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哈尔滨市高三下学期语文3月调研考试试卷(I)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玉溪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213”国家公祭日是一个令无数人心痛的日子,它着一段需要铭记的历史。82年前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在长达40多天的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中,30多万同胞惨遭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最的一页。那段苦难深重的历史、山河破碎的血泪、满目疮痍的痛楚、生灵涂炭的悲剧,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构成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每一次回想起来总让人痛彻心扉,每一次重温之时总让人悲痛不已。时光荏苒,远离战争的烽火,告别亡国
2、的危机,今日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能力的伟大国家;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成长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宽广怀抱中,( )。 , 任何时候,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以悲壮的一段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的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国家公祭日设立以来,爱国情感的力量在 , 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坚定不移,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铿锵有力。(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显示幽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汇聚B . 显示黑暗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会聚C . 昭示黑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汇聚D . 昭示幽暗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3、会聚(2)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已经实现历史性转变的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B . 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C . 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历史性转变,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D . 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人民已经实现了历史性转变(3)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以悲壮的一段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达的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B . 以悲壮的一段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
4、和平的坚定信念C . 以一段悲壮的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的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D . 以一段悲壮的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中和”在我国美学体系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它是我国古代人们对于美的最基本的认识。“中和”这一美学范畴形成于先秦时代。它包括“和”与“中”两个方面。以“和”为美的思想早在孔子之前就出现了。据国语郑语记载,史伯就有过“和五味以调口”和“和六律以聪耳”的说法,他
5、还指出“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等等。这都是强调美只能存在于事物的多样性的统一之中,这种多样性的统一就叫做“和”,因此“和”就是美。稍后于史伯的晏婴进一步发挥了这一思想,他不仅认为美在于多样性的统一,而且特别强调这种统一往往是各种对立因素的统一。例如音乐的美就是由音的“清浊、大小、短长、疾徐”等对立因素互相调和统一的结果。当时的人们认为整个宇宙就是由阴阳的对立统一所组成的一个和谐的整体,不仅自然是和谐有序的,而且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也是和谐统一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美学所追求的最高的“和”,也是最高的美。“中”的观念的形成同孔子的“中庸”之道有着密切的关系。孔子“中庸”
6、思想的实质是要求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之间应当保持调和,矛盾的双方都有所节制,以避免矛盾的激化而引起统一体的破坏。孔子还提出“过犹不及”,反对矛盾的任意一方为突出自己而压倒另一方,主张每一方都在自身所应有的限度内适当发展,这样就没有“过”或“不及”的毛病,这就叫作“中庸”。“中庸”是孔子哲学的基本原则。对于孔子来说,美也是离不开这个原则的,违背了“中庸”,就不能有美。孔子对于美的看法是任何一方都不要超过,而要适当配合,如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就不会有美。孔子之所以称道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就在于其情感的表现是适度的。这说明孔子主张以理节情,情理适中,既不抹杀情感,也不放纵情感。正是在孔子这一思想
7、的影响下形成了后世所谓“怨而不怒” “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它既是中国艺术的一般特征,也是中华民族审美心理的一般特征。本来,以和为美的思想,在西方也早已出现。但是,在我国由于这一思想同孔子的中庸思想相联系,就特别强调各种对立因素在量上的适度,强调各种对立因素的调和运中,这便形成了中国美学以“中和”为美的思想。它是我国美学中最基本的一个范畴,影响了我国整个封建社会的美学和艺术的基本风貌,甚至可以说在某种程度上也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选自李戎主编的美学慨论,有删改)(1) 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 . 我国美学的重要范畴“中”,是我国古代人们对于美的最基本的认识。B .
