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文物.ppt_第1页
我的文物.ppt_第2页
我的文物.ppt_第3页
我的文物.ppt_第4页
我的文物.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五节 青铜器的仿造、伪造与辨伪鉴定,一、青铜器仿古、作伪的历史,通常说的仿器或伪器,是指后世仿作前代器物或作伪成前代器物(主要指先秦器物),也就是仿古作伪。 仿古,在唐宋时期就有了;作伪则始自宋。,(一)唐代的仿古器,自秦汉以降,先秦古器古礼历经千年变迁,几乎已面目全非,讫唐宋,先秦铜器出土日多,人们慢慢认识到这些铜器多为先秦礼器,但这些古礼器却与当时沿用的礼器以及文献所载的礼器多有不符,为檄正流传之谬误,恢复古礼器原貌,遂由宫廷官府以出土铜器为标本,仿造各种铜器,主要是祭器。 唐天宝年间至南唐后主李煜200余年间时间,朝廷曾于江苏设场仿铸古铜器,这种仿器多在器上有监官花押、铸造年代等。唐仿

2、器一般都比较轻薄,质细,呈银灰色,足也较高,花纹细致,缺乏古代铜器的古朴气质。,(二)宋代的仿器和伪器,宋代,金石学兴起,公私皆以收藏商周青铜器为乐事,宋宫廷曾据内府所藏商周青铜礼乐器大量仿造,以为郊庙之用。特别是政和年间,由于徽宗赵佶好古崇古,酷喜古物,古代名器无不仿制,除宫廷大量仿造外,还在台州(今浙江临海县)设置工场,仿铸古物。 上层人物既仿制以崇古,下层工匠便伪造以图利。,据洞天清绿所载,当时伪造古铜器的方法,是用水银加上锡末,在新铸出的铜器上均匀涂抹,然后用浓醋调细卤砂末,以毛笔蘸涂,这两种物质起化学反应,呈现出各种颜色时,如需要腊茶色,或黑漆色,即马上以清水浸泡,清水浸泡要看准火候

3、,稍慢就会变色,如不浸泡,最后就形成翠绿色。取得合适的颜色后再用新布拭擦,令铜器表面光莹。赵希鹄在书中指出,这种伪器因为涂抹物质中含有水银,消除了铜腥气,故往往不易被人识破。,宋仿、伪铜器种类较多,且大都以出土商周真器作为标本,无论是器型或纹饰都比较接近真器,但不及真器浑厚,且神气不足,显得呆板,缺少原器的韵味。 不但器形、纹饰,宋时连铸痕、垫片、范土也有伪作,且开始出现做假锈。,(三)元代的仿器和伪器,元代官办的工场有“出蜡局”,专门从事铸造,其仿古铜器多为祭器,一般都铸刻有本朝年款,字用楷体,然不够工整,显得无力。器形虽说是仿三代,但却带有浓厚的时代风格,纹饰也是如此。 故元仿器往往有各时

4、代特征出现于一器的现象,不符合铜器发展变化的规律,一件器物中既有先秦铜器的特征,又有汉唐甚至元代常见的形式或花纹,比较容易识别。,元代民间出现了专门从事仿制古铜器而著称的名家。 史载杭州姜娘子、平江王吉两家都以仿古铜而闻名,姜家多依据古铜器样式仿造,但花纹较细小,多为方胜、回纹、龟纹;王家作工则较粗,花纹也模糊,与古铜器不太相像。,(四)明代的仿器和伪器,明代宫廷仿器主要造于宣德年间,宣宗朱瞻基因见郊坛宗庙及内廷所陈设之鼎彝均非古制,遂生复古之心,于是在宣德三年敕諭工部仿照宋人考古图、博古图诸书所记商周青铜器器形,铸造仿古铜器,此外亦令仿造内府所藏名窑四款式典雅者铸铜器 。当时所铸以上两类仿古

