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设计与分析 7 (均匀设计 )2013_第1页
试验设计与分析 7 (均匀设计 )2013_第2页
试验设计与分析 7 (均匀设计 )2013_第3页
试验设计与分析 7 (均匀设计 )2013_第4页
试验设计与分析 7 (均匀设计 )201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第七章 均匀试验设计,1978年原7机部某军工项目531试验,普通试验需2800多万次,正交试验需961次,试验条件要求必须小于50次。 针对此问题,数理统计专家高开泰、数论专家王元潜心研究,创立了全新的试验设计方法均匀试验设计法,仅做31次试验解决上述问题。,一 均匀试验设计背景,2,“均匀试验设计的理论、方法及其应用”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研究院王元、高开泰) 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34项之一) 首次创立了均匀设计理论与方法,开均匀试验设计之先河,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形成了中国人创立的学派,并获国际认可。, 均匀性: 保证试验因素的每个水平在试验因素空间中都出现,且仅出现一次。

2、均匀设计: 只考虑试验点在试验因素空间内均匀分布的一种试验设计方法。 适用场合 (比正交试验)更多因素、水平的试验设计。,3,二 均匀设计表, 代号:Ua(bc) U: 均匀设计表 a :行数(均匀试验次数) b :每列中的不同字码个数(各因素的水平数) c :列数(该表最多能安排的因素数) Ua *(bc)与Ua (bc)相比,前者均匀性更好,优先使用。,U9(96),4,U5(54)表,U6(66)表,5,均匀设计表 U11(1110),6,7,两种试验设计方法的比较: 正交试验设计: 要求 “均衡分散、整齐(综合)可比” 为保证整齐可比,对任何因素,每个因素的水平必须有重复,试验点在试验

3、范围内就不能充分均匀分散,n不能过少。均匀性受到一定限制,试验点的代表性相对不够强。 均匀试验设计: 不考虑整齐可比性,仅完全保证均匀性,使试验点在试验范围内充分均匀分散,大大减少试验点且试验结果仍能反映试验区域主要特征。,均匀设计表 U11(1110),9,均匀设计表的特点(7个):,1)各因素的各水平仅出现1次。(每个因素的每个水平作一次且仅作一次试验试验。见各均匀设计表),10,U6(66)表,eg: 对于32试验 做正交试验: L9 (34) ;n=9;因素的每个水平均重复3次 做均匀试验: ;n=9;因素分成9个水平,每水平做1次,试验点分布更均匀、代表性更强。,11,U9(92),

4、eg: 53试验 做正交试验: L25(56) ;n=25;因素的每个水平均重复5次 做均匀试验: n=25;因素分成25个水平,每水平做1次,试验点分布更均匀、代表性更强。,12,2)均匀性(任两因素的试验画在平面格子点 上,每行每列都有一个试验点,代表性更强。),正交试验点 均匀试验点 52正交试验L25(56)与均匀试验( n=25 相等时)的均匀性比较,例如:U6(66) 第1列(横轴)和第3列(纵轴)各水平组合,3)任两列间的均匀性不一定平等(均匀性有强有弱),6 5 4 3 2 1,U6(66) 第1列(横轴)和第3列(纵轴)各水平组合图例,3,6,2,5,4,1,(1 ,3),(

5、 2 ,6),(3 ,2),(4 ,5),(6 ,4),(5 ,1),( a),3)任两列间的均匀性不一定平等(均匀性有强有弱),6 5 4 3 2 1,3,6,2,5,4,1,U6(66) 第1列(横)和第6列(纵)各水平组合图例,(1,6),(2,5),(3 ,4),(4 ,3),(5 ,2),(6 ,1),16,6 5 4 3 2 1,3,6,2,5,4,1,U6(66) 第1、3列各水平组合 U6(66) 第1、6列各水平组合, (a) 试验点分布均匀,(b)试验点均匀性差。 均匀设计不可随意挑列,应选均匀性较好的列。具体设计时,查均匀设计表对应的使用表,按表选列安排试验。,6 5 4

6、 3 2 1,1,2,3,4,5,6,( a),17,3)任两列间的均匀性不一定平等(均匀性有强有弱),U7(76)的使用表, 利用表U7(76)均匀设计时,若只有2个因素,用1、3 列;有3个因素,用1、2、3列;有4个因素, 用1、2、3、6列,以此类推。 每个均匀均匀设计表都配有使用表。用做设计时的列选择依据。 均匀度偏差愈小,均匀性愈好。,18,4)试验工作量大大减小(因素的水平数多时更明显) eg:64试验: n全因素组合试验=1296 n正交试验=72 n均匀试验=6,5)因素水平及试验次数划分灵活,因素水平增加 时,n仅有小的增加 eg:对 52试验 正交试验:L25(56);

