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金融制度变迁溯源及其思考_第1页
美国金融制度变迁溯源及其思考_第2页
美国金融制度变迁溯源及其思考_第3页
美国金融制度变迁溯源及其思考_第4页
美国金融制度变迁溯源及其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美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跟踪及其思维方法陈柳钦本文通过对美国金融制度变迁的跟踪,不论是混业经营制度还是分业经营制度,作为金融制度本身都必须适应经济金融发展的内在要求,并依赖于一国特有的制度变迁路径的安排。 从美国的“混业经营分业经营混业经营”的历史可以看出,混业经营的真正实行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当然是必然的趋势。一、美国从初期混业制度向分工制度的转变一、20世纪30年代前美国金融制度的特征。 20世纪前,美国商业银行发展迅速,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相对缓慢,主要以保险公司为主。 进入20世纪以来,新兴的金融机构如储蓄贷款协会、投资银行、信用合作社、金融公司等发展迅速,而商业银行在金融系统中

2、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1913年联邦储备系统(即中央银行)基于联邦储备法建立,标志着美国现代金融制度开始确立。 20世纪30年代前,美国的金融制度基本不受限制,自由竞争是当时盛行的观点。 政府为了维持健全高效的银行制度,只进行最低限度的管理,维持竞争秩序。 当时,美国的商业银行存款业务和投资银行业务(证券业务)相互渗透。 大部分商业银行直接或通过其附属机构从事证券投资业务。 投资银行在大头针出售股票和债权的业务后,就云同步,一部分商业银行的业务也开始。 此时,美国正在实施混业经营制度。2、20世纪30代美国分工制度的确立。 1929-1933年全面严重的大危机给美国金融制度带来了严重冲击,美国银

3、行大量倒闭,货币信用制度和证券市场崩溃。 经历了30年代的大危机,人们怀疑自由竞争的金融市场优势,认为金融系统存在内在的不稳定性。 由于银行系统漏洞带来巨大的负面外部性,对当时经济萧条的经济形势可谓雪上雪花膏,公众、金融业及政府都产生强烈的制度变迁动机,希望有保持银行系统安全平稳的新制度安排,避免银行连锁倒闭造成的负面外部性是本次制度变迁的最大利益为了确保国民对全国金融系统和货币供给的自信心,政府金融监督管理的主导思想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主张自由竞争和政府的干预,限制金融业的过度竞争,保证金融业的稳健经营。 在这种背景下,新上任的罗斯福大统领公布了彻底改革现行金融系统和货币政策的全面金融改革措

4、施,谋求美国金融制度的重建。 因此,开始了美国历史上最重要的金融制度变迁,通过建立严格的银证分离制度,美国真正开始了分业经营的历史。 此次金融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加强金融业的监督管理,规范银行业和证券业的经营行为采用金融业务专业分工制和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等,达到稳定金融业和经济、防范危机的目的。为了保障金融改革措施的实施,美国政府发布了一系列对银行体制改革的法令,旨在建构新的银行制度。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意思是1933年6月16日通过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glass-steagallbankingact ),也称为1933年银行法。 该法律基于这样的判断:如果切断银行、保险业和证券市场的联系,危机

5、的循环就会中断,证券市场的危机不一定会发展成整个国家的经济危机。 这项法律的确立标志着美国分工经济制度的正式确立。 1933年银行法第16、20、21、32条规定了严格的分工规定的:商业银行不能进行企业的股票、债券等的大头针、贴现业务,除购买政府债券外,也不能经营证券投资等长期投资业务,并且作为证券交易商、交易商的投资银行,可以使用存款等这种分工制度的目的是禁止商业银行参与高风险的投资银行业务,从而引起大量的不良资产,避免威胁存款者的利益和银行系统整体的稳定。 格斯法是美国金融法中的“里程标”。 现代商业银行不仅表现了现代投资银行的分离,还表现了纯粹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的诞生。 从制度变

6、迁的“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来看,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出现,并不是很多学者现在偶然出现的,而是当时他们作出了逻辑性的必然选择。 接着格斯法,美国议会相继公布了1934年证券交易法、投资公司法等一系列法案,形成了金融分业经营制度。 美国议会又于1956年通过银行控股公司法 (bankholdingcompanyact 1956 ),堵塞了银行业绝对控股持股间接从事证券业的漏洞,进而隔离了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业务。 1956年银行控股公司法在1970年(银行持股公司道格拉斯修正案 )进一步修改。 1987年,国会通过银行公平竞争法 (competitiveequalitybankingact )堵塞

