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 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 羚羊木雕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教学步骤一:根据课文练习二,安排分角色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步骤二:学生简说课文中的矛盾,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三:利用课文特点,教给一点似乎看不起眼而又实实在在的知识怎样把对话描写中的“说”这个“内容”写好。师生进行了如下内容的品读。 1.“说”这个词是常常用的。如: 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2.对话中有时不用“说”这个词。如: “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3.对话有时用其它的“说”。如: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2、“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4.在“说”字之前加上“态度”。如: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的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5.用“神情”表示“说”或在“说”字之前加上“神情”。如: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 “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 6.带动作地“说”或以动作表示“说”。如: 妈妈站起来,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教学步骤四:进行怎样写把“说”写好的片段练习根据下面的对话,要求学生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内容: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 。 “爸爸不是说
3、给我了么?” 。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 。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 。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 。 “没有卖我送人了。” 。 “送给谁了?告诉我。” 。 “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 ,“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 。 评 析 这样的一节课,给学生的印象何其深刻。 这样的一节课,让学生的兴趣何其盎然。 教师细心地从课文中发现了一个极有训练价值的内容“千姿百态表示说”,教师又周密地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如何用“千姿百态”来表示“说”。 这就是: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
4、 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从教师的角度来讲,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把教材用好、用够。这就要求我们养成细读课文的习惯,把落实语言教学的眼光深入到课文的深处。 对学生进行语言教育,对教师来说,还须巧妙设计教学,就是要求你把最能落实基础知识、最能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教学内容科学而艺术地组织起来,实施教学。 这就叫“吃透教材”,有了这一个“吃透”,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中学语文教材,是精选的语言现象之一。聪明的教师就知道对它的充分利用,就知道让它发挥举一反三之功效,就知道让它一以代十。谁能说,学生学习了这一课,他不会想到“千姿百态表示笑”、“千姿百态表示想”、“千姿百态表示呢? 2.异彩纷呈教背影 背影