7、均匀试验:若使各因素水平数5, 可方便地安排5n25的均匀试验 对于等水平均匀试验:U表的试验次数=该表的水平数。水平数增加,n随之作等量增加。如水平数由78时, n随之由7 8。但对等水平正交试验:水平数由7 8,试验次数由49 64。,20,52正交试验L25(56)与均匀试验( n正交=25, n均匀=5)的试验次数比较, 正交试验点 均匀试验点,21,6 )水平数为奇数的表与水平数为偶数的表之间具有确定的关系,奇数表划去最后一行水平数构成比原奇数表少1的偶数表,试验次数也减1,使用表不变。 如,将U7(76)划去最后一行 U6(66),使用表不变。,7)不考虑因素间的交互作用,U5(5

8、4)表,U6(66)表,22,U4(44)表,U7(76)表,23,U7(76)表,见下表第7列, 为避免某号试验是各因素的最大水平组合,可对某因素水平作平滑处理,需按原顺序进行平滑。,如:均匀设计表 U11(1110)第11行,24,25,eg :U10(1010)第1列因素水平的平滑“*”处从此处开始为第1水平(中水平)箭头方向水平依次顺序,26,三 均匀试验设计方法,eg:纺织厂用化学原料CMC(羧甲基纤维钠)代替淀粉对纺织品的上浆试验。为了寻找CMC的最佳生产条件,拟进行53因素试验,选定的因素水平如下:,注:正交试验 L25(56),均匀试验方案1 选用合适的均匀试验表安排试验 U5

9、(54) 查U5(54)的使用表安排因素上列 l、2、4列 分别A、B、C,U5(54) 表,U5(54)的使用表,28,U5(53)均匀试验方案1 U5(54) 表,29,n=5,相对于正交试验节省试验量! 均匀试验方案2:为使试验结论更可靠,可用U10(1010) 安排试验;各因素5个水平不变,用拟水平法,按U10(1010) 的使用表(3因素1、5、7列)设计均匀试验方案。,30,U10(103)均匀试验方案2 U10(1010)表,时间间隔:15 min; 浓度间隔1 。(不变,拟水平),由U11(1110) U10(1010)表 ;查 U11(1110) 使用表(3因素分别为1、5、

10、7列), 均匀试验方案3:若想重点考察A 、C因素水平改变对指标的影响,使试验结论更可靠,仍可用U10(1010) 安排试验。,31,U10(103)均匀试验方案 3 U10(1010)表,A 、C 细分为10个水平(间隔7 min ); B仍5个水平且对B用拟水平法 浓度间隔为1 。, 均匀试验方案4:若将A 、B、C因素更为细化(13个水平),可用U13(1312) 表安排试验。,33,U13(133)均匀试验方案 4 U13(1312)表,A 、C 、 B均细分为10个水平(时间间隔5 min 、浓度间隔0.5 。 ),35,13号试验:A6B13C13,13号试验A、B、C的第13个水

11、平(最高水平)相遇。 为避免之,可调整因素的水平次序。 如对A的水平顺序作平滑处理: 120 125 130 135 140 145 150 155 160 165 170 175 180 现A 7 A8 A 9 A10 A11 A12 A13 A 1 A 2 A 3 A4 A5 A 6,原1 2 3 4 5 6 7 8 9 0 11 12 13,36,四 因素水平数不等的均匀设计,例: 3221均匀试验,A、B因素为三水平,C因素为二水平。 分析: 可选的最小正交表L18(2 X 37) ,(为全组合试验)。 不能直接选用等水平均匀设计表U*a(bc)或Ua(bc),37, 混合型U表法(多

12、为2因素表),38, 拟水平法, 选用适宜的等水平均匀设计表。 据该U表的使用表所推荐的列号选定与试验因素数相等的列。 将试验因素安排在选定的各列上,并分别对各列的不同水平进行合并,组成新的水平(拟水平),任一列拟水平数应与安排在该列上的因素水平数相等。,39,例1:3221试验均匀设计步骤(4步), 选U6(66)表,其使用表推荐用第1、2、3列 A、B置第1、2列;C置第3列 将第1,2两列的水平分别合并为三水平: 1、2 1, 3、4 2, 5、6 3, 将第3列水平合并为二水平: 1、2、3、 1, 4、5、6 2, 即得表U6(32 21) 将U6(32 21) 各列上的不同数字用相

