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青海省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C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2题;共4分)1. (2分) 下面各句中的划线词语,使用不得体的一句是( ) A . 王主编说:“李先生,奉上刚出的一本拙著,请批评,请惠存!”B . 拜读了您的大作,恕我直言,这篇论文的逻辑性有问题,说服力不强。C . 我公司新近推出一款多功能豆浆机,竭诚欢迎新老加盟商来人来电垂询。D . 对学生话剧团要马上排练经典话剧雷雨这件事,学校一定会鼎力支持。2. (2分) 学校举行课本剧演出,主持人串联以下两个节目的语句,说得不恰当的一句是( )第一个节目罗密欧与朱丽叶已结束。串联词:_。下面请欣赏高二(4)班演出的
2、西厢记长亭送别。A .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阳台相会如此甜蜜,张生与崔莺莺的长亭送别却是怎样的呢?B . 千古悲剧,朱丽叶血溅断魂墓;十里长亭,崔莺莺泪洒黄花地。C . 世上的爱情故事有很多,欣赏了莎士比亚的爱情,还有谁的爱情在等着我们?D . 罗密欧与朱丽叶已经离我们远去。遥望十里长亭,崔莺莺与张生正向我们走来。二、 情景默写 (共1题;共3分)3. (3分) (2019高一下南宁月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 寡人之于国也在说明君王的态度用了对比的说理方法的语句:“_”(诸侯贵族的奢侈浪费行为)与“_”(对待下层百姓没有仁慈之行为)的对比强调要施仁政。 (2) 庞大的秦帝国迅速土崩
3、瓦解,引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思考。西汉文学家贾谊在过秦论中尖锐地指出其灭亡的根本原因是“_”。 (3) 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句是:“_,_。” (4) 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 (5) 荀子劝学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连用五个比喻,然后推论道:“_,_。” 三、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9分)4. (19分) (2015高二上余江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小题。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审美视野的逐步扩大。在自然美领域,从对动物的审美到对植物的审美,对山水的观赏由“比德”到“畅神”的转变,都可以看出这一点。处于狩猎
4、生活时期的欧洲原始洞穴画作者,尽管生活在不乏美丽植物花卉的环境里,但他们着意描绘的只是经常与之周旋的野兽形象。我国仰韶彩陶,已有鱼、鸟、蛙等自然物的形象,但它们都是脱离各自的生存环境被加以表现的,几何化的写意手法和强烈的变形处理,表明这些自然物已变成象征符号,还谈不上自身的美。周秦以后,山川草木开始作为人的生活背景获得了自身的审美意义,然而人们主要是从“比德”的观点去欣赏它们的。那时的人习惯于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的道德、情操,使自然事物的属性(物理属性、化学属性、生物属性)人格化,人的品性客观化,自然物的美丑,就按其所比附的道德情操的价值来评定,这实际上是一种“美善相乐”的观点。孔子的“