7、了格斯法的另一个漏洞,即通过设立“非银行业银行”(Non-Bank Banks)间接从事银行业二、废除美国分工制度和建立现代混业制度美国不断完善的分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金融秩序,促进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金融环境的变迁,美国的分工制度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一)高通货膨胀和利率上限的不符点。 战后,美国实行了凯恩斯廉价货币政策,通过货币供给超常增长刺激了需求,形成了长期、制度性的通货膨胀。 市场利率上升,银行利率受项条例的上限限制。 最终银行资金大量流向金融市场,银行利润急剧下降,很难抑制银行业渗透证券业的冲动。 (2)银行的安全不再等于金融安全。 1933年实施分业经

8、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银行业特罗尔接近60%的金融资产,是金融业的基础和主导力量,银行业危机会招致金融危机甚至是整个经济危机,必须将银行与高风险证券市场分开。 但是,通过近70年来的发展,非银行的金融业在美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其管理的金融资产从原来的40%不到上升到现在的75%以上,银行管理的金融资产不到25%,银行安全和金融安全画等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3)美国金融业受到外国银行全面金融业务的竞争压力。 布雷顿森林系统的崩溃开始使金融领域向世界多极化方向发展,美国金融业不再垄断一方。 另一方面,格拉斯-斯蒂格尔法还以美国金融业为分业经营,由于美国银行规模小、数量多、业务单一、难以实现规模效益,

9、对于欧洲、日本的无所不能银行,美国银行只能自己叹息。 (4)70年代以后的金融创新浪潮不断,金融业国际化趋势加速。 市场经济需要金融服务一体化的内在要求,银行和证券公司以各种金融创新回避法律限制,进军对方业务领域。 证券公司经营的证券收购和资源再生协议的交易,尽管没有存款的名字,但有存款的果实,银行和证券公司在海外注册外籍公司后,在国内开展综合业务等,这些个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分业经营。 金融创新不断突破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造成的市场分割,缩小不同融资工具、技术和服务之间的差距,增大不同金融产品和服务之间的替代性,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边界也日益模糊,严格区分不同金融业务相

10、对为了顺应这种金融产业日积月累的趋势,提高本国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美国从80年代初开始放宽金融监管,逐步改变各金融机构的业务经营范围。 90年代后半期,随着日本、加拿大、英吉利等西欧国家放弃以往的分业经营,转向混业经营的金融业监督管理。 美国国内要求金融业混业经营管理的声音高涨。 当美国经济衰退时,增长和效率成为公众关注的重点,限制银行业的自由竞争和发展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成为束缚,制度变迁受到各级收益最大化动力的驱动而潜在默契。 1987年4月,美联储重新解释了格拉斯一斯蒂格尔法的第20条,行政许可了一些大银行,如:花旗银行、J.P .摩根和银行家信托商等通过设立第20条子公司开展部分“不合格

11、”证券业务。 其中包括大头针商业票据、部分市政收货人债券、抵押债券和1989年美联社批准银行第20条子公司大头针、买卖公司债券(J. P .摩根大通是第一家公司,商业银行大规模入户是1991年),1990年行政许可部分银行经营公司股票大头针业务。 在接下来的十年中,美国数十家金融机构开展证券业务,使美国的商业银行竞争力大幅提高。 1996年,货币监理署决定行政许可银行以直接经营中子公司的形式开展非银行业务,引起广泛的争论。 1997年美联储通讯在缓和银行业务方面进行了实质性改革,部分取消了1987年和1989年设立的“防火墙”限制。 于是商业银行逐渐在市场收购了直接投资银行,将其转换为AP通讯

12、规定的第20条子公司的方式来经营证券业务,显然比新建直接投资银行快得多,可以获得专业的经营和管理经验。 1997年5月,美国财政部长鲁宾代表克林顿政权向国会提出了金融体制改革的提案。 主要内容是取消对:银行业、证券业和保险业经营的限制银行与工商企业融合,以提高金融业效率,保障金融业的稳定。 随着经济形势和金融结构的变化,对于推进混业经营的新制度安排,不同层次的行为主体形成了增加的预期收益曲线和减少的预期成本曲线,当预期收益超过预期成本时,制度变迁的诱导反应历程开始启动。 当决策者由于预期的监管成本和社会稳定成本而犹豫不决,但增长和效率成为经济首要问题时,混业经营显然是满足个人、机构和政府各自喜

