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西医汇通学派的认识和评价_第1页
对中西医汇通学派的认识和评价_第2页
对中西医汇通学派的认识和评价_第3页
对中西医汇通学派的认识和评价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卷 第?期 ?年 国学术争鸣困 安微中 医 学院 学 报 ? ? ? ? ? ? ? ? ? ? ? ? ? ? ? ? ? ? 甘中西医汇通学派的认识和评价 各家学说教研室夏名霞 内容提要 ? 本文分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产生 的社会 背 景 、 发展阶段 、 某些代表 医家 、 历史作用及局眼性 , 认为中西医汇通学派 , 为保护 、 发展祖国医学有一定 贡 献 ? 为中医 、 西医 、 , 巾西医结合 三支力量 长 期共存的冲西医关 系格局 莫定了历史基 拙 ? 对未来医学的发展也 有促进 、 影响作用 , 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 有较重要的地 位 。 但由 于限于当时历史条件 , 他们没有

2、对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 、 中医和西 医作出 理性分析 , , ? 巨通” 方法简单 , 有急于求成心理 , 没有取得突破性成就 , 对此不能 离开历史去苛求他们 。 关键词 ? 中西医汇通学派中医各家学说 高等医药学校教材 中医 各 家学说 ?中医专业用?第五版在第四版的基础上 , 删去了 医经 、 经方及 汇通学派 , 增加了温补 学派 , 从河 间学派 中分 出攻邪 学 派与月 溪 学 派 。 从总体上看 , 把重点放到 了 金元 两宋及 明清时代 , 构 架了中医临床以 伤寒论 为 宗 , 金元四大家为转枢 , 以明清温补和温病 为拓展的新 格局 , 显然比四版教材有了较大 提高 。 但

3、是 , 在对待中国近代医学史上长期 纠 结的汇通学派态度上 , 还有值得进一步讨 论的地方 。 再者 , 中医学术界中一些站在维护 中医传统系统应当完整的立场上 , 对中西 医 汇通学派的思 想及 其方 法 也持有不同程度的 某些 看 法 ? 这样的认识 , 很容易把中医学术 发展 限制在原有框架体系之内 , 不能有所发 展 。 为了对中西医汇通 一 学派作出较正确的认 识和 一评价 , 本文提出一些粗浅看油 , 以向中 医学术界求教 。 一 、 中西医 汇通学派产生的社会背景 医 学不是完全 意义 上的自然科学 , 而是 介于和涉 及自然科学 与社会科学之 间的疾病 防治技术及 其根应的观

4、念形态综合体 , 是人 类文化的重要构成要素和部分 。 因此 , 必须 对产生中西医汇通 学派的历史背景 和社会条 件有一个正确认识 , 才有助于 评估这个学派 的 历史地位 ? 当晚清西学输入 , 伴随着 中 国 近代佬 , 必然 同时 引进 了 西方医 学 , 造成了 复杂的中西 医关系格局 。 在这之前我国 与外 国?当然 不 是现代国家的概 念?的医学交流 活动 渊远流 长 ? 最早公 元前? ? 年秦 始皇派 徐市率百工 、 医生入海求仙 , 实际上是我国 医 学传至日本的开始, 西汉张赛出使西域 , 打通了我国通向西亚进行商业 、 文化 、 医药 交 流的道路? 后来海上 交通发达

5、 , 商业贸易 和医药交流更多 。 我国的中医中药正是在吸 收印度 、 阿拉伯等医药文化的养料中不断丰 富和发展起来的 。 这种历 史上的大量交往和 交 流是平等的 、 双 向的和正常的 , 与清末引 进 西学的情况有很大不同 ? 清末引进西学大致可分两个阶段 。 第一 阶段从京师同文馆成立? ? ?年 ?到中日甲 午战争爆发? ?年? 。 清朝在北京建了京师 同文馆 , 李鸿章在上海设 上海同文馆 、 江南 制造 局 , 还 出现了 “ 格致书院 ” 、 “ 益智书 会 ” 、 “ 广学会”等民间团体 。 这一时期 , 西 方的培根和 达尔文的思 想已被引进 。 译书 、 讲学 、 派留学生

