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福建八县一中高三上期期中考试语文卷_第1页
2016届福建八县一中高三上期期中考试语文卷_第2页
2016届福建八县一中高三上期期中考试语文卷_第3页
2016届福建八县一中高三上期期中考试语文卷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9分)(1)成功的花,_。然而当初她的芽儿,_,_。(2)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3)赤壁中的千古名句是:_,_。(4)海上的夜,_ ,。(5) 淡白的花儿,和青年说:_。(6)苏轼在浣溪沙这一首词中表达一种旷达乐观心态的句子是:_,_。2. 诗文默写。(6 分)(1) 山舞银蛇, ,欲与天公试比高。 (毛泽东沁园春雪)(2),西北望,射天狼。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 马作的卢飞快, 。 (辛弃疾破阵子)(4) 受命以来, ,恐托付不效, (诸葛亮出师表)(5),左臂悬敝筐。 (白居易观刈麦)(6)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范仲淹渔家傲

2、秋思 )3. 古诗文名句默写1. _,志在千里。烈士暮年,。(曹操龟虽寿)(2分)2.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_,。(2分) (孟浩然过故人庄)3. 子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2分)4.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2分)5. 咏雪一文中用“”和“”来比拟大雪纷纷的情景。(4分)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数字时代,我们的大脑被改变了晓辉们知道,人类的大脑是可塑的,当人类生活方式改变时,大脑也可能发生变化。从远古人类首次发现如何使用工具开始,人类的大脑就受到迅速而明显的影响。数字时代,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我们每天离不开网络、离不开手机时,我们的大脑是否也被改变了?科学

3、家认为,对网络科技的深度依赖,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这在阅读时表现得最为明显。对书籍的深阅读与在网页上那种为了获取信息而进行的浅阅读是不一样的。美国技术专家尼古拉斯卡尔在网络也有黑暗一面一书中写道:“过去几年中,我一直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觉得某些人或某些东西正在改变我的大脑,我目前的思考方式与过去相比已经截然不同,当我阅读时,能最为强烈地感觉到这一点。持久地阅读一本书或一篇长文,曾经易如反掌,我曾耗费数个小时徜徉在长长的文字里,我的大脑能够抓住叙述的演进或论点的转折,从而进行思考。但如今不再如此,往往阅读两三页后我的注意力就开始漂移了,我感觉我一直在试图将自己任性的大脑拽回到书本。”对书籍的深

4、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堪称“耐心杀手”。以微博为例,浏览一个微博页面只要几分钟,眼睛在每条微博上停留的时间只有几秒。不断地扫视、浏览、搜寻感兴趣的关键词、点击阅读这个过程因为信息的丰富、多样而足够刺激,但显然不足以锻炼耐心。一本优秀的图书通常是有内在的逻辑框架的,只有进入这一逻辑框架,才能说是阅读。而网络内容特别是微博这样的社交媒体每一条都互不关联,跳跃性的阅读当然谈不上逻辑了。互联网在给人们提供信息盛宴的同时,也使我们的思维“碎片化”。数字时代,人类的大脑结构也被改变了。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已经渗入到日常生活中,人们对触摸屏情有独钟。一些人因为在智能手机上面频繁敲敲打打而被戏称为“拇指族”

5、。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在一项实验中,瑞士苏黎世大学神经科学家邀请37位手机重度用户参与实验,其中26人用智能触屏手机,11人用普通按键手机。他们将电极连接在这些参与者头部,测试他们的拇指、食指和中指在使用手机时,大脑皮层的反应。科学家记录下这些参与者10天的活动。结果显示,大脑皮层中拇指控制相关区域活跃度更高的是用触屏手机的人,而使用按键手机的则没有明显变化。使用触屏手机的次数越多,大脑皮层相应区域更加活跃。在数字时代长大的“数字原住民”,因长时间用拇指上网和操控智能手机,从而改变了大脑形成神经通路的方式。数字时代,人们更加善于利用社交网络与人交往,但