5、铜器达三千三百余件。这些仿古铜器,除部分归宫廷留用外,还奉敕分与诸王府,因而得以流传至各地(宣德彝器图谱)。 史载,其时,一次仿铸三代祭器就用暹罗国朝贡的“风磨铜31680斤,用赤金640两、白银2080两”作仿器的镶嵌、鎏金银用。还用“番卤砂、紫石非石、紫矿石、胭脂石、金丝矾”等19种原料作仿古铜器的底色(地子)、颜色。,明官府所仿铜器虽以宋著录图像为蓝本,但形式、花纹、色泽失之太过精巧,不类真器古朴。 崇祯年间所铸“潞国觚”,上圆而下方,又带方足,从器形到纹饰显非先秦器物,内铭“大明崇祯玖年潞国制第肆拾壹器,敬一主人”,表明是潞王仿造器物。,(五)清代至民国的仿器和伪器,清代以乾隆年间仿制

6、为多,朝廷设内务府造办处,专人职司仿制铜器。 清后期及至民国,由于官场的腐败,古董常常充当受贿行贿的媒介,外任官员在地方搜求古玩,一是敛财,二是以此贿赂京官以求升迁。,道光年间,刘喜海在陕西当官,他性嗜古物,搜购古铜彝器不遗余力,特别看重有铭文的铜器,往往重价收买,无铭文者却一件不要,但是,当时哪来这么多带铭文的铜器?市贾们就作伪器来充数,但伪器既难仿得逼真,不露形迹,又费时费工,后来干脆在无铭真器上伪刻铭文,或在字少之器上增刻文字,以牟取暴利。这样,在真器上伪刻铭文的作伪之风就在西安一带传开。,乾嘉以后,国外来华人数大增,不少人大肆收购中国古铜,加上官宦仕人慑于政治黑暗,议论现实往往招来横祸

7、,遂转而研究古物古制,古铜器越益受到重视,身价百倍,各地作伪也就与日俱增。 且古代铜器历宋元明清近千年,出土数量已非少数,工匠们在长期修补残破器物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各种工艺技巧日臻成熟。,二、仿器与伪器的区别,伪造青铜器主要是为了牟利,而仿造青铜器则是出于对古代文化的尊重与爱好,或是出于复古以宣扬传统礼教之目的,所以仿古与伪造二者制作的目的与性质均不同,由此在器物上也表现出某些不同的特点,有必要加以区别。 唐代以来各个时期仿古作伪的情况大致可概括为四句话:唐宋为仿,元明是变,清代在改,民国是骗。,仿古铜器有以下特征:,一是常铸有铭文表明是仿制品。宫廷所仿多铸有本朝年款,例如宣德三年工部

8、奉敕仿制之商周青铜器器底多铸有篆文书写的“宣德”二字。明末潞王所仿制器则有“潞国制”字样,并有器物编号。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乾隆年间宫廷仿商周铜器亦有“大清乾隆年制”铭文。历代地方官吏仿制品除注明年款外,还注明官称姓名。,二是仿制品在形制与气韵上多与原器有差异。这是因为既是仿造,不像作伪,故不必追求逼真,往往是只求形似,而不严格遵从古制,甚至还有所变化,体现种种时代风格。 历代仿古铜器最重要的共性即多只是大体取商周铜器之外形,但在局部(如部分结构与纹饰,特别是纹饰方面)多有随意变形。因此即使未有铭文标明为仿制品,只要对商周青铜器的形制、纹饰、铭文之时代特征有一定的了解,仿制品与商周真器不合之处并不

9、难看出。,仿司母戊大方鼎,三、青铜器的伪造手法,青铜器的伪造早在宋代以前就存在,但伪器的大量出现始于宋代,由于公私收藏之风的兴盛,使得青铜器买卖成为古董商人逐利的手段,伪造之器应运而生。 如今一些不法商人为了牟利,更是伪造各朝各代的青铜器。 以下介绍四种伪造青铜器的类型,分述它们的造伪手法。,(一)真器改造,即将真器加工、改造为不合定规的奇特形制。 手法一,将真器主体添加部件。 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殷代晚期或西周早期觯,器物为真,内底有真铭“父乙”二字,现此器口沿部横出一流,颈上又加了鋬,流、鋬皮色皆与器身不同,显然是后配的。 又如:该院所藏约西周早期之卣,失盖与提梁,现此器双半环耳各增加