13、应列上的因素A、B、C的各水平置换即为该均匀设计方案。,40,U6(32x 21 )拟水平设计,U6(66)表前3列, A与C列,B与C列的二因素所有组合都出现,为全组合试验。 A与B列的二因素中无重复试验,U6(32 21)均衡性很好。,41,例2:5221试验均匀设计, L50(256)做正交设计,n 均衡性差的U设计例子: 选U10*(1010),按其使用表选定1、5、7三列(见下页)。,均匀设计表 U10*(1010)第1、5、7列,42,对第1、5列作水平合并: 1、2 1, , 9、10 5 对第7列做水平合并: 1、2、3、4、5 1, 6、7、8、9、l0 2, 得表U10(5

14、2 x21) 。,43,U10(52 21)均匀试验方案,设计缺陷: A和C 组合中: 出现 (2,2) 2次, (4,1) 2次, 不出现(2,1), (4,2), 均衡性差!,44,均衡性较好的设计方案:, 选用U10(1010)的1、2、5列,用拟水平法便可获U10(5221)表(下页),均衡性较好。,45,U10(52 21) 均匀试验方案,避免方法1 的缺陷 均衡性好!,拟水平设计应充分考虑U表的均衡性,不必受使用表推荐列的限制,46,五 混合(定性、定量)因素的均匀设计,1 虚拟变量 对定性试验因素(水平仅为几个孤立的状态,相互间无联系),如品种、材料种类、仪器型号、性别、地域等。

15、 利用正交设计、区组设计都可合理地安排。 均匀设计的试验数据分析主为回归分析,故首先必须把定性因素定量化(将一个定性因素表示成一个或多个虚拟变量),而后再建立含有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47,如何将定性因素虚拟变量?,【例】: 通过实际种植试验考察3个优良稻种(定性因素为品种)(A1,A2,A3)与产量y之间的关系。试验干扰基本可以控制,每个品种做2次重复(2个地块)。 试验得6个产量y分别为: 897.5,902.5,948,952,996,1004(kg) 用直观法即可判别品种的好坏。,48,回归分析时的定性因素 虚拟变量?,6次试验A的水平列向量:(1 1 2 2 3 3)

16、, 对应状态因素:(A1 A1 A2 A2 A3 A3) 则A因素对应的3个特征变量(虚拟变量): (1 1 0 0 0 0)、 (0 0 1 1 0 0)、 (0 0 0 0 1 1) 记为: Z1 、 Z2 、 Z3,49,3个虚拟变量中仅有2个(自由度)是独立的。本列:取Z1、Z2 虚拟变量 设:,解得: =1000, =-100, =-50, R=0.997 4, F回(2,3)=285.7,回归方程高度显著 回归方程 =1000-100Z1-50Z2, 回归模型:, 矩阵式:,=,+,50,(从上述)虚拟变量量化过程规律: 定性因素为r 个水平时, 试验设计同于定量因素; 分析时,因

17、其不为一个连续变量,此时对应于 r-1 个相对独立的虚拟变量,51,2 定性因素均匀设计,【例2】 3因素混合水平均匀设计: 对31 22三个定性因素进行均匀试验设计 其中A(三水平)、B 、C (二水平),试验设计 从U6(323)中选3列,52, 选择虚拟变量,1) 定性因素A对应3个虚拟变量: Z11、Z12、Z13,选其中2个:Z11、Z12 2 )因素B对应2个虚拟变量: Z21、Z22,选1个:Z21 3) 因素C对应2个虚拟变量: Z31、Z32,选1个:Z31,53, 含4个虚拟变量的回归模型,解得 = 549.5-17Z11-5.5Z12-43Z21+102Z31 F回=35

18、73.6,相关系数 R=1 回归方程高度显著。, 矩阵式,=,+,定性因素最佳状态组合的估计:, 据以上回归方程,记第i个定性因素有p个状态,令 ui=max( , , )-(1), 若ui = 0,则第i因素的最佳状态为K水平; 若ui0,则第i因素的最佳状态为p水平。 本例 =5.5 0 , 则取k=1 本试验最佳状态组合为:(A3 B2 C1 试验中未出现)。 此点的估计值为:,55,3 混合因素均匀设计, 适用场合:多因素试验中既有定性因素又有定量因素,而用正交试验设计n多的情形。 【例】 对同时含2个定量因素X1、X2和2个定性因素A、B的121614131的四因素试验进行均匀设计。,因素水平表, 选混合均匀正交表 U12(12643222),U12(12643222)均匀试验方案,57,、,回归方程模型:,=,+,x1 x2 z31 z32 z33 z41 z42,58,相关系数R0.8735 ,F回1.84 。回归方程不显著,需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