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某校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元日 清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集体备课教案_第1页
扬州某校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9.古诗三首:元日 清明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集体备课教案_第2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古诗三首教学目标: 1.会认“屠、苏”等7个字,能工整书写“符、欲”等11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清明。3.借助注解,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4.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作者的心情,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教学重难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2.在比较欣赏中了解祖国传统节日的风俗。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屠、苏”这2个字,会写“符”这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理解“屠苏”“曈曈日”等一些生僻字词的意思,明白本首诗的大意。4.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热闹闹的节日景象,感

2、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度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授课时间: 月 日教学过程:一、走近生活,谈话导入1.出示一组春联和春节过年的画面。2.同学们,你知道春节指的是农历的哪一天吗?(指名并板书:正月初一)这一天在古时候又叫做“元日”(板书:元日)“元”是开始的意思,“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 3.今天我们要学的这首古诗叫元日,请大家一起来读题。4.简介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北宋诗人。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宋临川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二、初读感知,学习字词(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1.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

3、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读准字音,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2.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3.检查交流情况。(1)出示“屠、苏”。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注意读准平舌音“苏”。(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元日:农历的大年初一。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一岁除:一年已尽。除,去。 屠苏:药酒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仪全家合饮这种用屠苏草浸泡的酒,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 曈曈:日出时光亮的样子,诗中指“天刚亮时”。 桃:桃符,古代一种风俗,农历正月初一时人们用桃木板写

4、上神茶、郁垒两位神灵的名字,悬挂在门旁,用来压邪。演变到现在,人们大多会用对联贴于大门上。(2) 识记字形,书写生字。1.出示“符”,观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符 ”上窄下宽。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1.课件出示整首诗,背景是课文插图,感知元日热闹的景象。 2.同桌互读古诗,读后借助字典、结合插图也可以联系我们现在过年的情景交流“我读懂了哪句诗。” 3.指名集体交流,在学生理解诗句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反馈收集到的资料,了解有关春节的知识。如:为什么贴春联?为什么放鞭炮等。 4

5、.理解全诗的意思:同桌互说,指名说说,师生评议。 5.诵读古诗。(1)过春节的时候,你们的心情怎样?为什么?(2)作者的心情是一样的,从他写的这首诗我们可以看出,也可以从这幅插图中看出来。请你试着把诗中欢快、喜庆的场面读出来。 (3)自由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读、齐读。 (4)谁已经能背了?(指名背诵)四、联系“元日”,迁移学习1.小结:同学们一定发现了,从古至今,过新年的方式没有太大的不同,只不过一些叫法不同而已,比如,现在我们叫“春节”,古时候叫“元日”,也有一些物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简化了,比如“爆竹”简化成现在的“鞭炮”、“桃符”简化成现在的“对联”。像这种从古时就有,并世代流传下来的

6、节日,我们称为“传统节日”。 2.你还知道我们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简单说说节日的主要活动。3.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五、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会认“魂、酒、牧”3个生字,会写“魂、欲”等6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理解古诗大意,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复杂的情绪。授课时间 : 月 日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学过许多关于春天的诗句,谁能说说有哪些诗句?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春天的诗清明。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7、课题。(板书:清明)3简介诗人杜牧。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二、自由读文,读准字音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同桌纠音。圈出诗中生字,和同桌一起把古诗读两遍。2.检查生字读音,抽生读,请生说说哪些字要注意读音并加以强调。3.抽生读古诗,师范读古诗。请生比较老师和同学读得有什么不一样,借机指导朗读。4.再请生读古诗。三、细读品味,感悟理解1.学习第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1)指名读。(2)画出重点词

8、语:雨纷纷:细雨绵绵不绝。 断魂:形容凄迷哀伤的心情。(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清明节的时候,诗人不能够回家扫墓,却孤零零一个人在异乡路上奔波,心里已经不是滋味;况且,天也不作美,阴沉着脸,将牛毛细雨纷纷洒落下来,眼前迷蒙蒙的,春衫湿漉漉的。诗人心里很是哀伤。(4)全班交流,师归纳,生质疑: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预设:天气不好;恰是清明节在外奔波。这时他的心情如何?预设:凄迷哀伤(5)指导朗读:想象诗句的意境,指导朗读。指名读、齐读。(6)总结学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抓住重点字词,联系上下文或观察插图

