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B卷_第1页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B卷_第2页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B卷_第3页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B卷_第4页
山东省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B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山东省高三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卷B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三上安徽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女排夺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成功 , 这是中国女排赢得的第十个世界大赛冠军,也是她们为新中国70华诞送上的一份特殊的生日礼物。习近平总书记致电祝贺,勉励大家继续保持昂扬斗志,不骄不躁,再创佳绩。作为三大球中唯一一支夺取过世界冠军的运动队,早已被超越体育本身意义的中国女排的影响力,不仅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更是时代的集体记忆。尽管成绩有起伏,但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始终代代相传,极大地激发了

2、中国人的自豪、自尊和自信,为我们在新征程上奋进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新时代的长征路上,我们同样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一个个“腊子口”“娄山关”等待我们去战胜。( )。的女排精神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激发我们发扬好女排精神,在新的征程中赢得新胜利。发扬女排精神,就要在逆境中决不放弃,在低谷中坚持拼搏,在挫折后勇于奋起,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奋斗姿态。我们要从女排精神中力量,坚定信心、勇毅笃行,不畏强手、敢打敢拼,以强大闯关实力奔向中国梦的光明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 就能实现的。”让我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中国女排为榜样,发扬女排精神,保持昂扬斗志,齐心协力,共同奋斗,为民

3、族复兴提供凝心聚气的强大精神动力,努力创造不负新时代的更大业绩!(1)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艰难险阻的克服,需要坚强的意志,需要拼搏的精神,需要团结的作风B . 克服艰难险阻,需要团结的作风,需要坚强的意志,需要拼搏的精神C . 艰难险阻被跨越,需要坚强的意志,需要拼搏的精神,需要团结的作风D . 跨越艰难险阻,需要坚强的意志,需要拼搏的精神,需要团结的作风(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 卫冕历久弥新汲取敲锣打鼓B . 蝉联经久不衰汲取沸沸扬扬C . 卫冕经久不息吸取敲锣打鼓D . 卫冕历久弥新吸取沸沸扬扬(3) 文中画横

4、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女排早已超越体育本身的意义,不仅是时代的集体记忆,更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B . 中国女排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体育本身的意义,不仅是时代的集体记忆,更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C . 具有影响力的中国女排早已超越体育本身的意义,不仅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更是时代的集体记忆。D . 中国女排的影响力早已超越体育本身的意义,不仅是激励国人接续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符号,更是时代的集体记忆。二、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18分)2. (6分) (2017铁岭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

5、题。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转型期,这种转型标志着文学意识觉醒,文学开始走向自觉。而魏晋风度是魏晋名士表现出来的哲学态度、处世方式和人格精神,是魏晋时期文化哲学最直接与深刻的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并对后世的中国文人及中国的文化哲学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魏晋时期儒学开始全面没落,多元化的文化逐渐介入人们的生活。儒家追求的人格是个体绝对服从群体,以群体作为个体价值实现的基础。老庄哲学与佛教相融合兴起的玄学,极力强调个体存在的自由性和独立性,力图打破儒家的束缚,唤醒士人心中潜伏的个体意识。加上魏晋时期社会经历了一次次的大动荡,许多名士死于非命,如何晏、陆机、潘岳、刘琨等人先后被杀,残酷的政治迫

6、害和生命的担忧,使得魏晋士人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忧虑恐惧和深重的哀伤。魏晋社会的大动乱带来了人的思想的大解放,第一次大面积引发了士人的个体存在意识。阮籍的白眼对俗礼与尽哀哭女,嵇康的行刑前索奏广陵散,王子猷的雪夜访戴安道等特立独行、率真任性的行为,是对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外在约束的颠覆,是个人的独立存在性的反映。正是这种人格的独立意识,奠定了中国文人的基本人格精神。魏晋时期也是思想最解放,个性最张扬,最有艺术精神的时代。魏晋士人现实理想的遗落深刻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从而转向生活的诗性追求。于是,诗和酒成了魏晋士人的艺术化人生的两个核心内容。诗自不待言,魏晋名士从群体到个人生活都极

7、尽诗意,他们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是诗;酒则从阮籍的饮酒全身远祸到陶渊明的从酒中体悟人生的真谛,获得了特殊的社会意味。魏晋名士群体对诗酒清谈的诗意人生追求是一致的,曹丕与建安七子宴游唱酬的邺下之游,正始名士的竹林之下的优游畅饮,王羲之、谢安等人兰亭流觞的雅意,无不是群体性的诗性追求。个人诗意化的典型也不乏其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闲适固是千古美谈,即使是终身留连仕途的陆机在战败被杀之时也发出“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的感叹,魏晋风度在死亡阴影里也显出了诗意的美丽和悲怆。可贵的是魏晋士人对人生艺术化的追求并不只是士大夫式的吟咏清谈,他们的诗意能落实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陶渊明笔下的草屋、桃李、鸡鸣、狗吠等日

