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胃痛腹痛.ppt_第1页
中医内科学·胃痛腹痛.ppt_第2页
中医内科学·胃痛腹痛.ppt_第3页
中医内科学·胃痛腹痛.ppt_第4页
中医内科学·胃痛腹痛.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胃痛、腹痛 主讲: 何婉婉,问题: 1、胃痛和腹痛的部位? 中医“腹痛”与西医“腹痛”的部位是否一致? 2、疼痛的性质? 3、疼痛的病因?病机? 4、胃痛、腹痛可能是西医哪些疾病?,【定义】,胃痛又称胃脘痛,是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注:胃脘部鸠尾至两侧肋骨下缘连线之间的梯形区域,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注:本节主要讨论内科胃痛和腹痛,外科、妇科所致的不包括在内。,回答问题: 1.中医“腹痛”与西医“腹痛”的区别? 2.中医“胃痛”可以是西医哪些疾病? 3.中医“腹痛”可以是西医哪些疾病? 4.如何与外科腹痛、妇科腹痛相鉴别?,病因相同点

2、:外感时邪 饮食所伤 情志失调 脏腑虚弱 不同点:腹痛的病因增加“跌扑手术”,【病因病机】,病机相同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胃痛: 胃气雍滞 不通 和降失司 则痛 中阳不足 不荣 胃阴受损 则痛,腹痛: 气机郁滞 不通 脉络痹阻 则痛 阳气不足 不荣 经脉失养 则痛,病位,胃痛: 病位胃, 与肝脾密切相关。,腹痛: 病位脾、胃、肝、 大肠、小肠 , 与足少阳、足三阴、手足阳明、冲、任、带脉有关。,【诊断】=症状+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胃痛诊断 1.主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 2.伴随症状:常伴嗳气泛酸、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 3.病史:多有反复发作史,发作前多有明显诱因。 4.体格检查:上

3、腹胃脘部压痛或无压痛,无反跳痛, 余腹部无压痛及包块。 5.辅助检查:胃镜、腹透、上消化道钡餐、B超等。,腹痛诊断 1.主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出现疼痛。 2.伴随症状:常伴腹泻、便秘、腹痛等。 3.病史:起病可缓可急,病情发作或加剧常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因素有关; 4.体格检查:腹部切诊按之平软,可有轻度压痛而无反跳痛者; 5.三大常规、血尿淀粉酶、腹部X线、B超、肠镜、CT、MR、以及其他有关检查有助于诊断; 6.排除外科、妇产科腹痛。,鉴别诊断,胃痛须鉴别: 1.与腹痛鉴别 2.与真心痛鉴别 3.与胁痛鉴别,腹痛须鉴别: 1.与胃痛鉴别 2.与其它内科疾病鉴别 3.与外科腹痛鉴别

4、 4.与妇科腹痛鉴别,【辨证论治】,一、辨证要点 相同点:1.辨疼痛性质 2.辨在气在血 不同点:腹痛还要辨部位。,疼痛性质分类相同,虚起病多缓,痛缓,多喜按,脉虚。 实起病多急,痛剧,多拒按,脉实。 寒冷痛,遇寒加重,得温痛减。 热灼痛,痛势急迫,遇热痛甚,得寒痛减。 伤食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呕恶厌食,大便臭如败卵。 气滞多为初病,多见胀痛,时轻时重,痛处不定, 与情志密切相关。 血瘀多为久病,多见刺痛,痛无休止,痛处固定, 拒按,入夜尤甚。,辨腹痛部位,大腹疼痛多为脾胃、大小肠受病。 脐腹疼痛多为小肠病变或虫积。 胁腹、上腹疼痛多为厥阴肝经受病。 小腹疼痛多为膀胱受病。,治则以“通”字立法

5、,如何理解通法?,“通法”并非单纯的通下,而是 在审因论治基础上结合理气通导之法,标本兼治。,【分证论治】,胃痛证型 1.寒邪客胃 2.脾胃湿热 3.饮食伤胃 4.肝气犯胃 5.瘀血停胃 6.胃阴不足 7.脾胃虚寒,腹痛证型 1.寒邪内阻 2.湿热壅滞 3.饮食停滞 4.气机郁滞 5.瘀血阻滞 6.中脏虚寒,1、寒邪客胃/寒邪内阻 症状:胃痛暴作/腹痛急起,疼痛剧烈拘急,得温痛减,遇寒加重,伴恶寒肢冷,口淡不渴,大便溏烂,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紧。,【分证论治】,胃痛 治法:温胃散寒、 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 香苏散,腹痛 治法:温里散寒、 理气止痛 方药:良附丸合 正气天香散,良附丸高良姜、

