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B卷(考试)_第1页
长春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B卷(考试)_第2页
长春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B卷(考试)_第3页
长春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B卷(考试)_第4页
长春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B卷(考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长春市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B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2分)1. (6分) (2020高一上湖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经原来是诗,不是“经”,这在咱们今天是很准确的。但在封建社会里,诗三百篇却被尊为“经”,统治阶段拿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诗三百篇是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这些乐歌一方面用于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当作仪式的一部分或娱乐宾主的节目。另一方面则用于政治、外交及其他社会生活,当作表情达意的工具,其作用和平常的语言差不多,当然它更加曲折动人。例如周代有一种“献诗陈志”的做法,当一些人看到国君或者同僚做了什么好事或坏

2、事就做一首诗献给他们,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还有人由于个人遭受冤屈或不幸,也往往通过诗来发泄和申诉。应该说明,“献诗陈志”是要通过乐工的演唱来献给君上或同僚的,所以卿士“献诗”总和“簪献曲”或者“瞍赋”“矇诵”并提。在人民群众的生活里,诗歌也常用于表情达意,例如诗经邶风新台和诗经秦风黄鸟等,都是针对具体的现实问题而发的。古代史传中还有一些不在三百篇之内的“徒歌”,例如左传宣公二年记载宋国将军华元被郑国人提了去,后来逃回来,人民讥笑这位败军之将,做了一个歌儿对他唱。这样的歌,从性质上说和“献诗陈志”没有什么分别。不过士大夫献诗,是特地做了乐工唱的;庶人的作品则先是在社会上流传,给采访诗歌的人收

3、集去了,才配上乐曲,达到统治阶级的耳中。在外交宴会等场合,宾主各方往往通过“赋诗”来表达愿望和态度。“赋诗”时点出现成的诗篇,叫乐工们演唱,通过诗歌的问答,了解彼此的立场,这就叫“赋诗言志”。这种“赋诗”往往不管原作本身的内容和意义,仅仅是把赋诗者的观点和愿望寄托在诗中某几句之上,来作比喻和暗示,所以是一种典型的断章取义。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记晋侯为了卫国一个叛臣的缘故,把卫侯羁押起来,齐侯和郑伯到晋国去说情,郑国的子晨就赋诗经郑风将仲子一诗。将仲子本来是一首爱情诗歌,这当中有“人之多言,亦可畏也”的话,是说女的爱着男的,又怕旁人说闲话;子晨却借用来说,晋侯纵然有理由,但“人言可畏”,别人看来总是

4、为了一个叛臣。三百篇到了孔子的时代,由于新声代替古乐,造成了诗与乐的分家,诗也就由乐歌逐渐变为纯粹的语言艺术了,“赋诗”“献曲”也不大见到了。诗三百篇在社会上的实际用途缩小了,封建士大夫就逐渐把诗的意义和封建教化的原则联系起来。比如公孙丑问伐檀诗中,为什么君子不耕而食?孟子回答道:“国君用了他,就得到安富尊荣;子弟信从他,就学会孝悌忠信。君子不劳而食,还有谁比他功劳更大呢?”封建统治阶级就是这样“以意逆志”,最后把诗尊为“经”。直到五四运动以后,这部伟大的诗集才冲开了各种乌烟瘴气,在思想和艺术上放射出夺目的光辉。(摘编自中华书局“知识丛书”金开诚诗经)(1) 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

5、,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在春秋中叶以前,诗三百篇曾经作为一种配乐演唱的乐歌,成为祭祀、宴会和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仪式或娱乐宾主的节目。B . 诗经中的作品原是普通的诗歌,并没有深刻的含意,但是封建统治阶级却把它尊为经典,用它来做封建教化的工具。C . 所谓“献诗陈志”,一种情况是指卿士通过贡献诗歌,向国君或同僚陈述自己的心意,以达到颂美或者讽谏的目的。D . 古籍记载,卿士“献诗”经常和“瞽献曲”“朦诵”等一起出现,是因为卿士做诗以后,总是通过乐工的演唱来呈献。(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 宋人讥笑败军之将华元的诗歌,也是用来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故从性质上说