8、常事物融注了冲淡的诗意,即使是艰苦的农耕生活,也有“带月荷锄归”的诗意蕴涵其中,他在晚年衣食堪虞的时候,诗、酒也是不可或缺的。魏晋风度的诗性是既空灵又沉重的,谓它空灵是魏晋士人的潇洒通脱,所谓沉重则是指士人任诞简傲行为的背后是对人生的理性思索。阮籍大醉六十日、率意独驾看似通脱的行为,其实是人生无路可走下精神极度苦闷的渲泄。陶渊明的田园诗尽管静穆安闲,但从他三仕三隐的反复中仍可窥见他归隐也有不能忘怀现实的一面,他以隐居田园的诗性方式来表达对宦途的既厌倦又有所留恋遗憾的心态,构成了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选自魏晋风度的文化透视,有删改)(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9、魏晋时期是社会动荡的年代,也是最有艺术精神的时代,这个时代文化发展的转型,标志着中国文学意识觉醒,文学开始走向自觉。B . 魏晋风度具有鲜明的时代意义,是当时文化哲学最直接和深刻的体现,对之后的中国文人及中国的文化哲学有深远和巨大的影响。C . 魏晋士人对人生充满的忧虑和深重的哀伤,源于当时残酷的政治迫害和对生命的担忧,而这样的情绪也第一次大面积引发了士人的个体存在意识。D . 魏晋士人特立独行、率真任性的行为,颠覆了儒家“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外在约束,反映了个人的独立存在性,体现了人格的独立意识。(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魏晋时期多元化的文化渐渐进入人们的生

10、活,其中的玄学强调个体存在的独立性,这不同于儒家追求的个体绝对服从群体的人格。B . 魏晋士人转向追求生活的诗性,是因为他们现实理想的遗落深刻改变了他们的价值观和生存方式,于是诗成了他们艺术化人生的核心内容之一。C . 魏晋士人能将诗意落实在平凡的生活中,而不是士大夫式的吟咏清谈,这是值得肯定的,陶渊明就是将诗意生活化的典型。D . 阮籍大醉六十日、率意独驾的行为,既有潇洒通脱的空灵,又有人生无路可走之下精神极度苦闷的沉重,体现了魏晋风度的诗性特征。(3) 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魏晋名士生活的诗意随处可见,就连死亡也能显出诗意,典型例子就是陆机在战败被杀之时

11、发出的“华亭鹤唳,岂可复闻乎”的感叹。B . 酒作为魏晋士人的艺术化人生的一个核心内容,有着特殊的社会意味,这是从阮籍的饮酒全身远祸到陶渊明的从酒中体悟人生的真谛中获得的。C . 正始名士的竹林之下的畅饮和王羲之、谢安等人兰亭流觞的雅意,都是魏晋名士群体性的诗性追求,也体现了他们对诗酒清谈的诗意人生追求是一致的。D . 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就只表现在陶渊明归隐田园的行为上,陶渊明以隐居田园的诗性方式表达了对仕途既厌倦又有所留恋遗憾的心态。3. (12分) (2019中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禹的寂寞何向阳时隔四千年之后,已经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了,只剩了讲说,在往事与神话间游

12、走,还有“古辕关”这几个清人的字,刻在关隘立壁上,写着历史。夏禹,一半被压了纸型,叠藏在文典史籍里头,一半,化作了口口相传的故事,散落在如空气无形却有时又凝聚成某种气候的民间里。然而,真的跑了几十里地,到“萃两间之秀,居四方之中”的嵩高之地登封城北约两公里万岁峰下,面对高10米、周长43米的巨大“启母石”时,才知道那个英雄是彻底地寂寞的。早年读史记夏本纪,印象中叫禹的英雄与洪水斗了一辈子,太史公用了几大段写他从这里到那里,好像走遍了天下河流,连一些不知名的地图上都找不到的小河都布满他的足迹,哪里有水难,哪里就能眼见他的身影,忙碌得不知道还有别的生活。重翻史记,“敏给克勤”“劳身焦思”的句子扑进

13、来,对应“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的功劳,“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撬,山行乘辇”的做法更惹人眼目,“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朔、南暨”,终于告功于天下,天下也终于因这个人的忙碌操劳而“太平治”。然而行为、功绩之外,仍有一句不能舍下,是“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较之,我到更喜欢口传历史中那句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去了“敢”字,可能更见禹的风格。不是不敢,而是不能,司马迁的文人叙事中说的是责任,民间叙事中说的是精神。二者叠加,仍不能抹去个寂寞么?禹治水前,还有一个人因治水建功,也因治水被杀,当那个叫鲧的人用堵的方法没有最终止住而失败时,死的命运其实已等着他了,“九年治水而不息”,功用不

