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现代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13贸易资本自由化_第1页
经济现代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13贸易资本自由化_第2页
经济现代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13贸易资本自由化_第3页
经济现代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13贸易资本自由化_第4页
经济现代化:日本的经验与教训--13贸易资本自由化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13讲 贸易自由化与资本自由化,战后日本经济发展中的两个口号是“产业立国”和“贸易立国”。前者的核心问题是掌握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以建立附加价值高且最具市场竞争力的重化学工业;后者的核心问题是调动所有生产要素,最大限度地增加出口,以确保产业技术升级所必要的外汇资金并换取海外资源。产业立国和贸易立国相辅相依,构成了推动经济高度成长的两只车轮。 一、振兴出口政策与贸易摩擦 二、贸易自由化 三、资本自由化,一、振兴出口政策与贸易摩擦,1、对外贸易在高度成长中的地位 1955至1970年,日本的国民总生产增长4倍,农业产值增长2.7倍,工业产值增长10倍。相比之下,出口增长7.7倍,进口增长5.8倍,

2、对外贸易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贡献率很高的部门之一。 高度成长期除个别年度外,对外进出口贸易的增长速度始终保持2位数以上,其规模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由出口的2.4提高到6.9,进口由2.8提高到6.4。从1965年起,日本改变了贸易长期入超状况,成为长期贸易出超国。,2、 “严进”和“宽出”贸易政策,1950、1960年代世界性的经济恢复和持续成长,为日本对外贸易的扩大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旺盛的国内供给和需求无疑是对外进出口持续增长的基本因素,但是抛开国家的贸易政策,不可能对事物的本质有完整的把握。外贸政策中包括进口政策和出口政策两部分,“严进”和“宽出”可视为两类政策迥然不同的基本特点。 限

3、制进口政策方面: 主要措施是严格实行外汇配额制度和进口物品审批制度。1954年,日本政府成立以首相为议长的出口会议,“作为审议出口振兴政策的场所发挥了中心作用” 。1959年,以日本商会、日本贸易会和日本贸易振兴会三团体为基础,成立贸易振兴推进本部,开展有关宣传教育、信息搜集和意见协调工作,建立了政府和民间沟通合作的渠道。,鼓励出口政策方面: 主要措施有出口所得特别扣除制度、出口损失准备金制度、海外投资损失准备金制度、开拓海外市场准备金制度等。1953至1965年,因实行这些出口租税特别措施,国家减少税收1837亿日元。 1954至1955年前后,日本政府还一度为促进船舶出口采取过进出口连锁制

4、的临时性措施。当时,为了扩大出口创汇,国家指定船舶为主要出口物资,但当时造船成本过高,造船企业出口越多亏损越大。实行连锁制后,将进口物品中盈利最大的原糖、香蕉进口权交给船舶出口公司,以盈补亏,从而帮助造船业渡过了难关。 1964年,由于和关贸总协定规则相抵触,日本被迫取消了若干出口特别租税制度,但同时决定采取了新的优惠措施,包括海外交易过程中的比例折旧制度,开拓海外市场准备金制度,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准备金制度,海外投资损失准备金制度,在海外进行的技术等交易所得特别扣除制度,出口交际费特别措施等。这些措施中,后两项是直接免税,其他项目属于延期纳税的间接性刺激政策。 认定出口贡献企业制度也是鼓励

5、出口的措施之一。1964年内阁决定,根据企业的出口额、出口比率、出口增长率以及从事出口业的年限,划分出商社级和工厂级两类出口企业并分别打分,评选出来的出口贡献企业由通产大臣认定并予以公布。出口贡献企业虽然在税收上并不享受过多的特殊待遇,但对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却大有益处,有关企业依据政府给予的这张名片,在资金筹措及内外交易活动中处于有利位置。,3、美国对日本经贸的特惠,高度成长时期日本享受的美国特惠是多方面的。 支持日本加入国际经贸机构:出于政治利益的需要,美国支持日本较早地加入了国际货币基金、关贸总协定、OECD等世界经贸组织,并使其在免除若干条规约束的前提下享受成员资格; 美国作为最大