6、,跟卿士的“献诗陈志”没有什么不同。B . 古人在“赋诗言志”时所言的志,往往不为原诗所具有,而是赋诗者采用断章取义的办法,寄托在诗中某些句子之上的。C . 子晨借用诗经郑风将仲子“人之多言,亦可畏也”一句话,意思是叛臣的一面之词令人担心,请晋侯不要听信。D . 孔子时代,新音乐渐起,古乐逐渐失传,由此造成诗乐分家,诗经也就变成纯粹的语言文学作品,而与音乐无关了。(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选项属于统治阶级曲解诗经含义的一项是( ) A .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写诗人苦苦追寻思慕的人而困难重重。B . 桃夭:“桃之天天,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

7、家。”是新娘子出嫁时的赞美之词。C . 淇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以竹喻人,借绿竹的挺拔、青翠、浓密赞颂君子的高风亮节。D . 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主要是赞美“后妃之德”端庄贤淑的女子是君主的好伴侣。2. (18分) (2016抚顺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顾毓琇:文理融通学术泰斗誉满中西110年前,无锡学前街一所书香老宅迎来了一个灵慧可爱的婴儿。随后的一个世纪里,这个婴儿漫步学海诗坛,研习文理珠玑,成就了与郭沫若、朱自清、钱钟书、徐悲鸿等大家齐名的声望,而他所诞生的那所老宅,也因他的俊敏与其家族的荣耀而独得“一门五

8、博士,毓秀称翘楚”的美誉。这美誉中的“毓秀”,正是他的名字顾毓琇。彼时,顾毓琇的家族在无锡可谓书香门第,名人辈出。无锡顾氏乃东林书社领袖顾宪成之后,家中祖母为秦观后裔,母亲则是王羲之的后裔,按照陈寅恪先生的说法,这一家人“具有极优美之家风”。顾毓琇的大半生正值中国各种矛盾爆发的混乱时期,“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反帝运动”、“抗日战争”古老的中国没有片刻安宁,也无时无刻不牵动着顾毓琇的心。1929年他学成归国,在国内从事电机工程教学和教育行政工作。同时身为文人,他将满腔热情诉诸文学,创作了一部部鼓舞人心的话剧作品。书生投笔从戎热,国土贡言献爆狂。岂为揪杆争黑白,欲凫肝胆报炎黄。这是顾毓琇在

9、抗日战争年代写下的诗句,言辞间充满着对侵略者的仇恨以及热忱的报国之心。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写下了很多抗日诗句:“好男谁说不当兵,好女今朝亦请缨。”“不辞石柱中流砥,宁别沙坪万里征。”这些喷勃着性情与才华的诗句,无不凝固着诗人顾毓琇赤诚的爱国之心。翻开顾毓琇的作品集,一首首诗词清雅、俊逸,无不流淌着他丰富的思想情感,渲染着他多姿的精神追求。伴着诗词的唱和,音乐的世界里他亦留下了自己的足音。精通音律的顾毓琇,在我国古典音乐方面做出了极大贡献。日本音乐界对他极为称赞,称他为“中国古典音乐的泰斗”。顾毓琇对我国的音乐、尤其是古典音乐有着十分精湛的研究。上世纪四十年代,他对我国古代音乐史进行了研究和

10、阐述,同时对国外一些著名的乐章也做了翻译和介绍。1940年,他走马上任国立音乐学院的首任院长,并很快提出了以“三四八”为黄钟标准音的建议,这是很专业的一个讲法。这个建议经过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通过后得以施行。受到笃信佛教的祖母影响,他学会了在面对各种可能使人沦陷的虚荣时,心中自留一片净土,时刻保持对人生的清醒认识。而在此基础之上,他还曾撰写出版了中国禅史和日本禅史。行走世间一个世纪,顾毓琇不断拓展着生命的领域,践行着人生的修行。心与行的修行铸就着他的生命,使得他的道路越走越宽。1950年,已伴随战乱的中国度过半生的顾毓琇做出了一个选择,应母校麻省理工学院之邀担任客座教授,这一去竟开