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提法,和荀子一书中所记的孔子“以玉比德”的观点,都可看成代表。这种用自然物比附人的德行的观点,虽仍有其片面性,却标志着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已同实用感相分离,转为道德情感的满足,表现了历史的进步。诗经常以鸟兽草木比兴,作为抒发情意的借用物。离骚以香草喻君子,以萧艾喻小人,都表明“比德”观念对艺术创作有着广泛的影响。由于艺术作品中大量出现以物喻人的形象,所以就使自然物往往附着了传统的隐喻意义,如松柏喻坚贞,兰竹喻清高,直到今天还影响人们对这类自然物的欣赏。对自然物的“畅神”审美观,是晋宋以后盛行起来的。同“比德”不同,“畅神”强调的是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得
6、到满足,从而精神为之一畅。它所尊重的,已不是自然物身上被人为地外加的道德伦理价值,而是它自身的足以令人舒畅怡悦的审美价值,王羲之兰亭集序写到自己面临会稽山阴兰亭一带有着“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的美景所产生的感受:“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宗炳平生“眷念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酷爱描山画水,认为再现山川之美,足以“畅神”。他说“峰岫娆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以,神之所畅,孰有先焉!”。肯定观赏和再现自然美可以“游目骋怀”,可以“畅神”,也就是肯定从自然界可以直接得到审美的满足。这种观点的提出
7、,标志着对自然美审美意识的觉醒,为时比西欧早一千多年。在这种观点基础上诞生的谢灵运的山水诗和宗炳、王微的山水画,在中国艺术史上都具有开山意义。由此而形成的专事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品类山水诗画,后来得到长足的发展,成为我国民族艺术对人类艺术宝库的卓越贡献。(1) 下列关于“比德”和“畅神”及其关系的表述,不符合原义意思的一项是( )A . “比德”是指人们习惯性地将自然物的某些特征比附于人的道德、情操,使自然物的属性人格化,人的品性客观化。B . “畅神”是晋宋以后才出现的,它强调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使欣赏者的情感得到抒发,得到满足,从而精神为之一畅。C . “比德”实际上是一种“美善相乐”的观点,孔子
8、等人都曾提出类似的观点,“比德”对艺术创作有着广泛的影响。D . 由“比德”到“畅神”的转变,表现了人类审美视野的逐步扩大,这两者又都离不开自然美和人类审美这两个要素。(2) 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第一段从人类审美视野的逐步扩大写起,而从原始洞穴画到仰韶彩陶,再到周秦以后的山川草木的意义变化就能体现这种审美视野的变化。B . 第二段首先对“比德”这个概念进行具体阐释,然后从古代先贤的理论和人们的艺术创作实践两个角度来说明这种理论的影响是十分深远。C . 第三段重点围绕“畅神”审美观展开论述,侧重从“比德”“畅神”的不同点角度切入,既有兰亭集序的例子,也有古人的理论阐
9、释。D . 全文着眼于人类审美艺术视野的扩大,重点论述了“畅神”审美观的发展变化及表现特征,强调其对民族艺术和人类艺术宝库的卓越贡献。(3)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 . 自然物的形象只要脱离各自的生存环境被加以表现,或是经过几何化的写意手法和强烈的变形处理,就不再具有自然物自身的美。B . 诗经常以鸟兽草木比兴,离骚以香草喻君子,以萧艾喻小人,这使得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自然物全都附着了传统的隐喻意义。C . 中国古代的“比德”理论虽然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但这已经表明人们对自然美的感受已同实用感相分离,表现了审美的历史进步性。D . 肯定从自然界可以直接得到审美满足的理论,标