6、是主要形式 。 这是中国的少 数官僚和知识分子对西方挑 战的一种适应性 反应 , 对 、社会的影 响面 还很小 , 基本上比较 平缓 、 稳定地 向前发展 。 第二阶段从甲午战 争? ? !年?至辛亥革命? ? ?年? 。 甲午 战争的失败在清末西 学输入发展 过程中是一 个转折点 , “ 风发云 举 ” 的西方文化迅速地 涌进中国 , 使得中国连续两千多年的传统文 化内容和 形式受 到 很大的冲击 。 这个阶段的 特点 ? 一是 带有强 烈的政治 色彩 , 社会科学 和哲学的引进压倒 了西方应 用科学技术的引 进 ? 二是主渠道是日本 , 中国吸收西方 文化 是从日本化了的西方文化为 中介

7、, 不是直接 的 , 而是间接的 ? 三是留学生和教育体制的 建立 , 使得西方 文化渗透 到 国民普通教育之 中 ? 四 是处于 引进 和刚刚开始消化 阶段 , 对 中 国传统 文化和西方 文化都缺 少理性思维 , 更不可能有科学的比较 , 感情色彩比较重 , 有一种急于求成的吞理 ? 中西医 汇通学派就 是在这样的历史环境条件下登上舞台的 。 二 、 中西医汇通的发展阶段及某些代表 医家 中西国汇通受到前述的社会 、 文化条件 之影响 , 大约可划分为早 期 、 中 期 、 晚期三个 阶段 ? 早 期 ? 从清末洋务运动到中日甲午战 争 。 随着清末门户开放 , 西方医学通 过合信 等人的

8、译书等对中国的传入 和传播 , 这一时 期主要是以扩大和 改变中医传统概念的方式 引进 西方医学思想 。 中期 ? 从甲午战争至辛 亥革命 ? 二方面以日本为中介继续大量快速 引进 西方 医 学思想 , 如丁福保 ? 另一方面 , 一部分思 想敏感的中医主动地 吸收西方医学 思想丰富自己 , 如唐宗海 、 张锡纯等 , 张 锡 纯的 “ 衷中参西 ” 是较主要的汇通思想 ? 后 期 ? 从辛亥革命到 全 国解放前 。 此 间经 历了 中西 医论争 , 出现了挥铁樵 , 施今墨等改进 中医学和中西 医结合的萌芽思想 , 他们的思 想已超过 了 “衷 中参西” 的境界 , 而是倾向 于以西医的思

9、想方 法来研究加工 中 医 。 中西医 汇通学派医家 , 除了 中医各象 学说 教材所介绍的外 , 这里有必要对下述 三个医家作一分析介绍 , 他们在中西医 汇通 的发展阶段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 丁福保? ?、? ? ?年? , 江苏无锡人 ? 先后译日文医书? ?种?加 自撰 医书 计? ?余 种?收入 了氏医学丛书 ? 丁 氏? ? ?年应 张之洞 之聘 , 入京师大学堂 译学馆任算学及 生 理学教习 , ? ?年任中国 医学会副会长 , 在 医学报 多次撰文介绍解剖 生理知识 ? 明治维新后 , 丁氏去日本考察医 学 , 主张改 进中国 医学 , 假道日本较欧美便捷 。 ? ? 年

10、 在上 海成立中西 医学研究会 , 并创办 中西 医学报 , 致力于中西汇通 。 他虽不是一位 临床家 , 但 却是一位贯通中西医的学者 , 他 基本上 没有参加后来的中西 医论争 。 他的思 想 特点是一脚门里一脚门外 , 充满矛盾与混 乱 , 这是他所处那个时代 的特点 。 当时他已 认识到 中西 医之 间的矛盾不仅仅 是学术上的 麻烦 , 因而主 张中西医必 须 团结 , 受 到中西 医双方的尊重 ? 张锡纯? ? 、? ? ?年? , 河北盐山人 , 其汇通思想是 “衷中 参西 ” 。 主张 “ 中体西 用” , 即以中医为主体 , 取西医之长为用 , 以补中医之 短 ? 他认识到 “

11、 欲求医学登峰造 极 , 诚非沟通中西医不可” ? 他 师 古不泥 古 , 参西不背中 , 直 接吸收 西方解剖生 理知 识 , 以中医传统理论为 骨 架 , 构筑新的医 学 体系 。 如脑为元神 , 心为识神 ? 心力衰竭 与 肾不 纳气相 通 , 脑充血即为古之薄厥 ? 肺为 五脏六 腑之 终始 与 西医生理学上 小循环相 当 等等 ? 就思 想方 法来说仍然是以总体直 观 为主 , 他在那个时代还不 了解西 医认识疾病 与中医有较大的区别 , 因而把两个系统接在 一起的时候便会产生一种简单的附会 。 他在 方药上有很多创 新 , 是中西药物可以合用的 早期代表 ? 施今墨? ? ? ?