10、一衔环,意欲改造成西周晚期壶形,但造型、纹饰仍与此期壶有异。,手法二,将分属几件真器的残件拼凑成一件,多数不遵器制,或在部分真器残件上任意新铸接上不符合器制的部件。 此种手法伪造出来的器物,在清宫廷内府收藏品中即有,如西清古鉴六“蟠夔纹鼎”,为取之上半截甄部,下突接三鼎足,显得颇为怪异。 又如同书十“周兽环尊”是在车上添加兽形饰与铺首衔环为双耳,下接三半环以为足,拼成一不伦不类之器。,(二)全器伪作,全器伪作大约有两种方式: 1.不以真器为模本,而是自行设计形制、纹饰。在设计时可能参考考古图、博古图等书所著录的图像及铭文,这些书摹绘本多已失真,再加上作伪者又常对器形与纹饰做局部改造,铭文亦多加

11、以杜撰,于是使此种伪器常出现形制、纹饰不合规范,形制与纹饰不吻合及铭文字体、文句不合古法的漏洞。,2.以真器为模,用翻砂的方法或失蜡法铸成。以此种方式所做伪器,由于形制合于规范,且往往又在其上造假锈,故较难识破,尤其是作伪高手制品,几乎能乱真。 但研究者们经数年探讨已积累了一定的辨伪经验,主要是从青铜器铸作技术角度进行辨伪,其要点可以概括为: (1)新铸伪器一般比等大的原器沉重。 (2)用失蜡法所铸伪器表面无突起的范线。 (3)伪作器多无垫片。 (4)古代以块范法铸造的青铜器,表面较严密、光洁,而用翻砂或失蜡法所制伪器表面有时会出现砂眼、缩孔等现象。 (5)新铸伪品所做锈与真锈有区别。,(三)

12、真器作伪铭,凡属此种类型者多是在原来无铭的真器上伪制铭文,而且常选择大口器,如鼎、簋、盘之类,因为在这些器类上后制铭文较容易。 陕西作伪者多在真器上刻铭,可能与该地多有素器出土有关。 清咸丰以后,同治、光绪降至民国期间,山东济南、河北衡水与江苏苏州也皆有不少作伪铭好手。,乾隆以后在无铭真器上制作的假铭又可细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1.伪刻铭文虽有所本,但字体、内容与真器器形时代不相合,或铭文自名与器类不相合,出现明显的错误。 2.真器与伪铭时代大致相合,伪铭亦有所本,但字体较松散、呆板,没有真铭的神态。 3.在真器上加刻伪铭,并无所本。纯出于杜撰,字体往往拙劣,文词亦多不通。,(四)真器后制伪纹饰

13、,此种作伪类型包括在原本素面无纹的真器上作伪纹饰与在有简单纹饰的真器上增补伪纹饰两种情况。 其中比较好辨识的是,作伪者对青铜器纹饰的时代特征缺乏深入了解,故而“张冠李戴”,如在东周时期青铜器上刻商代流行的纹饰。 伪刻纹饰具有与伪刻铭文相同的一些难以避免的破绽,仔细观察是可与铸成的真纹饰相区别的。,四、青铜器辩伪的必要性,中国青铜器种类繁多,数量惊人,即使是精美罕见的珍品也不胜枚举。 但是,中国青铜器伪作及赝品之多也是惊人的。据张光裕伪作先秦彝器铭文疏要一书统计,历代伪器及疑伪之器多达1600余件,其中清代乾嘉以来近百年的伪作就超过1000件。容庚在西清金之真伪佚存表中也有统计,在有铭的1176

14、件青铜器物中,伪作就有317件,可疑的尚有173件,于此可见青铜器作为之一斑。,伪作青铜器有的还是非常精美,已达乱真的地步,尤其是一些赝品,模仿之逼真,使人真伪难辨。显然,摆在鉴定者面前的任务是艰巨的。 既然仿器水平已经达到真器水平,又有什么必要去辨伪、鉴定呢?,首先,伪器无论做得多么精美、逼真,但它毕竟是伪器,它不是商周时的铸件,也就不能反映那一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更不能反映当时的冶炼水平。伪器充斥青铜器,无疑影响了中国青铜器的声誉。显然,鉴定工作是必要的,这是维护中国青铜器形象的重要之举。,第二,伪器常使藏家蒙受巨大的经济损失。以假乱真的伪器常使古玩商和收藏家因辨不出真伪而受骗上当,有的人