8、“中”形成于先秦时代,包括“和”与“中”两个方面的美学范畴。C . 多样统一的“和”与各方都不超过、互相配合的“中”,构成了美学原则“中和”。D . “中和”影响了我国封建社会的美学和艺术的基本风貌,甚至塑造了我们的民族性格。(2) 下列关于“中”“和”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美学所追求的最高的“和”,也是最高的美。B . 美学原则“中”强调的是平衡调和,各要素要在自身所应有的限度内发展,不能压倒别的要素。C . “怨而不怒” “温柔敦厚”的传统诗教是由孔子以理节情、情理适中的主张发展来的。D . “中和”是我国美学中一个最基本的范畴,但“
9、中”“和”观念的形成时间并不一致,“和”要早于中。(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在介绍“中和”时,引述史伯、晏婴、孔子等的观点,有助于阐明“中”“和”的原则和特征。B . 文章第段介绍中庸之道,是为了阐明它是孔子哲学的基本原则,是儒家遵循的修身处世的基本行为准则。C .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因众多意象统一产生了动人之美,若只有一个意象就不具备和谐之美了。D . “和”与“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全面把握“中和”的内涵,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美学具有重要意义。3. (9分) (2019高二上桂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针对学生及其
10、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思路。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
11、于教材、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承继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中国教育报2017年03月07日第2版)材料二:日前,中办国办印发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其中提到“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改造陈旧的表现形式,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普及中华诗词、音乐舞蹈、书法绘画等,举办经典诵读、国学讲堂、文化讲坛、专题展览等活动。鼓励媒体开办主题专栏、节目。利用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这为传统文化的开发挖掘指明了道路:既保有传统的魅力,又带着时代的创意。谈及
12、传统文化,言必及深邃与厚重。同时,任何一种文化,其生命力也来源于开放性与多义性,来源于多维度阐释的可能。古语云:“爱如一炬之火,万火引之,其火如故。”传统文化也是如此,任何人取一星火光,都可收获智慧的启迪。正如一曲琵琶行,在陈寅恪先生的笔下,成就了元白诗笺证稿这样的名著;在今天“90后”“00后”的手中,变成了网络上一曲流行歌曲。正因为可以取之而不竭,文化才能呈现出多元丰富的包容。季羡林先生留学德国时,选修了一门梵文课,课堂上只有他一个学生,“绝学”的凄凉景象大抵如此。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不能只有“阳春白雪”一种样态,也不妨亲近“下里巴人”。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
13、人次,在这些人里,又有多少懵懂少年,喜欢上了诗词?有多少普普通通的人,感受到了诗词的韵味?诗词变身综艺,乐器走进直播,这些传统文化找到了新的落点,也就有了焕发新一轮蓬勃生命力的可能。当然,强调传统文化的创新,并不意味着传统文化要媚俗,自降格调来满足所有人的口味。传统文化的阐释不是没有下限的,它不能走上市侩化、神秘化、功利化的套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足够的信心,平上去入、唱念做打、银钩铁画,自有它的魅力。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如果从形变变成了神变,模糊了本来的面貌,反而是打着弘扬的旗号,却丢弃了内在的魂魄。(摘自光明日报2017年5月10日)材料三:“我从2014年开始参与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去年明显感
14、觉到关注这一节目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老师和孩子们身后的家长,这成为了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的活动。”张一清说,要想在某一领域取得一项突出的成绩,必得有广泛的参与群体作为支撑,现在,听写大会就具备这个条件。“报名参与节目的孩子越来越多,经过选拔后的水平也在逐年提升。各地的活动都在贯彻这样一种精神:参与不仅仅是为了最后获得一个名次,还是因为学生喜欢汉字,愿意了解汉字背后的中华文化,进而了解我们的历史。”读书对张一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也希望更多的人能静下心来体味阅读。“因为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变化,阅读越来越趋向于碎片化。人们只能从手机等移动终端上抽时间看一点儿。时间是碎片的,所以读的东西也往往是碎片的。但
15、是,碎片的东西只能作为休闲和娱乐。如果要通过读书丰富和充实自己,还是应该有一个安静的环境、不受打扰的时间段去读整本的书,真正享受阅读的过程。”某一次出差去厦门时,张一清遇到一个民间的读书会,大家定期约见,交流阅读所思所得,这个发现让他十分欣喜。在他看来,这从一个侧面说明公众对于阅读的热情不减。“现在出版的书太多,需要这样的组织和个人起到引领的作用。”(选自张一清:探寻汉字文化基因有删改)(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上述三则材料虽然角度不同,侧重不同,但均谈及了传统文化的话题。B . 材料一、三更多地关注学生,认为必须让学生重视阅读,重视传统文化。C . 虽然
