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石家庄市高二上学期语文9月月考试卷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二上宾阳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学是一门高深难懂的学问,有一些名家能 , 深入浅出,把高深的道理明明白白介绍给普通读者。谈美就是朱光潜先生写的这样一本雅俗共赏的美学佳作。它写于1932年,此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以书信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等问题,平易亲切,在青年中引起了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三十多次的畅销书。谈美讨论了许多美学问题。譬如美和距离问题,作者认为要见出事物本身的美,须把它摆在适当的距离之外去看,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真正沉
2、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不会焚琴煮鹤,。又如讨论“移情作用”,他把美学上的移情现象称为“宇宙的人情化”。宇宙本来是无所谓情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是人赋予了天地万物以情,所以花会笑,还会哭,所以世界因此而。朱先生曾说“文章忌俗滥,生活也忌俗滥”,他借用阿尔卑斯山路上的著名标语“慢慢走,欣赏啊!”赠送给青年朋友,劝告年轻人,体味生活,让人生有味道。他将自己对艺术与人生关系的深刻体悟渗透在质补清新的文字中,当年为谈美作序的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 )”。(1) 依次填人横线里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举重若轻娓娓道来暴殄天物多姿多彩B . 登堂人室侃侃而谈暴殄天物有声有色C . 举重若
3、轻侃侃而谈玉石俱焚多姿多彩D . 登堂人室娓娓道来玉石俱焚有声有色(2) 文中划线句子修改后恰当的一项是( ) A . 如果真正沉没在艺术的美感当钟,才能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B . 只要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就能真正沉没在艺术的美感当中C . 必须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才能真正沉漫在艺术的美感当中D . 只有真正沉浸在艺术的美感当中,才能抛开实际生活中的物欲去看(3) 填人文中括号处的语句,补写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由人生走入艺术,又将艺术纳入人生之中B . 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C . 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又由艺术走入人生D . 将艺术纳入人生之中,又由人生
4、走入艺术二、 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7营山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字内悟与字外悟书法上的悟大致可分字内悟,字外悟。这是从学习和创作两个阶段来区分的,两者缺一不可。字内悟,主要是以古人为师,通过长期的临摹,逐渐领悟并掌握书法的书写法则,这是学习的第一阶段;字外悟,是在以古人为师的基础上,进一步以造化为师,从无法中求法,从观察天地万物的自然和变态中领悟书法的真谛,这是书法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在书法学习中,要观其形、得其意,要写写想想,手摹心追。清代书法家朱和羹在临池心解中这样说:“观能书者,仅得数字揣摩,便自成体。无他,专心即久,悟其用笔、用墨及结体之法
