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温暖旱作区玉米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抗旱精播丰产增效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1页
岭南温暖旱作区玉米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抗旱精播丰产增效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2页
岭南温暖旱作区玉米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抗旱精播丰产增效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3页
岭南温暖旱作区玉米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抗旱精播丰产增效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4页
岭南温暖旱作区玉米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抗旱精播丰产增效技术规程-编制说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DBXX/ XXXXXXXXX岭南温暖旱作区玉米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抗旱精播丰产增效技术规程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1、任务来源自2016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承担了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项目岭南温暖旱作区春玉米规模化蓄水保肥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等多个玉米节水丰产增效技术研究项目,通过开展田间小区对比试验和大田对照示范,取得大量数据和第一手生产资料。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自治区市场监管局关于下达2019年第2批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内市监标准字2019300号),由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承担2019年自治区地方标准制定项目中的岭南温暖旱作区玉

2、米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抗旱精播丰产增效技术地方标准的编写工作。为规范岭南温暖旱作区玉米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抗旱精播丰产增效技术,增强该技术对实践的指导,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于2019年11月完成地方标准岭南温暖旱作区玉米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抗旱精播丰产增效技术规程的征求意见稿,并上报。2、起草单位本标准起草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科学院、内蒙古兴安盟农业技术推广站、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扎赉特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3、起草人赵举、冯勇、张玺权、孙峰成、尹春艳、刘虎、陈新宇、李彬、戚迎龙、臧健、张悦忠、狄彩霞、王卫东、云伏雨二、制定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大兴安岭岭南温暖区主要集中在兴安盟,该地区年玉米种植

3、面积56.2万hm2,占全区玉米种植面积的17.5%,年玉米总产363万吨,总产占全区玉米总产的16.1%,玉米单产平均为6464kg/hm2。该区域土质肥沃,水资源相对丰富,坡耕地、岗地和河川地较多,旱作比重70%左右,加之区域经济较为落后,科研、生产水平相对薄弱,玉米单产水平低于自治区平均水平。本技术的依托项目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粮食丰产增效科技创新项目岭南温暖旱作区春玉米规模化蓄水保肥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 项目基于提高岭南旱作区玉米种植的科技含量和水肥利用效率,减少当地农业种植环境污染的角度,集成了岭南温暖旱作区玉米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抗旱精播丰产增效技术体系,为当地农业发展、粮食生产提

4、供技术支撑。国内关于玉米高产栽培方面的技术标准或规程,都根据各地气候特点、品种、耕作方式等,对玉米,包括青贮玉米、籽玉米、甜玉米、高油玉米、糯玉米在内,进行了成果梳理和技术集成,但是目前尚无针对岭南温暖旱作区玉米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抗旱精播丰产增效技术规程,并且已有的成果中,气候特征、品种、耕作方式与岭南温暖旱作区玉米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抗旱精播丰产增效技术规程不尽相同,针对当前形势下,玉米生产技术由以高产为目标向高产高效转变、精耕细作向精简栽培转变、小农生产向规模化转变、手工操作向机械化生产转变的要求,亟待起草编制岭南温暖旱作区玉米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抗旱精播丰产增效技术规程。提出的岭南温暖旱作区玉米秸

5、秆还田浅埋滴灌抗旱精播丰产增效技术规程,确定了秸秆还田、浅埋滴灌、作物品种选择、种子处理、田间管理以及各关键环节机械选型与操作等环节的标准化参数,将有利于该区域作物布局优化、土壤养分平衡和农田基础地力提升,同时可减少面源污染,为该区域农田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和保障。三、主要起草过程1、2016年-2018年,由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牵头,兴安盟农业技术推广站、水利部牧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内蒙古农业大学、兴安盟农牧科学院、扎赉特旗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等单位参加,开展了岭南温暖旱作区玉米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抗旱精播丰产增效技术体系研究,并在兴安盟以及通辽等多地进行示范检验,效果显著。2、2019年2月起,