12、? ?年? , 浙江萧山人 。 少年时期学医 于安阳名中医李可亭 , 继之入 京师政治学堂 , 后行医专长脾胃病及妇称 他认为中医累积千余年之绎验 。 必须与西洋 医学相 结合始能究 明其理 ? 中医改 进方法如 果不借用西学之生理病理以互 相佐证 , 实无 别途 。 他 重视临床经验 , 是著名临床学家 ? 他 还进行了中药剂型 改革的研究 , 早在本世 纪? 。年代将自己处方制成中药制 剂 , 用现代 医学病名命之 , 如 “气 管炎丸 ” 、 “高 血压 速降丸 ” 、 “ 感冒丹 ”、 “强 心 卿 , 笔 同 时 , 还在? ? 年创办了华北 国医 学院 , 设中西医 两套课程 ,

13、以中医课为 主 , 兼学 西阵 。 他的 医事活动经历 了中西 医论争时 期 , 他是在反 对消灭中医 和反对 抱残守缺 两方面的勇士 , 他的汇通思想可以说就 是 中 西医结合的早期 思 想 。 以上 是从 中医汇通西医的医家 , 其实从 西医汇通中 医者 也不 少 。 如北洋医学堂 出身 的西 医张蕴忠 撰 文公开主 一 张中西 医学融化 , 同时代赵橘黄对本草学的研究 , 陈亮恢对麻 黄素的研究 , 李涛对中国 。医 学 史的 研究等 等 , 都对中西 医汇通有很大的推 进 。 至于从 西 医 汇通中医的能不能称为中西 一 医 汇通学 派 , 或者是否形成了 学派 , 尚有待研讨 ? 三

14、 、 中西医汇通学派的历史作用 和局限性 ? ? 中 西医 汇通 学派为保 护和发展中国医 药学作出了贡献 。 西学东渐以后 , 对中国传统文化 ?的全面 批 判 , 也 把中医当作封建夹批判 , 妄图消灭 中医 , 造 成了中医从 未遭受过的危机 。 在这 种情 况下 , 中西医 汇通学派企图通过 “汇 通”的途径 , 批判和抵制对中医的种 种 攻 击 , 为保护发展中国医药学作出了一定的历 史 贡献 。 试想如果 没有 中西医 汇通学派为此 所作出的努力 , 中医之命运很可能会象很多 民族传统医学一样衰亡下去 。 这说明中西医 汇通学派的思 想和实践 , 是那个时代的历史 不可逾 越的一个

15、阶段 , 较之民 族虚无主义和 固步自封的保 守 思想 显然 是进步的 。 民族 虚 无主义和 固步自封的思 想 , 都是在处理中西 医关系方面扭曲了的心态反映 , 他们的 “ 全 盘西化 ” 和 “全盘复古” 的思想主张在中国 都是货于不通的 。 ? ? 中西 医汇通学派为中医 、 西医 、 中西 医 结合的格局奠定了 历史基础 。 解放后 至 文革前 , 是中医发展和中西医 结合的新时期 ? 中医的医疗 、 教学 、 科研系 统都在党的中医政策下建立起来 ? 中西医 结 合无论在临床还是在基础理 论方面都做了大 量的工作 , 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呆 ? 同时 西医 , 因有了快速的普及与发展

16、 , 中 西医之 间的论 争采取了缓和 、 隐约的形式 。 文革以后 , 是中 医和西医进行理性比较和反思的新时 期 , 这 一时期还 刚 刚开始 。 就 中医来说 , 一方面采 取 了独立发展的模式 , 同时又大量引进新的思 想 , 已认识到 , 中西医 ,结合 已不 是 唯一的模 式 , 因为中医的价值在于 自身 , 而不在于是 否符合另外一种文化 、参照标 准 。 党的十一 届 三中全会后 , 明确了中医 、 西医 、 中西医结 合三支力量 长期并存的方针 , 并且用宪 法的 形式明确了发展中医中药是我国卫生事业的 重要政策 。 试想如果 没有中西医汇通 学 派所 奠定的历史基 础 ,