5、,供我运用耳。”他主张临摹应学得精到,关键在于用心揣摩,认真领悟古人用笔、结体的方法,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找出神妙之处。近代书画家沈尹默先生曾谈到米芾的十七帖,对米芾的“惜无索靖真迹,观其下笔处”一语不理解而感到疑惑:为什么米芾不说观其用笔处,而要说下笔处?后来恍然大悟,原来历代名家下笔皆用中锋。沈尹默用这个方法去发奋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便渐能上手,心驰笔重。这是字内悟的很好例子,由此可见,向古人求法绝非一朝一夕之易事,而是需要一个长期曲折的过程,要循序渐进,边学边想,屡疑屡悟,有了悟才能有长进。字外悟与字内悟不同。清代书法家宋曹认为,书无完法,“必以古人为法,而后能悟生于古法之外也。悟生于
6、古法之外而后能自我作古,以立我法也”。这就是从字内悟“入门得法”而转化为字外悟。“入”是为了“出”,能“出”方能创造书法艺术,创立“我法”而独树一帜。字外悟,决不能浮光掠影、走马观花、马马虎虎,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现象上,必须深入事物的本质,探索它们发展变化的规律。只有理通神会,才能进入“融天机于自得,会群妙于一心”的高妙境界。古人从鹅群戏水、逆水行舟、担夫争道、群丁拔棹、人舞蛇斗、雨漏屋痕、夏云变幻、江涛翻腾等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中领悟书法的真谛,都是字外悟的生动事例。字内悟与字外悟虽有区别,但又是互相沟通的。历代书法家都是不断从字内悟又从字外悟中提高自己的书艺水平的。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的黄庭
7、坚就是善于妙悟的一个,他早年从周越学书20年但未能悟古人用笔之妙,所写的字死板呆滞,未能脱俗,后来得到张旭、怀素、高闲墨迹,才窥得笔法之妙,并进一步上求秦汉篆隶,乃悟古人用笔与笔意。他自己说:“近时士大夫罕得古法,但弄笔缠绕,遂号为草耳,不知与科斗、篆、隶同意,数百年来,惟张长史、永州狂僧怀素及余三人,悟此法耳!”他从科斗、篆、隶中悟到草书用笔亦应向背分明,并非随意弄笔屈曲,这是字中悟。晚年他又云“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这也是字中悟。“余寓居开元寺之怡思堂,坐见江山,每于此中作草,似得江山之助”。这是字外悟。黄庭坚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好学善悟,书法水平不断提高,到了晚年,其笔力已
8、是炉火纯青,臻三昧超妙之域了。(节选自文艺评论,有删改)(1) 关于“字内悟”与“字外悟”,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 . 字内悟与字外悟分别体现在书法艺术学习与创作两个阶段中,两者先后有序,不能颠倒。B . 字内悟是书法学习的第一阶段,它要求学习者从对古人书法的长期临摹中领悟并逐渐掌握书写法则。C . 字外悟属于书法艺术的创作阶段,强调的是以造化为师,要求对天地万物的自然和变态进行临摹。D . 字内悟与字外悟两者缺一不可,前者是后者的基础,而后者则是一种更高境界的升华与提高。(2) 在书法学习中,下列表述不能体现“手摹心追”的一项是( )A . 以前人字帖为楷模,在长期的临摹中体会领
9、悟进而掌握书写法则。B . 古人从鹅群戏水、逆水行舟、担夫争道等生活中的现象中领悟书法的真谛。C . 用心临摹,认真体味古人书法作品,找出神妙之处,善于总结规律。D . 临摹字帖也要善于质疑,在质疑中发现问题,获得领悟,取得进步。(3) 下列表述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 . 书法艺术创作就是要完全摆脱前人的影响,独树一帜,从而达到“以造化为师,从无法中求法”的最高境界。B . 沈尹默先生在研究米芾十七帖时,发现问题并敢于质疑,后来又在对王羲之兰亭序的体悟中找到了答案。C . 历代书法家既主张字内悟与字外悟的不同,又强调两者的相通之处,从而在研究与创作中提高他们的书艺水平。D . 黄庭坚善于