15、甚至倾家荡产。 如民国时期,北京“式古斋”古玩铺,曾花1万元习进一件提梁卣,这是一件赝品,本来该店主要想借此倒卖发财,这时却卖不出去,店铺也因此倒闭。 又如上海人吴启周与美籍华人卢芹斋合办了一家美国最大的古玩铺,吴启周做了一辈子古铜器生意,竟也买了自己的外甥叶某伪造的殷墟铜器,而且金额高达5万美金。由此二例可知,伪作手法之高超,后果之严重。,第三,青铜器伪铭文影响后人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青铜器铭文是中国真器的重要特点之一,这些文字是历史研究的重要材料。铭文大都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生活情况,对我们认识商周时代的风貌很有帮助。而伪铭都则根据自己的需要,恣意拟文,铭文内容完全可能背离商周

16、真实状况,使治史者出现错误判断,影响恶劣。 如北宋徽宗年间曾伪制大晟编钟(仿春秋宋公戍编钟的形制)336件,现藏故宫有“大晟”、“夹钟”两件。其有“太和”、“夹钟清”一件曾遭金人掠走,并将“大晟”二字刮去,伪铭“太和”,宋本已作伪,而金人则伪上作伪,青铜器伪作显然影响了我们对真器的认识。,总之,伪作既影响中国青铜器声誉,又常使藏家受骗上当,蒙受经济损失,伪铭甚至影响史家的历史研究,使今人不能准确地了解商周的社会生活状况。 仅此三点,足以说明我们对青铜器进行辨伪、鉴定的必要性。,五、青铜器辨伪方式,铜器伪造由来已久,日积月累,伪器益多,出土真器经长期积累,亦为数不少,人们在真伪对比的过程中,随着

17、阅历的增加,辨伪方法也日渐丰富。 铜器辨伪,一般从器形、花纹、铭文、铸造工艺、锈色等方面入手。,青铜器辨伪谚语,先看型,后看花,拿到手里看底下;紧睁眼,慢开口;铭文要细查,锈斑、地子是关卡。,先看型,就是先看器物的造型,因每个时代所造的器物都有它的时代特征。后看花,即观察花纹,每个时代都有它主要纹饰,和造型是相辅相成的。拿到手里看底下,即细看底下所留范线、铸疣、垫片、铸补和网纹等。 紧睁眼,慢开口,即先看后说,经过分析后加以判断。铭文一般有固定方位,有个别并非如此,且有锈覆盖铭文影响判断。故观察铭文款式时须细察。 青铜器锈斑、地子是年久氧化而成,故锈质坚硬,分层次和断面,地子还晴亮。假锈则相反

18、,因此,锈斑及地子是辨伪的关键。铸花上窄下宽,留有范瘤及碎裂纹者必真,同样,铸铭有范痕,而且原来的氧化层未动者必属真铭。相反,如上有假锈假地,缺少氧化层或破坏者,不仿即假。,(一)器形方面的辨伪,从器形考察,仿、伪情况大致有: 仿古,一般都有所本,或据真器大小尺寸,或依图谱记录,这种器物与真器形制相差无几,光从造型比较难判别。 拼凑,真器或残或缺,另以它器残块拼成完整器物,由于拼凑者缺少器形发展变化的知识,往往把不同时期、型制的东西拼成一物。,容庚先生谓 “甗之上截下加三足以为鼎,车銮之柄倒置加两耳及口缘以为尊,车轴增三足两耳以为尊,敦于去其虎钮倒置加两耳以为壶,为尊”。 又如铜鼎前期为深腹、

19、柱足,慢慢变为浅腹蹄足,若把前期深腹的铜鼎配上时代较晚的蹄足,这从器形上就不难看出来。 觚、觯一类本无流,无鋬,若给它们装上流鋬,就显得不伦不类,这些不符合器物形制特点及时代特征的伪器,行家一看就能识别出来。,(二)修配和改造的漏洞,伪器的又一种情况是修配和改造。 修配是将破碎、残缺不全的器物修复为完整之器。技艺高超的艺匠见多识广,经验丰富,能把器物修复得天衣无缝。 改造,是把某些价格便宜的器物改成另一种风格独特、价格较高的器物。明人高濂所见,用铜镜改造成方鼎,即是一例。总之,从器形方面观察,一件铜器如果违背其时代特征或标新立异之器,就要慎重对待,结合其他方面,找出其作伪的证据。,(三)纹饰方