5、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例一(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期P20 王松泉文)。 一、课内交流段落提纲: 回家奔丧丧事毕,赴南京,父子同行 南京送别事虽忙,不放心,亲自送行看行李,拣座位,再三叮咛穿铁道,见背影,几度落泪 北京思父持父信,见背影,泪光晶莹 二、讨论: 1.本文人物描写的手段有哪些?2.本文怎样描写父亲?3.这些描写各安排在什么场景?4.为什么要这样穿插安排? 三、反复朗读,体味作者真挚、深切的感情。 例二(见教学月刊1987年第8期P14 张兆龙文)。 一、将第六段作为讲析的切口。板书: 背影 买橘子:外貌落泊潦倒动作一片深情 分离时:走几步、回头、说;混入、再找不着 两次落泪
6、二、父亲送行的地方、动作、言谈?板书: 车站 终于自己送爱子心切看 讲 拣 嘱无微不至 我自责、负疚 三、当时的家境?原因?板书: 奔丧 祖母死,父亲差使交御祸不单行 还亏空,办丧事、赋闲家境惨淡 四、读首段,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读末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例三(见语文教学通讯1992年第3期P13 徐绍仲文)。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十分朴素自然的散文。他对动词的重复使用(如两次使用“踌躇”)、同义动词(如“嘱咐”、“嘱”、“嘱托”)、动词同其它动词或助词的联合使用(如“看了看”、“须穿过”、“须跳下去”、“爬上去”)、动词的照应使用(后边的“走过去”同前边
7、的“穿过”、后边的“探身下去”同前边的“跳下去”、后边的“爬上”同前边的“爬上去”)等则是非常具体的说明。通过对这些动词的分析,就可体会到父亲真诚朴素的情感。抓住了这些特点来教学,就会大大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度,就必然能节省许多时间。 评 析 背影的教例丰富多彩,可谓智者见智。 以上三例,是背影教学设计中的一隅: 从教学思路来看,例一为“顺向思路”,教者主要地是从篇首讲至篇末;例二为“逆向思路,教者从重点段落讲起,一步步地回溯;例三为“选点突破”思路,抓住文中“动词”的使用规律和表达作用进行咀嚼。 从教学的着眼点看,例一重在篇的理解,例二重在段的讲析,例三则重在线条的集聚。教学的“切口”越来越细小
8、,讲析和品评越来越细腻。 从讲授的主要内容看,例一呈“并列式”,人物分析、场境分析、情景分析、情感分析可形成几个板块;例二呈“回扣式”,教师先突出中心段,以后每讲析一个层次都回扣一次中心段;例三呈“聚焦式”,所有的内容都从不同角度指向“动词”这个中心。 从板书设计看,例一可形成篇式整体性板书,例二可形成局部式分层板书,例三则可形成笔记式条文板书。 若细心咀嚼,以上三个教例还可以启迪我们:1.如何就这些设计再加以改进;2.如何就这些设计加以组合;3.我们还能设计出哪一种别致的思路? 细细的体味再加上一些挑剔,就可以创造新的模式。 3.板块碰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周章轼老师
9、的一个教例(见人民教育出版社教与学1994年9期)。 步骤一,拉出“百草园”这一板块的线条: 景物: 长吟的鸣蝉 肥胖而伏的黄蜂 碧绿的菜畦 紫红的桑椹 冲向云霄的叫天子 (动态多彩生机勃勃) 活动: 听油蛉低唱 翻断砖头 按斑蝥 拔何首乌 摘覆盆子 听故事 拍雪人 (愉悦身心乐趣无穷) 心态:乐在其中,十分依恋 步骤二:拉出“三味书屋”这一板块的线条: 景物: 黑油的竹门 挂匾的书房 有鹿和古树的画 狭窄的小园 (静态单调沉郁窒息) 活动: 拜孔子 拜先生 死读书 偷偷地描画 悄悄地溜玩 (枯燥无味束缚不了) 心态:兴趣转移、单调无聊 步骤三:将“百草园”与“三味书屋”进行对比板块碰撞: 两
10、幅画面不同两类活动不同两种情致不同两种心态不同 两相比照的结构传旨揭要的构思 文旨:表现了热爱生机勃勃的大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天真童稚,客观上反映出私塾教育的陈腐内容和落后方式。 评 析 这个教例,淡淡地表现出过程,鲜明地表现出结果。 这个教例,基本上不表现方法,突出地表现了思路。 教者的“三部曲”很具魅力:牢牢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先品读一个板块,再品读一个板块,然后对比施教进行板块碰撞,在对比之中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理解课文的构思技巧。 教者的“三部曲”令人回味:两个板块的“分部”教学是对教材的理解性品读,两个板块的“碰撞”教学则是对教材的升华式品读。这种整体式的板块碰撞深化了阅读理解的层次