13、好的合理制度安排,制度变迁在微观和宏命令水平上有秩序地进行3354机构创新3354机构创新3354制度创新。 1998年4月美国城市银行和旅游者集团合并,合并的城市集团合并了城市银行业务和旅行者的投资保险业务,事实上突破了混业经营限制。 成为美国第一个完全混业经营的银行持股公司(BHC)。 1999年11月4日美国众参两院通过的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 (financialservicesmodernizationactof 1999 )废除了1933年制定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彻底清除了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之间的隔阂, 商业银行在金融绝对控股(financialservicesmoder

14、nizationactof 1999 )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结束了美国66年的金融分工历史,当时的克林顿大统领称这一变化“会带来金融机构业务的历史变革”。 这项法案的通过会给世界带来深刻的影响。 这意味着美国最早实施、传播到五洲四海、对国际金融结构产生重大影响的金融分业经营制度终结,金融业混业经营新纪元明显。三、美国金融混业经营的主要形式根据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的规定,能够从事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有金融绝对控股、国民银行、投资银行绝对控股。 由于投资银行绝对控股不从事储蓄银行业务,因此实际上从事综合混业经营的金融机构主要有金融绝对控股和国民银行。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的核心内容是“促进银行、证券公司和保

15、险公司之间的联合经营”。 该法案行政许可部分合格的银行绝对控股和国民银行子公司从事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以金融绝对控股的方式相互渗透,实现联合经营,对云同步禁止各州保险公司参与银行业活动的权利施加某种限制。 那么,这个混业经营体制的代表模式是金融绝对控股。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在修改了银行控股公司法的相关条款的基础上,确立了金融绝对控股的组织形式。 有日子、银行绝对控股只有银行和其他储蓄金融机构,这些个公司的业务内容和资金规模受到严格限制。 新的金融绝对控股可以拥有经营商业银行、其他储蓄金融机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金融公司、各种保险公司、互助基金等不同业务的子公司。美国混

16、业经营的另一种形式是银行金融子公司。 在金融服务现代化法上市之前,银行子公司的业务主要限定为传统的储蓄贷款业务。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在扩大银行子公司的业务范围的同时,将从事不同金融业务的银行子公司改名为金融子公司。 该法涉及的银行主要是财政部监督的国民银行,州设银行的子公司业务由州监督当局决定。 银行金融子公司也可以从事混业经营,但与金融绝对控股相比,业务受到一定的限制。 根据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条款,金融子公司可以从事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在内的金融业务,但保险业务必须与代理业务限定,金融子公司不得自行受理保险业务,不得从事保险公司的投资业务。 除以上永久性限制外,金融子公司5年内不得从事以企

17、业持股为主的证券公司业务。 在业务种类方面,金融子公司可以从事金融绝对控股经营的金融性质业务及其附属业务。与金融绝对控股相比,银行金融子公司不仅在业务范围方面受到很多限制,在设置条件方面也面临着很高的要求。 例如,作为设立金融子公司的条件,资产规模进入前50位的银行,其无担保长期债券的信用评价水平必须在单一a以上。 这个差距反映了金融绝对控股和银行金融子公司的风险差,银行金融子公司的风险明显高于金融绝对控股,是因为银行和子公司的联系过强,银行容易受到子公司的干预。 因此,持此观点的人反对采用银行金融子公司的形式。四、美国混业经营的监督管理基于1999 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金融监督管理系统与旧的监管系统相比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 1、旧监督管理系统为“纵向个别立法”,新监督管理系统为“横向综合法”。 美国在1999年之前实施了个别立法分工监督的系统。 银行领域有银行法(格拉斯斯蒂格尔法 ),证券领域有证券法,证券交易法,保险领域有州保险法。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从金融机构稳健经营、保护投资者、公平竞争等目的出发,制定了多项监管规则。 新的金融监督管理系统将银行、证券、保险系统一体化,依法进行横向综合监管,克服旧监管系统个别立法个别监管在新经济形势下的不协调,适应金融服务产业融合经营的发展要求。 美国的金融监管很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