10、妙悟,他从前人字帖与自然中体悟到了用笔的精妙之处,从而摆脱了周越书法“死板呆滞”的缺点。3. (12分) (2016高三上清远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喷壶梁晓声喷壶做成后,老者很久没来。而铁匠常一边吸烟,一边望着那只大喷壶发呆发愣。往日,铁匠每每手里敲打着,口中哼唱着。自从他做成那只大喷壶以后,铁匠铺里再也没传出过他的哼唱声。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替老者来过一次。她将那只大喷壶仔仔细细验看了一遍,分明的,想要有所挑剔,但那大喷壶做得确实无可挑剔。姑娘最后不得不说了两个字“还行”。“还要做九只一模一样的,一只比一只小。你肯做吗?”铁匠目光定定地望着姑娘的脸,似乎在辨认从前的熟人,他知
11、道那样望着对方有失礼貌,但他不由得那样。“你说话呀!”姑娘皱起眉,表情显得不耐烦了。“我肯做。当然肯”铁匠一时有点儿不知所措“那么,记住今天吧。我们一年以后的今天见。”姑娘说完,转身就走。铁匠跟出了门,铁匠的目光不但忧郁,而且,竟很有些伤感了。他转身时,碰了那串铁皮葫芦,悦耳的声音刚一响,他便用双手轻轻捂住最下面的一个,仿佛捂住一只蜻蜓或一只蝴蝶,于是整串葫芦被稳住了;悦耳的声音也就停止了世上有些人没结过婚,但世上每一个人都是爱过的。铁匠由于自己是瘸子至今没结婚,但在他是一名初二男生时就爱过了。那时的他眉清目秀。他爱上了同班一名沉默寡言、性情特别内向的女生。初二下学期他和她成了同桌。起初他连看
12、都不敢看她。某一天,他终于鼓起一百二十分的勇气塞给了她一张纸条,上面写满了他“少年维特之烦恼”。三十几年前中学生的早恋方式与今天没什么不同,也都是以相互塞纸条开始的。但结果却往往与今天很不一样。他首先被与自己的同桌分开了。接着纸条被在全校大会上宣读了。再接着是找家长谈话。他的父亲三十几年前的铁匠从学校回到家里,怒冲冲地将他毒打了一顿,而后是写检查和保证书这是初二男生的耻辱,直至“文革”开始以后方得以洗雪。他第一个冲上批斗台抡起皮带抽校长,他亲自操剪刀将女班主任老师的头发剪得乱七八糟,他对他同桌的报复最为“文明”他命她拎着一只大喷壶,在校园中浇出一片滑冰场来!那个冬季真是特别的寒冷啊,而他不许她
13、戴着手套 拎那把校工用来浇花的大喷壶整个冬季她也没浇出一片足以滑冰的冰场来。后来,他们再无交集,他上山下乡,瘸了一只腿,之后返城。返城后的一次同学聚会中,一名女同学告诉他,其实当年不是他的同桌“出卖”了他,是那名和她特别亲密的女同学。当时他听了并不觉得内疚。他认为都是少年的冲动和时代的过错。但是当他又听说,三十几年前,为了浇出一片滑冰场,她严重冻伤的双手被齐腕锯掉了,他没法再认为那是时代的过错了。他的忏悔远远大于那名当年“出卖”了她,也“出卖”了他的女同学。每一只喷壶的打做过程,都是人心的审判过程。他那颗心的疤疤瘌瘌的数层外壳,也终于一层层地被彻底敲砸开了。他看到了他不愿承认更不愿看到的景观。
14、自己灵魂之核的内容,丑陋而又干瘪,像一具打开了石棺盖因而呈现着的木乃伊。他自己最清楚,那丑陋并非来自于外界,而是从自己灵魂里生出的东西。原因是他的灵魂里自幼便缺少一种美好的养分人性教育的养分。忏悔并不能抵消他所感到的战栗他一天天等待着他的“赎罪日”的到来那条老街却在年底就被提前推平了。他十分幸运地得到了一处门面房,而且是里外两间,而且是在一条市场街上。动迁部门告知他 ,因为有“贵人”关照着他。否则,他凭什么呢?休想。他所等待的日子终于等到了。那老者却没来,那姑娘也没来。一个认识他的孩子将一封信送给了他,是他当年的同桌写给他的。她在信中这样写着:我的老父亲一直盼望有机会见到你这个使他的女儿失去了
15、双手的人!我的女儿懂事后也一直有同样的想法。他们的目的都达到了。他们都曾打算替女儿和母亲惩罚你。他们有报复你的足够的能力。但我们这一家人都是反对报复的人,所以他们反而在我的劝说之下帮助了你。因为,对我在少女时期爱过的那个少年,我怎么也狠不下心来在五月的阳光下,在五月的微风中,铁匠铺外那串亮锃锃的铁皮葫芦响声悦耳(选自梁晓声博客喷壶,有删减)(1) 下列对这篇小说的分析和鉴赏,最为恰当的两项是( )A . 为惩罚女孩对他感情的“出卖”,强迫女孩在寒冷的冬天用一把大喷壶浇出一片滑冰场来,导致女孩双手被冻伤锯掉,男主人公为少年的冲动和时代的过错而深陷懊悔之中。B . 小说用插叙的手法补充叙述男女主人