11、,使教学内容具有生动的立体感,自然也就提高了教读的品位与质量。 由这个响亮的“板块碰撞”,笔者联想到比较式阅读教学 比较式阅读教学,一个恢宏庞大的教学方法子系统,多少有识之士阐发了真知灼见,多少能工巧匠设计了精彩教案。人们说它是研究教材的能见度极高的“视角”,人们说它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人们说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必由之路 但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人们还没有说破: 比较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中一种基本的优秀的教学设计思路! 请认真地运用这种教学设计思路吧,它将让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案玉立在你的教学蓝图上。 4.一线以串珠 最后一课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最后一课的第一个教时。学生已经预读过课文,了解过课文故事中
12、的背景。 第一个教学环节:阅读,思考。(15分钟) 思考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要求:阅读全文。综合全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自读课文15分钟,并拟出发言要点。 (学生活动) 第二个教学环节:讨论,朗读。(30分钟) 1.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是一个可怜的人 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 是一个严厉的人 是一个普通的人 是一个温和而严肃的人 是一个有勇气的人 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 是一个爱国的人 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2.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 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 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
13、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韩麦尔先生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到韩麦尔先生的爱国。) 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种“见解”。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3.讨论,
14、点拨。 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教师点拨: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而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国民族的共同心声 评 析 作为中小学教材,最后一课在我国已有超过大半个世纪的历史。 它的教学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 于是像许多名篇一样,在设计教案时往往让人翻来覆去,颇费踌躇。 但此教例很有个性特色。 切入的角度好。教师扣住作品“一点两线”(“最后一课”的激情点和两个人物的思想发展线)这一艺术构思,开课便切入到一个主要人物身上,一线以串珠,相当成功地拎起了
15、一连串的教学内容。 讲析的角度好。教师变逐段讲析为选点突破,将选点突破设计成多角度透视,通过“韩麦尔”这个点,不仅立体地多侧面地透视到人物的方方面面,还透视到课文的人物塑造艺术、结构艺术、主题表达艺术。这又是一个角度的“一线以串珠”。 控制的角度好。教师设计的线条明晰,引导学生从三个侧面理解人物形象。对初一的孩子们来说,这叫适度。从教师把握的讨论内容看,具有相当的精度,从教学内容来看,有着较大的浓度。整个教例显得丰满,流畅,对“韩麦尔”的讨论联结着每一个教学步骤,这也是“一线以串珠”。 从此教例看来,名篇教学的最佳意境似乎应该是:在明快单纯的教学视点中激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5.分类式课堂
16、笔记 论语六则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教师第一次定向: 同学们,我们先用半个小时的时间,诵读课文,分“则”理解课文,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1.诵读。 2.逐“则”落实,教师顺势将六则语录按内容分类,将“而”的例句按用法分类。 3.自由背诵。 4.分“则”背诵。 5.背诵比赛。 6.全班齐背。 教师第二次定向: 请同学们拿出活页式分类笔记,用10多分钟的时间,整理课堂笔记。 同学们进行操作,撷取课文内容,分类做好笔记。大体有: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2.在“成语”类记下: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温故知新 不耻下问 三人