20、面的辨伪,各个时代的青铜器,它们的纹饰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 夏和商代前期的青铜器一般素面无纹,有的仅有一两道凸弦纹,即器表有凸起如线状的纹道。商代中期以兽面纹(也称饕餮纹)为主,多为单层、无地纹(也叫平花)。,商代后期至西周中期是青铜器发展的鼎盛阶段,纹饰富丽繁缛,主要有兽面纹、夔纹(或以两条夔纹相对组成兽面纹)、凤纹、涡纹、连珠纹、龙纹、鳞纹、蝉纹、鱼纹等,花纹多有两三层,即有地纹、粗花和细花。粗花为主题纹饰,一般是呈浮凸于器物表面,以饕餮、夔纹为多见,主题纹饰的间隙以云纹、雷纹衬地,是为地纹,细花是指在粗突的主题纹饰上有如线刻般的阴纹。 西周晚期、春秋前期以环带纹、窃曲纹、瓦纹、鳞纹等为

21、主,花纹趋于简朴,少有3层花纹或浮凸的粗花纹。 春秋后期至战国中期多以蟠螭纹、鸟兽纹等为饰,基本为单层花纹。战国晚期至汉代器物则多为素面。,先秦时期的纹饰多是铸出来的,在作范时就把花纹雕刻在器范上,这种铸出来的花纹凹下的纹路呈U(口袋形)形,下宽上窄,纹路底部及两壁有高低不平的起伏现象,底与壁之间的夹角微圆,并非直角。纹路自然流畅,有宽有窄,在铸痕处往往有错位和不连贯现象。纹路的地子,锈色与器物一致。 伪器的花纹是铸后刻出来的,纹路上宽下窄,底部平整,底壁夹角成直角,纹路粗细较均匀,但无自然流畅之感,显得死板不活泼,槽口常有崩茬、毛茬或外翻的茬边,两端可见到挤痕。纹路的地子、锈色、光泽与器物不

22、同。,花纹作伪通常为: 在伪器上錾刻花纹,在素面的真器上刻出花纹或錾起花纹; 在纹饰简单的真器上加刻花纹; 在原器上改刻花纹(这是由于原纹饰模糊,作伪者将其磨平,再改刻出另外纹饰); 在真器上焊贴花纹,贴上的花纹多为锡、铅片刻成,再作上假地子和假锈等。 这些伪饰都会留下刀刻錾凿的痕迹,即便经过打磨,也会留下痕迹。 因此,从花纹上辨伪,一是看其风格,是否与器形一致,二是看其纹路、槽口、花纹地子、锈色与原器是否一致,三看有无刀刻痕迹。,(四)铭文方面的辨伪,有铭文的铜器是收藏者搜求的重要目标,也是作伪最多的、最普遍的方式。甄别铭文的真假是铜器辨伪中重要的一环。 商代前期青铜器没有铭文,从中期开始,

23、青铜器上出现铭文,多是简单的氏族标识,这种氏名文字大都象形成分较多,带有浓厚的图画形象,有的还有器主名字和为某先人作器的寥寥数字。商代晚期起有较长的铭文,最多有达近50字的,但大多数有铭文的铜器也是只有七八字的。,西周时期,长篇铭文增多,最多者毛公鼎近500字,铭文内容广泛,诸如分封、祭祀、赏赐、宴享、册命、征伐、战功、狩猎,乃至婚媾、诉讼、交易等,其中以“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的歌颂溢美之铭为多见。 西周铜器铭文中尤以长篇的册命铭文最具特色,一般有时间、地点、王、传命者、右者、作器者、书史、命辞、仪式、赏赐、祝愿辞等。春秋时期则多为各国交往、联姻婚媾的内容多见。战国时期则以“物勒