11、启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海外漂泊生活。顾毓琇虽然身处国外,却一心挂念着祖国,在旅居美国期间,写下了大量的怀乡思国的诗词。1957年,他在蝶恋花一词中写到“重阳更比重山远”,他只能在梦里湖山寻觅遍,足见他的爱国思乡情切。后来有人曾记载,就在他加入美国国籍以后两个月,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国后不久,应周恩来总理的邀请,他毅然决然地冒险飞回了中国。其间辗转经过伦敦、香港,回到了阔别24年的故土。中美建立外交关系以后,他回国的次数越来越多,也为国家的建设不断献计献策。由于长时间生活在海外,顾毓琇的形象在过去的半个世纪中渐渐淡出于国人的视线,所以提到这位旷世奇才,当下的大部分年轻人可能感到陌生。然而,作

12、为一位曾经辛勤耕耘的老师,他的学生并没有忘记他。“重教尊师新地天,艰辛攻读忆华年。微分运算功无比,耄耋恢恢乡国篇。”这首满含崇敬之情的诗是顾毓琇的一位学生写给他的,这位学生就是前国家主席江泽民。2002年9月9日,顾毓琇走完了他长达一个世纪的人生。作为世纪老人,他堪称是一位文理通融、博学多才的传奇式人物。海内外媒体称誉他是“电机权威、教育专家、文坛耆宿、桂冠诗人、话剧先驱、古乐泰斗、爱国老翁”,这28个字深刻地概括了他一生的风采和传奇。(摘编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期)【相关链接】顾毓琇(1902年12月24日-2002年9月9日),他是国际上公认的电机权威和自动控制理论的先驱。1927年,曾获

13、得国际上素有电机与电子领域“诺贝尔”奖之誉的“蓝姆”金质奖章(Lammer Medal)。(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 . 1929年,顾毓琇从美国学成归国以后,一面从事电机工程教学和教育行政工作,一面用文字为民族呐喊,表达自己的爱国之心。B . 顾毓琇一生都生活在中国的各种矛盾爆发的混乱时期,“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让古老的中国没有片刻安宁,而他的心也没有安宁过。C . 顾毓琇是明代东林书社领袖顾宪成的后代,他的祖母是秦观后人,而母亲则是王羲之的后裔,他的家庭有着令人羡慕的优美家风。D . 1902年12月24日,顾毓琇诞生于无锡学前街的一所书香老宅,小时候就被

14、认为是神童,在随后的一个世纪里,他漫步学海诗坛,研习文理珠玑。E .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首次访问中国以后,顾毓琇终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其后,他回国的次数越来越多,为国家的建设不断献计献策。(2) 顾毓琇被称为“旷世奇才”,他的才能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 顾毓琇的人格魅力是他被人推崇的一个重要原因。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顾毓琇的人生经历与成就给予我们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3. (18分) (2017高二上天津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穿越徐慧芬过年的时候,家里开始有了家的气氛。儿子儿媳、孙子孙女,回到他身边,吃团圆饭来了。除夕日正午,他在老伴的

15、遗像前,上了一炷香,摆了几碟菜,这些菜都是她喜欢吃的。做菜是他的专长,退休前,他是一家大饭店的厨师;退休后,他的厨艺,只为老伴和子女服务。可是两年前老伴走了,把长长的寂寞留给了他。现在孩子们要回来过年了,还答应在这个老窝里住上几天,他多高兴呀!毕竟他也老了,体力不似当年了,为了操持这顿团圆饭,也为了让这一家子团圆在一起的几天好吃好喝,他在腊月初就忙开了。采购选料,他样样亲力亲为。一个好厨师对菜肴的品质哪能放低要求呢?厨房里,煎煮炖炒炸,十八般武艺都出手了。傍晚时分,一桌色香味俱全、充分展示他厨艺的年夜饭摆上了桌。“哇!”大家都欢呼起来,不约而同举起了手机,一阵“嚓嚓嚓”,把他的厨艺定格在相机里