6、的资本输出国和最大的技术输出国,对日本长期实行资本、技术输出不设防政策,为日本的技术更新创造了方便条件,反过来对日本实行的资本、贸易限制政策长期保持宽容的态度; 美国发动的10年越南战争,日本成为最大受益者,日本不但接受了比朝鲜战争时期更多的“特需”订单,而且在美国的“部署”下,放开脚步向越南的“周边地区”进军,并很快取代美国的地位,将东南亚地区变成自己的重要资本输出和商品出口市场。 据日本贸易振兴会的统计资料,越南战争以前,越南“周边地区”除香港外,都是从美国进口占第一位。但是到1969年情况已经发生逆转,除南越外,日本全面取代美国,成为越南周边所有国家和地区的第一进口大国。同年,日本与美国

7、在有关国家、地区进口中所占的比例对比是:韩国41.3:29.1,台湾44.5:23.6,香港22.7:13,菲律宾29.8:28.3,泰国36.6:15.7,新加坡16.3:7.9,南越25.2:38.7。,4、对外贸易摩擦的激化,高度成长时期产生了贸易摩擦问题,即使在实行贸易自由化政策之后,摩擦的规模和频度也有增无减。当时的摩擦主要是在日本与其政治盟友美国之间发生的。 1950年代,欧美国家就对日本轻工业品的倾销性出口提出责难,要求日本节制,日本政府亦被迫在1957年做出对美国等棉纺织品出口自主限制的决定。 60年代初,日本的钢铁、电视机、化学制品等对欧美市场造成冲击,再次遭至美国抗议,为此

8、日本政府又做出钢铁企业自主限制出口增量的决定。 60年代末,围绕日本纤维制品出口问题,日美之间展开了一场战后以来时间最长的艰难谈判。历时33个月。1970年9月20日,美国政府向日本发出通告,日本若在10月1日前仍不签署对美出口限制协议或开始以同意签署为前提的谈判,美国将从10月15日起单方面采取进口限制措施。日本政府赶在美国启动制裁措施的最后一刻即10月15日,签署了毛及人造纤维制品对美出口限制备忘录。 日美之间签订的纤维贸易备忘录及其正式协定的基本内容是,以1970年的对美出口为基准,日本对美纤维制品出口的年增长率控制在5以下,毛制品出口增长率1以下。纤维制品中,18种为特定出口限制品种,

9、其他非指定产品则实行总量限制。据认为,这一结果虽然没有达到美国的最初要求,但是与美国方案接近。 依靠美国的支持和庇护发展起来的战后日本贸易,反过来成了美国的最大竞争对手,这种戏剧般的历史转换耐人寻味。,二、贸易自由化,1、贸易管制的理由 1949年美国对日占领当局把贸易管理权交换给日本后,日本政府长期采取了一种对民间进口贸易实行管制的政策,其直接手段是进出口物品审批制度和外汇额度分配制度。其理由是: 由于主要原材料依赖海外,必须保持必要的外汇储备和国际收支的稳定; 必须保护经营规模弱小的农业和地下资源稀薄的地矿开采业; 必须保护技术上落后的新兴产业; 必须防止竞争过度,特别是要维护中小企业的经

10、营秩序; 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前提是依赖昂贵的进口,为此须采取进口外汇配额制度。,2、进出口贸易管制的方法,根据1949年12月颁布的外汇及外贸管理法(简称外汇),进口物资的管理分为三种,即: 进口配额制:是必须得到通产大臣的审察批准后才能获得外汇分配额度的制度。 自动配额制,一般情况下基本可以按照申请额批准。 自动认可制(AA制)。 进入高度成长时期以后,由于日本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提高,限制进口的外汇配额品种逐步减少,但是直到1960年以前,比例仍高达60 3、国际社会要求日本贸易自由化的压力 50年代后期,美国因外贸逆差扩大、美元大量外流,要求欧共体国家和日本放宽进口贸易限制,推进贸易自由化。

11、 欧共体回应积极,其对美贸易自由化率于1958年达到89,于是行动迟缓的日本更显孤立。 国际货币基金和关贸总协定于1959年向日本发出废除外汇及贸易限制的强烈要求。,4、贸易自由化的进程,1960年1月,岸信介政府设立了促进贸易汇兑自由化阁僚会议。6月,制定出贸易汇兑自由化计划大纲。大纲中写道:“鉴于内外走向自由化的形势,当此之际,以积极态度放宽贸易及汇兑限制,更加重视企业基于经济合理性的自主创意和责任,会给我国经济带来诸多益处。自由化会排除以往管理统制下的低效率和不合理性,使低廉的海外原材料更易于获得,产业成本降低,企业通过合理化的努力而达到国际水准。自由化将使经济资源利用效率更高,促进实体

