诲人不倦公开课ppt课件.ppt_第1页
诲人不倦公开课ppt课件.ppt_第2页
诲人不倦公开课ppt课件.ppt_第3页
诲人不倦公开课ppt课件.ppt_第4页
诲人不倦公开课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诲人不倦,1,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为什么要诲人不倦?,性相近,习相远也。,人的成败取决于后天的努力。,人当自强不息。,子贡的话有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告诸往而知来者。,子贡的第一问为什么没有得到老师的肯定呢?,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未若贫而好乐,富而好礼者。,前者是自卑的体现,后者是傲慢的表露。无论自卑还是傲慢都是错误的,因为有一个比较的心在作怪。处处比较,做不到直心真心,不能做一个平凡真实的人。,从这一句话中你获得了哪些启迪?,2,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不诲也。,你如何理解“无类”?,sh xi,一束干肉,古代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

2、名曰“束修”。,无贵贱 无品行 无区域 无智愚,贵族 商人 贫民,南宫 司马牛,子贡,颜回 曾参 子路,子贡 颜回,曾参 高才,颜回很好学,宰予很懒惰,我们现在有没有完全做到有教无类了?,鲁 晋 楚,狄夷,3,孔子收学生有教无类,但又说“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似乎充满了矛盾,对此你如何理解?,你认为哪些人是“下愚”?,文、行、忠、信,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不愿接受教育的人,固执己见,不思进取的人。,孔子教些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孔子主要教会学生什么吗?,联系你自己所接受的教育,请大家对孔子的教学内容做点评价。,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

3、返,则不复也 。,你认为“则不复也”有什么好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自己去深入思考。,作为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又是怎样教学生的呢?,教育是一个心灵互相交流的过程,而不是单向的灌注。,女与回也孰愈?,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如果你是老师,你会怎么说?,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如果你是子贡,你会怎么讲? 你喜欢像孔子一样的老师吗?,5,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

4、兼人,故退之。”,同一个问题,子路问孔子时,孔子怎么说?冉有问这个问题时,孔子又是怎么说的呢,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不同的回答?,因材施教,野哉,由也,若由也,不得其死也。,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6,子曰:“子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无言也是教学的方法吗?无言有什么好处?,无言以教,学生自己思考,对学生的思维发展会有帮助。,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宰予有没有触动和思考呢?,7,太史公曰:“诗

5、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於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己焉!孔子布衣,传十馀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於夫子,可谓至圣矣!”,8,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望而却步公,望而却步姜,“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绘事后素,礼后乎?,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9,17.2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指人的天性(性情、本性) 习:习染(习惯、习性、习俗) “也,也。”表示判断,17

6、.3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唯:副词,通“惟” 独、 只有 知:通“智”; 上知:上等的智者 下愚:下等的愚人 移:改变,文本研读:关于教育的作用,10,补充资料:清朝时有个故事:文学家毕沅在陕西当巡抚,一天到庙里住宿,看一位和尚在念经,就问他:“一部法华经共有多少个阿弥陀佛?”和尚说:“我是个蠢人,不知道这个。大人是天上文曲星,聪明得很,一定知道一部论语有多少个子曰吧?”毕沅也答不出。因为“子曰”实在太多了,谁也没有统计过。,11,习: 1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 2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 3莫如修仁义而习文。(韩非子五蠹) 4习善而为善,习恶而为恶也。(论衡本性) 5通书

7、,习戎事。(新唐书张仲武传) 6鹰乃学习。(礼记月令),习染,反复练习,学习,习惯于,熟悉,飞翔,12,【问题】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根本的要靠教育,联系论语中的其他篇章,我们还能够找到孔子的以下“片言只语”,对此你作何理解?,【明确】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记礼运)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 3.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论语子路) 4.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论语子路),13,1.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

8、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用政治手段来治理他们,用刑罚来整顿他们,人民就只求免于犯罪,而不会有廉耻之心;用道德来治理他们,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就会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还会人心归顺。 2.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3.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译文:孔子说:“善人教练老百姓用上七年的时间,

9、也就可以叫他们去当兵打仗了。” 4.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译文:孔子说:“如果不先对老百姓进行作战训练,这就叫抛弃他们。”,14,【问题】说说在孔子的眼中教育到底有着怎样的作用?,【明确】以德来引导,以礼来规范,百姓会因知廉耻而遵守法规。在孔子看来,用礼乐文化来教育人的行为规范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比单纯用禁止、惩治来解决社会问题要好得多。孔子的这一教育观恰恰符合儒家“以德治民”的主张。 先富后教。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孔子重视人民,主张富民,但他又认为民富了,更要注意使人民受教育以提高素质。但他并不认为只有富裕以后才能进行教育,而是始终把教育作为立国之本,