16、电视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观众人数累计达到11亿人次,但在这些人里,很少有少年观众因此爱上诗词。D .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等原创文化电视节目的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反映了社会文化氛围的升温。(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认为我国中高考改革要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升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很重要。B . 材料二以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为例,来说明传统文化要找到新的落点,就能焕发生命力。C . 材料二指出,我们的传统文化要避免“绝学化”,就要亲近“下里巴人”,也就是要亲近群众。D . 张一清认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一节目的关注度、参与率越来越高,表明现在很
17、多人愿意了解汉字,了解汉字背后的文化。(3)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谈谈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种方式。 4. (12分) (2016高三上连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马尔克斯,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陈众议马尔克斯走了。然而,只要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会不断地询问:他留下了什么?他留下的当然是作品,但又不仅仅是作品。1965年10月的一个周末,幸运女神真正眷顾了马尔克斯。那天是晴日,他和妻子梅赛德斯带着两个年幼的孩子驱车从喧闹的墨西哥城到风景如画的阿卡布尔科过周末。行至半途,马尔克斯突然产生了灵感。他以前所未有的激情对梅赛德斯说:“请给我10个月时间,我的小说着床了。”说罢,他掉转车头,匆匆赶回了墨
18、西哥城,把自己关进了狭小的书房他的“魔巢”。待他抱着一叠厚厚的书稿出现在众人面前时,时间已经过去了整整18个月。稿子是打印出来的,一式两份。他把两份稿子全部交给了梅赛德斯说:“给你。”他明显瘦了,而且胡子拉碴,像漂流回来的鲁滨逊。梅赛德斯接过书稿后开了一句玩笑:“是难产。”除此之外,他们就再也说不出别的话来了。他们不知道是应该庆祝还是应该哭泣。其时,梅赛德斯变卖了所能变卖的一切,而且已经债台高筑。为了不影响丈夫写作,她卖掉了汽车和一切值钱的家当,咬牙坚持了漫长的18个月。百年孤独上市不足一周后,马尔克斯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忽然听到有人像发现了奇迹似的大声嚷嚷起来:“瞧,他就是百年孤独的作
19、者!”书刚上市就被人认出自己,那天,马尔克斯生平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于是,马尔克斯成了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之一,各种文化出版机构争相邀请。同时,他又矛盾地成了这个世界上最孤独的人之一,只有到了这时他才真正懂得:做个凡人是多么幸福!从此往后,他的一举一动都在人们的关注之下,他将不得安宁。他们怀着各自的目的,毫不客气地侵占他的时间,把他变成了歌星一样的公众人物。这样的情况在他1982年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又一次达到高潮。面对各色不速之客,马尔克斯不得不“退避三舍”。1983年初至1985年中,他离群索居,在卡塔赫纳一个面向大海的书房里,按照自己惯常的时间表工作:从周一到周六,从早晨8点到下
20、午3点。如果因事致使工作被耽误,他总设法在第二天予以弥补。马尔克斯从文60余年,屈指算来,大约有十几部长篇小说、数十篇中短篇小说和各色脚本、随笔、评论及新闻稿若干。这么一个作家,从地球的另一端旋风般进入中国,不仅风靡一时,而且落地生根。这不可谓不魔幻。但这是有历史原因的。首先,20世纪80年代,冷战尚未结束,东西方两大阵营和全世界对以马尔克斯为代表的拉美作家的评价都非常高,甚至超乎寻常的高度一致。这客观上对他进入中国起到了推动作用。其次,拉美作家的成功对中国作家无疑既是鼓励,又是鞭策。再次,他的作品确实不同凡响。中国受马尔克斯和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影响的作家何止莫言、阎连科或阿来、陈忠实,其中尤以
21、“寻根派”为甚。莫言获得诺奖前不久说,终于读完了百年孤独,“当初生怕读完了它,自己就不会写小说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读者对马尔克斯没有理解得那么深,他们更关注他作品的形式,比如结构、技巧。直到90年代,人们才开始注意到拉美文学更为本质和深层次的精神诉求:百年孤独及其所代表的拉美文学在借鉴西方现代文学形式技巧的同时,并没有放弃民族大道;没有放弃替一个民族,甚至整个美洲大陆代言的责任感、使命感。这种使命感触动了中国作家。以莫言为例,他的中后期作品主要写本土内容,将注意力转向本土资源,甚至来源于童年时期听过的神怪故事。这并非是简单模仿,用莫言的话说,他是在跟马尔克斯搏斗,这种搏斗即为摆脱其影响
22、,也为寻找属于自己的主题替民族发声、替民族治病、承担家国道义的雄心壮志。(有删改)相关链接: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文中称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在波哥大大学攻读法律期间开始文学创作。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百年孤独(1967年)、霍乱时期的爱情(1985年)。2014年4月18日,病逝于墨西哥城,享年87岁。(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 作为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的马尔克斯以一部百年孤独而闻名于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他又创作了霍乱时期的爱情,可见其创作生命力之旺盛。B . 马尔克斯原计划10个月创作完成的百年孤独,实际
