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分布体系.ppt_第1页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ppt_第2页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ppt_第3页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ppt_第4页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八章 城市空间分布体系,第一节 空间相互作用和空间扩散,案例,昆明,三、城市间、城市和区域间的相互作用,结节点与流,结节点与结节区域,城市等级体系(urban hierarchy),1、结节点、结节区域和城市等级体系,2、城市吸引区边界的确定,格林的研究?,赖利的零售引力规律,Ta / Tb = Pa/ Pb (db / da)2,Pa,Pb,断裂点公示的运用与边界的影响?,3、相互作用模式,(1)引力模式,L ij = (WI PI )(wJ PJ) / Dbij,权数,人口规模,城市间距离,(2)潜力模式,人口潜力;市场潜力;制造业潜力.,四、空间扩散(spatial diffusion

2、),1、空间扩散的基本类型,2、空间扩散的研究,(1)阻力的作用 (2)阻碍的作用,扩散形态之一 案例:文化扩散当代香港文化在珠江三角洲的传播,转换表现历史上港澳与珠江三角洲区域文化传播,是同一系统的均质文化区域内部从中心向边缘的传播;而当代香港文化在珠江三角洲的传播,则发生不同性质的文化系统之间的接触与变容,即香港文化的对外辐射,扩张到珠三角地区并对该区域的文化进行渗透作用,渠道模式 ,人际传播 1978年国门初开,前往内地的香港居民就达130万人次12,1984年,出入境旅客为1395万人次, 19871996年间,港深之间的陆路过境旅客年增长率在10%左右。自1997年香港回归后,199

3、7、1998和1999年往来于港深之间的陆路旅客总数年增长率分别为19.4%、19.3%和17.1%,驱动机制 ,文化势能 香港文化是一种高势能文化,珠江三角洲文化的势能相对较低,构成香港文化对珠江三角洲的传播。,1981年中港合拍的少林寺火爆神州,并掀起中国20年来的功夫热潮;1982年金庸、梁羽生为首的香港新派武侠小说风靡一时,随之而来的台湾的琼瑶以及香港的亦舒、严沁、岑凯伦等为代表的言情小说成为众多豆蔻年华的青春少女的最爱;1983年,香港亚洲电视台录制、广东电视台配音译制的霍元甲在各地电视台播放,该剧主题曲万里长城永不倒以及霍大侠的“迷踪拳”红遍大江南北;之后的射雕英雄传、上海滩、义不

4、容情等各种题材的香港电视剧一次次在中国内地掀起收看热潮;1984年春节文艺晚会上的一首我的中国心深深打动亿万颗中国人的心灵,从此引发港台流行音乐横扫内地市场的局面。总而言之,这一时期的香港文化是内地居民仰慕、追逐和模仿的对象,大陆歌手艾敬的一首我的1997,即可充分表达当时内地人对香港的好奇和向往。,在进入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中后期以来,香港文化与珠江三角洲文化的势能差逐渐缩小,梯度力的作用减弱,香港文化的影响呈现衰退的趋势。虽然香港的流行文化仍然深受珠三角居民的欢迎,香港的明星仍然是内地青少年追捧的对象,但香港文化再不能像80年代一样制造流行。据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2000年对广州市民的调

5、查显示,有一半左右的人不同程度地感觉到“电视、电台节目没意思”、“报纸的种类虽多,但好看的不多”和“少有好书值得买”,另有七成左右的人不同程度地感觉到“现在的歌曲不如以前好听”、“一年看不到几部好电影”。,香港文化在珠江三角洲的传播,首先涉及的不仅是社会生活的单一层面,而是广泛涵义的文化结构组成的多个领域。再加上现代化的多种多样的传播手段,就达到更高层次的空间结合,构成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的结构模式,一个持续运动着的各个部分交互作用的网络化的空间形态。,扩散形态之二:技术扩散,华凌线性模式,(3)中心城市的扩散 扩散VS极化? (4)空间扩散成功的因素 布朗:创新的源生地;仔细选定的扩散中心;扩散

6、战略,产业的空间集聚与扩散?,第二节 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一、基本概念和基本假设,关于中心地理论?,中心地(central place)向居住在其周围地域(尤指农村)的居民提供各种货物和服务的地方。,中心货物与服务(central good and service)指在中心地内生产的货物与提供的服务,又称中心地职能(central place function)。中心地职能具有等级性(职能单位?)。,中心性(或中心度)(centrality)中心地所起中心职能作用的大小(衡量的方法?)。,服务范围中心地提供的每一种货物和服务都有其可变的范围。,二、中心地等级体系与城镇体系的形成,假设之一:

7、各级供应点必须达到最低数量以使商人的利润最大化,假设之二:一个地区的所有人口都应得到每一种货物和服务的提供,三、理论模型为什么提出市场原则、交通原则、行政原则?,一国一地的城市等级体系?,作者对南德中心地的研究成果?,第三节 廖士景观.,一、需求圆锥体,货物G 产地B 销售量x 价格P(B),销售,二、市场网,K取1,J取0和1 K取2,J 取0、1和2 . K取1,2,3,时,J 取0到K,克氏的市场区是职能的最大服务范围,商品的供应者要取得最大的利润。K值代表了市场、交通和行政三种原则下的模型 廖什的市场区中只是满足门槛值的需要,没有超额利润。K值不同于克氏,根据所能完全服务的基本聚落的数

8、量来定K值。,随着六边形的旋转,从中心城市放射出6各60度的扇面。每一个扇面由一个“城市面积”的扇面和一个“城市稀少”的扇面组成。一共各有六个,构成了廖什景观。,质疑:关于交通线,四、与克里斯塔勒学说的比较,(1)平原上有足够的均匀分布的工业原料 (2)有各向同性的运输条件 (3)普及的可用于生产的技术知识 (4)相同的消费需要 (5)人口非均匀分布,而是结合成基本农村聚落的不连续的均匀分布,克氏自上而下的构建方法廖什自下而上的构建方法,一般而言,克氏模式解释第三产业较为合适,廖什更适用于第二产业,克氏同一级中心地的职能无差别;廖什统计中心地可以提供不同类型的职能,第四节 对中心地学说的发展、

9、验证及评价,一、贝里和加里森对中心地学说的发展 增加了假设:消费者的消费支出是均质分布的 自由竞争将使每个生产者的销售范围缩减至门槛范围 提出“边际等级货物”的概念 二、斯梅尔斯的验证通过对城镇等级的划分发展了克氏的中心性指标 三、斯金纳的验证 对成都平原的验证,通过周期市场的时空结构研究修正中心地模型 四、对中心地学说的评价 对现代城市地理学形成的影响? 规划中对中心地分级思想的吸收? 关于假设? 关于适用范围? 忽视制造业对城市的影响? 关于等级联系?,中心地的等级性 中心地系统是否存在等级性? 中心地系统的变化 动态的中心地系统? 人口密度与中心地 人口密度高如何影响中心地职能?,第四节

10、 中心地理论的应用研究,一、在集市研究上的应用 交通改善和经济水平提高的影响?,对中心地理论的再思考? 时代背景? 理论建构? ,中心地等级体系的演化模型(陆玉麒等),作为地理学两大理论基石之一的中心地学说, 因其无法提供确定的时空参数条件, 及其在演化过程模式上的缺失, 致使其他空间结构模型无法与之对接, 也导致完整的区域空间结构理论体系构建上的困难. 本文深入解析了不同等级中心地产生与演化的过程机理, 构建了中心地等级体系的演化模型, 推导分析和模拟结果显示中心地等级体系的产生与演化可分为萌芽期、成形期、完善期、成熟期和提升期 5个阶段. 受空间区位和中心性影响, 中心地规模结构和功能结构

11、存在显著不同, 不仅同一级中心地规模可以存在很大的差异, 甚至低等级中心地规模可以超过高一级中心地, 而位于中央位置的中心地最终可形成中心地集聚区. 研究表明基于均质平原假设条件, 不仅可以形成均衡性的中心地功能结构, 同时还可衍生出不均衡的中心地规模结构, 从而完成了从纯理论的空间均衡模式的推导向不均衡的现实模式的解释和论证的转变.,问题的提出?,由图 2 逐步转化为图 1. 其演化过程的不唯一性表现在, 当存在无数个最低等级中心地的情况下, 虽然6个低一级中心地中会产生高一级的中心地, 但由低等级向高等级的转化存在多种不同可能性. 如图 3 所示, 即便是 88 个中心地组成的图案中, 图