9、,理解诗意。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来自学第三四行诗句。2.学习第二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1)出示句子,指名读、齐读。(2)画出重点词语:借问:请问。遥指:远远地指着。(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 找个酒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头的愁苦吧,可酒馆在哪儿呢?便问牧童哪儿有酒馆,牧童指着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馆。(4)学生自学,再集体交流。想象当时的情景,你认为儿童会说些什么呢?预设:远处的杏花村里有酒店“牧童遥指杏花村”的“遥”妙在何处?预设:还要很远的路才能到达酒店,心里更加烦闷。3.描述全诗的画面,背诵古诗。4.小结学法:解题目-知作者-释词句-懂诗意

10、-品诗味。四、学写生字,掌握字型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1)“酒”左窄右宽,与“洒”区别开来。(2)“魂、借、酒、何”都是左窄右宽,“牧、欲”左右等宽。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默写古诗。第三课时课时目标:1. 读准“茱萸”的读音,理解“异乡”、“异客”、“倍”的含义。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吟诵古诗,在理解大意地基础上背诵。3. 能展开想象描述古诗画面,感受诗人独在异乡、思念亲人的感情。授课时间: 月 日一、诗人导入1.咱们班有不少同学很喜欢学古诗、背古诗,你们肯定知道不少诗人,来说说吧!(生各

11、抒己见)2.这节课咱们就来聊聊盛唐大诗人王维和他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王维小时候就聪明好学,在15岁的时候孤身一人进京应试,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由于他能诗善画,而且还有音乐天赋,所以很多达官贵人都很欣赏他。入京第三年的重阳节那天,王维非常思念家乡亲人,浓浓的乡愁涌上心头,无人诉说,王维用诗来表达心中的无尽思念,这首诗就是流传千古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二、读题、释题1.过渡:题目是走进古诗的一扇门,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时间:重阳节这天 做什么事:思念家乡的兄弟 山东?不是指现在的我国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当时的诗人王维正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市都长安,今天的陕西

12、西安。2.看来,看注释学古诗的一个好方法。(板书:看注释)3.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乡的亲人。他是以怎样的心情写下诗题? 4.此时的王维可能难过,也可能略觉孤单,带着你的理解齐读诗题。三、诵读古诗,感受“独”1.从诗的题目就我们感受到那么浓烈的感情,那么诗中的感情又是怎么体现的呢? 2.齐声读 (真好听) 3.加上节奏读会更有韵味(师生合作,师读题目和1、3句)4.找生读 (节奏明朗,感情深沉) 5.齐声读6.过渡:读着读着,古诗的味道慢慢流淌出来。那么文中哪个字最难体现诗人的心情?品读:独 异给独组词:孤独 独自 其实在诗词的花园里,也有一个又一个孤独的身影,此时你想到了哪句带“独”诗?(

13、生各抒己见)7.可此时的王维,不像李白还有一壶酒相陪,有敬亭山相伴,也不像梅花有那淡淡的暗香围绕,更不像柳宗元一样还可以独钓下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他此时有的是无穷无尽的、漫无边际的孤独。8.再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找生声、齐声读)读得入情入景,看来你们感受到了王维的孤独。情感是古诗的灵魂,有时诗人会把全诗的情感凝结在一个字中,这个字我们称为“诗眼”。本诗的诗眼是“独”。学习古诗的方法有很多,今天咱们又学了一种方法找诗眼。 9.同学们,咱们再一次深情地读这句诗。你能从这句诗中发现诗人为什么孤独吗?“在异乡为异客”。异乡指:他乡,别人的家乡,异客,做着他乡的客人。10.过渡:是啊,年少的王维,在别

14、人的家乡,当着他乡的客人,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甚至嘴里吃到的都和我的家乡不一样,这种感受让我倍感孤独。所以“每逢佳节倍思亲。”四、体会相互思念之情1.同学们,中国传统节日那么多,诗人独独选中重阳节来写,你知道重阳节都有哪些习俗呢?重阳节正值金秋九月,天高气爽,古人会在这一天插上一种叫茱萸的香草登高望远,还可以边喝菊花酒边赏菊花可真是热闹啊!2.可是这些热闹都与王维无关, 佳节又重阳,往日的情景一幕幕如电影般闪过,思乡的情感就像洪水一样滚滚而来,一下下,一波波地敲击着少年的心。而他只能默默地远远地望着家的方向,在心里呐喊: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3.“少一人”,少的是谁?王维。诗歌开头的一个字就说明了王维是一个人,“独”,独独少了他一人啊!中国的传统佳节一般都是“团圆节”,一个人都不能少。此时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王维心里思念着家乡的亲人,而他家乡亲人们何尝不思念孤身在外的自己呢,这是相互思念啊!五、主旨升华(家国情怀)1.“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那么想念家乡,思念亲人。为什么不回家呢?小组讨论这个问题。2.其实古代的读书人,有时因为要实现自己的理想报负必须离开,比如李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