16、公年少时的往事,既解开了读者的悬念,还让读者了解到特殊的社会背景,使男主人公的情感发展变化更加合理,丰富了文章的内容。C . 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物的内心活动。铁匠“望着那只大喷壶发呆发愣”,暗示铁匠陷入对过去不堪往事的回忆之中,不敢面对自己丑陋的人性,对自己年轻时所犯的过错充满悔恨。D . 一个初二男生内心萌动着对异性的美好情愫,结果这份情感被击得粉碎,男主人公走上“报复”的道路。故事意在告诉人们,对孩子的教育不能简单粗暴,而应该循循善诱。E . 小说结尾处的环境描写看似不经意,实则匠心独运。男主人公的自我救赎,女主人公的以德报怨,最终没有让报复持续下去,反而以“谅解”的方式解开了,他们终
17、于赢来了自己心灵的春天。这样的结尾也为文章增添了一抹亮色。(2) 小说写的是铁匠的故事,为何不以“铁匠的故事”为题?请你根据文本,分析以“喷壶”为题的妙处。(3) 请结合小说的情节,分析文中铁匠的形象。(4) 文中的男主人公在机会来临时,采用“以暴治错”的方式惩治当事者,而女主人公却采用“以德报怨”的方式来纪念这段经历。请你结合文本、联系当下现实,谈谈我们更需要哪一种方式,并说明理由。4. (9分) (2020高一上渭滨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季羡林先生二两三事季羡林当年在清华时他旁听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渐渐地萌发了对佛学的兴趣。他在回忆陈寅恪先生一文中深情地写道:“如果
18、没有他的影响,我不会走上现在的这一条治学道路,也同样来不了北大。”1945年,季羡林留德已10年,准备回国。得知陈寅恪其时正在英国治疗目疾,他马上给陈先生写信汇报自己10年来的学习研究情况。陈寅恪一听季的指导老师瓦尔德施米特竟是自己的同学,即复长函致季羡林,奖掖、鼓励了他一番,并云拟将来推荐他去北大任教。是年秋,季羡林带上用德文写就的论文,遵陈寅恪之嘱,先到南京中央研究院拜见北大代校长傅斯年,旋赴北平叩见北大文学院院长汤用彤先生季羡林到北大后,受到优厚的礼遇。陈寅恪不久也由英国回到清华。这期间,季羡林写了一篇浮屠与佛,读给陈寅恪听,陈大力赞赏,立即将文章推荐给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文章一发表季
19、羡林就声名鹊起,晚年的季羡林,仍不时拜读陈寅恪的诗文,他总觉得自己“还未能登他的堂奥”。1995年,陈寅恪在“文革”中被折磨至死的25年后,中山大学举办“陈寅恪学术研讨会”,季羡林做了长篇发言,阐述陈先生的思想与学术成就,给予其极高的评价。如果说陈寅恪是伯乐的话,那么胡适便是拍板接纳千里马的老板。季羡林到北大后,瞬间(10天)由副教授擢升为正教授,兼东语系系主任。尽管与胡适的学术辈分不同,社会地位悬殊,但仍有较为密切的接触。作为系主任,他要经常向校长请示工作,胡适那时在编一份学术副刊,季羡林又是撰稿人,因此,季是校长办公室的常客。他们共事3年,令季羡林印象最深的是胡适的为人特别亲切和蔼。在学术
20、上,胡适与季羡林亦有交往,甚而是切磋。季羡林说,解放前3年,他只写过两篇比较像样的学术论文,其一是读胡适论学近著受启发而写的浮屠与佛。另一篇列子与佛典定稿后,季羡林即呈胡适审正。胡适挑灯夜读,立即复信,予以肯定。胡适离开大陆后,对季的学术研究一直是关注的。1999年季羡林赴台访问,友人告诉他,胡适曾对台湾“研究院”李亦园先生说过:“做学问应该像北京大学的季羡林那样。”1985年左右,季羡林偶见一报纸发文章批判胡适“一生追随国民党和蒋介石”,觉得有失公允,毅然写了篇为胡适说几句话,当时有人劝止他发表,季羡林仍坚持发了。1999年季羡林访问台湾,拜谒胡适的墓陵,献了鲜花,行三叩大礼。回来后他写了一
21、篇长文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文中特别愧疚地写到10多年前写的短文为胡适说几句话,连“先生”两个字都没有勇气加上。张中行先生认为,季羡林先生一生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三种难能之中,最难能的是朴厚。他的家虽然房间还算多,但大都成了书库,剩下的几间生活用房,也是陈旧简单,除了必备的生活用品外,都是最简单不过的陈设。而季羡林的布衣粗食,更是让接触过季羡林先生的人印象深刻,他永远是穿布衣制服,是那种很耐穿的咔叽布料做的,远远看去,就像是一个普通的学校工友,绝不会让人联想到他是那样大学问和社会地位的著名学者。(选自故人风清:文化名人的背影,有删节)相关链接季羡林:国际著名东方