16、,又传向四方。听着这“嚓嚓嚓”的声音,他的心里荡漾开一朵花。他敲了敲酸疼的腰背,招呼大家:“吃吧吃吧,快吃吧!”可是他渐渐觉得不对劲了。先是上小学的孙子离开了饭桌,拿个大盘子装满他爱吃的菜,端到隔壁房里在电脑前玩起了游戏,边玩边鼓动嘴巴。才上幼儿园的小孙女,也不肯放下手上的ipaD摇头晃脑不停地刷屏,忘了吃饭。儿子儿媳的手机也不失时机地热闹起来,“滴滴滴”,“丁零零”,此起彼落。大家隔空对话,相互穿越,收信发信,不亦乐乎。一盘春卷端上桌,他催促大家趁热吃,可没人理会。他夹了一个春卷送到电脑旁的孙子嘴里,问:“爷爷做的春卷好吃吗?”孙子盯着电脑屏幕说:“爷爷别烦我,我在穿越呢!”他回到厨房,一刻

17、工夫,又端上来一大碗热气腾腾的汤圆,这汤圆里的配料是他的独门秘诀。他对儿子说:“这馅是你最喜欢吃的,还记得吗,有一次你吃得太快噎住了,你妈都急得哭了。”他说了两遍,儿子似乎向他点了点头,眼睛却对着手机屏幕放声笑。他又说起从前过年时的一些趣闻,可还是无人响应,即便偶尔搭上一句,面孔眼睛也并不朝向他。散了席,他回到厨房,整理归置。不知怎么手一抖,一只瓷盘掉在地上,碎裂的声音不算轻,他探头朝外望,不知是否惊动了大家。晚辈们窝在沙发里,盯着屏幕摇着手机,正忙着抢红包,谁也没觉察到。他叹了口气,收拾完碎片,洗好碗,出去倒垃圾。两个小时过去了,这群人才发现他不见了,于是开始着急起来,出门去寻找,附近的大街

18、小巷跑了个来回没找到,又折回家里,还是没见人影,就开始往亲戚朋友那里打电话,都说没来过。正要报警时,他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了。一家子全都蹦到他跟前,问他究竟到什么地方去了,为什么不说一声,让大家好着急!他一屁股坐到凳子上,埋下头不想说话。孙子催着问,他才有气无力地说:“爷爷穿越去了。”孙子感到奇怪:“爷爷您还会穿越啊!刚才您穿越到哪里去了?”他说:“爷爷呀,穿越到了一个古老的星球上,在那里很多人围在我身旁,陪我说话,哄我开心。我问他们:你们都是谁呀?他们说:我们是您的孩子呀,您怎么不记得啦?他们还对我说:您已是快七十的老人啦,应该享福啦,以后我们会陪着您照顾您,让您开心每一天”他说不下去了,声音

19、开始哽咽。(选自2017年第5期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 主人公在洗碗时不小心打碎了一只瓷盘,后来“他叹了口气”,这一细节表现了他既想引起家人关注却又怕被家人发现的矛盾心理。B . 家人发现“他”不见后,又是出门寻找,又是打电话向亲戚朋友询问,甚至想要报警,这反映出家人对此前的态度和行为深感愧疚,已幡然悔悟。C . 作者没有直接叙述主人公离家两个小时里的行踪,而是在后来与孙子的对话中进行补叙,这样写可使小说充满悬念,更易吸引读者。D . 小说写的是发生在一个家庭里的故事,但主人公的遭遇并非个别现象、偶然现象,带有一定的普