10、放在治国的首位。 孔子把“民食、民兵、民信”作为立国的三项基本条件,并把通过教育取得民心的作用提到了十分重要的地位。 孔子如此重视教育的作用,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难能可贵的。,15,关于教育的对象,15.39 子曰:“有教无类。”,种类、类别,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它是孔子整个教育思想体系的总纲。有人认为,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对此,你作何评价?,16,对“有教无类”中“类”字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明确】“类”的含义:一是指“族类”,即指民族的类别,有破除民族界限的意思。二是指“等类”,即奴隶主贵族森严的等级。,17,【

11、问题】据考,古今学问大家对“有教无类”大致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你赞同何种观点?并详述理由。,第一种解释:人无论出身贵贱,都可以接受教育。何晏认为,“有教无类”“言人所在见教,无有贵贱种类也”。(何晏论语集解) 第二种解释:人无论品行善恶,都能够进行教育。这一解释以朱熹为代表。他在论语集注中将“有教无类”注为“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18,第三种解释:是当代著名学者赵纪彬先生的一种特殊观点。他从训字入手,认为“有教无类”中的“有”应释为“域”,即分划居住区域的意思;“教”应释为“军事训练和政治教化”;“类

12、”则是“族类”的意义,是贵族实行世袭统治的社会基础。他得出的结论:凡是贵族,不分族类,都必须接受强制的政治、军事训练。(赵纪彬赵纪彬文集第二卷),19,【明确】赞同第一种解释,理由如下: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论出身贵贱和等级的。他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身份也五花八门,只有少数是贵族子弟(如南宫敬叔、司马牛)和商人子弟(如子贡),大多数是平民(如颜回、曾参、子路等),还有家无立锥之地的“贱人”仲弓;出狱的犯人公也长,做过盗贼的颜涿聚。孔子是鲁国人,从地域看他的学生也不限于鲁国,还有齐、宋、晋、楚、秦等国。从民族看大多数是华夏族的,也有少数民族的。诚如斯言:“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说只要

13、给我一些薄礼,我从来没有不教的,来者不拒。,20,赞同第二种解释,理由如下: 孔子招收学生是不分智愚的,所教学生的知识、智能、学习态度都各不相同。如颜回、子贡的接受能力较强,像高柴、曾参的智力却较差。但经孔子的教育,最终成为高才生。在学习态度上,颜回好学,宰予懒惰,但孔子都招为学生。他们的年龄也不受限制,有的比孔子小几岁,也有比孔子年长几十岁的。孔子并未因品行上的缺陷而歧视他们,照样收为弟子,他们后来都成为孔子最好的学生。这些事实说明,朱熹将“有教无类”解释为人不分善恶,都可以进行教育,这也是符合孔子的教育实际的。 当然,必须指出的是孔子虽然主张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他所说的“人”不包括占人

14、类一半的妇女。“唯小人与女子不可教也”,孔子的三千弟子中没有一个是女性。我们不能要求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具有男女平等的现代意识,但孔子把妇女排斥在教育对象之外,则是他“有教无类”原则的一个极大的缺陷。,21,1.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雍也);冉雍“父,贱人”(司马迁史记),家“无置锥之地”(梁启雄荀子简释)。曾参“缊袍无表,颜色肿哙,手足胼胝,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子思家贫,其居处“蓬户不完”,“上漏下湿”(王先谦庄子集解)。 2.孔子曾评价宰予“予之不仁也”(阳货);子路“性鄙,好勇力”,在成为孔子学生之前曾经“陵暴孔子”(司马迁史记);子张秉性邪辟,公冶长坐过牢(公冶长)。,补充

15、资料,22,孔子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有何现实意义?,【明确】孔子的这一朴素的教育普及的思想,与今天所说的“教育要立足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并在全国范围推行普遍的义务教育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无论品行善恶、不管聪明愚笨,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强调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也是相通的;孔子关于“人不论年龄大小,不管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接受教育”的思想,与我们今天主张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还是相通的。 因为它是以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需要为基础的,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孔子时代的人们有这种需要,孔子于是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原则,并大办私学,广招学生,满足了人们这种基本需要

16、;今天我们的政府提出对所有学龄儿童和少年实行义务教育,对全体国民实行广泛的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包括那些在智力或品行方面有缺陷的学生,同样是满足了人们接受教育,完善自我的基本需要。,2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泰勒博士说:“如果人们思索一下孔子的思想对当今世界的意义,人们很快便会发现,人类社会的基本需要,在过去的二千五百多年里,其变化之小是令人惊奇的。”(潘富恩.孔子思想研究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8.),人人都有接受教育,不断完善自我的需要,24,关于教育内容,7.25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以:用,介词 教:省略“之”,代“学生” 文:指文献、

17、古籍等 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忠: 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信:以实之谓信,与人交往讲诚信的意思,25,16.13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 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学诗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学礼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 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于:向,介词 异闻:指不同于对其他学生所讲的内容 而:表修饰关系,可译为“地” 而:表承接关系,可不译 闻:听说 远:疏远,这里指不亲近、不偏爱,26,闻: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18、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故先乎吾。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博闻强志,听到、听说,知道、懂得,名声、声望,见闻、知识,结合论语中孔子其他关于“教学内容”的“言论”,说说孔子对教学内容的评价。,1.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新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 2.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 4.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27,【明确】孔子所倡导的教育在内容上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重在培养学生的德行修养。他认为首先应教育学生在家孝顺父母,外出敬爱兄长,不多说话,说则诚实可靠,博爱大众

