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结构思路 3大题型_第1页
散文结构思路 3大题型_第2页
散文结构思路 3大题型_第3页
散文结构思路 3大题型_第4页
散文结构思路 3大题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结构思路 3大题型,2018高考复习之散文阅读,1.对应考点 对应考试说明中“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2.考试频率 在高考散文阅读中出现频率较高。 3.考查能力 着重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题型一、行文思路分析题,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一)常见设问方式,1、间接式提问 (2015湖南高考)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2013广东高考)“我”在过岭的三个阶段都有着丰富的心理感受,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2012安徽高考)文章前一部分回忆往事,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段往事中“我”的感情发展脉络。 2、直接式提问 (20

2、12重庆高考)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2012大纲卷)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3、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本文主要写了几幅画面?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直接式提问) (2)文章的情感线索是怎样的?请分条列出文章情感发展变化的情况。(间接式提问),1划分层次法弄清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先根据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总结出段意,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同一个意思,划分出层次。适合解答直接式问法的行文思路题。 2寻找线索法弄清线索归属类型,思路一目了然 散文常见线索类型:以具体事物为线索;以人物为线

3、索;以中心事件为线索;以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以时间推移为线索;以空间变化为线索;以作者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二)行文思路分析方法,3分析材料关系法,弄清了材料之间的关系,也就弄清了行文思路。,文章围绕(线索),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整体结构上。,(三)行文思路题的答题模板,例一 (2015湖南高考)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内容略,见三维设计P213) 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解题指导 本题以人物心理变化的形式考查文本的行文思路。 解答此题,首先要通读全文,然后找出本文的线索。 本文既有事物线索又有情感线索,事物线索就是“盌”,情感线索就是

4、“我的心理变化”。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根据这一特点能够分析出“我”在每件事情中的心理状态:刚离开睡狮庵,是终于回家了的兴奋;发现忘带盌,固执而任性地要拿回盌,不因即将开船和众人等待而妥协;等盌时,因耽误众人时间和劳烦船夫而心生懊悔;再次拿到盌时,对船夫心怀感激,并对自己的行为有了自省;盌飞掉时,则是对盌的惋惜、对母亲和船夫的自责;而母亲一番劝告,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 最后分条作答。 参考答案 兴奋地回家,登船时发觉忘带心爱的盌,固执而任性的“我”执意要取回,不肯妥协。 等盌时,心生懊悔,得盌后,心怀感激,“我”有了自省。 失盌后,“我”觉得难以面对母亲与船夫,既惋惜又自责;母亲的劝

5、慰与教诲,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高考常就散文线索自身方面设题,考查的重点往往是线索的作用。,题型二、线索作用分析题,(一)常见设问方式,1、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2015江苏高考) 2、联系全文,简要分析“杜鹃啼”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2012湖北高考) 3、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文章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2)指出文章的线索并简要分析其作用。,(二)线索作用题解题方法,第一步:找出线索 1熟知线索类型 线索的常见类型:事物、人物、中心事件、情感变化、时间变化、空间变化、作者见闻等 2“四看”定线索 (1)看标题确定线索,因为有些标题就揭示了线索

6、; (2)看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确定线索,这些词语很可能就是“时间线索”或“空间线索”; (3)看“物”确定线索,一“物”在文中反复出现,很可能是线索; (4)看文中的议论、抒情句子确定线索,因为蕴藏其中的“情”往往就是散文的线索。,第二步:指出线索作用 1结构方面的作用 (1)组织材料,贯穿全文; (2)使结构清晰,情节集中; (3)使行文富于变化。 (4)象征、呼应)(物象线索) 2内容方面的作用 (1)表达某种情感或思想; (2)揭示主题; (3)呈现某种情景或状态。 3情感方面的作用 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一般为情感线索)。,(二)线索作用题解题方法,例二 (2015江苏高考)阅读

7、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比邻而居 王安忆 (内容略,见三维设计P214) 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解题指导 首先要找出线索。 本文主要写了闻到的比邻而居的各家的气味及由此而引发的思考,“气味”通篇出现,所以“气味”为本文的线索。 其次要指出线索的作用。 (结构作用)围绕线索,将全文内容串联起来, (内容作用)描写了比邻而居的各家或实打实、或浮华等不同的生活状态、生活风格,表现了作者对各种生活状态的理解和包容的思想。 参考答案 (1)线索:气味。 (2)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结构作用);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

8、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内容作用)。,题型三、句段作用分析题,这种题型,看似考查局部,实则是以句段为切入点,考查对全文结构思路的把握。 因此,在把握住所给句段的要点后,就看它与全文在内容、主题、情感和构思方面的内在联系,如结构间的总分、铺垫、并列、对比、反衬关系。 只有把这个联系找出来,才能答好答全这类题。,(一) 常见设问方式,1.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016天津高考) 2.文章第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2015湖北高考) 3.文章末段写西红柿为什么说“味道格外甜美”和“迄今吃过的味道最美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