22、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百度百科)即使“文革”期间当门房时,他仍然暗自怀揣小纸片,翻译蜚声世界文坛的印度两大史诗之一的罗摩衍那。为了写蔗糖史,在长达两年的时间中,八十几岁的季老每天都要跑一趟图书馆,风雨无阻。(令人感动的英雄人物传记)(1) 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季羡林因为听了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对佛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没有“佛经翻译文学”
23、的影响,季羡林不会走上后来的治学道路。B . 留德回国,季羡林写信给正在英国治病的陈寅恪先生,汇报他十年的学习研究情况。得到陈寅恪的鼓励和提携,旋即推荐季羡林到北大任教。C . 因为陈寅恪举荐,季羡林的浮屠与佛得以在权威的学术刊物中央研究院史语所集刊上发表,所以,季羡林在北大声名鹊起,并受到优厚礼遇。D . 季羡林觉得有人批判胡适有失公允,于是撰文替他说话,但迫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并未称呼胡适为“先生”,十余年后拜谒胡适墓时感到深深自责。(2) 张中忠行认为,季羡林一生“最难能的是朴厚”。其朴厚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 季羡林先生被称为公认的一代大师有哪些原因?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24、三、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1分)5. (11分) (2017高二上河北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关忠节公家传鲁一同公名天培,字仲因,姓关氏,山阳人也。道光三年,署吴淞营参将,旋即真。十三年入朝,上御便殿召见,五次军机记名。明年,夷事萌芽。夷目律劳卑来,不如约,兵船驶至黄埔河,两广总督卢坤、水师提督李增阶坐疏防落职,而以公为广东水师提督。公至则亲历重洋,观扼塞,建台守,排铁索,军务肃然,东南倚以为重。居虎门六年,而禁烟事起,而英吉利趸船适至,公既习于海,而前钦差大臣林公则徐,威略素著,与公尤协力,至则拘夷目,锢其船,获烟土二万二百余箱焚之,奏闻,上大悦,叙功有差。是年十二月,
25、夷攻大角、沙角,坏师船,大帅日以文书与往来,冀得少辽缓。二十一年五月,夷进攻威远、靖远诸台,守者羸兵数百,公遣将恸哭请师,无应者。初,公以海运入都也,时从故人饮酒肆中,叹曰:“丈夫受国恩,有急,死耳,终不为妻子计。”公既自度众寡不敌而援绝,乃决自为计,住靖远台,昼夜督战。已而夷大船奄至,公率游击麦廷章奋勇登台,大呼督厉士卒,自卯至未,所杀伤过当,而身亦受数十创,血淋漓,衣甲尽湿。事急,呼其仆孙长庆使去,长庆哭曰:“奴随主数十年矣,今有急,义不使主死而己独全。”手持公衣不可开,公怒,拔刀逐之,投之印,长庆号而走,比及山半,回顾,公陨绝于地。长庆既去,送印大府所,而身复至台求公尸。夷人严兵守台,则
26、乞通事吴某。吴某者,尝为汉奸,公得之,宥弗杀,给事左右,恒思所以报公。至是为长庆说夷,诚恳反复,夷人义许之。入求尸,铍交于胸,长庆膝行前,遍索不得,卒诣公所立处,举他尸数十乃得之,半体焦焉。事闻,天子轸悼,予骑都尉世职,谥忠节,赐葬如礼。(选自通甫类稿,有删节)【注】律劳卑:英国贵族,第一任驻华商务监理。大帅:这里指钦差大臣琦善。铍:长矛。这里泛指刀枪。(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署吴淞营参将 署:担任B . 已而夷大船奄至奄:突然C . 大呼督厉士卒厉:激励D . 卒诣公所立处诣:到、往(2) 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关天培忠勇的一组是( )拘夷目,锢其船 丈