17、行必有我师 3.在“文言虚词”类记下: 而 顺接 故而知新 敏而好学 学而时习之 择其善者而从之 转接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厌思而不学则殆 4.在“名言警句”类记下: 不耻下问 三人行必有我师 学而不厌 敏而好学 (用于学习态度)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默而识之 (用于学习方法) 人不知而不愠 三人行必有我师 (用于思想修养) 下课之前,同座同学互相交换、检查课堂学习笔记。 评 析 这个教例的“眼”,在指导学生做“分类式课堂笔记”。 如何指导学生做笔记,是学法研究的一个小小的分支,在这个方面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亟需我们用创造性的作法去填补。 “分类式课堂笔记”在这方面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其优点在
18、于: 1.变单课式笔记为知识块式笔记,眉目清晰,知识量充沛。 2.变学生在单课笔记中的“记录员”身份为分类整理的“操作员”身份,学生的思维方式有了质的变化。 3.变单一利用课文材料为多角度利用课文材料,课文材料因此而增值。 4.培养了学生积累资料、研究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和检索能力。 5.有利于单元小结、综合复习乃至毕业、升学考试的总复习。只要坚持分类积累,复习课中这些资料会令人爱不释手。 说的好处愈多,作教师的我们就会愈感到不安,我们反思: 在传统的作法中,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在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教学效率上,其利用价值到底如何? 学习笔记
19、,这教学中永远占有相当地位的有利于学生一生的知识天地,为什么还得不到开发性的研究? 6.教学设计要弦外有音 小橘灯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策划用两个课时教完 。第一课时,充分熟悉课文,理解课文思路。第二课时,分析讨论小姑娘形象,了解照应笔法。 现在是第一课时。 教师:小橘灯贵在一个“小”字。“小”字在文中一共出现了20余个。请同学们朗读课文,并圈出文中的“小”字。 师生双边活动,综合出:写小姑娘,用了两“小”:小姑娘,小手,表现小姑娘年龄小,个子小。这与说的是大人的话、做的是大人的事形成鲜明的对照。 写家庭环境,用了六“小”:小屋,小炭炉,小砂锅,小凳子,小矮桌,小刀。这些足以说明家境和生活的艰苦
20、。 写制作小橘灯,用了三“小”:小橘碗,小筐,小竹棍。这些表现了一颗童心,一腔热忱,一种温暖。 教师:小橘灯贵在一个“小字”,平中见奇,“小”中见大,开掘出具有深刻意义的主题。可谓文小情深。现在我写出下面的关于课文三个“场面”的提纲,然后请同学们钻研课文,咀嚼品析,根据这种模式继续写下去: “我” 初见 探望 告别 学生读书、归纳、写提纲、交流,教师评点、点拨,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出现: 小姑娘 打电话 照护妈妈 制送小橘灯 描写层次 形貌 家境 精神 描写角度 速写 概写 特写 主要表达方式 叙述 描写 抒情 作者感受 怜爱 敬佩 赞赏激动 穿插内容 背景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 记叙要素 起因 发
21、展 高潮 暗线 王春林 王春林 王春林 情节 买橘 赠橘 制灯赠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相机诱导,并因势利导,重点解决上面内容中的三点:情节结构,描写表达的侧重点,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作用。 评 析 此教例的弦外之音动人心弦。 我们且不说第一块教学内容是为了从“小”字身上引出第二板块教学内容,且不说第一板块的教学内容从一个小巧的角度将学生导入课文,且不说第二板块的内容闪耀着学生积极思维的光彩,也且不说教师怎么确立了这么美妙的教学视点。我们单看这教学设计的弦外之音,就有无限趣味。 1.小橘灯贵“小”,全文的20余个“小”字。 教师一语既出,满堂惊奇。这就是所谓“惊疑效应”。 教师一语既出,皆觉新
22、鲜。于是就产生“悬念效应”。 两种效应共振,学生在高度的“注意”中研读课文。 2.“小”中见大,文中三个场面的内涵。 由于教师提供了分析课文脉络的基本思路,学生产生强烈的试探欲望,这是“共生效应”。 由于同学们一个一个问题的发现,便带动“发现”得更多的欲望,这是“完形效应”。 由于教师设计新颖,调动活跃,学生在饶有兴味之中对教师深深叹服,这是“魅力效应”。 三种效应相互渗透,共同支撑起课学教学的框架,形成一种“整体效应”。 弦外之音轻轻奏鸣: 为教之初,就要考虑对学生学习心理的调控;要用教学设计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情绪;要让课堂教学产生持久的“正效应”。 7.不落俗套 枣核教例评析