10、志中国人自然美审美意识的觉醒,并直接形成专事表现自然美的艺术品类山水诗画。5. (20分) (2019高三上泸县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美丽乡村芦芙荭那天早上,他刚一进办公室,电视台的总导演就找到他。这些年,电视台和他有很多合作,他和总导演都合作成朋友了。他一看到总导演,就开玩笑说,是不是又要我找赞助?我都成了你们电视台的钱袋子了。总导演接过他递过来的烟,一屁股坐在沙发上,说,你说说,你除了钱,还能育什么?开过玩笑,总导演才言归正传,说,电视台准备拍一部关于乡村记忆的纪录片。地点选在你老家的那个村子,这一次,不要你出钱,但你得给我们帮帮别的忙。他的老家距县城有七十多里,是一个三面
11、环山一面傍水的小山村。村子里的房子、门楼、院墙以及鸡舍、猪圈、牛栏清一色都是用青石板砌成。虽然没有街道,但户连户、舍连舍勾连成一片,错落有致,看起来特别美。他虽然离开村子多年,每年总会回去转上几次。这些年,他在城里盖起了一栋栋大楼,心里却总是割舍不了那些石板房。那里每个角落都有他美好的记忆。一听说在他老家拍电视片,他一下子就来了兴趣。你要我做什么?总导演说,是这样的,我们已到你的老家那个村子踩过几次景了,一切都满意,唯一缺的就是人了。缺人?他有些不明白。是的。你的老家你知道。这几年村子里的人外出的外出,搬走的搬走。那天我们去村子里踩景时才发现,偌大的一个村子几乎成了空村。只有四五户人家,而且都
12、是老人。他说这我知道。总导演说,问题是,我们拍纪录片,不能拍个空村子吧,那么好的景致,没有人,拍出来又有什么意思呢?你想想,一个有人声有狗叫又有炊烟的村子出现在电视里该是多么美的画面呀。他明白了总导演的意思,可这比出钱的难度还大。别给我说难。我知道你的能耐,凭你在村里的威信,这事对你来说就不算个事。这事还真是个事。送走总导演,他就开始开始给村子里在外的人打电话。一开始,大家听说要在老家的村子里拍电视,都兴奋得不得了。可一说到具体的事情上,问题就来了,有的说生意忙走不开,有的说小孩要上学得照看,推三挡四找各种理由。尽管难度大,最终他还是做通了全村人的工作。他答应所有人、回村拍电视那几天生意上的所
13、有损失都由他来承担。事情总算定了下来。今天还有一个意外之喜。村子里一户准备给孩子结婚的人家,也被他说动,决定将婚礼搬回村子里办。在摄制组开拍的前两天,他和村里的人相约着,拖家带口地回到了村子里。那时孩子们刚好放寒假。为了还原生活,他还买来了红辣椒、玉米棒子,将它们穿起来,挂在各家各户的山墙上。石板墙、红辣椒,一下子将所有人的记忆拉回到过去的岁月。生活其实是不用导演的。大人们平时难得有这样的机会聚在一起,火塘里生起火,围在一起,就有说不完的话。小孩子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像自由的小鸟一样,在村子里追来跑去。偶尔响起一声两声狗叫,村子就一下子活起来了。电视开拍的第二天,那户给孩子结婚的人家,门上贴上
14、红红的对联,场院里摆起了酒席,全村的人都来喝喜酒。主家还请来响器班子,吹吹打打地热闹了起来。大家几乎都忘了拍电视的事。电视片拍得是异常顺利。杀青那天,总导演握着他的手说,多么好的乡村生活呀,真有点儿舍不得离开呢。唯一遗憾的是,没有下雪,要是下一场雪,孩子们再在村子里打雪仗,堆上雪人就更有意思了。送走摄制组的那天晚上,他让老婆将炕烧热,美美地睡了一觉,这些年他真的没有好好睡过一次安稳觉。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日子真是好。早上起床,他一打开门,外面竟然下起了雪。昨天晚上他已想好,和大伙儿商量一下,这个春节就在村子里过吧。转过墙角,他却发现,村子里好多人正将他们带回来的行李往公路上搬。那里停着他们开回
15、来的车。有些手脚麻利的,已经将车发动了起来。他们是在准备回城了。怎么就不能在村子里过一个年呢?他回过头往村子看去,此时,整个村庄一下子又安静了下来。雪越下越大,那纷纷扬扬的大雪似乎要将整个村子掩埋掉。(选自小小说选刊)(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以小见大,通过人们回村拍纪录片的故事,反映了当代社会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引人深思。B . “这事还真是个事”,借人物心理反映进城人员“回乡难”的社会现实,也说明“他”的能力和威望不够。C . 离乡的人们又回到村中,“几乎都忘了拍电视的事”,说明人们骨子里还是有着对于乡村的热爱与眷恋。D .