20、遍性,因而小说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E . 老人为儿孙端春卷、送汤圆的热情与儿孙回应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揭示出隔代人的心里隔膜。(2) 作者在文中反复提到主人公的“厨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 小说的题目“穿越”包含了哪些丰富的意蕴?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探究。 (4) 结尾句“他说不下去了,声音开始哽咽”,体会这“哽咽”中蕴含了老人怎样的复杂心理? 二、 古诗文阅读 (共3题;共29分)4. (11分) (2018高二下眉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贾思伯,字士休,齐郡益都人也。世父元寿,高祖时中书侍郎,有学行,见称于时。思伯释褐奉朝请,太子步兵校尉、中书舍人,转中书侍郎。

21、颇为高祖所知,常从征伐。及世宗即位,以侍从之勤,转辅国将军。任城王澄之围钟离也,以思伯持节为其军司。及澄失利,思伯为后殿。澄以思伯儒者,谓之必死焉。及至,大喜,曰:“仁者必有勇,常谓虚谈,今于军司见之矣。”思伯托以失道,不伐其功,时论称其长者。后为河内太守,不拜。寻除鸿胪少卿,以母忧免。服阕 , 征为荥阳太守,有政绩,因迁征虏将军、南青州刺史。初,思伯与弟思同师事北海阴凤授业,无资酬之,凤遂质其衣物。及思伯之部,送缣百匹遗凤,因具车马迎之,凤惭不往。时人称叹焉。寻以父忧免。后除征虏将军、光禄少卿,仍拜左将军、兖州刺史。肃宗时,征为给事黄门侍郎。因请拜扫,还乡里。未拜,以风闻免。寻除右将军、凉州

22、刺史。思伯以州边远,不乐外出,辞以男女未婚。灵太后不许,舍人徐纥言之,得改授太尉长史。又除安东将军、廷尉卿。思伯自以儒素为业,不好法律,希言事。俄转卫尉卿。于时议建明堂,多有同异。思伯上议曰:“五室之理,谓为可按。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学者善其议。又迁太常卿,兼度支尚书,转正都官。时太保崔光疾甚,表荐思伯为侍讲,中书舍人冯元兴为侍读。思伯遂入授肃宗杜氏春秋。思伯少虽明经,从官废业,至是更延儒生夜讲昼授。性谦和,倾身礼士,虽在街途,停车下马,接诱恂恂,曾无倦色。客有谓思伯曰:“公今贵重,宁能不骄?”思伯曰:“衰至便骄,何常之有?”当

23、世以为雅谈。为元义所宠,论者讥其趣势。孝昌元年卒。赠镇东将军、青州刺史,又赠尚书右仆射,谥曰文贞。(节选自魏书卷七十二列传第六十)(1) 下列对文中划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B . 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C . 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并无取焉/D . 其方圆高方/自依时量戴氏九室之/言蔡子庙学之/议子干灵台之/说裴逸一屋之/论及诸家纷纭

24、/并无取焉/(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释褐:旧制,新进士必在太学行释褐礼,脱去布衣而换穿官服。后用来比喻做官或进士的及第授官。B . 持节:节指旄节,也叫符节,以竹为竿,上缀以旄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故称出使为“持节”。C . 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D . 赠:这里是指皇帝为非正常死亡的官员加封官爵。(3) 下列对原文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贾思伯久经沙场。他经常跟随高祖征战讨伐。他曾经跟随任城王元澄进攻钟离,作战失利,奉命殿后且出色

25、完成任务,从而改变了元澄对儒士的看法。B . 贾思伯不计前嫌,尊敬师长。他曾与弟弟一起师从阴凤。因无钱交纳学费,衣物被阴凤作为抵押品。贾思伯在南青州任上送给阴凤礼物,并派马车迎接他。C . 贾思伯曾经仕途不顺。被征为给事黄门侍郎,还未拜官上任,就因为传闻而被弹劾免职。拒任凉州刺史却不被允许,幸亏徐纥从中说话,才得以改任。D . 贾思伯勤勉好学,礼贤下士。他少年时既明习经典,做官后仍勤奋钻研。任侍讲时延请儒士夜读日授。他在街头碰到读书人,就停车下马,认真交谈。(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思伯托以失道,不伐其功,时论称其长者。“公今贵重,宁能不骄?”思伯曰:“衰至便骄,何常之有?”