6、在现实生活中与人交往的能力却越来越弱。多动症、自闭症、抑郁症、躁动症和多任务癖好等现代疾病,与过度上网和玩视频游戏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小题1】阅读全文,说说数字时代给我们的大脑带来了哪些改变。【小题2】文章第段画线句子能体现“深阅读”特点的两个词语是 、。【小题3】文章第段画线部分用了多种说明方法,指出其中一种并分析其作用。【小题4】联系上下文,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1)对书籍的深阅读需要耐心,而数字阅读勘称“耐心杀手”。(2)但是,就是这样一种看似简单的重复运动却在不断塑造着人们的大脑。1. 阅读文言文。 (15分)【甲文】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7、,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乙文】王荆公病喘,药用紫团山人参,不可得。时薛师政自河东还,适有之,赠公数两,不受。人有劝公曰:“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疾可忧,药不足辞。”公曰:“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竟不受。【注释】王荆公:即王安石。药用紫团山人参:这里指药方中需要用到紫团山出产的人参。薛师政:人名,即薛向,字师政。【小题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4分)(1)妻妾之奉 (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适有之 ()(4)药不足辞 (

8、)【小题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今为宫室之美为之行拂乱其所为(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b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c公之疾非此药不可治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d万钟于我何加焉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小题3】翻译下列句子。(6分)此之谓失其本心。公曰:“平生无紫团参,亦活到今日。”竟不受。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愚公移山)【小题4】联系甲乙两段文字,说说人该如何保持本心?(2分)2. 阅读下面的古文(16分)【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

9、“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来稿,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乙】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

10、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选自世说新语)【注释】元帝:司马睿,其长子司马绍后继位为明帝。长安:西晋的封国,此时的长安已失守。洛下:洛阳,西晋时京都所在地。潸然流涕:不自觉地流下了眼泪。潸,流泪的样子。涕,眼泪。东渡:晋元帝为琅琊王时住在洛阳,好友知天下将要大乱,就劝他回到自己的封国,镇守建康,意欲建立一个复兴帝室的基地,这就是所谓的“东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你认为长安和太阳相比哪个更

11、远?意谓,认为。居然可知:根据这一点可以知道。邪:同“耶”。【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4分)(1)神弗福也_(2)彼竭我盈_(3)明帝问何以致泣_(4)元帝异之 _【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具以东渡意告之。【小题3】有人认为,【甲】文中的鲁庄公是“肉食者鄙”的形象,其实他并不“鄙”。请结合原文内容阐释其“不鄙”的理由。(4分)【小题4】【甲】【乙】两文都主要以_描写来表现人物。【甲】文中曹刿的特点是【乙】文这个小故事表现了明帝_(4分)1.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5分)晚春韩愈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

12、飞。【注】杨花,诗中指柳絮。【小题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1+2分)【小题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杨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2分)2.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问题。(4分)秋夜山居(唐)施肩吾去雁声遥人语绝,谁家素机织新雪。秋山野客醉醒时,百尺老松衔半月。【注】素机:织布机。野客:离乡在外的游客。【小题1】诗歌首句“”一词点明了时令属“秋”,又照应了题目。(2分)【小题2】末句中的“衔”向来为人称道,请你说说它好在哪里。(2分)3. 阅读卢梅坡的雪梅,完成后面问题。(4分)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3、【小题1】请说说“梅雪争春未肯降”中“争”字的妙处。(2分)【小题2】这首诗后两句蕴含很深的哲理,试作简要分析。 (2分)1. 作文(50分)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小题1】“你幸福吗?”是当下时尚话题。笔者认为幸福有时是一种拥有,有时是一种发现,有时是一种感动,有时是一种收获,有时更是一种付出!其实幸福很简单,它就在我们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在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每一个脚印里。请以“这就是一种幸福”为题作文。要求: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小题2】给材料作文清代乾隆年间有两位书法家,一个极认真的模仿古人,讲究每一笔每一划都酷似某某,如某一横要像苏东坡的,某一捺要像李太白的。另一个正好相反要求每一笔每一划都不同于古人,追求自然。一天,第一个书法家嘲讽第二个书法家,“请问仁兄您的字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