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教学课件高二生物精品课件:215免疫(苏教版必修3)(共46张ppt)_第1页
苏教版教学课件高二生物精品课件:215免疫(苏教版必修3)(共46张ppt)_第2页
苏教版教学课件高二生物精品课件:215免疫(苏教版必修3)(共46张ppt)_第3页
苏教版教学课件高二生物精品课件:215免疫(苏教版必修3)(共46张ppt)_第4页
苏教版教学课件高二生物精品课件:215免疫(苏教版必修3)(共46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3节的免疫,目前全世界约有4000万人感染了HIV,但80年代中期以来,科学家发现约2%的病毒携带者终生不发展为艾滋病,成为“长期生存的病毒携带者”。 这一现象表明,一部分人对HIV有先天免疫力。 非典型肺炎(SARS )主要通过感染者飞沫近距离传播,直接接触感染者分泌物而感染,是呼吸道急性传染病,具有较强的传播力。 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是衣原体(原核生物)或冠状病毒。 病原病毒可在空气中生存4至5小时,手成为它们的依赖体,而手却经常接触眼、口、鼻等身体部位,这些黏膜组织的外皮蛋白质成为冠状病毒与人体细胞结合的受体,成为病毒侵入人体的通道。 冠状病毒图,即使非典型的肺炎是流行最严重的地区,也不

2、是每个人都会生病,因为冠状病毒病毒很厉害,但对于免疫功能强的人来说,也是无能为力的,一、免疫的概念,广义上是生物生物的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 通过免疫,生物有机体能够识别“自己”,“不是自己”,即生物排除异物的识别、排除、消灭等一系列过程,维持内环境的平衡与稳定! 免疫的类型,非特异性免疫(先天性免疫),由来:人出生后出生。 特点:只对某些特定的病原体和异物起防御作用,对其他病原体无效。 (特异性)、特异性免疫(获得性免疫),来源: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确立的天然防御功能。 特征:先天遗传,对任何一种病原体都有防御多种病原体的作用。 (非特异性)、二、免疫类型,皮肤和粘膜对病原菌的屏障作用,

3、属于什么样的免疫,皮肤分泌物杀菌作用属于什么样的免疫? 呼吸道粘膜上的纤毛清扫异物属于怎样的免疫? 溶菌酶溶解细菌,属于什么样的免疫? 皮肤分泌物的杀菌作用,第一道防线(皮肤和粘膜组成),第二道防线(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组成),皮肤和粘膜的阻断作用,粘膜上纤毛的清扫作用,溶菌酶溶解了细菌,并且吞噬细胞可以病原体、非特异性免疫,白细胞消除病原体,特征:先天性遗传(非特异性)、天花病毒(病原体)、人体、 抵抗天花病毒的物质(特殊蛋白质)、天花病毒、天花病毒侵入人体的过程,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组成)、抗原:能使生物体产生特异性,如病原体、异种动物血清等。 2、抗原的三个性质:3、特

4、异性免疫、大分子性:通常是相对分子量超过10000的物质。 特异性: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细胞特异性结合。 这种特异性依赖于抗原物质表面的特定化学基团,即抗原决定簇。 (1)抗原、异物性:一般是进入人体的外来物质、效应细胞,如果人(动物)的组织细胞变异,由于这些变异细胞(肿瘤细胞)含有与正常细胞不同的蛋白质,所以成为抗原被免疫系统识别。 免疫系统通过免疫反应去除这些变异的细胞,避免肿瘤的形成。 根据肿瘤细胞、抗原决定簇、抗原的不同,具有的抗原决定簇的数量和分布也不同。 免疫细胞和抗体识别抗原的标志。 但是,只有暴露的抗原决定簇才能被免疫系统识别。 天花病毒、人体、天花病毒抵抗物质、天花

5、病毒、抗原、抗体、(二)抗体、1、抗体表达过程,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家用细菌或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注射动物,该动物的血清中出现了能防御该细菌的物质。20世纪30年代,科学家证实电泳法中发挥这种防御作用的物质是球蛋白,统称为抗体,注射的细菌和细菌外毒素发挥了抗原作用。 1959年,科学家对抗原的结构进行了研究,证明它由4条肽链组成,通过二硫键连接,形成“y”型4链分子。抗体具有特异性,部分氨基酸序列因抗体而异,决定抗体的特异性。 2、抗体:生物受到抗原刺激而产生,具有可与该抗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功能的球蛋白。 3、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及外分泌液如乳汁中,新生儿可在一定时间(46

6、月)内获得母体乳汁内的抗体而获得免疫。 科学研究: (1)对去除胸腺的小鼠照射大量x线,小鼠可丧失所有免疫功能。 (2)此时,若向小鼠输来自胸腺的淋巴细胞,则免疫功能恢复,但与正常小鼠不同,不能产生从体液游离的抗体。 (3)如果x射线照射后不输给来自大鼠胸腺的淋巴细胞,输给来自骨髓的淋巴细胞,去胸腺的大鼠细胞免疫功能不能恢复,但制备抗体的功能能得到一定的恢复。 (4)将来自胸腺和骨髓的淋巴细胞输入同时照射x射线的去胸腺小鼠,小鼠就能恢复所有的免疫功能。 1、起源:骨髓中造血干细胞,(3)淋巴细胞的起源和分化,2、分化:中枢免疫器官中胸腺内分化细胞(thymus-dependent lympho