6、研究人员对相关成果进行汇总、分析,5月完形成岭南温暖旱作区玉米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抗旱精播丰产增效技术规程草案。3、2019年2月,根据任务要求制订工作计划,填写并上交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岭南温暖旱作区玉米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抗旱精播丰产增效技术规程项目建议书。3、2019年3月,由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组织,对本规程草案进行了初次征求意见,并组织部分专家对本规程进行了讨论,并且对草案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形成工作组讨论稿。4、2019年10月10日,岭南温暖旱作区玉米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抗旱精播丰产增效技术规程获得内蒙古自治区市场监管局立项(内市监标准字2019300号)。5、2019年12月,规程编写组在整合

7、当年最新试验研究成果后,形成岭南温暖旱作区玉米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抗旱精播丰产增效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并报上级主管单位。四、制定标准的原则和依据 目前国内已经颁布的相关标准包括:GB1353-2018 玉米;GB/T 37088-2018 玉米一次性施肥技术指南;GB/T 34379-2017 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范;NY/T 849-2004 玉米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 1409-2007 旱地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DB21/T 2967-2018 辽西沿海中低产田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DB6169/T 121-2018 旱地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DB6169/T 122-2

8、018 玉米机械化高效栽培技术规程;DB22T 2543-2016 玉米秸秆全量原位还田技术规程;DB61/T 1002-2015 玉米青贮饲料质量等级;DB22/T 950-2014 绿色食品 玉米生产技术规程;DB3701T188-2014绿色食品 糯玉米种植技术规程;DB21/T 2338-2014 鲜食糯玉米生产技术规程;DB13T 1053-2009 河北省山前节水小麦高产平原玉米技术规程;DB13T 924.2-2008 河北省丰产栽培技术节水规程小麦玉米部分;DB21/T 2337-2014 玉米深松技术规程。本标准依据 GB.T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服从于玉米(GB

9、1353-2018);玉米一次性施肥技术指南(GB/T 37088-2018)玉米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规范(GB/T 34379-2017)、旱地玉米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规范(NY/T 1409-2007)、玉米机械化深松施肥播种作业技术规范(NYT 2851-2015)、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 393-2013)、饲草青贮技术规程(NY/T 2696-2015)等规范等国家和行业标准,并参照编制。五、主要条款的说明本规程共包括八个章节。第一章规定了本规程的适用范围;第二章说明了本规程采用的规范性引用文件;第三章对本规程采用的关键术语进行了解释;第四章对岭南温暖旱作区玉米秸秆还田浅埋滴灌

10、抗旱精播丰产增效技术的播前准备进行了说明;第五章解释了岭南温暖旱作区玉米的播种过程;第六章对肥料管理进行了说明;第七章对田间管理进行了说明;第八章对说明了岭南温暖旱作区玉米的收储与利用。课题组的团队成员从“十五”以来,依托“十五”自治区科技攻关项目、“十一五”自治区创新引导奖励资金项目、“十二五”自治区创新引导奖励资金项目、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项目等,深入系统地开展了玉米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通过项目实施,筛选出优质高产耐密型品种、集成示范了大小垄栽培技术、膜下滴灌、全膜覆盖抗旱节水技术、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机械化深松技术、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技术。针对南温暖丘陵区坡下地(川地)、旱作慢岗坡

11、耕地存在秋冬风蚀,水土流失,春季干旱等问题。重点开展了秸秆还田,秋深翻与浅埋滴灌节水水保墒措施技术研究。(1) 玉米生理指标分析通过在科右前旗巴日嘎斯台乡良种场村的玉米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抗旱精播技术体系集成模式试验地块,与周边农户常规种植进行对照,试验表明,通过该模式,其玉米成长发育、地上干物质积累、最终产量均优于农户的对照。采用该模式和常规对照下的水肥使用情况见表1。表1玉米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抗旱精播丰产增效技术体系玉米生理指标分析不同规模处理播种密度出苗株数出苗率株高穗位高茎粗叶片数(株/亩)(株/亩)(%)(cm)(cm)(cm)50-1002771312.419对