16、小说中的“他”与受邀回多的人们一样,都是长期在外的羁旅客,但是对故多的情结却又有差别。(2) 如何理解题目“美丽乡村”的内涵?请简要分析。 (3) 小说的结尾虽简短但耐人寻味,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9分)6. (9分) (2017高二上淮北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小题。一剪梅(宋刘克庄)小序:余赴广东,实之夜饯于风亭。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刘郎。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注】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元:通“原”。胡床:一种可以折叠
17、的轻便坐具。(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束缊宵行十里强”,紧扣小序中“夜”字,写出夜行之景。“束缊”指用乱麻搓成火把。B . 刘郎:指作者自己。唐代刘禹锡多次被贬,自称“刘郎”,此处借此称谓暗指个人身世。C . “酒酣耳热说文章”,作者与朋友畅谈文章却不话别,表现了作者对离愁的刻意回避。D . “旁观拍手笑疏狂”,旁观的王迈鼓掌大笑,与作者高谈阔论的狂态相映成趣。E . 全词语极夸张,情极大胆,豪爽、超迈,淋漓酣畅,充分体现了辛派词人的特色。(2)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诗句分析。 五、 文言文阅读 (共2题;共35分)7. (19分) (2
18、017高二上潮州期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後名之曰“褒禅”。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距洞百馀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虽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後洞。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
19、矣。方是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於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於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於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而不至,於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
20、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 , 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B .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C .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D .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
21、且尽/遂与之俱出/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浮图,梵语的音译,也写作“浮屠”或“佛图”,有佛、佛教徒、佛塔等意义,在这里指和尚。B . “长乐王回深父”一句中,“长乐”是籍贯,“王回”是姓名,“父”是对人的尊称。C . 至和,是宋仁宗的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时期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D . “临川王某记”一句中,“某”指王安石。古人作文起稿,写到自己的名字,往往只写作“某”,或者在“某”上冠姓,以后誊写时才把姓名写出来。(3) 下列对第段有关内容的
22、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认为要达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B . 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达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C . 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像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作者对此感到惋惜。D . 平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余於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8. (16分) (2017高二上南充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
23、文,完成后面题。田弘正,本名兴。少习儒书,颇通兵法,善骑射,勇而有礼。当季安之世,为衙内兵马使。季安惟务侈靡,不恤军务,屡行杀罚;弘正每从容规讽,军中甚赖之。季安以人情归附,乃出为临清镇将,欲捃摭其过害之。弘正假以风痹请告 , 灸灼满身,季安谓其无能为。及季安病笃,其子怀谏幼騃,乃召弘正署其旧职。弘正乐闻前代忠孝立功之事,视事之隙,与宾佐讲论古今言行可否。魏州自承嗣已来,馆宇服玩有逾常制者,悉命彻毁之,以正厅大侈不居,乃视事于采访使厅。宾僚参佐,请之于朝。颇好儒书,尤能史书,左传、国史,知其大略。自弘正归国,幽、恒、郓、蔡有齿寒之惧,屡遣客间说,多方诱阻,而弘正终始不移其操。元和十年,朝廷用兵
24、讨吴元济,弘正遣子布率兵三千进讨,屡战有功。李师道以弘正效忠,又胁其后,不敢显助元济,故绝其掎角之援,王师得致讨焉。十五年十月,镇州王承宗卒,穆宗以弘正为镇州大都督府长史。弘正以新与镇人战伐,有父兄之怨,乃以魏兵二千为卫从。十一月二十六日,至镇州,时赐镇州三军赏钱一百万贯,不时至,军众喧腾以为言。弘正亲自抚喻,人情稍安。仍表请留魏兵为纪纲之仆,以持众心,其粮赐请给于有司。时度支使崔倰不知大体,固阻其请,凡四上表不报。明年七月,归卒于魏州,是月二十八日夜军乱,弘正并家属等并遇害。穆宗闻之震悼,册赠太尉,赗赙加等。弘正孝友慈惠,骨肉之恩甚厚。兄弟子侄在两都者数十人,竞为崇饰,日费约二十万,魏、镇州之财,皆辇属于道。(选自旧唐书田弘正传)(1)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不恤军务恤:顾及B . 屡遣客间说间:参与C . 皆辇属于道属:接连D . 弘正假以风痹请告告:告假(2)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B . “表”即“奏表”,是古代臣子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常含表志陈情、诉说心曲之意,如出师表陈情表。C . “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下车”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指官吏因年老请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