12、中任何一个中心地周围(不包括边缘的中心地)都可以围以 6 个同级别的中心地, 均可能成为高级别中心地,若假设根据克氏原理形成最早的中心地布满地球表面, 且其服务的六边形范围足够地大, 则可以推出中心地等级体系形成的过程与阶段模式(图 4).,此处涉及2个逻辑假定: 随着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六边形区域内人口数量逐步增加, 人口密度逐步提高, 从而为中心地成长与发展提供更好的腹地支撑. 显然, 若区域内的发展变化是均匀的, 则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假设并未突破克氏均质平原的假定条件; 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原先的一级中心地会规模增大, 当达到一定临界点后即可升格为二级中心地, 与此同时, 新一级中

13、心地也就会在合适的地点产生, 并可据此类推.,(1) 萌芽期. 为一级中心地形成时期. 由于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 且人口分布稀疏, 人口密度极低,一级中心地即使产生, 其所需的支撑服务范围也极为广阔. 理论上需要几万平方公里甚至更大服务范围才能支撑一个一级中心地的生存与发展. 一级中心地间的边界事实上是模糊和不确定的, 更多表现为象征意义上的或虚拟的边界. 在均质平原假设条件下, 可假定地球表面由最低等级的中心地全部布满. 以中国空间范围而论则相当于大区级的中心地. 在太湖流域则产生于春秋时期. 在南部德国则需要近 5500 人的区域总人口, 才能产生最早的一级中心地。,(2) 成形期. 为二

14、级和三级中心地形成时期. 随着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内人口数量增加, 及生产力水平提高, 自身能提供的商品数量也将逐步增加, 从而导致中心地规模扩大. 当其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后, 即由一级中心地升级为二级中心地. 当所有一级中心地升级为二级中心地后, 即同时开始在新的地点产生新的一级中心地过程. 按照克氏中心地产生原则, 此阶段会在其所辖六边形的边界处产生6个新的一级中心地. 在南部德国, 此时区域总人口达到近50000 人, 人口密度增长了 20 多倍, 提高到 1.52 人km2. 事实上, 到三级中心地出现, 中心地等级体系已基本成形.,(3) 完善期. 为四级和五级中心地形成时期. 随着区

15、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区内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同理, 当人口数量增加或人口密度提高到一定程度时, 即会新出现四级和五级中心地. 较之于前 2 个阶段, 这一阶段的重要特点是新出现的四级和五级中心地间, 由于区位值的差异, 同一等级中心地的人口规模并不相同, 越接近六边形区域中心人口规模越大. 在南部德国, 区域总人口达到了近 45104人, 人口密度提高到了 13.72 人 km2, 提高了近 8 倍. (4) 成熟期. 为六级和七级中心地形成时期. 上一阶段出现的新的中心地由于区位值不同导致的同级中心地人口规模不同在该阶段出现了质的影响表现为低等级中心地的人口规模有可能超过高一级中心地的人口,

16、 中心地功能结构与规模结构出现了明显分异. 与此同时, 六边形区域内以最早出现的中心地为核心, 出现了人口高度集聚区.,第五节 核心与边缘理论,一、均衡增长与不均衡增长,赫希曼:发展是一种不平衡的连锁演变过程。要使经济向前发展,发展政策的任务是保持紧张,不成比例和不平衡。每一连续发展都是过去的不平衡引起,并且引起新的不平衡,要求进一步发展。,行业A扩张 行业B扩充行业C 每一行业都享受因前一阶段扩充所产生的外在经济的利益,同时产生新的外在经济效果,为其他行业所利用。,纳克斯:维持各部门均衡增长,打破贫困的恶性循环,实际的经济发展往往不是来自商品的同步增加,而是通过一种宽松的互补作用诱导需求的增

17、加。 兴建办公楼水泥、钢筋需求 家具、停车场、秘书 示范效应,二、生长极理论 理论的主张? 发动型工业? 赫希曼的核心区域和边缘区(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90年代以来,珠三角原享有的政策优势减小,地租、工资、水电等成本费用上升,产业面临升级需求,一些企业开始谋求在香港及国际资金、技术和市场的支持下,将技术要素更密集地应用到劳动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企业中去。随着珠三角地区产业调整以及外围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珠三角的资金、知识创新等要素开始向外围地区扩散。一是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技术开发能力的大型企业,一是技术实力较差的企业被迫退出本地市场。研究显示,珠三角传统行业如食品、造纸、机械、纺织等地位不断