14、成是小事,关键是民生之系。史记中那一句让人看了心悸“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可见当时的责任制之严明。“舜举鯀子禹,而使续鲧之业”这里面有种难以人情释解的苦痛,前赴后继才不那么浪漫,舜此举之用意今人不好揣摩,然而也让人觉出搭了性命的压力,不知尚年轻气盛的禹怎么想?反正,他是上路了。面对因洪水生灵涂炭的百姓,他是非要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置之度外了。在失去了父亲之后,谁又是第二个要他付出的亲人呢?五层楼高的启母石就是另一场不幸的实证。“禹治洪水,通面辕山,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闻鼓声乃来。禹跳石,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作熊,惭而去。至嵩高山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淮南子里

15、这篇故事一波三折,熊身的禹,和无意中见了熊身禹的为妻的涂山氏的“惭而去”一写得太生动,也太涩苦,还有启之生,都神迹般,扑朔速离;然而立于启母石前的下午,阳光是这么好,壁峭的石头破裂开来,一分为二,围着它走,有种本真的崇慕,因为它本身没有任何雕饰或者后天的人文附丽,就是一块巨石,风雨阳光都经过了,还是一块巨石。对于那不知神迹的过路人,它会因没有文字与解说而沉默为一块真正的顽石。大禹寂寞着,他的寂寞还不是后天的懵懂,而在当时,最亲密如妻子的人仍然会“惭而去”,离开他,不解是深的,比水更深一些。大禹,枉有回天之力,能够劈山让泄流改道,却不能够让一个心爱的女人回心转意,一任那自心流漫的大潮淹没自己。何

16、况诸侯们叫叫嚷嚷,争相出着主意,到了要走向水泽大野时,便多缩进家门不愿出去。对于这帮人,大禹怎么不会冲他们把那双总是在走长满老茧的大脚伸开呢。这个英雄,领着一批人实干,却还要永担背后的热嘲冷眼、唾沫星子,那也是一种水,堵或者导似已不是对付的方法,它汇聚着另一场洪水要淹没这个治水的人还有民众,他们的纪念随时随处,然而民众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也因随时随处而心境迁移,也会遗忘。他们忘了一个人的最好办法是将人打入历史,在史录的隧道里或可赢取一个空间,几行文字,然而内心呢,当洪水不再,阳光灿烂,歌舞升平,与幸福伴行之际,谁会想起、忆念、沉吟,或者祭奠。(有删改)(1) 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17、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头从难见当年辕关的地貌写起,点出大禹是彻底地寂寞的,转人对大禹治水的叙写,在现实与历史的交互中再现英雄的业绩。B . 文章以丰富的史料、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大禹公而忘私精神的赞扬,更对大禹的寂寞进行了深层次的挖掘和分析。C . 鯀因治水失败而被杀,大禹因洽水成功而被人纪念,文章以对比的方式深刻揭示了主题:个人功绩事小,民生之系事关重大D . 以民众对大禹的纪念也会时过境迁乃至遗忘结尾,含蓄而深沉,既照应了标题,又表明作者的叹惋,引发读者进行深入思考。(2) 文章中史料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 为什么作者说“大禹是

18、彻底地寂寞”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三、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17分)4. (6分) (2015高一上金山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先合 , 不利,却。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

19、共请尊汉王为皇帝。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臣等以死守之。”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天下大定。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故临江王驩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洛阳。五月,兵皆罢归家。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

20、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1)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项羽之卒可十万可:大约B . 淮阴先合 , 不利合:会合C . 陛下慢而侮人慢:傲慢,不敬D . 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下:攻克,攻下(2) 下列加横线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 项羽乃败而走战胜而不予人功B .

21、 是以兵大败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C . 鲁为楚坚守不下此其所以为我擒也D .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此所以失天下也(3) 下列各组中,最能体现高祖善用谋略、富于心计的一组是( )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洛阳。A . B . C . D .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 . 对于登皇位,汉王再三推让,推说要以国家利益为重,而自己不够贤能,难居其位。B . 高祖手下认为,刘

22、邦虽对人轻侮傲慢,却能与天下人同享利益,充分发挥手下将领的作用,项羽虽仁义爱人,却怀疑贤者,残害功臣,缺乏宽广的胸怀。C . 文中汉高祖刘邦高度赞扬了张良、萧何和韩信不凡的才能,更是在夸耀自己知人善任。D . 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有很多,在高祖看来,主要原因是项羽不会使用人才。(5) 请翻译下列句子。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5. (1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郭申锡字延之,魏人。自言唐代公元振之后。第进士 , 为晋陵尉。民诉弟为人所杀,申锡察其色惧而哭不哀,曰:“吾得贼矣,非汝乎?”执而讯之,果然。久之,知博州。州兵出