12、经济改善,大大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增进我国经济的整体利益。”这份计划大纲提出,到1963年4月要实现自由化率80的目标。 1961年2月,10个发达工业国升格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第8条成员国,而日本因自由化进度缓慢,依然被留在IMF第14条适用国内,这对日本是个不小的刺激。 1961年9月26日,池田内阁正式制定促进贸易汇兑自由化计划,并把指标提高,时间提前,即到1962年10月的一年左右时间内,把进口自由化率提高到90。对此,产业界虽有“个别反对”情况,但“总体赞成”,实施过程比较顺利。到1964年底,日本的进口限制品种降至136种,其中工业69种,农业67种,贸易自由化率由1960年

13、的41提高到93,从而实现了既定目标。 1964年4月,日本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8条成员国,同时以承诺接受经济合作组织(OECD)的贸易外交易自由化和资本移动自由化规则为前提,被允许加入国际富人俱乐部。,三、资本自由化,资本交易的自由化实际上包括接受外国投资和对外投资两个侧面。投资的内容包括借贷款,技术援助与转让,购买引资国证券、在引资国投资经营等。 1、战后日本的外资政策 战后日本有关外资的基本法规,是1950年6月实施的外资法。依据该法进行外资审批与管理的政府机构,起初是经济安定本部兼管的外资委员会,1952年后,外资审批管理权限移交大藏大臣及各主管省厅大臣,外资委员会则变成专门的咨询审

14、议机构外资审议会。 外资法的特征是:鼓励外国资本间接投资但严格控制外资直接经营。1955至1964年引进的33.5亿美元外资中,国外借贷款26.5亿美元,经营性股份投资和证券投资6.9亿美元,分别是引资总额的79和21。 由于外国直接经营投资受到持股不得超过50等限制,外资的兴趣逐渐转向单纯的证券市场,到60年代初,证券投资和经营投资的比例已经持平。1962年日本外资引进年鉴的统计表明,在32家最大的外资企业(均为合资)中,外商持股率超过50的只有2家。 对此,美国商务部在其发表的股份公司日本报告中也批评说:50年代初美国公司就被请到日本去合资,但又是“在对比率、收益资金、经营领导权等明确加以

15、限制的前提下让入选的美国资本参加的。”,2、资本自由化的动因,1960年代中期,当贸易自由化告一阶段后,资本自由化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方面,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日本已具备了一定的承受外资冲击的能力,并且其自身向海外输出资本的愿望也更加强烈。也就是说,即使从对外输出资本的角度考虑,也有必要相应地开放国内资本市场。对此,经团联外资委员会委员长奥村纲雄说得很明白:从国际动向看,“最近不愿出卖技术。想要技术,就得允许我投资”。“对于只带着头脑和勤奋来到世上的日本人来说,无论如何都必须走向海外。那时,不能讲只许我出、不许你进,还是要双向交通。” 另一方面,已经跨入发达国行列的日本继续限制外国资本准入

16、的做法,不仅损害了日本的国际形象,而且也越来越难以为其他发达国家所忍受。 正是基于国内外的要求和压力,日本政府才在加入OECD时做出了资本自由化的承诺。,3、资本自由化的进程,日本政府在推行资本自由化政策时格外谨慎。1966年6月,通产省经反复研究,拟定了题为关于资本自由化的思考文件,文中写道:“资本交易的自由化与商品自由化不同,应该在充分认识我国资本力尚不及先进诸国的前提下制定对策。即第一,尽量避免外资对业界的过度支配;第二,自由化要根据业界体质改善的实情渐进而有计划地进行;第三,今后要在自由化的前提下根据业种的实际情况,制定目标年度,积极促进业界整顿体制,增强体魄,推进自由化。” 根据这种思路,日本政府在1967年实行了第1次资本自由化,宣布逐步减少限制业种,扩大非限制业种,并将非限制业种分为新设企业外资50持股自动批准(第1类自由化业种)和100持股自动批准(第2类自由化业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