23、教例简述 1.读全文,迅速领会全文主题:依恋故土。 2.以“依恋故土”为中心进行“一词经纬”式教学: 第一步理解,对故乡的依恋,表现在枣核上。 阅读课文,品味“航空信”、“再三托付”、“在车站等”、“殷切地问我”、“托在掌心”、“像比珍珠玛瑙还要贵重”、“揣”以及“想、想、想、想”的游子心境。顺带对课文的悬念、释念的表达技巧进行理解。 这就是:几颗生枣核,悠悠思乡情。 过渡:珍爱枣核,就是依恋故土;后花园的家乡味,也是依恋故土。 第二步理解,对故土的依恋,表现在花园中。 花园的特点是充满家乡味道垂柳、睡莲池。 最凝集思乡情的是花园中的制作“北海”。品味“亲手”、“细心人”、“小凉亭”、“红庙”
24、、“白塔”的表达作用。 最生动地表现思乡情的是追忆北海。品味“时常在月夜”、“眼前就仿佛闪出一片荷塘佳色”。 这就是:设景造物,追忆联想,情系故乡。 过渡:课文写友人的依恋故乡之情是写友人富裕的生活联在一起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第三步,带出对环境的描写,对友人家庭的描写: 家庭事业都如意,各种新式设备都有了,可浓浓的思乡情却是“年纪越大,思乡越切”。这就有力地烘托了友人的思乡之情,有力地烘托了课文的主题。 第四步,顺势品读课文的点题段:改了国籍,不等于就改了民族感情;而且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么依恋故土的。 收束点示:民族感情实质上就是爱国感情。 评 析 为什么说这个教学设计不落俗套?原来,此课
25、一般的教学方案是以枣核为线索,牵联起全课的教学内容,如按要枣核、受枣核、话枣核的层次进行,或按索枣核、候枣核、问枣核、托枣核、揣枣核、谈枣核的更细的层次进行,这种教学设计的一个毛病就是把文章后面的一部分做“北海”、忆“北海”也纳入到“话枣核”中去,这就有悖于文章的逻辑层次。课文的预习提示中提示了一句:他“用哪些方式表达对故乡的思恋”可能就是要我们注意这一点。因此此课的教学设计就别辟蹊径,以“依恋故土”提挈起全文的教学,可谓“挈领而顿,百毛皆顺”。 于是我们就想到了课文教学中不少俗套的教学设计,有的相沿已成习惯,在大面积上有不少人在运用。如: 春:盼春绘春颂春 听潮:海睡图海醒图海怒图 我的叔叔
26、于勒:盼于勒见于勒避于勒 我的老师:第一件事第二件事第三件事第四件事 俗套的教法禁锢着我们的创新意识,束缚着我们的创造性,让我们对教材的研读及教学设计的思维停滞在浅白的层次上,久而久之形成一种教学设计上的懒惰。 因此,在教学设计上,我们要不断激发自己的创造意识,追求教学设计中的新意,力求形成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准确、实用而又不落俗套的教学设计,才有鲜活的生命。 8.课中活动充分 过故人庄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马军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5期P7)。 教学思路:读与品。 品读诗的意境时,老师这样提问: 1.同学们,透过诗,你们看见了什么? (有的说:我看见了青青的山,绿绿的地
27、,清清的溪水和金灿灿的菊花。有的说:我看见了谷垛堆堆的稻场,郁郁葱葱的菜地。有的说:我看见了村民们。有的说:我看见了捉迷藏的孩子) 2.同学们,透过诗,你们听见了什么? (同学们的兴致更高了:我听见鸡在叫:“喔!”“喔!”鸭子“嘎!嘎!”我听见诗人与朋友在举杯祝福) 3.同学们,透过诗,你们闻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发言:我闻到了稻香!我闻到了菊花香!我闻到了泥土香,我闻到了大自然的清香) 4.同学们,透过诗,你们感受到什么样的情? (朋友的热情诗人与朋友之间纯朴的友情诗人喜爱大自然的心情) 评 析 这是一个微型教例。 “好诗都是富于启示性的,言近而意远,能够通过一两个鲜明的形象唤起读者的想象
28、,启发读者在自己的头脑中构成无数新鲜的画面。”教者深知这一点,在他的巧妙点拨下,同学们尽情想象,仿佛在与诗人同行,仿佛携着诗人的手走进生活,感受到乡野生活的气息。 对这个简洁明了、明白如话的教例,从“教学艺术”的角度上也许没有很多的评价语可说, 但它从设计思想上给我们以启迪: 教师变换了“讲析”的角度,设置了非常充分的“课中活动”,学生的活动充分而又热烈。 值得注意的就是这“课中活动”。 在阅读教学中,好多好多的教师没有注意对“课中活动”进行深刻的设计。 所谓阅读教学的“课中活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与安排下,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发展智能、培养情操的操作演练