18、下降,扩散的产业主要有:纺织、服装和鞋类;食品、饮料工业;塑料、皮革、玩具产业;部分家电产业。除上述传统产业外,具有污染的行业是珠三角另一大扩散产业的类型。,(1)成本因素 成本因素主要包括了地价、电价、政府收取的管理费、原料的运输、工人的工资等费用。随着经济的增长,珠三角的地价、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费用上升,土地成本基本与当地经济发展的水平成正比,即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地价越高;珠三角各地被并入省电网,也将使各地的电价差异减小;而随着国家对税收管理的控制力度加大,以往以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吸引工业企业的行为将不再存在;政府对工业企业收取的管理费虽然具有地区差异,但由于直接涉及地方政府的收益,珠三角政

19、府需经再三考虑才会在此一项上让步,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政府则可能因为迫切希望引资而作出退让。因此,可以认为成本的上升对珠三角的产业扩散有推动力的作用。 据省经贸委访谈介绍,目前省内接受珠三角产业扩散势头最猛的是河源与清远两市,主要是由于两市的用地和用电价格较低。据统计,河源已有100多条从佛山迁去的陶瓷生产线。,(2)土地因素 土地因素除了土地价格,还包括土地供应量条件。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对用地量的需求上升,而珠三角经济发达的城镇则存在用地条件不足的限制,无法满足企业扩大规模的要求(见土地部分论述)。此时,企业有可能会在异地寻找用地设立新的生产基地,也可能整体搬迁到用地条件充裕的地区。如中山市

20、小榄镇的美加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基地就是由于广州龙洞工业区的用地无法满足其扩张的需要,而整体搬迁到小榄镇,但企业的总部仍保留在广州。可以认为,土地供应量条件不足是珠三角产业扩散的另一推动力。,(3)政策因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珠三角的政策优势逐渐减小,而珠三角内一些经济发展程度较低的地区、珠三角外围地区以及省外的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吸引投资发展本地工业而提出了一些政策优惠措施,将一些因珠三角内成本过高而需要搬迁的劳动力密集产业吸引过去。地方政府对工业企业的优惠政策条件,促进了产业的扩散。,三、核心边缘模式 核心区次系统边缘区次系统?,第六节 中国城市空间分布,一、空间分布类型,结论一:我国

21、万人以上的市镇分布不属随机型,最近邻指数R(R=rl/rE).R1说明开发区体系属均匀分布,R=1为随机分布,R1则属集聚分布,R值越小说明分布越密集。,案例,结论二:我国万人以上的城镇分布属于集聚型,二、城镇密度城镇分布属集聚型,城镇密度省际差异大,主因子:人口密度、工农业总产值,三、我国城市经济影响区域的空间组织,中国城市经济影响域系统?,四、我国的城市经济区 定义? 我国九个I级经济区的划分?,课堂作业或讨论 阅读以下材料,结合本专业视角,给出你自己的观点和依据。,中国城镇发展中的“胡焕庸线” 应统筹东中西部 2012-10-08 中国新闻网,中国城镇发展中的“胡焕庸线” 地理学家胡焕庸

22、1935年发现,按我国人口分布密度,自黑龙江黑河至云南腾冲画一条直线,此线东南侧居住着全国96%的人口,西北侧只有4%。 “胡焕庸线”从发现至今,历经数次人口普查,两侧一直表现出明显差异,呈现稳定的经济地理分布特征。人口、经济发展和建设活动都集中在该线东南侧。东西两侧人口比重大体上保持在94%和6%;而东南侧的国内生产总值占比也长期保持在94%以上。 “胡焕庸线”与400毫米等雨量线、地貌分界线、文化分界线等基本重合。反映了我国国土空间开发、经济活动和人口集聚的基本格局:东南侧以平原、丘陵、水 网、喀斯特和丹霞地貌为主,是我国传统农耕文明发祥地,国土空间较宜开发,有利于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西北侧以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为主,是我国历史上游 牧文化区,生态脆弱区域居多,不适宜大规模开发和人口集聚。,在中国城镇化建设中也应当充分认识这一最基本的国情。目前来看,由于东部率先发展,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相继实施,“胡焕庸线”东南侧的各项生产、建设 等国土开发活动全面展开,东部各省的国土开发程度已经超过或接近15%,高于荷兰、德国、韩国、英国等国家;深圳、广州、苏州、上海、天津、北京等城市以 及珠三角、长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国土开发程度已经超过或接近25%,高于英格兰地区,日本三大都市圈、德国斯图加特地区等。“胡焕庸线”东南侧(户籍)人 口密度为294人/平方公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