17、以及在处理中西医关系上 的历 史 经验 和教训 , 也 ,就 很难确立目前 中 医 ,、 西医 、 中西医结合长期共存的格局 。 ? ? 中西 医 汇通学派勇于 接受新知 、 勇于 开拓的精神 , 对 未来医学发展 仍有一定的影 响 。 中西医 汇通学派尽管没有取得什么突破 性成就 , 但是他们勇于接受新知 、 勇于开拓 的精 神 , 对医 学的发展是有促进和影响的 。 可以预测中医之发展 , 不但会与现代医学互 相渗透 、 互相 促进 , 而且也会与现代科学技 术相 结合 ? 随着时 代的发展 , 传统医学和现 代医 学之 间的鸿沟 必然 逐步缩小 。 事实上 , 目前现代医学的医生对于 许

18、多传统医疗手段 表现了 强 烈的兴趣 ? 同 时 越来越多的传统医 学的医生开始接受使用某 些现代医学和现代 科学的技术 。 从 今后医 学科学的 发展来看 , 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 新的边缘学科的 ?下转第? ?页? , ?毒 石 , 陈 典型病例 例 ? ? 陈某 , 男 , ? ?岁 , 千部 , ? ?郎牟 ? 月? ?日初诊 。 主诉扩项臂腰腿 疼 痛近幼 年 , 曾作牵引推拿及抗炎 、 抗风湿等多种治 疗 , 效果不佳 ? 平时颈项及臂 、 艘 、 腿始终 育拘急不适之 感 , 严重 时则 疼痛麻木难忍 , 功能障碍 , 平时易感冒 , 家中兄 、 弟 、 子 、 侄均有类似

19、病史 。 刻诊 , 颈项强痛 , 头 昏微眩 , 右臂疼痛麻木至手二右手五指不能屈曲 , 腰 伴右腿疼痛难行 , 朝 重暮轻 , 口苦 , 不 思多 饮水 , 身汗 , 纳差 , 夜臣卜不宁 , 转侧难安 , 大便软 , 小便略黄 ? 脉沉弦紧 , 苔薄白一抗 “?” ? ? 单位一 痹证久羁 , 六因并存 , 拟 六全汤加味 ? 黄茂 、 丹参 、 太子参 、 获等 、 怀 牛藤 、 桑寄生粉 、 防己各? ? ? , 桂枝? ? ? , 制川 乌 、 生石膏各? ? ? , 炙甘草? ? ? , 醋延胡索? ? ? ? 剂 ? ? 月? ?日二诊 ? 头晕 , 项强痛已解 , 右侧肩臂腰腿

20、痛转 移左侧 , 眠食转佳 , 夜间 仍口苦 , 脉滑左略细 , 病有转机 , 原方 增制 ? ?乌为? ? ? , 生石膏增至? ? ? , 加防风 ? ? 服?剂后 , 诸症继有减轻 。 上方又增生石 膏至盛? ? , 加 金毛 狗脊 、 威灵仙各 ?馆 , 守 方服至?月? ? 日 , 全身诸症均除 ? 抗 “ ? ” 复查小于 ? ? 单位 , 继续服?剂 ? ?周 后复 查抗 “ ? ” 仍在? ?单位以下 ? 乃 以原方? 荆 ,、合并研末 蜜丸 , 每日?次 , 每次? , 以 资巩固 , 随访至今未复发 。 例? ? 韩某 , 男 , ? ?岁 。 退 休 人员 。 ? ? 年

21、?月? ? 日初诊 , 主诉 ? ? 立? ? 年防汛受 湿寒之 后 , 即周身关节轻微疼痛 , ?邪?年冬 初感寒热身疼 , 以后寒热虽罢 , 继发脊与四 肢俱疼 , 气侯变化受累 , 两手 、 足? ? 关节对 称性变形 、 肿痛 , 得温则减 , 延绵至今 , 时 轻时重 ? 近日疼痛加剧 , 手难持物 , 步履艰 难 ? 纳减 , 多梦 , 二便调 , 脉 弦 , 苔白略 厚 , 舌质略暗 。 抗 “?” ? ? ?单位? 类风湿 因子 阳性 , 血沉? ? ? ? 诊断 ? 痹证 , 湿 寒疲热夹虚 。 拟六全汤加味 , 黄茂 、 太子 参 、 获等 、 怀牛膝 、 威灵仙 、 桑寄生 、 粉防 己各? ? , 桂枝? ? , 制川乌 ? ? , 生石 膏 ? , 炙甘草注? , 醋延 胡索 、 续断各?宛 。 ? 剂 。 久煎 , 每日 ?剂 。 ?月打日复诊 , 疼痛 缓解 , 效果良好 。 因居乡下 , 即以原方为 主 , 随症略有 增损 ? 服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