29、;就是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目标,充分地想办法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课中活动”这个概念很好理解,然而多少年以来,它却几乎成了课堂教学结构是否改革的一根标尺:凡是死讲硬灌的,凡是满堂讲的,凡是教师独占讲台的,基本上都没有像样的课中活动,有的只是老师的讲。所以,虽然“课中活动”只有四个字,但是要把它做好、做得有艺术性、做得有科学性,却也是十分的不简单。 所以,为了更好地更快地让学生掌握好语文这个工具,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迎接未来生活对他们的挑战,我们要正确认识“课中活动”,让这个美丽的万花筒“靓”起来。 9.诵读 品析 积累 卖炭翁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一节教读课。 第一个环节:自
30、读。(8分钟) 读课文,读注释,再读课文,自讲课文。 第二个环节:诵读。(12分钟) 读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 读第二遍,要求读得顺畅。 读第三遍,要求节奏鲜明。 读第四遍,要求读出情感。 读第五遍,要求读出“情景”。 读第六遍,要求集体背诵。 第三个环节:品析。(15分钟) 1.教师:我们可抓住课文的哪一点来理解课文、分析课文。 同学们发言:抓“苦”:烧炭苦,卖炭苦,炭被抢更苦。抓“炭”:烧炭,送炭,失炭。抓对比描写:对卖炭翁的刻画,对宫市使者的刻画。 抓卖炭翁的人物形象:外貌,心情,遭遇,。抓卖炭翁周围的的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卖炭(经营)环境,社会环境。 教师:我们就抓住诗中的两组对
31、应性的艺术描写诗句来理解课文吧。 分析对卖炭翁的肖像描写。 分析对卖炭翁的生活环境的描写。 对比分析对宫市使者的描写。 形成如下板书: 对比卖炭翁:面、发、指、衣、心 辛劳、穷困、挣扎、痛苦 使 者:把、称、回、叱,系 专横跋扈,肆意掠夺 第四个环节:练习(10分钟左右) 1.写出含下列字词的四字词语。 伐 薪 面 鬓 辙 苍苍 2.写出文中相应的词语或诗句。 状其劳动环境之脏 (尘灰) 写其长期烧炭之劳 (烟火) 绘其饱经风霜之衰 (苍苍) 诉其生活无着之苦 (心忧炭贱愿天寒) 3.说说卖炭翁被抢之后的心情。 (痛苦中酝藏着愤怒。) 评 析 我们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评析这个教例的美点。 教路
32、严谨,目的明确。 自读,意在训练学生自学自悟,疏通文意。 诵读,意在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技能。 品析,意在点拨学生品读课文的基本思路。 练习,意在教给学生检验所学知识的方法。 整个教例的主旋律是:让学生学会读书。 四个教学环节形成一个“诵读、品析、积累”的鲜明的课堂教学思路,很有层次感,很有可操作性。 手法多样,教学有方。 一开始就变学生的默默聆受为主动感知。 诵读六遍既让学生有了阅读初感,为整体品析作好铺垫,又让课堂教学书声琅琅,热气腾腾。 品析课文的第一个设问实在妙极。这一问实际上“反客为主”,把学生顺利地带上了品读课文的初阶。抓住“对比”这一条线来分析赏读课文,可谓切中肯綮。 练习设计
33、别出心裁,全是“活”题。第1题意在“迁移”,第二需要反向品评揣摩,第3题则须进行联想和想象。 四个教学环节,给人以“入之愈深,而其见愈奇”之感。 以上只是就课评课。 评析之后掩卷沉思,忽然有思想火花闪现: 诵读,品析,积累:这是否应当成为阅读教学的“三要素”? 10.在课型设计上进行技术创新 卖炭翁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主导教法:说读法。 课型结构:板块式。 1.导入(2分钟): 介绍作者,简介时代背景,检查预习情况。 2.第一个教学板块:朗读。(9分钟) 读第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老师纠正读音中的误处。 老师纠正之后,学生读第二遍。 认读、掌握课文中的一些字词。 3.第二个教学板块:说说译文。(
34、8分钟) 教师以句子为单位读课文,每读一句,学生集体杂然地翻译文句,然后教师检查几个句子。如:“夜来城外一尺雪”、“宫使驱将惜不得”之类。 学生再读课文。 4.第三个教学板块:说析文句。(10分钟) 教师以句子为单位,以对句子的表达作用进行理解为重点,要求学生发言。 教师示范: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这句话写人物,写了人物烧炭的地点和劳作的艰苦过程,点明炭的来之不易。 学生发言,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杂然地再读课文。 5.第四个教学板块:说品字词。(8分钟) 请同学们用一个句子谈谈对课文的理解,请大家用“用得好写出了”说一句话。如: “尘灰”用得好,它写出了卖炭翁的劳动环境之脏。 “烟火”用