6、香附; 香苏散香附、紫苏、陈皮、甘草; 正气天香散乌药、干姜、香附、紫苏、陈皮。,2、脾胃湿热/湿热壅滞 症状:胃痛/腹痛痛势急迫,灼痛,胀满拒按,遇热加重,身热汗出,烦渴引饮,大便秘结,小便赤短,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胃痛 治法:清中化湿, 理气和胃 方药:清中汤,腹痛 治法:通腑泄热 方药:大承气汤,清中汤黄连、栀子、草豆蔻、陈皮、法夏、云苓、甘草。 大承气汤大黄、芒硝、川朴、枳实。,3、饮食伤胃/饮食停滞 症状:胃脘/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嗳腐吐酸,或呕吐不消化食物,其味臭秽,或痛而欲泻,大便臭如败卵,厌食,苔厚腻,脉滑。,胃痛 治法:消食导滞, 和胃止痛。 方药:保和丸。,腹痛 治

7、法:消食导滞, 理气止痛。 方药:枳实导滞丸,保和丸神曲、山楂、莱菔子、茯苓、法夏、陈皮、连翘。 枳实导滞丸大黄、黄连、黄芩、枳实、神曲、泽泻、白术、茯苓。,4、肝气犯胃/气机郁滞 症状:胃脘/腹部胀痛连及两胁,得嗳气矢气则舒,遇烦恼则发作或加重,舌苔多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 枳壳、甘草、川芎、陈皮、 香附。,5、瘀血停胃/瘀血阻滞 症状:胃痛/腹痛较剧,或痛如针刺,痛处固定,入夜尤甚,或见吐血黑便,甚则腹部包块经久不愈,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胃痛 治法:化瘀通络, 理气和胃 方药:失笑散合 丹参饮,腹痛 治法:活血化瘀 和络止痛

8、 方药:少腹逐瘀汤,失笑散蒲黄、五灵脂。 丹参饮丹参、檀香 、砂仁 少腹逐瘀汤小茴香、干姜、肉桂、延胡索、没药、当归、 川芎、赤芍、蒲黄、五灵脂。,6、脾胃虚寒/中虚脏寒 症状:胃痛/腹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饥饿劳累时加重,泛吐清水,大便溏薄,手足不温,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无华,舌质淡(胖、嫩),苔薄白,脉虚弱或沉细。,胃痛 治法:温中健脾, 和胃止痛。 方药:黄芪建中汤,腹痛 治法:温中补虚, 缓急止痛。 方药:小建中汤,小建中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饴糖。 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黄芪。,7、胃阴不足(胃痛特有),症状:胃脘隐痛或隐隐灼痛,嘈杂,似饥而不欲饮食,口燥咽干不欲饮

9、,大便干结。 舌体瘦,质嫩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方药:益胃汤合芍药甘草汤 益胃沙参与麦冬,生地玉竹冰糖冲。 (另可加香橼、佛手、素馨花理气),【转归预后】,胃痛 预后一般较好。实证治疗较易,邪去则胃安。虚实夹杂,或正虚邪实者,则治疗难度较大,易反复发作。久病伤及血络,可至呕血便血,有时可危及生命。,腹痛 预后与病因有关,如急症腹痛,只要及时得到正确诊治,则大多预后良好。若属病程长,则治疗比较困难。若腹痛暴急,伴或不伴有便血,并见汗出肢冷,脉微欲绝者为厥脱之象,属危重之候,应积极治疗。,预防与调摄 1、注意节制饮食,勿暴饮暴食,以防损伤脾胃,食积停滞为患; 2、顺应季

10、节气候变化,防止外邪入侵,尤应注意勿使脘腹部受寒; 3、避免忧思恼怒等不良情绪,保持心情舒畅; 4、急性腹痛或慢性患者腹痛发作时应适当休息,勿滥用止痛药,以免掩盖病情。如出现面色苍白、汗出肢冷时应及时诊治,密切观察,谨防变端。,【病例分析】,病例一:患者女性,43岁,教师。因“反复脐周疼痛3年余”于1999年8月23日来诊。患者3年前因饮食不洁出现阵发性腹部疼痛,腹泻水样大便,经治疗后腹泻停止。以后每每因为工作紧张、精神压力大而导致脐周疼痛,痛引少腹,伴有脘腹胀满不舒,嗳气,纳差,大便每日2-3次,质软,便后或矢气后疼痛减轻,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请问:该患者患何病?辨为何证?用何治法、何方药?,答案:,诊断: 腹 痛 分型: 气机郁滞型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病例二 张 ,女,3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