23、用了18个月,因为多出了8个月,造成梅赛德斯卖掉了汽车和一切值钱的家当,债台高筑。C . 在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马尔克斯声名鹊起,门庭若市,为躲避各种不怀好意的拜访者,他不得不离群索居,寻找安宁。D . 马尔克斯的作品进入中国后风靡一时,对中国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先是作品的形式被关注,后是作品的精神本质被关注。E . 马尔克斯的作品从拉美传入中国,并且他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方式深刻影响了中国人,这里面有除了作品本身以外的其他原因。(2) 哪些原因促成了马尔克斯的成功?有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3) 文章详细写了百年孤独诞生的过程,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 作者曾说马尔克
24、斯是这个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同时又是这个世界最孤独的人,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和现实谈谈你的看法。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5. (11分) (2019高二上台州月考)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25、。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乙)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
26、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注梁襄王:梁惠王之子。(荀子劝学节选)(1) 下列各项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 A . 河内凶 , 则移其民于河东凶:发生战乱B . 寡人之民不加多加:更C .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畏:敬畏D . 天下莫不与也与:归顺,随从(2) 下列划线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移其粟于河内吾对曰:“定于一”B . 狗彘食人食而
27、不知检就之而不见所畏焉C .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如寡人之用心者D . 沛然下雨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中,面对梁惠王的“民不加多”的困惑,孟子并没有直接指出他的错误做法,而是“欲擒故纵”,引他上套,向他说明“移粟移民”的治国方法与邻国的治国不尽心没有本质的区别。B . (乙)文梁襄王的问话不如他父亲梁惠王能提出一些面临的矛盾,他步步追问的都属于治国的常识性问题,孟子也就以严密的逻辑联系,以启发与阐释相结合的言论,使之启蒙益智。C . 古代有人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所选择的两文中,孟子都采用了比
28、喻的手法,把抽象的道理说得非常形象,使得说理深刻生动。D . 两篇文章都彰显了孟子“治民之产,推行教化”的民本思想以及反对暴虐反对战争的仁政思想。(4) 翻译下面三个句子。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5) 用“/”给下列句子断句。 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成人。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6. (7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减字木兰花苏轼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浣溪沙苏轼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1) 词中所写的春天的最美好时节是什么时候?为什么?结合词中的描写简要说明。 (2) 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4) 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2分)7. (2分) (2019高二上大庆期中)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的肌肤和容貌都极尽妩媚。 (2)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航空航天设备采购合同技术保密与质量控制
- 二零二五年度高端智能设备出口销售合同
- 2025版车辆抵押贷款服务合同标准示范
- 二零二五版离婚协议样本详细规定财产分割、子女抚养及债务处理
- 二零二五年度智慧社区物业管理与保安服务合作协议
- 二零二五年LED照明设备出口采购合同
- 2025版厂房设备租赁及改造服务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肉类产品销售合同
- 2025版物流运输车辆合伙经营服务协议
- 宝宝爱洗脸健康课件
- 《军人心理健康》课件
- 国外酒类文化现状研究报告
- 一钢轧炼钢区2#转炉轴承更换
- CSC-300系列发变组保护调试说明
- 火龙罐技术课件
- 输水管道施工监理实施细则
- 关于个人现实表现材料德能勤绩廉【六篇】
- 【吊车租赁合同范本】吊车租赁合同
- 电梯井道脚手架施工方案
- 《游戏力养育》读书笔记PPT模板思维导图下载
- 琦君散文-专业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