23、戍,有欲胁众为乱者,申锡戮一人,黥二人,乃定。奏至,仁宗曰:“小官临事如此,岂易得?”即为御史台推直官,数上疏论事。鞫狱庆州。京东盗执濮州通判井渊,迁知州事,未阅月,悉擒凶党,斩以徇。召为侍御史,遂知杂事。张贵妃追册、起园陵,张尧佐为使相,陈执中嬖妾杀婢,余靖引胡恢有丑行,高若讷引范祥启边衅,申锡皆奏劾之。屡诋权幸无所避,帝谓之曰:“近世士大夫方未达时好指陈时事及被进用则不然是资言以进耳卿勿为也。”谍称契丹遣泛使,命体量安抚河北,还为盐铁副使。相视决河,坐讼李参失实,黜知濠州。帝明榜朝堂,称其欺诬,以儆在位。旋加直史馆,知江宁府,再副盐铁,进天章阁待制,知邓州河中。种谔取绥州,申锡曰:“边患将

24、自此始。”及谅祚死,请捐前故,听其子袭爵,且言曰:“二虏赖岁币甚厚,渝平岂其所利,必有以致之。但得重将守边,不要功生事,则善矣。”著边鄙守御策。以给事中致仕,卒 , 年七十七。(摘编自宋史列传八十九)(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近世士大夫/方未达/时好指陈/时事及被进用则不然是/资言以进耳/卿勿为也B . 近世士大夫/方未达/时好指陈时事/及被进用则不然是/资言以进耳/卿勿为也C . 近世士大夫/方未达时/好指陈/时事及被进用则不然/是资言以进耳/卿勿为也D . 近世士大夫/方未达时/好指陈时事/及被进用则不然/是资言以进耳/卿勿为也(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

25、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B . 黥:即墨刑,古代五刑之一。行刑时用刀刺刻犯人的额颊等处,再涂上墨,作为惩罚的标记,用来惩罚犯有重罪的人。C . 契丹: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正式建国称帝,成为辽政权的创始人,国号“契丹”。后耶律德光于开封登基改汗称帝,并改国号为“辽”。D . 卒:古代社会不同地位的人的死有不同的称谓。礼记曲礼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郭申锡明察秋毫,善断案情。有百姓上诉说自己的弟弟

26、被人杀害,郭申锡通过观察该人的脸色、辨别他的哭声,判定上诉者即为行凶者。B . 郭申锡长于治乱,能力不凡。有人想胁迫众人作乱,郭申锡杀了一人,处罚了两人,就起到了以儆效尤的效果,平定了作乱。C . 郭申锡正直敢言,恪尽职守。他屡次讥斥权贵幸臣,没有顾忌。对张尧佐、陈执中、李参等的丑行直言不讳,上奏弹劾。D . 郭申锡眼光远大,见解卓越。他认为谅祚死去,应当捐弃前嫌,允许谅祚之子袭爵,并与辽、夏两国和平共处。(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京东盗执濮州通判井渊,迁知州事,未阅月,悉擒凶党,斩以徇。二虏赖岁币甚厚,渝平岂其所利,必有以致之。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6. (7分)

27、 (2017醴陵模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夕次潘山下武元衡南国独行日,三巴春草齐。漾波归海疾,危栈入云迷。锦谷岚烟里,刀州晚照西。旅情方浩荡 , 蜀魄满林啼。【注】此为武元衡出镇巴蜀时所作。南国:今四川省南充市。三巴:多泛指四川。刀州:益州的别称。浩荡:此指广大旷远。(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 题目中的“次”与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次”一样,都是“住宿”的意思。B . “三巴春草齐”这句,写出诗人独行南国时,看到巴蜀春草茂盛的情景。C . 第三句的“归”字,与诗人出镇巴蜀相对比,激起诗人归乡感情的荡漾。D . “危栈人云迷”这句,写出栈道之高之远,蜿蜒进入云端,不知其踪。E . 第二联景象雄奇,第三联写夕阳西下,山谷里烟蒙蒙一片,景色暗淡凄凉。(2)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作者的感情变化。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7分)7. (7分) (2017洛阳模拟)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荀子在劝学中用“_”,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的比 喻,强调了人们不能仅靠自身,还必须学会借助工具。李贺在雁门太守行中,描写了一场激战,战斗中只听得“_”,收兵后,呈现在眼中的则是“_”的悲壮场面。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的下阕写了“_”这样一个生活细节,烘托出了周瑜“_”的年轻将领形象。六、 语言表达 (共2题;共6分)8. (1分) (2018高一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