7、cyte )骨髓内分化细胞(bone-bone-bone -极少部分是周围免疫器官,胸腺、细胞、t细胞,t 活化靶细胞内的溶酶体,使靶细胞死亡,产生淋巴因子、细菌、病毒等抗原刺激,抗体使抗原失活,使t细胞失活,使b细胞(浆细胞)、粒细胞系(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食碱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周围免疫器官: (1)免疫器官:中枢免疫器官:胸腺、骨髓周围免疫器官:脾、淋巴结、扁桃体(2)免疫细胞:淋巴细胞系(t细胞、b细胞、k细胞、NK细胞)粒细胞系(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3)免疫分子:淋巴因子、抗体等。 4、人

8、体免疫系统构成,摘要:一,免疫概念:二,免疫种类: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三,特异性免疫(一)抗原1 .概念2 .性质(二)抗体1 .发现2 .概念以下不属于特异性免疫的,() a免疫细胞消灭抗原b移植器官萎缩,患脱落c天花的人是天花d唾液, 不再患泪液中的溶菌酶杀菌细菌2,不含抗体的是() a乳汁b组织液c血清d细胞内液3,以下项目与免疫无关() a抵抗病原体的侵袭b维持环境平衡,去除体内老化或损伤细胞c,体内癌化细胞d铜铅等化合物从肝脏转化为无毒物质,与胆汁一起进入肠道2、体液免疫过程,(1)诱导阶段:少数抗原的抗原决定簇与b细胞表面的受体分子结合,直接刺激b细胞使其活化生长,使其迅速分裂

9、。多数抗原先通过吞噬细胞特异性吞噬后,部分抗原分子通过吞噬细胞的细胞膜露出细胞表面,其内部的抗原决定簇露出,传递给t细胞,由t细胞传递给b细胞。 这个提示大多是通过细胞表面的直接接触实现的。 记忆细胞,(2)反应阶段是指b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形成增殖分化有效的b细胞和记忆细胞的过程。 b细胞、效应b细胞和大部分b细胞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是终末细胞,不再增殖,寿命短,经过数日大量产生抗体后死亡。 效果从b细胞分离抗体后,与血液、淋巴液一起流向全身各部位,发挥消灭抗原的作用。 b细胞的一部分变成记忆细胞。 记忆细胞的特点是寿命长,对抗原非常敏感,可以“记忆”侵入的抗原。 同样的抗原第二次侵入,记忆细

10、胞比没有记忆的b细胞反应更快,很快分裂生成新的效应b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抗体数、初次抗原刺激、二次抗原刺激、时间、b细胞的二次免疫,例如:在教室里,甲和乙分别是丙的邻座。 有一天丙得了感冒。 两天后,甲也感冒了,但乙没有。 乙说一周前他感冒了,现在已经好了。 为什么乙没有像甲那样感冒请说明出天花或麻疹的人一生免疫为什么? 记忆细胞很快分裂产生新的效果b细胞和新的记忆细胞。 ()效果阶段:指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果的过程。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使抗原消失,一部分抗原,如病毒等,由于抗体的结合,与宿主细胞表面受体的结合能力丧失,不能侵入细胞。 有些细菌产生的毒素,如白喉毒素、破伤风毒素,因抗

11、体结合而不能被细胞接受,因此无效。 沉淀和凝聚:如果抗原分子为可溶性蛋白质,抗体的结合就会失去抗原分子的溶解性而沉淀。 抗原分子一旦存在于细胞上,抗体的结合就会使这些细胞凝固而团结,失去血液凝集等活动能力。 体液免疫,1,细胞免疫:不是体液中的抗体,而是t淋巴细胞的免疫方式。 (5)细胞免疫、细胞免疫的基本过程与体液免疫相似,可分为诱导阶段、反应阶段和效果阶段。 2、细胞免疫过程;(1)诱导阶段:抗原进入机体后,一部分侵入组织细胞内部,另一部分被吞噬细胞吞噬。 吞噬细胞处理抗原,释放其内部的抗原决定簇传递给t细胞。 (2)反应阶段:细胞受到抗原刺激进行一系列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 这些细胞的

12、一小部分成为记忆细胞长期存在于体内,其佗生分化进一步增殖形成大量效应细胞,并产生更强的免疫反应。 效应阶段:效应细胞与侵入抗原细胞的组织细胞(靶细胞)紧密接触,激活细胞内的溶酶体酶,改变靶细胞的渗透性,改变渗透压引起大量吸水,破裂死亡。 细胞内部抗原也失去了藏身之处,消失于抗体。 效应细胞还可以释放可溶性免疫活性物质(如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干扰素等),增强其他相关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能力。 (6)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关系,进入体内尚未进入细胞的抗原(如细菌的外毒素,少量细菌或病毒等)主要由体液中的抗体发挥体液免疫作用。 这些抗原一旦进入细胞内部,就必须通过细胞免疫将它们消灭、去除。 诱导阶段:抗原的处理、提示和识别阶段:细胞、细胞增殖分化和记忆细胞形成的阶段效果阶段:效果细胞和抗体与抗原结合,消灭抗原的阶段。抗原、b细胞、t细胞、效应b细胞、效应t细胞、靶细胞、抗原与抗体结合、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抗原、抗原侵入宿主细胞(即靶细胞)、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与对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 1 .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密切接触。 2、效应t细胞释放淋巴因子促进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