19、,亲近有道德的人,在有余力的时候,就去学习文献。他还认为要从学习礼开始,不学习礼,就没有道德标准,就失去了立足于社会的根本。他尤为重视学诗,更可贵的是不讲鬼神迷信。孔子在那个宗教迷信思想很流行的时代,能做到这样的确是难能可贵的。 当然孔子的教育内容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很少讲到自然科学知识,而且他尽管自己博学多识,但不重视科学知识,甚至鄙视生产劳动知识,这是孔子教育内容的消极方面。,28,关于教育方法和原则,【问题】思考并概括章句中所蕴含的教育方法和原则。,【明确】1.启发式教学法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同“返”,则不复再也。”,29,【明确】2.讨论式教学法 3.

20、8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语气助词,相当于“啊”,素以为绚即“以素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省略了介词“于”素。”曰:“礼后乎省略了“义”?”子曰:“起予我,孔子自称者商子夏姓卜,名商也,始可与省略了代词“汝”言讨论、讨论诗已矣。”,30,【明确】3.激励式教学法 5.9 子谓子贡曰:“女同“汝”,你与回也孰谁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同“方”,比较回?回也闻一以表承接关系,相当于“而”,可不译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同意,赞同女弗如省略了代词“之”,代“颜回”也。”,与:给与、授予(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结交、参与(失其所与,不知。) 帮助(君不与胜者,而

21、与不胜者。) 和、同(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天下者) 同“欤”,句末语气词(无乃尔是过与?),31,【明确】4.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11.3 德行指能实行孝悌、忠恕等道德: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指善于辞令,能办理外交:宰我、子贡。政事指能从事政治事务:冉有、季路。文学指通晓诗书礼乐等古代文献:子游、子夏。,32,11.22 子路问:“闻斯就行诸“之乎”的合音?”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怎么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疑惑,敢问。”子曰:“求也退退缩,故所以进使动用法“

22、使进”,指鼓励他大胆干之;由也兼人好勇过人,故退使动用法“使退”,指给他一些约束之。”,33,【问题】对上述所概括出的孔子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你最欣赏或最有感触的是哪一点?请说说自己的体会。,【明确】(一)启发诱导 孔子提出的启发诱导包括两层意思:实行启发式必须抓住教育的时机,把握好施教的火候(愤则启,悱则发);实行启发式必须有明确的要求,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 “愤”和“悱”,都是形容学生追求知识的一种急切的心理状态。心理学研究证明,问题情境的难度在50%左右最有利于激发学习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因势利导,在恰当的时候启发、指点、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4,(二)因

23、材施教 因是依据、根据的意思;材是人的意思,这里指学生;施是实施、实行的意思;教是教育、教诲的意思。合起来就是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实行相应的教育。孔子在教育实践中能够分析出每个学生的特点,并且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施行不同的教育,使学生各得其所,迅速发展。正因如此,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材。”,35,(三)诲人不倦 对于孔子的诲人不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书、传授知识与技艺。孔子的诲人不倦,更多的是育人,是不厌其烦地、具体地教导弟子们如何做人。他把许多精力、时间用在了研究如何引导他的学生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这个问题了。为了编写教材,孔子整理过不少古代文献,编著成教学用书。这也是他诲人

24、不倦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想上课很精彩,必须下课不精彩”。他对学生的爱也是他在教育事业上能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情感基础。,36,关于教师素养,1.15 子贡曰:“贫而无谄chn,巴结、奉承,富而无骄,何如即“如何”,论语中的“何如”都可译为“怎么样”?”子曰:“可也。未若不如贫而乐又作“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好像切用刀切断如磋用锉锉平!如琢用刀雕刻如磨用物磨光,其表示揣测的语气副词斯之谓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宾语前置形式,其中“之”是提宾的标志与同“欤”?”子曰:“赐也!始可与省略“之”言诗已矣,告诸之,代“子贡”往动词活用为名词,过去的事而知来动词活用为名词,未知的事者。”,

25、37,【问题】用助词“之”、“是”、“焉”等来提前宾语,如“唯郑焉依。”(左传)这是宾语前置句的一种变式。论语中的“之”在很多地方就是用来提前宾语,试作一整理和具体分析。,【明确】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学而第一) 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子罕第九) 何必公山氏之也?(阳货第十七),归纳:上述例子加点的“之”字的作用都是用来提前宾语,构成“宾语+之+动词”的结构。例的正常语序是“其谓斯与”,例的正常语序是“有何远?”例的正常语序是“何必之公山氏也?”,38,17.19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弟子的自称何述传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四季行运行焉句末语气词,可不译,百物生生长焉,天何言属宾语前置句,即“言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