12、2721211.917重复25000487598 2821332.518对照25000486097 277124216100-500亩重2721262.317对2671221.716重复25000487598 2771272.418对照25000485597 262117217500亩以上重2621212.116对2571161.614重复25000485597 267122217对照25000483597 2521141.616样点平均50004867.597 2

13、72.83333126.666672.3 18 对照平均50004848.333397 264.51191.8 16 (2)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产量结果如表2所示。玉米产量11778kg hm-2比对照平均增产443kg hm-2,增产率3.91%;增产主要源于收获穗数的增加。相对于不同的生产规模而言, 100-500亩、50-100亩规模的增产率高于500亩以上规模。表2 玉米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抗旱精播丰产增效技术体系产量和构成因子不同规模处理穗数穗粒数百粒重产量增产(%)(穗hm-2)(粒)(克)(kg hm-2)50-100亩重复173170564 39 120034.18 对照172720

14、505 31 11521.5重复273095562 33 119853.77 对照272870503 37 11550100-500亩重复173020537 35 117754.67 对照172720500 33 11250重复273095554 36 117003.72 对照272795486 36 11280500亩以上重复172720534 37 116253.89 对照172570481 34 11190重复272795525 34 115803.21 对照272495465 35 11220重复平均72983 546 36 11778 3.91 对照平均72695 490 34 11

15、335 (3)水肥生产效率如表5所示,集成模式试验组平均N肥生产效率41.33 kg/kg、肥料生产效率28.661kg/kg、灌水生产效率4.03kg/mm、水分生产效率1.52 kg/mm;对照试验组平均N肥生产效率39.77kg/kg、肥料生产效率27.58kg/kg、灌水生产效率3.15kg/mm、水分生产效率1.35kg/mm。集成模式试验组相比对照组分别提高了3.91%、3.91%、37.88%、12.98%。表4 玉米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抗旱精播丰产增效技术体系水肥生产效率不同规模重复产量(kg/亩)N投入量(kg/亩)投入总养分(N+P2O5+K2O)(kg/亩)降雨量(mm)灌水

16、量(mm)氮肥生产效率(kg/kg)肥料生产效率(kg/kg)灌水生产效率(kg/mm)水分生产效率(kg/mm)50-100亩重复1800.2 1927.432019542.12 29.20 4.10 1.55 对照1768.1 1927.432024040.43 28.03 3.20 1.37 差异 (%)4.18 0.00 0.00 0.00 -18.75 4.18 4.18 28.22 13.28 重复2799.0 1927.432019542.05 29.16 4.10 1.55 对照2770.0 1927.432024040.53 28.10 3.21 1.38 差异 (%)3.7

17、7 0.00 0.00 0.00 -18.75 3.77 3.77 27.71 12.83 100-500亩重复1785.0 1927.432019541.32 28.65 4.03 1.52 对照1750.0 1927.432024039.47 27.37 3.13 1.34 差异 (%)4.67 0.00 0.00 0.00 -18.75 4.67 4.67 28.82 13.81 重复2780.0 1927.432019541.05 28.47 4.00 1.51 对照2752.0 1927.432024039.58 27.45 3.13 1.34 差异 (%)3.72 0.00 0.0

18、0 0.00 -18.75 3.72 3.72 27.66 12.79 500亩以上重复1775.0 1927.432019540.79 28.28 3.97 1.50 对照1746.0 1927.432024039.26 27.23 3.11 1.33 差异 (%)3.89 0.00 0.00 0.00 -18.75 3.89 3.89 27.86 12.96 重复2772.0 1927.432019540.63 28.18 3.96 1.50 对照2748.0 1927.432024039.37 27.30 3.12 1.34 差异 (%)3.21 0.00 0.00 0.00 -18.7