27、夫受国恩,有急,死耳 血淋漓,衣甲尽湿 公率游击麦廷章奋勇登台 铍交于胸举他尸数十乃得之,半体焦焉A . B . C . D .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多次为国建立功勋的关天培在临危受命担任广东水师提督后,从多方面加强海防并整顿军务,使广东成为东南地区防御外侮的重地。B . 钦差大臣林则徐主持禁烟期间,在关天培的积极配合下查获并焚烧了英国运来的烟土,而关天培在朝廷论功行赏时也因此受到褒奖。C . 面对英军进攻威远、靖远炮台守备力量薄弱、寡不敌众的危局,关天培派人请求援兵的同时,亲临靖远炮台,昼夜督战。D . 作者满怀景仰,生动描绘了著名爱国将领关
28、天培在虎门保卫战中浴血杀敌、壮烈殉国的悲壮情景,展现了他视死如归的献身精神。(4) 将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大帅日以文书与往来,冀得少辽缓。今有急,义不使主死而己独全。公得之,宥弗杀,给事左右,恒思所以报公。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6. (7分) (2019潍坊模拟)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菊唐 郑谷王孙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鬓毛。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野人饷菊有感明 张煌言战罢秋风笑物华,野人偏自献黄花。已看铁骨经霜老,莫遣金心带雨斜。【注释】瓦松:寄生在高屋瓦檐上的植物,“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没有什么用处。张煌言:明末抗清英雄,他率众坚持抗清达
29、十九年。金心:菊的花朵。(1)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郑谷诗题为“菊”,虽通篇不着一个“菊”字,却每一句均不离菊花。B . 郑诗第三句的“满”字,形象表现出菊花的清香沁人心脾,绵绵不绝。C . 张诗第二句写居于乡野的百姓出于对诗人品格的敬佩,而赠予他菊花。D . 张诗的前两句直抒胸臆,后两句托物言志,全诗既是写菊,又是写人。(2) 同样是写菊,但两首诗的思想感情却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五、 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7. (3分) (2017高二下黄山期末)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 诗经氓中“_,_”两句,以桑叶之润泽有光,比喻女子的容颜亮丽。(2) 杜甫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测绘工程中特殊地形测量对策与优化方案
- 民政系统档案管理办法
- 征用法律客体范围界定研究
- 医药耗材流通管理办法
- 学校安全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
- 高校校园交通安全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 材料采购预算管理办法
- 体育从业机构管理办法
- 教科书内容组织与科学设计
- 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管理策略
- 监理通知回执单新
- 母婴保健-助产技术理论考核试题题库及答案
- 保洁服务考核表(仅供参考)
- dd5e人物卡可填充格式角色卡夜版
- 教师进企业实践三方协议书
- 施工现场隐患图片识别合集
- 山西省建设工程计价依据
- 煤矿在用安全设备检测检验制度
- GB/T 24632.2-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圆度第2部分:规范操作集
- GB/T 20428-2006岩石平板
- GB/T 11363-1989钎焊接头强度试验方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