24、工名”为常式,内容大都为铸造年月、监造官府、工官名称等。秦汉铜器大都铭器主名称、器名、重量、容积等。,从字体来说,商代笔画粗大,常使肥笔;西周铭文笔画端庄平齐,多用“玉箸体”,行款错落有致,后期横竖成行;春秋铭文刚劲瘦长,南方出现鸟篆书;战国字体纤细,秦汉则疏散不规整,字画细浅。 春秋以前的铜器铭文一般都是随器铸出,铸前先把文字刻在范块上,为凸出的阳文,器物铸成后,因是翻铸,字体就成了阴文,字画剖面呈梯形,上窄下宽。战国秦汉铭文多是器物铸后刻上的,故笔画纤细。,此外,错金铭文是春秋中后期始有,多出现在兵器上,商周器迄今尚未见有。,铭文位置视器物种类不同而不一,鼎、甗、盘、匜多位于内壁或内底,爵

25、、觚、斝多在外壁或鋬处,壶多在口外侧和盖内,鬲多在口沿,钟在钲及两鼓侧,戈多铭于胡,剑多铭于近格处,等等,这也是辨别铭文真伪时要注意的。,铭文作伪大致有三:真器伪铭、伪器真铭、伪器伪铭。 真器伪铭一是真器本无铭,全部铭文均为后刻;一是真器原铭字数较少,作伪者加刻铭文。清时藏家叶志诜于道光末年曾以三百金购得一铜鼎,此鼎原只有铭文九字,经西安匠人苏兆年、凤眼张手增刻120余字,叶不辨其中有诈,邀当时金石学家30余人赋诗记事,上了个大当。 伪器真铭是原有铭文的铜器已残破,作伪者在伪器中嵌进带铭文的真器碎片。 伪器伪铭即指器是伪作,铭也是伪刻的。,铭文辨伪可从内容、形式两方面着手。 所谓内容包括内容的

26、时代特点,古人用辞用字和文理等。早期器物上不可能出现晚期内容的铭文,商器上不会有西周册命铭文,也绝无春秋婚媾之内容。反之亦然,秦汉器上也不会出现商代氏名铭文。凡铭文内容不符合时代特点的都是伪作。 古人用辞用字有一定之规,铜器铭文虽然简略,但也有其体例,如金文中第一人称用我,不用吾;乃字义为“你的” ;不丕二字皆写作不,丕下无横画;大太无别,白伯同用,汝字作女,史吏事通用等。,所谓形式是从字体笔画上看,后刻的铭文多多少少都会留下痕迹,刻出的字画面宽底窄,有刀刻錾痕,或可观察到毛刺和翻边现象,即使用铜丝刷过,也有刷痕,且丧失了字划的笔锋。 有的伪铭不是用刀刻的,而是用酸腐蚀而成。此法是在需要刻铭的

27、地方涂上蜡,在蜡上刻字,然后用酸咬腐,去掉蜡后,铜器上会出现凹陷的字口。这种铭文看不到刀刻作伪的痕迹,但文字笔划深浅不一,字口无真锈;从拓片上观察,笔划软弱、臃肿、模糊不清,毫无铭文的韵味。,(五)铸造工艺方面的辨伪,古代青铜器基本是采用范铸法铸成,一件器物需用若干范块,有内范(即芯座)和外范,铸时将铜液浇灌到处范与芯座(内范)间的空隙中,空隙的宽度就是铜器的厚度,器物铸出来之后,因为外范是由数块拼合,在接合处会留下痕迹,范与范虽然用子母口或榫卯接合,仍会有细微的缝隙,铜液也会顺着缝隙渗出,冷却后形成扉茬,这些痕迹就是铸痕和范痕。虽然经过打磨,铜器表面仍有遗留,特别是在器物的底、耳、足等不易直

28、接看到的部位。 作伪者不了解范铸法的道理,往往把器物作得过分平整光滑,丝毫看不到铸痕和范痕,反而露了马脚。范铸法的外范基本是各块大小一致,范痕就呈等距离分布。,铸造有花纹的器物,也因为原本连贯的花纹分布在数范上,范块难免出现细微错位,造成器物花纹错位,不连贯,这常见于真器上,伪器却多半整齐划一,过分精巧。,有的真器表面会见到“铸瘤”或“碎裂璺”。 铸瘤是在铸造过程中,铜液凝聚在器物表面,冷却后形成瘤状的浮凸,它是铜液冷却时慢慢形成的,出现的位置不固定,甚至在花纹中也能见到,外观上它影响了花纹的美感,但却是真器的正常现象,铸瘤是与铜器整体形成,不易打磨掉,绝不会剥落。,“碎裂璺”是器物表面不规则