19、5 3.21 3.21 27.03 12.23 重复平均785.20 19.00 27.40 320.00 195.00 41.33 28.66 4.03 1.52 对照平均755.68 19.00 27.40 320.00 240.00 39.77 27.58 3.15 1.35 差异 (%)平均3.91 0.00 0.00 0.00 -18.75 3.91 3.91 27.88 12.98 玉米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抗旱精播丰产增效技术体系在岭南温暖丘陵区坡下地(川地)、旱作慢岗坡耕地应用后,增产效果明显,不同规模经营主体平均增产率约3.91%,与对照农户模式相比节本增效11.7%;肥料生产效率

20、、灌水生产效率、水分生产效率分别提高了3.91%、3.91%、37.88%、12.98%。该技术模式为干岭南温暖旱作区农田地力培育、节水节肥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撑和实践依据。建议作为推荐性标准实施发布。六、重大意见分歧的处理结果及依据本规程起草过程中,充分征求了农业主管部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有关专家的意见,未出现重大分歧。七、本标准与国内外同类标准水平的对比情况岭南温暖旱作区玉米秸秆还田浅埋滴灌抗旱精播丰产增效技术规程在遵守现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参考现有标准,结合项目组的科研试验及其成果,并经同行专家严格审查后编制完成。该规程的编制具有现实需要和科学意义,该技术规程不仅具有地方特

21、色,同时也是现有标准的补充和完善。八、其他应说明的事项。无九、标准草稿征求意见情况汇总表本标准经过3个单位的3位专家评审,提出的意见汇总见表5序号意见提出单位/专家采纳不采纳(说明原因)1原文1范围中“岭南旱作区大部无灌溉条件,应用区域需进一步明确”内蒙古农业大学/王志刚已采纳2术语定义3.1由原来的“玉米不覆膜浅埋滴灌技术”改为“浅埋滴灌技术”内蒙古农业大学/王志刚查阅学术论文“覆膜浅埋滴灌技术模式田间应用试验研究”发现有些浅埋滴灌技术是膜下覆土浅埋,故如改为无膜浅埋滴灌则可能产生歧义3术语定义3.3“岭南温暖旱作区”删除内蒙古农业大学/王志刚已采纳4原文中4播前准备出关键技术环节,建议技术

22、按照以下层次整理:秸秆深翻还田、精播滴水抗旱、视墒补水追肥、病虫绿色防治、适期机械收获。内蒙古农业大学/王志刚已采纳5原文4.2秸秆还田提前,“(收获时难以达到二次粉碎至3 cm5 cm的要求,应采用秸秆还田机二次粉碎作业”内蒙古农业大学/王志刚已采纳6原文5.2种植模式“等距65cm浅埋滴灌?需斟酌 ”。内蒙古农业大学/王志刚已采纳7原文5.3播种机选择“坐水还是浅埋滴灌?”内蒙古农业大学/王志刚已采纳8原文6.1灌水中“兴安盟地区夏季降水较多,应考虑与西辽河地区有所区别)”内蒙古农业大学/王志刚已采纳原文7.2 中耕“灌追肥,此处需斟酌”内蒙古农业大学/王志刚已采纳8原文7.3.2防治方法中增加病害内蒙古农业大学/王志刚已采纳9原文8中“穗收粒收分开阐述,收获标准宜增加倒伏倒折率、晾晒天数等指标;穗收30%以下水分即可。”内蒙古农业大学/王志刚已采纳10原文中规范性引用文件认真查阅引用标准的有效性,例如“GB 15618-19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已经废止。统一规范引用文件的格式。内蒙古农牧业科学院/李焕春已采纳11原文2术语和定义规范英语书写格式。“玉米不覆膜浅埋滴灌技术 shallow buried drip irrigation of maize”英汉不符,请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