也得到身为居巢长的周瑜的认可。B . 鲁肃在选择自己的出路时很有理性。虽然袁术给了自己东城长一职,但认为袁术不会有大发展,所以带人向南投靠周瑜。C . 鲁肃才

28、华与众不同。孙权与他初次相谈,就发现鲁肃对天下形势的客观分析与众不同,后来曹操有欲东之问,孙权更深感鲁肃的不可替代。D . 鲁肃一心要帮助刘备。因为刘备堪称天下的英雄,且拥有十分有利的荆州,所以他说服了孙权联合刘备共同抗曹。(4) 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8分)8. (8分) (2017高二上庄河期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送黎六郎赴阳翟少府韦应物试吏向嵩阳,春山踯躅芳。腰垂新绶色,衣满旧芸香。乔树别时绿,客程关外长。只应传善政,曰夕慰高堂。【注】踯躅:杜

29、鹃花的别名,又名映山红。芸香:书香。芸草香味能杀死书虫,读书人就把其夹在书中,时间久了书也有了这种味道。(1)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 首联中的“试吏”即出任官吏,表明黎六郎刚刚被任命为阳翟少府,这与颔联的,“新绶”相照应。B . “春山踯躅芳”写黎六郎赴任途中看到杜鹃花漫山遍野,于是心情极为舒畅,这是以景衬情。C . 腰垂新绶、衣满芸香,是对黎六郎赴任时的状貌的描写,说明他并没有因为做官而忘了读书。D . 第五句“乔树别时绿”照应了题目中的“送”字,同时写出了为黎六郎送行时的自然环境。E . 全诗表达方式多样,既有写景,又有叙事和议论,最后两句谆谆告诫:做官勿忘孝顺家中父母。(2)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10分)9. (10分) (2017高二上济南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离骚中表明作者保持清白为正道而死,也是以古贤为榜样的句子是:“_,_”。 (2) 登高中,杜甫以“_,_”道出了郁积自己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