26、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5. (12分) (2019高三下河东模拟) 阅读下面这三首宋诗,按要求作答。 偶题三首朱熹门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终日面崔嵬。只看云断成飞雨,不道云从底处来。擘开苍峡吼奔雷,万斛飞泉涌出来。断梗枯槎无泊处,一川寒碧自萦回。步随流水觅溪源,行到源头却惘然。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固随处弄潺溪。【注】幅巾:古代文士用绢一幅束发,称为幅巾,为一种表示儒雅的装束。崔嵬:山高大不平,这里指山。底处:何处。擘开:冲开。断梗枯槎:残枝枯叶。筇(qing):竹名,宜制杖,故又用指手杖。潺谖:指流水。(1) 下列对这三首诗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三首诗都

27、是作者在闲适的生活中对外界景物细致观察,产生联想,从而揭示出做人治学的道理。B . 第一首诗通过描写云腾致雨的景象,悟出了无论做人还是做学问,只有不断积累才能产生质的升华的道理。C . 第二首诗中的山泉冲破峡谷,荡涤杂物,最终变成一川清流在平原回旋的形象,给作者以极大的震撼,同时也悟出了做人做事的道理。D . 第三首诗写作者寻觅流水源头的过程中,悟到了做学问要下大力气,多方探索,不可管中窥豹、一叶障目的道理。(2) 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请从“堆”“擘”中任选一字赏析。 (3) 诗家认为,三首诗虽都可归为说理诗,但第二首和一,三两首的说理方式是不同的。你认为有哪些不同之处? 6. (6分

28、) (2019高一上齐齐哈尔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诗经氓中写女子不愿与“二三其德”的氓一起终老的句子是“_,_”。 (2) 离骚中表现诗人宁愿突然死去,也不肯做出世俗小人模样的句子是“_,_”。 (3) 赤壁赋中侧面描写箫声悲凉幽怨的句子是“_,_”。 三、 语言文字运用 (共5题;共13分)7. (2分) 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 下课之后,班上的几个“混世魔王”扔书包、弄本子、拍桌子、踢凳子,把教室搞得沸沸扬扬 , 乌烟瘴气。B . 宋朝名画家李公麟在他的放牧图中,将无数匹马的重复为主题,以寥寥几笔线条表示原野上低伏缓和的山坡和几棵孤

29、单的树为背景,形成背景与主题简繁的强烈对比,这正是画家惨淡经营的匠心所在。C . 南京的小吃,多种多样,风味独特,耐人寻味 , 令很多外地游客赞不绝口。D . 桃李不言 , 下自成蹊,这件丑事即使不宣传,也会有人知道的。8. (2分)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 新修订的机动车驾驶证申领和使用规定突出规范驾驶行为、增强安全意识为原则,对闯黄灯、故意遮挡号牌等行为加大了处罚力度。B . 作为郑州优质高中的一张“王牌”,全国人大代表,郑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毛杰对郑州市实验高级中学提出了“三高”的办学要求。C . 歼15飞机是中国自行设计研制的首型舰载多用途战斗机,它具有作战半径大

30、、机动性好、载弹量多等特点,被誉为凶猛强悍的空中“飞鲨”。D . 在“中国梦”的引领下,全国上下掀起了“实干兴邦”的热潮,扎扎实实干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努力让祖国早日跻身于世界强国之林。9. (2分)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有些人早就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需要 的事情,现在谈起他来却这样窃窃私语,这一点也足以证明他引起人们何等浪漫的遐想了。 一次,有人看到鲸鱼在歌唱的间歇,完全跃出水面,然后背着水,全身沉浸于阔鳍击出的波涛之中。A . 遏制避讳不止B . 遏制忌讳不只C . 遏止忌讳不止D . 遏止避讳不只10. (5分) (2016高一上会宁期中) 在下面语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语意完整连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