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放派”宋词_第1页
“豪放派”宋词_第2页
“豪放派”宋词_第3页
“豪放派”宋词_第4页
“豪放派”宋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讲 “豪放派”宋词,一、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独特词风。 2. 了解词作的写作背景及对苏轼这一时期创作的影响。 3. 初步了解苏轼在宋代乃至中国词坛的地位与影响。,二、教学要点,1. 词中表现的理趣。 2. 苏轼面对苦难的超然洒脱心态及其原因。 3. 由词作表现出的苏轼的个性人品。,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今属四川)人。他出身于一个比较清寒的文士家庭,父亲苏洵,由发愤读书而入仕,他受父亲影响,走上了同样的道路。仁宗嘉祐二年(1057)二十一岁时,受到欧阳修的赏识,考取进士,嘉祐六年授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厅公事,开始了他一生坎坷的仕宦生涯。,生平介绍 播放C

2、CTV10 百家讲坛 康震苏轼,(1)读书、应举与入仕时期(仁宗景祐三年至神宗熙宁二年),亦即王安石全面变法以前时期。,(2)自请离朝,出任地方时期(神宗熙宁二年至元丰八年亦即熙丰变法时期)。,(3)重回朝廷及连放外任时期(神宗元丰八年至哲宗元祐八年)。,(4)远谪惠、儋时期(哲宗绍圣元年至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即哲宗亲政时期)。 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大赦元祐旧党,他才北归,次年到达常州。 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的七月二十八日,苏轼逝世。,总之,苏轼的一生得意时少,失意时多,始终处在党争的夹缝中,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总结自己的后半生说:“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

3、业:黄州、惠州、儋州。”,词:是开宗立派的大家,首开豪放派词风,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诗歌:提高了宋诗的质量,成为北宋诗坛骄傲。 散文: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为“唐宋八大家”领衔人物。,书法:擅长行书、草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绘画: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有枯木怪石图、竹石图等传世。 赋: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他的赤壁赋与欧阳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苏轼词的风格是多样化的。如江城子的热情浓烈、意气奋昂,念奴娇的开阔动荡、雄壮勃发,其风格可以用“豪放”和“高旷”来形容,而苏轼写恋情、写伤感的词,则又委婉而细密,如悼亡之作江城子。,总之,苏词的多样风格,

4、很难加以简单的概括。当然,在这方面苏轼与前人最重要的差异,也是他最重要的贡献,还是在开创了一种与诗相通的、雄壮豪放、开阔高朗的艺术风格。,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关于临江仙,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九月,蛰居于黄州的苏轼,在一次夜饮大醉之后回到位于城南长江边上的临皋亭住宿。但夜已很深,家童鼻息雷鸣,听不到词人的敲门声。于是词人依杖门外,静听那滔滔不绝的江流声。就在这万籁俱寂的瞬间,一种思想的火花突然闪现,他的心灵似乎获得了顿悟,超然物外的逸想联翩而至。于是,写下了这

5、首充满理趣的临江仙。,上片首句“夜饮东坡醒复醉”,一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自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二字,传神地画出了词人醉眼朦胧的情态。,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下面三句,写词人已到寓所、家门口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走笔至此,一个风神潇洒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立的“幽人”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其间浸润的,是一种达观的人生态度,一种超旷的精神世界,一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上片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通过写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谛

6、听江声,衬托出夜静人寂的境界,从而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联翩,从而为下片当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铺垫。,下片即是词人“倚杖听江声”时的哲思。 “长恨”二句,是词人当下对人生的思索和感叹。想平生颠沛飘泊,身不有己之时居多,何时才能不为外物所羁绊,任性逍遥呢?,“夜阑”一句,亦景亦情,既是写深夜无风而平静的江面,也是词人此际宁静超然心境的象征,并从而引发出尾二句的渴望和遐想。 “小舟”二句,写词人面对平静的江面,幻想着能如范蠡一样,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在江湖深处安闲地度过自己的馀生。 体现了作者当时渴望得到精神自由和灵魂解脱的心境。,宋人笔记中传说,苏轼作了