9、法。(2015重庆高考) 4.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目的、用意、妙处等)? (2)说说画线处的句子在文中的好处。 (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句)? (4)某段(句)删去行不行?为什么?,句段作用归纳 (一)开头句段作用,(二)中间句段作用 1中间句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只有在结构上的作用: 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前后呼应作用; 照应开头的作用; 呼应结尾的作用; 转换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点; 引领或引起下文的作用。(近几年高考题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属此类) 2中间句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或论述的与情感有关的事情,那么,它的作用一

10、般是: 内容上 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 照应前文; 结构上也是承上启下。,(三)结尾句段作用 1首尾呼应(照应),结构严谨; 揭示并深化主旨或总结全文; 点明题旨,深化中心。 2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3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四)与句段作用相近的题型。 文中引述性、插入性材料的作用题,其答法分五点: 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风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某一事件: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 史实: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具有例证的作用。 诗句:增强文章

11、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丰富文章内容;引起读者兴趣;含蓄地引出(表明)观点。 名言:表明观点,具有论证观点、阐明事理的作用,增强文章说服力,丰富文章内容。,例三 (2016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在母语的屋檐下 彭程(内容略,见三维设计P216) 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解题指导 本题考查分析句段的作用。 此类题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 作者回忆童年迷路的经历在第11段,属于“中间句段作用”(内容上)。 从第13段来看,作者将迷路又找到路的过程比喻为游子回归母语环境的感受,强调的是一种“返归家园”的安全感。“望见了村头一户人家的屋檐”在结构上照应

12、了题目,引出下文的议论。 参考答案 内容上,用孩子迷路比喻游子离开母语,强调母语给人带来的庇护感和安全感。 结构上,呼应题目“屋檐”,引出下面的议论。,达标练习,一、题型对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专题专项检测P263) 烛台:古老的守夜者 李汉荣 1(句段作用分析题)试分析文章结尾第两段的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段是结尾段,结构上可用与作用相关的术语,如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开头、首尾呼应等作答;内容上写了母亲和中国文化;注意省略号的作用,表示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留下想象空间;这两段,独句成段,具有强调的意味。 参考答案: 收束全文,照应前文内容,结构浑然一

13、体; 两个独句段,强调烛台是母亲的写照,也承载着古中国的记忆; 省略号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余韵悠长。,一、题型对点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专题专项检测P263) 烛台:古老的守夜者 李汉荣 2(线索作用分析题)你认为作者写“烛台”这一物象有什么用意? 解析: “烛台”在全文起线索的作用,“烛台”本身是“夜的守护者”,是牺牲自我、照亮他人、传递温暖的奉献者形象;母亲和先辈们都在“烛台”下、烛光中劳作、奉献,它是母亲、先辈们的集体记忆,传递“爱”的伟大;“烛台”又是古代知识分子的守护者,美妙的诗句、伟大的历史是在烛光中、烛台下产生的,还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 最后还要观照主题或作者的

14、情感。 参考答案: 借烛台的守夜者形象,赞美奉献自我、传递暖意、守候光明的品质; 借烛台这一母亲的象征,讴歌相伴长夜、辛勤劳作的母亲形象; 借烛台抒发对其所承载的逝去历史的眷恋和对古典文化的喜爱之情,并表达了守望传统和古典之美的愿望。(意思对即可),二、高考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专题专项检测P263) 生死之间 雷抒雁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以第一人称作为全文的基本叙述视角,偶尔插入第二人称、第三人称,三种人称各尽其妙,形成了相互辉映之效。 B本文以抒情为主,综合运用描写、记叙等多种表达方式,细腻地刻画了作者失去母亲后备受煎熬、悲伤无法

15、排遣的内心世界。 C妻子和儿子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并且劝慰“我”,可见他们对“母亲”的情感不深厚,无法切身感受为人子者的丧亲之痛。 D本文在生存与死亡、疼痛与忘却、焦虑与平静的两极振荡之中,抒发了作者对亲情、死亡等命题深刻而又独特的探讨和领悟。,纯属臆测,无中生有。,C,二、高考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专题专项检测P263) 生死之间 雷抒雁 4(行文思路分析题)请根据原文内容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解析: 此类试题解题的关键在于清晰地梳理文章各段落之间的关系,划分文章层次。可将本文划分为三个层次:段,母亲已经逝去,作者却不能忘怀;段,追忆怀念母亲;段,找到疗救方法。 参考答案

16、: 先写人会逝去,但记忆不会消失,引出母亲的去世在作者心中留下难以愈合的伤口; 通过追忆母亲病逝,进一步抒发丧母之痛; 提出以理性化解丧亲之痛的方法。,二、高考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5题。 (专题专项检测P263) 生死之间 雷抒雁 5有人认为文章最后一段“宗教故事”可以删去,也有人认为必不可少,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结尾句段作用探究题) 解析: 题目问的是最后一段是否可以删去,那么就要考虑“能删去的原因”“不能删去的原因”。最后一段一般有收束全文、升华主旨等作用,那么考虑能否删去就要考虑两个问题:删去结构上是否完整;删去内容上是否影响表达,即是否妨碍表达主旨。最后一段讲述了一个宗教故事,表达的是“每个人都曾失去过亲人”的意思;倒数第二段表明理性是医治丧亲之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