35、得好,它写出了卖炭翁的其长期烧炭之劳。 同学们发言,教师再组织学生读课文。 6.第五个教学板块:说作想象。(7分钟) 第一层次,同学们想象并描述一个特写镜头。如眼角深深的皱纹,如汗水,如黑指 第二层次,同学们想象并描述一个动景。如大雪之下的卖炭翁在拼命拉车赶车。 第三层次,同学们想象并描述老人的一种心情。如早起去卖炭的心情,如卖炭翁被抢之后的心情。 评 析 这节课上得真美! 这是文言文教学中一个崭新的课型说读课。 教者在课型设计上进行了大胆的技术创新,将“讲”的成分降低到最小的程度,而让“读”与“说”去占据课堂,去占据学生。老师不用多讲,同学们说说读读、读读说说,已经深刻理解了课文。“说译文析
36、文句品字词作想象”拉出了明快的教学线条。 我们说,这一节课是全体学生认真参与的朗读课,是对学生进行语言与思维训练的实践课,是一节对学生进行初步文学赏析训练的析读课,也是一节有成效的文言文背读课。 它使我们展开联想: 既然有“说读”课的出现,我们能不能进行更有力的技术创新,设计出听读课、想读课、写读课、演读课、辨读课等更多更美的新型? 它让我们深入思考: 进行文言文课型的设计,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第一,要彻底改变文言文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既要降低难度,又要简化讲析;第二,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促进高效教学;第三,要教给方法,提供示范,培养学生自读、自品、自悟的能力,把学生
37、的语言“积累”和自读能力的长进放在一个坚实的基础之上。 11.抓住“难”字讲文章 老山界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1.学生阅读课文,并完成练习一:填表说明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2.再阅读课文,请同学们谈谈老山界是一座什么样的山。 (同学们自由发言) 3.抓住同学们谈及的“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第一座难走的山”一句,从此处切入,让同学们读课文,找出文中写了哪些“难”。 (同学们阅读、讨论: (1)登山难:高、陡、险特别是雷公岩;敌人追击、形势紧迫夜里必须翻过这座山;部队负载笨重走走停停。 (2)生活难:粮食缺,肚子饿;山中露宿,寒气逼人;山高路陡,十分疲劳。 总之是:前进难,歇脚难,吃饭难,睡觉难,攀山难,伤病员行动难,处境难) 4.红军战士是怎样对待如此巨大而众多的困难的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用诵读原文的方式,回答老师的问题。 (以坚强的革命意志、互助团结的力量克服困难。诵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中国南水北调集团中线有限公司夏季招聘4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仙桃市事业单位2025年统一公开招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海南省万宁市2025年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第5号)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毕节市事业单位2025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笔试联考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铜陵市铜官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笔试原始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新公共营养师三级真题及答案解析大全
- 小学生秋冬保健知识课件
- 2025年能源行业智能电网在数字化转型中的智能运维与故障预测报告
- 信息工程招标管理办法
- 人才工作标识管理办法
- 劳务派遣与服务协议
- 消费者权益保护培训课件
- DB11T 2454-2025 职业健康检查质量控制规范 生物样本化学物质检测
- 贸易公司员工职业操守行为准则制度
- 电气安全基础知识安全培训
- 电网工程设备材料信息参考价2025年第一季度
- DB13T 5240-2020 煤矿在用钢丝绳牵引卡轨车安全检测检验规范
- 消防设施移交及消防设施操作维护人员培训和清单参考模板范本
- SLAP损伤的治疗课件
- 以理解为中心的历史教育 西安张汉林 全国历史教育专家2016年夏高考研讨会最新材料
- 拆除锅炉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