7、上词之后,“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根本未去“江海寄余生”。这则传说,生动地反映了苏轼求超脱而未能的人生遭际。,平行悦读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寒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东坡这首词是借题发挥。他胸中的许多感慨和想法因途中的遇雨而触发,而后便借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想和心情。 即写眼前景,谈心中事;因自然现象,谈人生哲理。于是便有了这首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波澜的词来。,苏轼在定风波这首词中,借对自然风雨的

8、应对态度来表达他对人生风雨和政治风雨的处置心态他准备要以不避坎坷,任其自然的态度来对待眼前和将来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风雨。,:,思考与练习 1. 分析词中有“趣”的笔墨。 如“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句,颇可见出作者的幽默与安适。 2. 你能举出苏轼作于此时的其他作品吗?这些作品中是否也有富于理趣的笔墨? 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等,赋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富于理趣的句子也颇多,如定风波中“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等。,一、教学目标,1. 把握辛弃疾纵横挥洒、慷慨激昂的词风。 2. 了解辛弃疾爱国报国的创作基调。 3. 了解辛弃疾与陈

9、亮“鹅湖之会”的概括。,二、教学要点,1. 词中所蕴含的沉郁感情和报国理想。 2. 典故、比拟及双关语的使用。 3. 景物描写的象征意味。 4. 辛词“以文为词”的特点。,(一)生平介绍 播放 子午书简辛弃疾,第一期(11401162)沦陷及起义期 第二期(11621181)南渡初期 第三期(11811203)闲居带湖、瓢泉时期 第四期(12031207)晚年再起,参与北伐时期,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宋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二)稼轩词的特色,1.主观感情的浓烈、主观观念的执着 2.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3.语言技巧的开拓,有非

10、常通俗雅拙的民间语言,也有夹杂许多虚词语助的文言句式;有语气活跃的对话、自问自答乃至呼唱,也有相当严整的对句。 形式松散、语义流动连贯,句子往往写得较长,大量使用散文句式。 广泛地引用经、史、子各种典籍和前人诗词中的语汇、成句和历史典故,融化或镶嵌在自己的词里。,4.稼轩词的缺点,有时过分散文化 议论太多 掉书袋,贺新郎 (把酒长亭说),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残雪。要破帽、多添华发。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 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

11、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上阕开头回叙在驿亭饮酒话别的场面。显然,当时双方都说了许多相互推许的话。作者在这里只举了自己对陈亮的称赞,说陈亮的才能和文采既像陶潜,又象诸葛亮。因为陈亮长期住在家乡,没有作官,故以陶渊明、诸葛亮作比。,这三句骤看起来像横空飞来,与上文毫不相干;细思便能理解:此乃词人挪开话题,把主题转到写个人和国家的命运。鹊踏松梢,雪落破帽(自东晋孟嘉龙山落帽传为美谈后,文人往往喜以破帽自诩),引发了对满头白发的联想。,这几句表面写冬天的景色:水瘠山枯,四野凄凉;仅凭几枝稀疏的梅花妆点风光。暗里写南宋朝廷苟且偷安,不肯锐意恢复中原,因此只能落水剩山残。“疏梅”,暗指力主抗金的志士。

12、但他们犹如掠过长空的两三只雁儿,不成阵队,力量过于单薄,只能使人感到“萧瑟”。词中语意双关,景中藏情,以比兴见意,抒发出无穷感慨,蕴涵着深远的忧国情意。,佳人重约还轻别,佳人,指陈亮作者既推许他“重约”来晤,又微怨他急于告归(“轻别”)。这是全词主题,但点到即止。接下去便竭力地铺陈和渲染。,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清江,泛指今江西信江上游;时因天寒,水深冰合,行人已无法渡江。,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群来愁绝?,雪深泥滑,道路艰阻,车轮象长了角似地转动不了。 “此地行人”,即词人自谓。“销骨”极言离愁的销魂蚀骨。 以“问谁使”的设问句式,含而不露地道出友人陈亮(兼指自己)的极度愁怨。,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前两句用资治通鉴载罗绍威的故事。罗绍威联合朱温击败田承嗣后,为供应朱温的需求,把积蓄都花光了。他后悔说:“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 后两句用太平广记所记独孤生的故事。唐代独孤生善吹笛,“声发入云,及入破,笛遂败裂”。又承接小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