29、的裂痕,粗细深浅不一,这也是铜器在冷却过程中形成的,作伪者很难作出碎裂璺,有碎裂璺的铜器基本是靠得住的。,先秦铸造多用陶范,器物铸成后,在器足、耳、柱、鋬等处的内范,由于空隙小,往往不取出或有部分残留,这些陶范铸前经过烘烤,铸时又经受过高温的铜液,变得很坚硬,多呈红、灰色,指甲抠不动,而作伪的范土绝无真的坚硬,轻轻一抠就掉。,范铸法在铸造铜器时,内、外范之间要放铜片,以便使器壁厚薄均匀,器物铸好后,这些铜片就留在铜器上,称为垫片。垫片是人为放置的,基本分布在器物底部和下腹部,一般避开有花纹和铭文的地方。垫片在一件铜器中可以观察出来,即使铜器表面形成了底地和锈色,垫片的底地和锈色与器物本身也有细

30、微区别。仿、伪器多无垫片,却有补痕,补痕是浇铸铜器时留的出气孔,或是铜液灌注不到的地方,器物表面出现的小孔或砂眼,铸成后再补形成的痕迹,补痕分布不像垫片有规律。 因此,当看到一件铜器上有补痕却无垫片,或砂眼较多时,就要提高警惕。,但有一点要注意,宋代有的仿器也仿出垫片,因此不能单凭垫片有无来定真伪,但如果垫片上有铭文或花纹,则一定有诈,这种铜器若不是伪器,至少花纹铭文是后刻的(这主要指商周铜器,战国铭文多是刻的,故有真器垫片上刻真铭现象)。,(六)锈蚀方面的辨伪,古代铜器曾经地下埋藏数千年,长期接触土壤,器物表面自然形成一层底地(俗称地子)和铜锈,各个器物出土时间有早晚,出土早的,辗转流传,经

31、历长时间人们的授受触摸,其地子及铜锈与晚出土的有很大区别。,清代同治、光绪以前,出土的古铜器每每被打磨光亮,表面涂上一层蜡,藉以保护铜器,这种铜器俗称“熟坑”。清末民国出土的铜器一般只是微去锈蚀或改变颜色而不上蜡,俗称“生坑”。 又有所谓“干坑”、“水坑”之分,干坑指北方出土的铜器,其地子锈色呈灰白色或黑灰色。水坑则谓南方出土的铜器,其地子锈色多呈碧绿色。,由于各地埋藏条件不一,土壤成分中酸碱、干湿等程度不同,古铜器的地子及锈色也很复杂,有所谓“黑漆古”、“绿漆古”、“水银沁”、“枣皮红”等称谓,黑漆古是指铜器地子锈色呈漆黑色,绿漆古呈翠绿色,水银沁呈灰白色,枣皮红则呈红色。,不论是何种颜色的

32、地子和铜锈,它们都是历经很长时间自然生成的,牢固地附着在铜器表面,坚硬、不浮、有光泽,指甲抠不动,即使用利器剔敲,脱落的也是整块锈斑,不会是锈末,锈层剥落后露出地子,而不是铜质。伪器则反之。,铜器的作伪,假锈是重点之一。自宋代就有人作假锈。作伪锈的方法主要有: 用松石沫烧上或作上红、蓝锈。用漆加各种颜料;或用酒精浸泡漆皮,再调和颜色作假锈,这种锈浮薄、松软,地子干涩,不及真器地子晶亮有光泽。 或用漆皮汁配色,涂刷到伪器上,干后用细砂布打磨平整,再用粗布擀擦发亮,称为“漆地磨光”。 或用漆皮调和黄土,将其点按在伪器上,做成积土的样子,微干后,黄土掉了一部分,再在其上用牙刷弹射锈色,一种锈色弹完,再弹射另一种锈色,显得土锈自然,称为“点土喷锈”。,又有一种方法是将铜器用盐酸浸泡,埋入黄土中,盖上湿麻袋,让器表生锈,这种锈锈层浮薄、松软、无地子。有的将铜器埋了若干年,形成的锈与真器锈色近似,但由于时间短,一般形不成地子,仅一层薄绿锈,显得粗糙。 又有用硫酸铜加绿色加氨水调和,抹在铜器上,在湿处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